1
3.28 号考试答案(语文)
1.B(5 分)(A 项,“风格是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是从个性层面来谈的,而非道德层面。
C 项,根据原文第三段“而情感表达真实与否问题,人品的好坏问题,属于伦理学范畴,其
与文不是必然性相关,是或然性相关。既是或然相关,就有‘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文、
人相悖的突出表现”可知,情感表达的真实与否、作者的人品好坏,与文章是或然性相关,
所以有文、人相悖的突出表现,而非选项所述,将文、人相悖视作原因。D 项,根据原文第
四段“在政治严酷时期,作者失去创作自由,有的作者也不得不俯仰从人、随俗为言,文章
中就会出现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现象”可知,不是所有失去自由的作者都会俯仰从人、随
俗为言。 )
2.C(5 分)(“随俗为言”与“隐晦表达”在遮蔽真实人性这一点上是相似的,所以两者
并非对比关系。 )
3.D(5 分)(文学作品用隐晦方式表达主旨,或多或少隐蔽了真实的人性,造成了文、人
相悖的结果,但并不一定会拉低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许多隐晦的文学作品,反而成就了作
品的魅力和价值。)
4.(5 分)B(民众虽然没有起来反抗,但对巴莱克家的印象并非“慷慨和善”,只是敢怒不
敢言罢了)
5.( 1)动作、语言描写:“爷爷”把格特鲁德给的糖丢到地上用脚踩,并当众揭穿巴莱克
家的阴谋。 (2)运用对比:人们对巴莱克家的服从与“爷爷”的行为形成对比,突出爷爷
的勇于反抗。 (3)他人的映衬烘托。格特鲁德的惊奇害怕,突出“爷爷”的坚定、勇敢。
(或:人们用歌声来表达不满,反映“爷爷”揭露真相的行为具有感召力。) (4) 场景烘托。
流浪时落魄潦倒的场景,衬托出“爷爷”就算遭遇不幸仍要坚守正义的品性。 [每点 3 分。
三点 10 分]
6.( 1)它是贯穿小说的重要线索(我爷爷揭开台秤秘密——偷猎野兽的人偷台秤——宪兵
抢回台秤),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连贯。(2)它是人们与巴莱克家矛盾冲突的焦点,折射
出两类人的形象:台秤主人的虚伪,人们的妥协与反抗。(3)它象征着当时社会上那些虚伪
的“公平正义”,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形象。 [每点 3 分。三点 10 分]
7.B(“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错,“羞为客”的意思是为自己因做官而作客他乡感到惭愧。诗
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乡旅之思。)
8.(5 分)C【解析】“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
而理合世务”,三句间形成顶针回环修辞,“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
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关系,结构上词性字数等也对应,据以上分析排
除 AD。“夫”作为句首发语词,之前应该停顿;“有国之君”是“俱欲兴化建善”的主语,
二者之间不可断开;“然而”引领下文,与上文形成对比转折关系,之前应该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C
9.(5 分) D【解析】D 项,“开国的帝王,子孙以其功最高,称为世祖”错,“世祖”是指
中国皇帝的庙号之一,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他们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如刘秀,从王
莽篡汉后的天下大乱中重建汉室江山,得享庙号“汉世祖”。
10.(5 分) A【解析】A 项,“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
所以常受排挤”错,原文“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意思是“而且喜欢批评那些庸2
俗的读书人,因此很受排挤”,可知受排挤的原因是“喜欢批评那些庸俗的读书人”,而非“生
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故选 A。
【参考译文】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县人。桓谭凭借父亲的职任担任郞官,喜好音律,善于弹琴。他不
拘小节,不注重仪表,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有独到见解,不讨好逢迎,而且喜欢批评那
些庸俗的读书人,因此很受排挤。
哀帝、平帝时,他的职位没有超出郞官。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对桓谭很友好。这时
候,高安侯董贤受到宠幸,他的妹妹是昭仪,皇后一天天被疏远,傅晏默默无语,很不得志。
桓谭劝说道:“先前武帝要册立卫子夫做皇后,暗中寻求陈皇后的过错,而陈皇后最终被废
黜,子夫最终被册立。现在董贤最受宠爱,而他的妹妹又特别受到宠幸,恐怕要有卫子夫替
代皇后那样的变故,能不担忧吗!”傅晏很受触动,说:“是这样的,对此怎么办呢?”桓
