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ID:64905

大小:111.25 KB

页数:44页

时间:2009-12-1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 奇 的货 币 1、商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第一,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劳动的交换。价值是一切商品在质上相同的东西,有了它千差万别的商品就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实质上是不同生产者交换各自的劳动。 第二,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劳动产品,也不一定用于交换,不一定有价值。所以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是商品。而有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商品。不同类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比较量的大小,而商品的价值则能比较大小。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拥有。 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关系   商品 其他劳动产品 区别 ①  用于交换 ②  有价值 ③  是历史范畴 ①  不用于交换 ②  没有价值 ③  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联系 ①  都是劳动产品 ②  都有使用价值 ③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商品与其他非劳动产品的关系   商品 其他非劳动产品 区别 ①  是劳动产品 ②  用于交换 ③  是历史范畴 ①  不是劳动产品 ②  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③  是永恒范畴 联系 都有使用价值 2、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3、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2)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是商品,货币与商品的本质区别就是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4、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牲畜、布匹、贝壳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只有金银。贵金属金银由于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5、价值尺度   (1)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2)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3)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6、流通手段   (1)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最根本的区别是是否以货币为媒介。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二商品流通则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但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有了货币,才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货币在这个流通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是否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首先要确定商品的价值,这就需要交换双方通过观念中的货币衡量一下商品的价值,此时货币也执行了价值尺度的职能。 7、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如何理解?   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8、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9、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支付的是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世界货币等职能。   10、纸币   (1)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3)发行:A、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B、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C、解决方法: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货币 纸币 区别 定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产生 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再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属性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本身是商品 价值符号,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本身不是商品 职能 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某些纸币也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本质 一般等价物 价值符号 联系 ①     纸币是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派生物,没有货币,就没有纸币 ②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是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货币本身无价值,不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纸币不是商品,不能买卖。 纪念币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也可以作为具有纪念意义的货币储存。纪念币的价值是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商品。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比较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含义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   表现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   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对策   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严格控制纸币发行量,控制总需求,增加商品总供给,使供求保持平衡,提高存款利息,开展保值储蓄业务,增强货币回笼措施等。   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主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地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增发国债,降息   备注   ①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   ②通货膨胀是宏观上的卖方市场;但卖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卖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①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物价上涨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下跌不一定是通货紧缩。   ②通货紧缩是宏观上的买方市场;但买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买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紧缩。    11、人们通常使用两种结算方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帐结算。信用卡、支票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是电子货币,支票是信用货币。 (1)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信用卡作为电子货币的一种,其本质与纸币一样,都是价值符号,自身没有价值,它可以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但不能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12、(1)支票,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2)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3)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汇票用于外埠结算。   13、外汇(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外汇包括外币,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币值的变化既可以之相对于外币而言汇率的变化,又可以指相对于商品而言购买力的变化。 1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1)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2)意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但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A、供不应求——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供过于求——滞销——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供求与价格是相互制约的,不能认为只是供求制约价格。供求变化影响价格变化;反过来,价格变化也影响供求的变化。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价值与价格    ①区别: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②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产生后价值就表现为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与“市场决定价格”两种说法是一致的。 供求和价值都对价格产生影响,但他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价值对价格起决定作用,是基础性的影响。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是常见的、多变的,不是基础性的影响。供求不能决定商品价格,只能影响商品家和,但供求却能决定价格涨跌幅度的大小。 3、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赚钱: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赔钱: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单位商品价值量与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   (1)加强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2)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6、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A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的影响有哪些?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讲: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④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8、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如:火车——飞机。  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如:兵乓球拍——乒乓球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A调节生产。B提高劳动生产率。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近三年高考政治中关于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的计算题 【2007年高考】   1、(文综全国卷Ⅰ第24题)假定去年生产 1克 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 1克 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8倍,且5件A商品= 2克 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 A、 4克                B、 8克              C、 16 克            D、 32克  【解析】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由材料可知,在去年1克黄金=8克白银,5件A商品=2克黄金,则5件A商品=16克白银。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则1克黄金=4克白银,而此时5件A商品=4克黄金=16克白银。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    2、(文综全国卷Ⅱ第24题)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那么,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 A、2  80  40       B、2  40   20     C 、4  80  20    D、4  160  40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的理解,对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的理解,涉及价值总量、交换价值总量和使用价值总量的认识。可以分三步解决:第一步,先求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后4小时所生产的商品总数。根据题意可知,生产者A在4小时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为4件,即使用价值总量为4。第二步求出4件商品的价值总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题目中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为40元,价值总量应该为4×40=160元。第三步求出交换价值总量。商品价值总量160元,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也因该是160元。   【2008年高考】   1、(文科综合全国卷Ι第25小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币值的大小与商品价格的高低成反比。本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计算此题分两步:首先,可以把15元看成2007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总量,2008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就是1+50%,价值总量没有改变,所以2008年1单位的M商品的价值量为15÷(1+50%)=10;第二步,该国货币贬值20%,既过去1单位的货币价值,在现在仅为1-20% =80%,用贬值前的货币去表示M商品的价格为10元,贬值后的货币用来表示M商品的价格,如果把其设为X,则80%X=10 有X=12.5  综合式为  15÷(1+50%)÷(1-20%)=12.5。正确答案应为B。   