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加入VIP免费下载

我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ID:55035

大小:16.37 KB

页数:3页

时间:2007-12-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我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8 我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    两项反常规 莲山课件教学的常规很多,有的以文字形式规定,有的则以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存在于语文教师的心中。在教学本文时,我在两个内容的处理上就属于违反了这样两种常规。首先体现在课题的出示上。第一教时的课题出示,我差不多用了10分钟时间。首先以鲁迅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引出《史记》,接着注意生字“迁”的正确写法,接下来是问“从开始预习到目前为止,你围绕课题做了哪些工作?”在得到孩子查了字典、提了问题的答案后,我揭示了“发愤”是课题的题眼,抓住题眼提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最后请同学读好课题。10分钟时间出示课题,很显然违反了教师心目中约定俗成的教学常规,显得太冗长,然而,我这样做,除了常规的生字教学得到落实之外,还激起了学生要去了解《史记》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对司马迁的崇敬,更主要的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掌握根据题眼分析课题,抓住重点阅读体会文本的的学习语文的重要的方法。 第二体现在初读课文上。在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初读课文后(粗读课文的时间比较充裕),我只用很少的时间,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想,接下来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分节来朗读课文,找出每一节的关键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了“读书、游历、交友,积累历史资料;牢记嘱托、研读整理资料;悲愤交加、写作史记;辉煌巨著、生命写成”的关键词,初步感受了史记是司马迁是用生命写成的。在这部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边读边思,一方面完成了显性的要求——找出每一节的关键词,另一方面,还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了文章开头之所以这样写的奥秘,在于表达了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司马迁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是多余之笔;还分析比较了第二节中“泪流满面”一词存在与否的区别,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了其中人物的感情,在学习最后一节中还学会了什么是“文眼”,紧口文眼提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说,这里没有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也没有因放手合作学习,自由交流而带来的课堂的精彩生成,这里有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高效地和文本进行有效而有序的对话。这样的处理犯的是现形课堂教学中大家都惟恐避之而不及的“老师牵太多”的大忌,然而这一常规的违反赢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二、    两处着力点 第一、着力于把方法教给学生。我一直以为,让学生掌握一生受用的学习方法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古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现有“教是为了不教”,今有“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所以,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简化形式,力争体现自己一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风格,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习得和感悟学习的方法。提问的方法:围绕题眼和文眼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阅读的方法:边读边思,抓关键词把课文读短,抓文章重点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文章读长、读丰富的方法。感悟语言的方法:抽词比较朗读,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表达的精妙。 第二、着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能力是一个大概念,内涵非常的丰富,但语文的基本能力应该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在这个方面下工夫,重点体现在课文第三节的教学中:一读,分清哪些是司马迁想的,哪些是司马迁做的;二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和同学交流;三读,图文结合,依靠想象让图画活起来,适当借用课文语言,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场景描述出来(考虑到时间关系,课堂上只作口头描述的要求,课后布置学生写下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围绕课文重点,以读为主线,突出学生说写能力的训练。 三、    两个小动作 小动作之一:课始引入鲁迅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课中告诉司马迁的原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课末补充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六年级的孩子,适当给一些古典文化的熏陶和引领,对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接近《史记》,喜欢《史记》,产生想要去了解《史记》的欲望,那就让鲁迅的评价语去完成点燃这一欲望火种的任务吧。 小动作之二:学生在查阅词典时,对“发愤”的解释是“努力去做,同‘发奋’”,对后面“同‘发奋’”这一点,本人认为词典的解释颇有些武断,因为至少在本文中“发愤”不能换成“发奋”,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很不成熟,但我还是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同学听,让他们去思考、去理解。这是一个很难有答案的问题,学生面对的一方是具有权威性质的《现代汉语大词典》,另一方是一个语文老师的语文直觉,孰轻孰重学生自然是清楚的,但我还是希望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的意识。 四、    一点思考 备课时,翻开教学参考,它的一条教学要求是这样叙述的: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要求似乎把手段和目的颠倒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来理解、品味、学习文本的语言文字。”对目标认识的不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走向以及课堂的着力点。本文对“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一题的解读应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第一堂课利用它让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培养整体感知课文语言的能力。第二堂课利用它理解、品味、内化文本语言,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文本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培养。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把文本中与故事情节想关联的一些可以拓展的内容,例如“替将军辩护一事”和“十三还是十八年写成”等,在课堂上进行了简单的处理,没有深入展开,只在与学生的交谈中让他们可以自己从课外书上去了解。尤其是到底几年写成,我跟同学现在达成的共识是:司马迁写作《史记》何止用了十三还是十八年,他是用整个儿生命写成的。 http://www.csztxx.net/blog3/user1/9/archives/2005/1089.shtml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