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二轮复习教案
政 治
第二部分:热点专题
专题十 加强节能环保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考资源网特约名师 罗石文
【专题要点】☆高☆考♂资♀源?网
1.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更加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
2.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隆重开幕。2009年10月20日,由中国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水利盛会——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隆重开幕。本届论坛的中心议题是“生态文明与河流伦理”。来自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埃及、印度、日本,以及欧盟成员国等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水资源、流域管理及有关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决策者参加了会议。论坛全方位展示了国内外水学科及流域管理研究的最新进展,代表了当代研究的主流。与会代表对当今河流开发与保护、流域生态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和研讨。论坛旨在重新认识并构建人与河流的新型关系,唤醒人们自觉呵护河流、关爱河流的意识,呼吁社会强化保护河流的措施,实现人与河流的和谐相处,共存共生。高。考。资。源。网
3.党的十七大强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4.胡锦涛与奥巴马通电话,将推动气候变化会议成功。2009年10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两国元首就双边关系、气候变化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关于气候变化问题,胡锦涛表示,将于今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巴厘路线图”确定的正确轨道,凝聚各方共识,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符合包括中美在内的有关各方共同利益。尽管日前谈判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只要各方携手努力,关键是要体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基本原则,锁定“巴厘路线图”谈判已经取得的成果。胡锦涛强调,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面临共同挑战,拥有共同利益。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开展合作,不仅有利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而且对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中方愿同包括美方在内的有关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合作,继续以积极的建设性态度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5.首届曹妃甸论坛的主题确定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2009年10月16日,首届曹妃甸论坛在河北省唐山市开幕,论坛主题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发展可持续世界更美好》的主旨演讲。他强调,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更应携起手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以更大的决心、更坚实的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繁荣。贾庆林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狠抓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造福广大人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普遍愿望,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为此,世界各国应在以下4个方面加强协作,共同努力:一是把绿色增长作为共同的追求。二是把节能减排作为共同的责任。三是把科技交流作为共同的抓手。四是把对话合作作为共同的行动。
6.2009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2009年9月28日,环境保护部公布2009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结果表明,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57.6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2.4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147.8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5.40%,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上半年仍有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污水处理、脱硫设施运行等方面存在问题。
7.“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举行。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贸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科博会)已成功举办十一届。“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作为科博会重要组成部分,历时四届,日渐成为中国能源领域层次规格较高、深具影响力的行业盛会。第五届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定于2009年5月22日-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科学发展直面金融危机、结构调整推进能源战略”为主题,坚决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推进国际互利合作为宗旨,通过论坛的召开,加快我国能源领域节能技术的推广步伐,鼓励各行业在关键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能源行业整体装备制造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我国能源事业,同时加强能源领域前沿技术的研究。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高。考。资。源。网
综观近五年的全国高考,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直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2005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Ⅲ第39题,“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005年江苏政治试卷第38题,“结合材料,请你谈谈我国在水电开发中应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5年天津文综卷第38题,“运用哲学常识有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请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上述材料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合理化建议”。2006年全国卷Ⅰ第38题第(1)问,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第(2)问,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加以说明。2007年高考政治广东卷第41题,第(3)问: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变动状况,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海南卷第20小题:资源合理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什么?天津卷第30-31题,推广使用节能灯对节能降耗意义重大;宁夏卷第21题考查“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 2008年全国文科综合I卷考查了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008年四川卷考查了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等问题。2009年广东省考查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重庆卷考查了水资源利用,北京卷24题考查了“蝴蝶效应”等等。由于我国的不少地方、不少企业在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本热点一直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而且这一命题思想是相对稳定的。综观有关试题,多以事实材料为背景,因此,复习备考时要注意选取一些以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材料为背景命制的题目,特别是主观型试题,结合课本有针对性地予以训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本专题高考往往以世界关注的时事热点或重大历史问题为前景,以地理知识切入,以地理地图为试题载体,注重要求学生运用政、史、地相关知识综合分析解答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2010年的备考中,我们要高度注意以“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等热点问题为载体进行政、史、地知识综合考查。本专题高考考查一般通过图表、漫画、数据和典型事例等多种形式进行。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综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进行知识准备,特别要注意高考题有可能以小见大,通过提供某地区的相关具体数据或做法为材料进行命题,应会对材料加以抽象概况和具体分析,切忌泛泛而谈。
【教法指引】
一、基础知识梳理:☆高☆考♂资♀源?网
(一)结合经济常识
1.国家宏观调控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3.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限制高能耗、高物耗和污染严重的工程项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型产业。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带动环保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的发展。
(二)结合哲学常识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我们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发展观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点,正确地把握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
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正确的意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人们形成资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4.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5.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在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6.科学发展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观,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对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进行的总结,是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成果,反映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高。考。资。源。网
(三)结合政治常识
1.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体现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2.国家机关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履行国家职能,尤其是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这就要求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完善相关法律,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人民群众要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运用法律武器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5.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表明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增强和执政水平的提高。
(四)结合历史知识
1.中外历史上的放火烧山、过度开荒和工业革命后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严重地破坏了环境、耗费了自然资源。
2.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成行动。
(五)结合地理知识
1.结合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我国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意义。☆高☆考♂资♀源?网
2.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
3.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应如何根据其实际情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良性发展模式。
二、重点问题思考:
(一)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经济学角度
(1)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5)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
(6)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高。考。资。源。网
2.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越来越短缺了,能源越来越紧张了,环境越来越恶化了,生态越来越脆弱了。从国家长远发展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3)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社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任由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而不加以扭转,必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怎么做)
1.经济学角度
(1)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要改变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的长效机制,就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不断加大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成本,真正让重视者得利、轻视者受损,才能提高企业节能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查处这类违法行为。
(3)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动力源泉。
(4)必须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5)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6)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要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
