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ppt课件包
加入VIP免费下载

《窃读记》(共38张PPT).ppt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人教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ppt课件包》

共有 9 个子文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论语 》 十二章 一、孔子简介 孔子 ( 公元前 551-- 公元前 479) ,名丘 ,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 ( 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 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 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 《 诗 》 、 《 书 》 ,定 《 礼 》 、 《 乐 》 ,序 《 周易 》 ,作 《 春秋 》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 “ 仁者爱人 ” 、 “ 克己复礼 ”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 、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二、 《 论语 》 简介 《 论语 》 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后学弟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及文章风格都不一致。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 论语 》 。” 《 论语 》 所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它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道德观念以及君臣父子的伦理秩序,这些都是符合封建统治要求的,故被尊为“圣人之道”。此外 《 论语 》 中还表现有节用、爱民、同情穷人的论述,对教育、学习态度及方法也有不少至理名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三、课文分析讲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先生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乃可作为人师了。” “ 温故而知新 ” 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说: “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受人欺骗;只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学习,就会有疑惑而无所得。 ”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根据什么称孔文子的谥号叫‘文’ 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谥号叫‘文’。”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 “ 不耻下问 ” 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 “ 敏而好学 ” ,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 不耻下问 ” ,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 “ 不耻下问 ” 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 《 论语 》 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 《 论语 》 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 “ 不耻下问 ” 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曰: “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 “ 礼 ” 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 “ 礼 ” 的君子。   子曰: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孔子说: “ 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东西而追赶不上那样急迫,学过的东西又担心怕忘掉。 ”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其实就是 “ 学而不厌 ” 一句最好的注脚。       子绝四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绝对没有这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专行,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评析: “ 绝四 ” 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 “ 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农夫向我请教,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询问他问题的首尾两端,(知晓之后)尽量回答他。 ”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 “ 叩其两端而竭 ” ,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而学,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而学。” 这一章主要阐述君子通过学习来塑造自我,完成自我价值,提高自我修养。学习的目的是“成人”,而不是通过学习来沽名钓誉,谋求利禄,或者是为学而学。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博学而能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能够用一个基本原则来贯彻它们的。”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问伯鱼: “ 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不同的教诲吗? ” 伯鱼回答说: “ 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 ‘ 学 《 诗 》 了吗? ’ 我回答说: ‘ 没有。 ’ 他说: ‘ 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 ’ 我回去就学 《 诗 》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 ‘ 学 《 礼 》 了吗? ’ 我回答说: ‘ 没有。 ’ 他说: ‘ 不学 《 礼 》 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 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 “ 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 《 诗 》 的道理,听了关于 《 礼 》 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 “ 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 《 诗 》 呢?学 《 诗 》 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培养合群的性情,可以抒发心中的愤怨。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  四、研习与思考 1. 结合选文,并阅读 《 论语 》 ,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略) 2. 阅读以下文字,说说你对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理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 《 礼 》 、 《 乐 》 法而不说, 《 诗 》 、 《 书 》 故而不切, 《 春秋 》 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 荀子 · 劝学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