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

ID:59756

大小:22.51 KB

页数:9页

时间:2008-09-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 时剑波     【教学目的】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关键词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的悲愤之情。   2、联系具体语境解读疑难句段。  【教学难点】   1、选择合理的切入点,长文短教,突出重点,领会深意。   2、创设恰当的情境,跨越时空界限,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设想】   1、学生中国状态分析:     这是学生高中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鉴于高一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强及常有的对于鲁迅文章的畏难情绪,因而要将此文讲深讲透不太现实。因此针对我校历来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路清晰,学有所获,为学习鲁迅的文章开一个好头。   2、教学方法:    ⑴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做到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浏览注释,勾划难句。    ⑵ 教学思路为点关键──理思路──品感情──析深意,教学中拟采用讨论法、点拨法。   3、媒体设计:    ⑴ 播放有关“八一三”惨案的历史纪录片。    ⑵ 制作有关鲁迅、刘和珍的图片及文字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感受刘和珍的形象和精神品质,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感情线索。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出示关于鲁迅介绍文字及图片的投影卡片)   二、解题   1、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2、关于“三一八”惨案,教学时可参阅文中注释①。   3、文题中的“纪”相当于“记”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见《语文学习》98年第6期第35页)。   (出示有关刘和珍图片及文字的投影片,播放有关“三一八”的历史纪录片)  三、研习课文   1、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技傲放的鲜花凋零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下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贵的品质。     师生讨论后小结:     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     虑及母校前程,黯然至于泣下;     向执政府请愿,欣然前往。     点关键:抓住文中的“毅然”、“黯然”、“欣然”及多次出现“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刘和珍是一个善良、温和、追求真理、富有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的青年。   2、下面我们再来探寻一下刘和珍是怎样遇难的?也就是她是如何被毁灭的?     根据四、五部分讨论小结:     欣然前往请愿、中弹、无端喋血、未便死;     同行的张静淑、杨德群想扶起她,均中弹、立仆;     刘和珍还能坐起来,但头胸被猛击两棍,牺牲。     (解说:将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和“被毁灭的过程”一同展示给学生,意在于努力将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动,引起强烈的悲愤之情,有了情感的沟通,再去探寻作者的思路,相对容易些。)   3、创设情境:假如为纪念刘和珍,由在座的同学来为烈士塑像,你有什么设想?     (解说:设计这道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走近刘和珍,同时也发挥想象能力,锻炼思维能力。讨论时可引导学生在塑像材料选用、人物姿态、内在神韵等各方面各抒己见。讨论忌不着边际、离题万里,应忠于课本,体现神韵。)     如材料选用上:有主张用大理石,寓意刘和珍坚贞刚强;也有主张用白玉,寓意刘和珍纯洁无瑕的品质;也有主张用青铜,寓意刘和珍精神万古长青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4、以上我们围绕着刘和珍的形象进行了一些探讨,涉及到课文第一、三、四部分,下面我们来探寻一下全文的思路:这篇文章共七个部分,看看这七个部分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贯穿的?     点关键: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有两处需注意:     一处:   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⑵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⑶ 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讨论、点拨: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    ⑴ 悲痛的悼念。   ⑵ 愤怒的揭露。    ⑶ 沉痛的总结。     另一处:   ⑴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⑵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⑶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讨论、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悲”与“愤”,正是用这样的感情链条,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如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四、布置作业  课外书面完成《我为刘和珍烈士塑像》,择优交流,推荐发表 。  〖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毅然预定《莽原》 有     被 不幸中弹,未便死     黯然忧虑母校   价  悲  毁 同伴救助,也中弹     欣然前往请愿   值     灭 棍棒猛击,终牺牲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深入探究作者的悲愤之情及全文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语境理解疑难句段。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文章不是无情物,面对“三一八”惨案,面对被虐杀的爱国青年,鲁迅的感情是非常悲愤的,认为当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从中可见,鲁迅当时是何等悲愤,这堂课我们进一步来探究作者的悲愤之情。 二、研习课文   1、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     讨论点拨后形成如下纲要:       悲悼死难烈士   愤揭反动当局     悲 悲忆交往经过 愤 愤斥文人嘴脸       悲议意义教训   愤批庸人麻木   2、在探究悲愤之情时,还可结合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悲与愤的感情所指:     讨论后明确:     作者愤是愤于三类人:一是当局者,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凶残;二是所谓的学者文人,其流言竟是如此之无耻;三是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愤于他们甚至将烈士的行动作饭后的谈资,愤于他们的麻木。   3、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作者悲愤的感情线索,理清全文思路:     分析:     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4、师生互动,各言所疑,各言所悟:    (解说:在梳理完全文思路的情况下,针对这篇文章难句较多的特点,有必要安排一个师生、生生间相互讨论、质疑问难的过程,可以是学生向教师提问,也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事先对可能有的提问有个预测。若学生思维不够深入,教师要质疑问难,将讨论引向深入。师生一起探讨交流,各言所疑,各言所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可以了解彼此启法,弥补自己不足,超越原来的认识,有助于形成较丰富、全面的认识。)    讨论中主要应涉及的难句有:    ⑴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鲁迅是谦虚吗?      讨论、点拨:结合语境来看,对刘和珍这位杰出女性在请愿中的表现,鲁迅满含赞美,钦佩和尊敬,同时在与她的比较中,作者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和难企及于她的地方,因而此处说谦虚并不是很恰当,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一面。    ⑵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缘由指什么?末一句有何意?      讨论、点拨:缘由指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凶残地镇压、屠杀人民,而且还进行严酷的思想箝制。末一句指出了当时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道路:一种是默无声息地忍受,走向灭亡;另一种是沉默到极点便会爆发,人民会起来反抗。实际上此处是作者号召爆发,号召反抗。      ⑶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如何理解“伟大”一词?      讨论、点拨:“伟大”一词有“赞颂”说与“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谐调一致。      (解说:此处历来有争论,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争论,廓开思路,培养多向思维和阐述论辩能力,教师不一定要非此即彼,只要能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    ⑷ 试阐述文中关于煤的比喻:      讨论、点拨:人类历史和大量的木材只能生成一小块煤一样,也是要付出大量的流血牺牲才能前进一小步,但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作者虽然不同意徒手请愿的做法,但他认为,烈士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作者引陶潜的诗,说明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案的教训,那么,烈士的鲜血就并不白流。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一、二题。   2、背诵课文二、四节。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