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ID:54502

大小:16.72 KB

页数:6页

时间:2006-12-1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作者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的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前来补充。)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生1:作者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如山的连绵,小路的弯曲以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虚虚实实,但尽管如此,作者最爱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作业    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四、板书        望天门山山行    (唐)李白(唐)杜牧    天门中断楚江开,寒山石径    碧水东流至此回。白云人家    两岸青山相对出,枫林    孤帆一片日边来。霜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    谁体会到了?    (生1:“吟“是有感情。生2:声音大。生3:“吟”就是有节奏……)    对了,有节奏。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纷纷发言,预计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帮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准确,在语序和语句的完整性方面要尤为注意。个体学生说,大家听,并及时予以纠正和适度表扬,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四、作业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五:幻灯片内容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分析】    这首词描写江南春色。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篇尾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一个“忆”字既道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