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大雁早已飞过,在温暖的纬度安然休憩。而勤劳了又一个学期,我们却无法马上平静下来;回望刚过去的一个学期,半苦半甜的滋味久久不能忘怀。我们总结经验,我们吸取教训,我们希望在新的学期里给工作带来更多更好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从2004——2005学年度,我国在基础教育中,从初始年级起采用全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既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又能够把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学生的身心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素质教育理念能够浸透在新课本的字里行间。
一、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特点分析:
1.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过去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一般而言,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知、情、行三个环节,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相应地也应该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在这三者之中,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更应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因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绪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
2.以全新的设计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过去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的。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完全改换了这种方式,而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这样,就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内容标准部分由学习领域(如心理、道德等)而至学习主题(如认识自我、学法用法等)再至目标要素(如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等),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者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
3.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4.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描述性评价、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此项记录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老师、同学和家长共同参与。通过这种评价,一方面,让学生可以以自我记录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又发展了学生评价自己作品的技能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建立健全的自我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山区乡镇新课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作为山区乡镇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努力实践和探索新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实施办法的过程,深切地体会到山区乡镇的特殊地域性和一些具体的困难。粤西山区是广东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有着它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首先,它和城市环境存在差别。地域性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信息系统还十分不完善,这体现在农村网络的普及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课程要求中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活动的开展。它的社会结构也与城市千差万别,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课本中的许多内容并不适宜与城市学生采取同样的方法。
其次,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除了农村封建教育观的残留外,这里群众的教育观念更新速度普遍较慢,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家长,甚至老师表示不解。这给新课程的开展带来了许多压力。
再次,对新课程的实际实施监管力度不足。由于对于新课程的“策动者”来说,我们处于最远程、最底层状态,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否落到实处,明显缺乏足够的监管力度。这体现在,学生的终端评价标准远远未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应试教育模式仍可以大行其道。有违新课程标准的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现实行为等等,严重扭曲新课程的目的。
另外,新课程探索过程,不容忽视的实际困难还有:
第一,教学资源不足影响“课改”效果。在农村学生本身基础就较为薄弱,要进行“改”
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尚若再加上教学资源不足,那“课改”就更难进行。由于电教平台不足,许多本来可以用课件轻松完成的任务无法实现,刻苦的教师对小黑板、试卷等“情有独中”。
第二,“课改”式的教学引发课堂秩序的新现象。既然“课改”相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那就有可能出现课堂的“混乱”现象,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更好的把握秩序。可是由于硬件限制,许多教师连麦克风都无法配备,上起课来“投鼠忌器”。
第三,“课改”是一件长期效应工程,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相当的大。“课改”的成效也不是马上就可以突显出来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考验,当然也对学校提出了考验, “课改”的实施有可能不能直接见成绩,同样学校面对的是社会,学生家长见不到成绩,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甚至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这就需要相应改革、完善评价体系.
三、在艰苦探索中的甜果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的观念已不适应新世纪的形势,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变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挑战,政治教师必须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的两个转变: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转变;二是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实现教学的科学化、综合化、实践化,即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新教材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老师只是导演、是配角,学生才是演员、是主角,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想,同时老师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活而不乱,一堂课就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中、秩序井然地得以完成,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把微笑带进课堂。
现代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互动式的教学。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改教学中,我们摒去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方式,把教学形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非常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总是用赞赏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及时地评价、热情地鼓励,帮助发言者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恐惧的心理。
3、组织好课堂的讨论活动。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舒畅合作的教学氛围,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围绕论题进行有效讨论,有助于自由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推理能力、人际交流技巧等多维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动,在互动交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