(8)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开发。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9)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尤其要大力发展能耗低、需求大的现代服务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哲学角度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高☆考♂资♀源?网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途径。要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方针。
(6)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每人都能“节约一点”,将对整个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7)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政治学角度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治领导,不断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国家机关要履行政治、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对外交往职能,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加大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3)公民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义务,增强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
4.从依法治国角度说明怎样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1)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2)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促进能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3)司法机关要严格司法和公正司法,对破坏能源安全,违反能源保护法规的行为,依法处理。
(4)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
(三)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1.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4.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5.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
(五)为什么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需求的无限性是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建立节约型社会,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靠资源投入,追求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会造成资源紧张、损失浪费严重。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在力求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切实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2.从哲学角度分析☆高☆考♂资♀源?网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要求我们树立节约意识,建立节约型社会。当前,我国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理想的实现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3)此外,还可以结合联系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来分析。
3.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可以结合国家职能、“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国家的综合国力等知识点来分析。
(六)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高☆考♂资♀源?网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主要有:坚持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依靠科学进步,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引进国外能源;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开发新产品;树立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观,等等。
2.从哲学角度分析,可以结合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知识进行分析。
3.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强化政府责任是关键环节,加强依法治理是主要保证,还可以从正确行使国家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角度展开分析。
【知识综合】
(一)经济学角度
1.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太湖等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很大部分原因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超过水环境容量。这就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没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告诫企业经营者,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是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进行规范和引导。
2.市场调节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这就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缺失,才导致水污染重大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二)哲学角度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造成严重影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超出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对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出路就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而党和国家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体现。
2.坚持正确的思想意识。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转变观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人们的观念、科技和体制等因素,影响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4.坚持全面的观点。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人们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5.要重视量的积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因而不仅要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尤其要大力发展能耗低、需求大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比重,通过结构调整,构建发展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
6.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近年来,我国企业效益和能源利用率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格局还没有根本转变,体现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政治学角度
1.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政府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履行好经济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任何国家机构都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都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高。考。资。源。网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4.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四)文化生活角度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培养节能意识,推动绿色消费。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五)地理学科角度: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新阶段。环境与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呈加剧蔓延形势,如:能源、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全国范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新污染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逐步显现,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等,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和更久远、更难以预料的潜在影响。生态与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风险更加巨大,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如湖泊与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区域酸沉降与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土壤与面源污染,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区域(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以及突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越来越多地危及社会稳定与环境。
(六)历史学科角度: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商朝、西周的时候,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木覆盖率超过50%。先民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为社会造福。高。考。资。源。网
(2)秦汉: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为修建阿房宫,砍光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说。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导致黄河多次泛滥。但“云梦竹简”《田律》,对砍伐林木、捕捉鸟兽、毒杀鱼龟等都有季节限制。
(3)南北朝:中原战乱,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牛产。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
(5)明清:在自然保护方面,除袭用旧时的自然资源政策外,别无其他特别之处。清朝前期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明清时期人口进一步增加,清朝开垦的荒地面积大量增加,围湖造田的现象口益增多,人地矛盾愈发突出,此外,从明清两代开始颁布山川弛禁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山林,以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这从长远来看,又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产生的环境恶化局面,以致现代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已不能承受严重的环境污染,山区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中国近现代史:
(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鸦片战争后,列强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创办了砖茶厂和缫丝厂。由于茶叶出口量大增,国内福建等沿海省份茶叶的种植也增多,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种植方法导致土地等自然资源被破坏。
(2)半殖半封形成时期:在列强侵略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为解决内忧外患问题,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张之洞在建立汉阳铁厂时,因观念的落后、政治阻力等因素,厂址没有选择在靠近铁矿所在地大冶县的地方,违背了规律,影响到了自然环境
(3)建国后的50年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前两次均系国家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济发展所造成的。
(4)建国后环境保护工程、政策与法制:建国后党和政府举办了许多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型工程,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等等。西部大开发特别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再造秀美河山”。党和政府还制订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已经初见成效。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还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等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2004年12月9日起实施)。
3.世界近现代史:
(1)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世界近现代史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破坏,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因工业生产将大量化学物质排入水体而造成的水体污染事件;因煤和石油燃烧排放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因工业废水、废渣排入土壤而造成的土壤污染事件;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生物等进入食品而造成的食品污染公害事件。高。考。资。源。网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如印度社会发展的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因素)。
(3)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①提出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知识经济兴起的结果。随着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观念从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向注意效益和生活质量。此外,世界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②含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被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变而成的,它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又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
③标志: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同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国形成共识。
④影响: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人类社会实现良性发展战略的唯一正确选择。它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