2、(文科综合四川卷第24小题)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它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解析】此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额的关系,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如果把2007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100亿元看成一个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其它条件不变,2008年劳动者数量增加10%,即为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10%,使用价值总量为1+10%,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100亿×(1+10%)=110亿元。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M商品的价值总额不变,但M商品数量增加10%,即现在的数量为1+10%。把110亿元看成1单位商品价格总额,则1+10%个单位的M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10亿×(1+10%)=121亿元。即M商品在2008年的价值总额=100亿×(1+10%)=110亿;价格总额=100×(1+10%)×(1+10%)=121亿。正确答案应为C。   3、(文科综合北京卷第33小题)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解析】此题相对于全国卷Ι和四川卷要容易的多。此题考查价值总额,单位商品价值量,及其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把1元看成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25%,   即商品数量为1+25%,价值总量依然为1元,则单位商品价值量为1元÷(1+25%)=0.80元。正确答案应为B。   4、(文科综合宁夏卷第12小题)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它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 A、110亿元   B、120亿元   C、130亿元   D、132亿元 【解析】参看例2便可得出正确答案为A。   5、(海南政治卷第1卷第2题)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 A、5小时     B、7小时       C、7.5小时     D、8小时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从题中可知生产M商品的甲乙两家企业都是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要求出2008年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要求出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单位商品M的劳动时间。首先要计算出甲乙两家企业2008年生产M商品的数量和,10×(1+20%)+8=20万件。并计算出2008年两企业生产所有商品所耗费的总时间 6÷(1+20%)×12万+10×8万=140万小时。最后就可算出2008年每件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40万÷20万=7小时。此题正确答案是B。   【2009年高考】   1、(09全国Ⅱ24)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  ) A.720万元,6元   B.720万元,5元    C.600万元,5元     D.600万元,6元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2009年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属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因此仍然是600万元。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   率成反比,因此,09年该商品的价值量为6÷(1+20%)=5元。所以选C。   2、(09全国Ⅰ24)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  ) A.增加8万元   B.增加6万元    C.减少14万元     D.不变 【解析】本题与前两年的高考计算题相比较,从计算的角度要简单一些,但对“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两个陌生的概念比较费解。通过读题,从“某小企业…生产一件甲种商品”必需明白“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在本题中是指个别劳动时间而非仅指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应理解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该商品的价值。因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某小企业生产的甲种商品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6元出信,即10万×6元=60万元,又因为该企业劳动生产率(即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10%,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10%(10万件×(1+10%)=11万件),其它条件不变(重要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所以,该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1万件×6元=66万元,所以,比上年度销售收入增加6万元。所以本题选 B。   3、(09江苏7)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   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  ) A.2  B. 4   C .8   D.16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电脑由原先的1台变为2台;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半,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单位时间内生产手机的数量由原先的4部变为8部。现在的交换等式变为2台电脑=8部手机,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故选B项。   4、(09安徽3)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解析】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30%,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今年该商品的价值量为260÷(1+30%)=200元。甲生产者今年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因此,价值总量是200元×2=400元。所以选B。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A、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品价格    B、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1)收入是消费是前提和基础。 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比较快;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2)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保养情况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带来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活学活用:请说出几种促销手段)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三种。   (3)按照消费目的不同分为生产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4、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从众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炫耀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5、如何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内进行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性发展。)(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6、如何认识货币(树立怎样的正确的金钱观)?   (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从一定意义上讲,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3)对待金钱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4)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拜金主义要不得,我们一方面要努力为国家创造财富,一方面也要养成把金钱花在需要它的地方,让自己在精神文明上也要上一个台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纯洁。   第二单元     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A、消费的实现是生产行为的完成标志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①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 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③ 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④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3)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4)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4、改革   ① 内容:A 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B 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② 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 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5、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6、公有制为主体: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组成部分:公有制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成分比较)   成分 含义 地位 作用 国有经济 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处于支配地位是其支柱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吸收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积累和税收 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不同所有制经济按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7、为了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8、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9、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 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   B、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10、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含义 特点 作用 个体经济 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营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投资分配  可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外资经济  依法在内地设立的独资企业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11、正确对待非公有制经济 一是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他们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认识到各所有制经济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2、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原因:是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并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意义:(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态度: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无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13、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基本经济制度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3)非公有制经济在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还存在不足,要加强管理。   第五课     企 业 与 劳 动 者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企业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3)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3、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1)①有限责任公司,是由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②股份有限公司,是将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A、在我国,国家授权的投资公司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可以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B、按新修订的《公司法》规定,我国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2)共同特征:   “有限”: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在付出各自的股金后,他们就不再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拥有股份的人叫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3)不同点:课本P43表格  公司的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资本   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   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股东只可以用货币出资。   公司股东人数   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称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   公司股东对公司的责任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公司股东表决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一股一票原则。   