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小马两次到河边不同的表现及不同的结果,培养学生口语交际、阅读能力。 2.围绕妈妈的话引发学生质疑,联系上下文感悟、体会,实现与文本对话。 3.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妈妈说的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略讲一、二、三自然段(长文短讲)。 教师讲故事的开头(即课文一、二、三自然段),然后提问:同学们,一心想问妈妈的小马过河了吗?妈妈是怎样说的呢?快看看课文,找出妈妈说的话。 二、直奔重点句,初步理解妈妈说的话。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小马听了妈妈说的哪句话后,顺利地过了小河,用“~~~”画出妈妈说的话来,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出示: 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教师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一读妈妈的话,尊重学生的认知,教师了解学生初步理解到什么程度。) 指名读这句话 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妈妈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妈妈说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为什么让他自己试一试?) 三、联系上下文,通过角色换位,深入理解妈妈说的话。 1联系上文,理解妈妈说的话。 默读课文相关的部分,想一想妈妈为什么这么说?(课件中“别人”变红) ⑴妈妈所说的“别人”在课文中指谁? ⑵“别人”都是怎么说的?用“——”画出来,读一读。 ⑶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学生回答出:“别人”指老牛、小松鼠。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过小腿,能趟过去。 小松鼠说: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 深得很呢!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教师提问:一个说深、一个说浅,都把我搞糊涂了。你觉得他们俩到底谁说得有理?你们快帮帮老师。 A为什么老牛说浅? 学生体会出老牛个高,所以觉得河水很浅。贴老牛图板书:水很浅 教师指导朗读:老牛认为河很浅,老牛在告诉小马时,怎么对它说? B小松鼠,为什么又说河水深? 学生体会出小松鼠身材矮小,同伴都掉水里淹死了,所以河水对它来讲很深。 贴松鼠图板书:水很深 河水这么可怕,都淹死了同伴,小松鼠,在告诉小马时,心情怎样?会怎么说? C分角色朗读4—6自然段。 ⑷通过角色换位,找出小马错误原因,理解妈妈的话。 教师提问:老牛、小松鼠说得对不对?自己再读读妈妈说的话,现在假设你们是小马,反思一下自己的表现,刚才刚一遇到困难,你是怎样做的,听老牛、小松鼠的话时,你又是怎样做的?想一想妈妈为什么这样说? 出示: 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二读妈妈的话,理解妈妈话的意思) 教师引导:人贵在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古人能每日三醒自己的行为,找到不足,改正缺点。现在哪匹小马能大胆地分析自己错误的表现,找出错误的原因,我相信那匹小马的进步会最大。 学生进入角色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a从小马遇到小河时的表现: 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哇! (学生换位为小马说出:在困难面前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妈妈,依赖别人,做事不动脑子。) b从听别人的话小马的表现: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 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学生换位为小马说出:听别人话时,只要别人说的,我都照单接收,不动脑子想一想,不自己试一试。) 教师提问:你现在理解妈妈说的话了吗?妈妈教你们怎么做? 出示妈妈的话: 提问:我们要不要听别人的意见?(要听别人的意见) 我们应该怎么听别人的意见?(“光听”变红。不能光听别人的,要动脑筋,亲自尝试) 指名读妈妈的话 2联系下文,明白妈妈讲的道理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师:小马们,听了妈妈的话,你会怎样做? 快把你们怎么做的告诉大家,把课文中的“小马”换成“我”一起读一读。 出示 我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小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我说:“让我试试吧。”我下了小河,小心地趟了过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教师提问: 1小马们,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你们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板书:既不像……也不像 2小马,这次你顺利地过了河,通过这件事,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谁说?(可以对妈妈、对同学、对自己、对老师、对老牛、对松鼠等) 教师:看来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你,让我们牢记妈妈的话。齐读妈妈的话。 (三读妈妈的话,牢记妈妈教导,指导自己今后做事) 四、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教师讲故事的开头:小马越来越懂事,帮妈妈做的事更多了。一天,妈妈让他给在几百里外的外婆送东西,小马高兴地出发了。跑了一天,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这回小马会怎样做呢?请你把这个故事续编好。 (创设新的情境,解决问题,检验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