谭说:“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之徒不能战胜正直之士。读书人凭借才智求取
君恩,女子凭借谄媚讨好的办法求取皇上恩宠。皇后年轻,求取恩宠更加艰难,有人驱使医
巫,在外寻求占卜星象的方士,这不可不防备。另外,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
交宾客,一定会授人以柄,招致非议,不如遣散门客,务必坚持廉洁谨慎,这是修身齐家躲
避灾祸的办法。”傅晏说:“好。”于是遣散门客,入朝告诉皇后,如同桓谭所告诫的那样。
后来董贤果然唆使太医令真钦,让他罗织傅氏的罪状。于是朝庭逮捕了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
奉诏立案,一无所获,才解除关押,所以傅氏在哀帝时期最终保全了性命。等到董贤做大司
马,听到桓谭的名字,想和他结交。桓谭先呈递书信给董贤,用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来
劝说他,董贤不能采纳,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世祖即皇位,征召桓谭为待诏。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桓谭,拜议郎给事中,因而上书陈述
当时政事应注意事宜,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决定于辅佐是否得
人。辅佐贤明,贤俊之士充满朝廷,而治理能与世务相吻合;辅佐不明,议论的事不合时宜,举
措就多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是由于贤者意见不
一。”奏章呈上后,皇上不看。
这时,皇上正迷信图谶,常用来决定疑惑难明之事。皇上下诏令聚会商议,确定灵台的
位置,皇上对桓谭说:“我想用图谶来决定此事,怎么样?”桓谭沉默好久,说:“我不读
图谶。”皇上问他原因,桓谭又极力辩说图谶不合乎义理。皇上大怒道:“桓谭批评我无治
国之正法,拉出去斩了他!”桓谭磕头磕得额头流血,哀求很久才得以赦免。后来被调出京
城做六安郡郡丞,内心常感到闷闷不乐,在上任途中病死,死时七十多岁。
起初,桓谭著《新论》一书言当世行事,世祖称好。《琴道》一篇没有完成,肃宗令班固
继续完成。 元和中,肃宗到东边巡狩,至沛,派使者祭祀桓谭墓冢,乡里引以为荣。
11.(5 分) A【解析】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
去用它或管它。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语境与“个人的
生死、利害”无关,故第一空应填“束之高阁”。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形
容非常珍视所得到的东西。爱不忍释:喜欢得不愿放开手,形容十分喜爱。语境是“美国对
标本和配方十分重视”,故第二空应填“如获至宝”。摆脱:冲破束缚和障碍而获得自由。战
胜:在战争或比赛中取得胜利。根据语境,故第三空应填“摆脱”。控制:掌握住不使之任
意活动或越出范围。遏制:指制止、阻止。根据语境,第四空应填“控制”。
12.(5 分) C【解析】A 项,“竟然是虱子”与上半句的“消灭”语意不连贯,衔接不当。B
项,“发现了虱子”与上下文“接受滴滴涕喷洒”“三个星期内控制了伤寒的流行”语意不连
贯。D 项,“经过反复筛查”“发现”与上下文语意不连贯。
13.(5 分) D【解析】原句主要的语病是语序不当,即与“阵亡的美军人数”对应的应是
“死于疟疾的人数”,而非“疟疾人数”。 3
14.(5 分)C 【解析】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或闹得很凶。翻江倒海:形容水势浩大,
也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结合前面的“民众生活”,选用“天翻地覆”恰当。成千上万:
形容数量非常多。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结合语境,
选用“成千上万”恰当。相悖:相违背、相反。向背:拥护或反对。搭配对象是“主旋律”,
选用“相悖”恰当。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
它或管它。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结合语境,选用“束之高阁”恰当。
15.(5 分)B 【解析】根据前文可知,该空所填句子开头应该紧跟“围炉夜话”来说,而
且前后句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据此排除 C、D 两项。“围炉夜话”“促膝长谈”语意紧密相
连,为了保持连贯,应放在一起,据此排除 A 项。
16.(5 分)B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二是主语残缺。具
体来说,“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所需求的人们”中动宾搭配不当,应将“需求”和“人们”
互换位置,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作为……从业者……需要……”主语残缺,需要补出主
语“我们”,据此可排除 C 项。
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