公司财务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上市公司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公司规模大小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万元。   注册资本额比较高,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    4、公司的组织机构   (1)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2)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公司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6、公司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什么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A、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B、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C、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的发展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D、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7、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有两条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1)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企业破产,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原因   意义   企业兼并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   ①企业兼并能够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②企业兼并能够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企业破产   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   ①企业破产能够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其提高企业竞争力。②企业破产能够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③企业破产能够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企业兼并指的是企业的吞并,而不是合并;企业联合是指合并或合营,而不是吞并。 8、劳动的意义:劳动是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9、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从国家角度看: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效的就业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从社会角度看: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   (3)从个人角度看: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11、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党和政府:①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④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流通。   劳动者:①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谋求自主创业,靠自己的双手开拓自己的生活。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③劳动者要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12、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2)树立竞争择业观。因此,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职业平等观 。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须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脚踏实地,都能有所作为。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临时工、家政服务等就业方式可更加灵活地选择。    13、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A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B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C 休息、休假的权利;D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E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F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意义: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3)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党和政府: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B、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C、积极贯彻落实劳动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②用人单位应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③劳动者A、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享受权利的前提。   B、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C、增强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第六课  投 资 的 选 择 1、储蓄存款: (1)含义: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定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主要机构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2、存款储蓄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息。  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 * 利息率 * 存款期限    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3、存款储蓄分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定期储蓄包括: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具体形式  比较分析:A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   B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C与低收益相对应,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以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4、我国的商业银行   (1)含义:商业银行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2)主要业务:存款、贷款、结算三种   A 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B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按照贷款用途,可划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者贷款。银行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等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然而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C结算业务  D、其他还有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业务。   5、股票:(高收益、高风险同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东公司的所有权。 (2)生命力所在:流通性。 注意:不允许向公司要求返还其出资。   (3)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的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4)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股票不是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股票虽然可以买卖,但其本身没有价值,仅仅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所以不是商品。 6、债券:(稳健的投资) 含义: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组成: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和偿还方式等组成   种类:根据发行者不同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区别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公司债券   发行主体    国家(各级政府)   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   公司(企业)   风险情况    风险最小    风险比政府债券高,比公司债券低   风险最大   收益情况    收益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略高,低于其它债券    收益高于政府债券,低于公司债券   收益最高   三种债券依次流通性渐弱、利率渐高、风险渐大。    7、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意义)   (1)商业保险的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类别: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3)订立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而不是分为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 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投资   方式   特点       收益   风险   储蓄       便捷的投资方式。   可以获得利息,在这几种投资方式中收益最低。   在这几种投资方式中风险最低。   债券       稳健的投资方式。   可以获得利息,其中国债的收益略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风险高于储蓄。   股票   高收益和高风险同在的投资方式。   可以获得股息和红利以及购买股票的差价,但收益不稳定。   风险较高。   商业保险       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   保险事故没有发生时,投保人的投资没有回报;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赔付的保险赔偿金就是投保人的投资回报。   本身就是针对风险的投资。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现实性)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必要性)   4、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是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在我国,全面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中普遍实行的工资制是按劳分配收入。但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 5、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6、按生产要素分配   A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权益收益分配参与。   B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土地等。   C 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知识、人才、劳动、和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科技人员的分配形式 第一,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第二,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借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取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其所得工资都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第三,科技人员自办实体,自办公司,其科研成果或技术专利归自己所有。通过转让成果或专利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7、社会公平 ①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进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②促进公平的原因: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才能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如何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 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B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C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8、效率效率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9、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1)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10、为什么要实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11、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B.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的含义: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充分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在于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3、两种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 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应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需求,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2)紧缩性财政政策: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发展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应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 4、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来源:①税收收入(最普遍最重要);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3)影响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影响因素);②分配政策。 