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9 桃花源记学案师.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桃花源记》导学案13》

共有 2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桃花源记》导学案13》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9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 学习重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课前)预习·导学 ‎1.《桃花源记》选自 《陶渊明集》 。作者 陶渊明 ,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田园诗人。 ‎ ‎2.请给加点的字注音 ‎ ‎ 豁然( huò ) 俨然( yǎn ) 阡陌( qiān mò ) 垂髫( tiáo )‎ ‎ 便要还家( yāo ) 刘子骥( jì ) 诣( yì ) 与外人间隔(jiàn ) ‎ ‎3.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⑸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解释下列词语。‎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   穷:  舍:平旷:  属:   悉:   咸:   妻子:‎ 邑人: 皆: 延: 语: 不足: 既: 志: ‎ ‎5.翻译下列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来源:学科网] ‎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 ‎(8)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6.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四个):‎ ‎7.按课文内容填空 ‎⑴采菊东篱下, 。 ⑵此中有真意, 。‎ ‎⑶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 ‎⑷复行数十步, 。土地平旷, , 。‎ ‎⑸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 ‎(6)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 , 。‎ ‎(7)写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是_ _ 。 ‎ ‎(6)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写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林→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2.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用原文回答。‎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 自然景象:美丽富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社会环境:宁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展现了桃花源中人宁静生活环境)‎ 人民生活:和平幸福--“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请用原文回答。文中桃源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的社会风尚。‎ ‎5.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主题探究:[来源:Zxxk.Com]‎ ‎6、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7、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寄托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8、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三 、练习巩固 ‎9.古今词义归纳。 鲜美    古义:               今义:       ‎ 交通    古义:             今义:          ‎ 妻子   古义:           今义:          ‎ 绝境   古义:              今义:         ‎ 无论   古义:              今义:         ‎ 不足   古义:              今义: ‎ ‎10.一词多义归纳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 乃:乃不知有汉 乃大惊 ‎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遂:遂迷 后遂无问津者 ‎ 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寻: 寻向所志______ 未果,寻病终______‎ 之:忘路之远近________ 具答之_________ 处处志之_______ ‎ 渔人甚异之________ 桑竹之属________ ‎ 舍:舍弃、房子 乃:于是,就、竟然 具:都、详细地 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 遂:终于、于是,就 寻:寻找、随即,不久 为:作为 ,对 ‎ 之:助词,的;代词,代所提问题;助词,无实义;代词,见到的景象;代词,这,此 ‎11.词类活用归纳: ‎ ‎⑴林尽水源 ⑵渔人甚异之 ‎ ‎⑶复前行 ⑷欲穷其林 ‎ ‎⑸处处志之 ⑹未果 ‎ ‎⑴林尽水源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⑵渔人甚异之:异,以(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 ‎⑶复前行: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 ‎⑷欲穷其林:原意是形容词,尽,完。这里活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⑸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做记号。 ‎ ‎⑹未果 :果,实现 无词类活用现象。‎ ‎12.同义词归纳 具、悉、咸、皆: 都 云、道: 说 乃、遂: 于是,就 缘、扶:沿着 ‎13.通假字归纳 便要还家: 具答之:‎ ‎14.几个“然”的意思归纳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俨然:( 整齐 )的样子。 怡然、欣然:( 高兴 )的样子 ‎1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项是(D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问所从来,具答之。‎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分)‎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来源:Z*xx*k.Com]‎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17. 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街桃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相命肆农耕1,日入从所憩2。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3;‎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4。荒路暧交通5,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6,衣裳无新制7。童孺纵行歌8,班白欢游诣9。‎ ‎[注释]1.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 ‎2. 从:相随。所憩:休息的处所。‎ ‎3. 菽(shū):豆类。稷(jì):谷类。艺:种植。‎ ‎4. 靡(mǐ):没有。‎ ‎5. 暧(ài):遮蔽。‎ ‎6. 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7. 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8. 童孺(rú):儿童。‎ ‎9. 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yì):玩耍。‎ 明确: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民生活幸福快乐。‎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愿望,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