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入门
——
明确文体特征 掌握阅读技巧
一、传记及其特点
传记
,
是遵循真实性原则
,
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身处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
真实性
传记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
,
再现历史
,
再现人物。然而
,
传记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
,
有些内容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
,
但这种加工符合人物的性格
,
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
从而达到更高的真实
——
艺术真实。
2.
文学性
传记不同于枯燥的历史记录
,
它还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
,
要表现出人的生命和情感
;
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与组接
,
倾注了作者个人的爱憎情感
;
它需要运用文学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
,
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3.
概括性
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
:
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
,
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极具个性特征的人物
;
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
,
要选择能够高度概括人物特点的典型事迹。
4.
通俗性
传记一般要求表达上简明易懂
,
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要求多样化
,
如介绍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
;
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
二、传记分类
1.
自传
自己给自己写的传记
,
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
,
也是为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
,
一般篇幅较短
,
如
《
老舍自传
》;
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
,
篇幅较长
,
如
《
富兰克林自传
》
。
2.
小传
小传是较简略地记述他人生平的传记
,
篇幅较短。小传可以写出传主的一生经历
,
也可以只写几件典型事例概括其一生
,
如
《
启功传奇
》
。
3.
评传
这一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的生平
,
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评传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著名人物
,
如
《
孔子评传
》
。
4.
画传
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
,
如
《
梅兰芳画传
》
。
传记的其他种类
,
如大传
:
指那些记述全面、篇幅很长的传记
,
如
《
马克思传
》,
这类传记不仅再现了传主的一生
,
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传主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回忆录
:
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回忆录也是传记的一种
,
如
《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
。大多数传记以第三人称叙写
,
自传以第一人称叙写。
三、传记阅读方法
步骤一
:
标
,
就是标记出传主的人生经历或轨迹的相关语句
,
这是文章的线索。
步骤二
:
筛
,
就是筛选出“事”
,
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
“行为”“经验”等。
步骤三
:
寻
,
就是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出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
,
并体会其意图。清楚传主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能使我们更立体地了解人物
,
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步骤四
:
品
,
就是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体会其作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
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
,
更能引发读者的思索
,
以获得更深刻的人生启示。
步骤五
:
思
,
包含两方面内容
,
一是思考作者传达了传主怎样的思想、性格、观点等
;
二是思考传记中的评论性语句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阅读示范
真题文本
阅读提示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
,
便一改旧习
,
自誓
“
能文不为文人
,
能讲不为讲师
”
,
力倡
“
君子之为学
,
以明道也
,
以救世也
”
①。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
,
也为了摆脱纠缠
,
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
,
他以游为隐
,
将家事稍作安排
,
便只身出游
②。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
,
自康熙元年起
,
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
,
南北往返
,
风尘仆仆
,
行万里路
,
读万卷书
,
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
,
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
,
如与平日所闻不符
,
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
偶有遗忘
,
就翻书温习
③。据他在
《
书
<
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
>
后
》
回忆
,
自己曾临泰山
,
谒十三陵
,
登恒山
,
抵太原
,
“
往来曲折二三万里
,
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
。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
,
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
,
编为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
,
则编为
《
肇域志
》
④
。
①“
明道、救世”体现其改革宗旨
,
也是对旧习的根本改变
,
体现其家国情怀。
②介绍出游的原因。
③注意抓住关键词“考察、验证、温习”
,
明确这是顾炎武治学特点的表现。
④这是介绍顾炎武地理文献著述情况。
《
日知录
》
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
,
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
,
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
“
速于成书
,
躁于求名
”
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
,
以
“
明学术
,
正人心
,
拨乱世
,
以兴太平之事
”
为宗旨
,
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⑤康熙九年初
刻八卷本刊行
后
,
他又
不断增改
,
至康熙十五年
,
已得手
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
,
他从小读书
,
“
每有所得
,
辄记之。其有不合
,
时复改定
”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
,
一律删去。
积三十余年
,
编成此书
。取
《
论语
》
子夏之言
,
命名为
《
日知录
》,
供后人研讨。⑥
⑤
明确
《
日知录
》
在顾炎武的学术著作中有什么地位
,
勾画关键词“严谨笃实”“创新”
“不愿求名”
“正人心
,
拨乱世”等。
⑥注意标出
《
日知录
》
的成书 经过。
顾炎武把
《
论语
》
中的
“
博学于文
”“
行己有耻
”
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
,
虚怀若谷
,
严于律己
,
注重友情
⑦。在他看来
,
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
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
,
古人学有所得
,
未尝不求同志之人
,
所以
,
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
,
他始终推友之长
,
虚己待人
,
以友为师
,
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
《
广师
》,
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
,
对同时代的十位
“
同学之士
”
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
《
日知录
》
序中
,
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
,
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天下无贤不肖
,
皆知先生为通儒
。⑧
⑦
梳理文章结构时要关注首尾句
,
此处关注本段首句
,
概括总起
,
讲顾炎武的注重 友情。
⑧“通儒”一词呼应题目
,
应结合上文内容理解“通儒”的 含义。
顾炎武一生
,
始终关注
“
国家治乱之源
,
生民根本之计
”
,
早年奔走国事
,
中年谋求匡复
,
即使暮年独居北方
,
依旧念念不忘
“
东土饥荒
”“
江南水旱
”
。
直到逝世前
,
病魔缠身
,
他仍然以
“
救民水火
”
为己任
。⑨他主张
,
天生豪杰必有所任
,
“
拯斯人于涂炭
,
为万世开太平
”
,
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
,
有其特定的原因
,
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
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
,
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
,
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
:
“
保天下者
,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
“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
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是颇有道理的。
⑩
(
摘编自陈祖武
《
顾炎武评传
》)
⑨“‘
救民水火’为己任”也是身为“世人楷模”的原因。
⑩末句是对顾炎武思想核心的概括
,
体现出他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
,
体现出一种深深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