A  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B  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多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财政支出 (1)含义: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分类:①经济建设支出(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是巩固国家政权、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保证);④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⑤债务支出。 6、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3)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7、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8、税收的基本特征(1)三个基本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 (2)三者的关系: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①税收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9、税收的种类 (1)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2)目前在我国,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①增值税 基本内容: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实行比例税率,基本税率是17%。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意义:增值税不仅可以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②个人所得税 基本内容: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1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税收的性质)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11、违反税法行为: (1)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2)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是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4)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12、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要自觉依法纳税。 (2)纳税人享有的权利: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4、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市场中好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作用:(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2)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6、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A.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原则 B.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C.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经济活动参与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还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7、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8、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9、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3)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A.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B.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C.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12、宏观调控   (1)必要性:A、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③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B、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定义: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  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A.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实施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可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两大类型。   B.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   C.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     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一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什么是总体小康?什么是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2)全面小康: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全面小康建设过程的特点: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重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内涵: 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③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具体“一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方针”: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A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使生产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2)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3)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①生产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各国的生产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如飞机、汽车、计算机等产品,往往是多个国家共同协作完成的。这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②贸易全球化——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各国总要用自己的优势产品去交换自己的劣势产品。这样能使两国的贸易活动实现优势互补。 ③资本全球化——资本总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的,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加快。哪里有利润就到哪里去,哪里利润高就流向哪里,资本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跨国公司以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和各国生产力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一国的经济波动不可避免的秧及他国,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有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国际风险进一步拉大了世界经济的两极分化差距。这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有直接关系。 (3)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它们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状况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发达国家财富不断增长,发展中国家贫困不断加剧。 (4)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6、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 1995年1月1日 。   (1)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7、对中国入世如何评价:   (1)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国内产业结构战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2)严峻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8、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9、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2)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定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3)“引进来”——新形势下,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4)加快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①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② “走出去”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主要内容: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家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③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A、要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培育我国自己的名牌产品,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B、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10、中国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中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高三政治复习《经济生活》易错知识点汇总 1、商品的基本属性的易错观点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 (注意: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注意: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 (注意:不同商品能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具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前一句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只有在商品中二者才是不可割的) 2、商品价值量的易错观点 (1)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 (2)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注意: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3)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注意:商品价格下降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注意: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 3、货币的易错观点 (1)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注意: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注意:应该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3)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注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注意:执行价值尺度是观念中的货币) (5)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注意:物价上涨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4、价值规律的易错观点 (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 (注意: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互相制约。 (注意:应该是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 (3)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注意: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4)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 (注意: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5)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与价值相一致。 (注意: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经常不一致) (6)价格由购买力决定。 (注意: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5、生产与消费及消费类型 (1)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 (注意: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消费决定生产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注意:是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分的)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的消费所取代 (注意:取代的说法错误) (5)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的加入,仿效和重复人家的行为,所以从众心理不可有。 (注意:盲目从众才不可取) 6.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易错观点 (1)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注意:公有制是基础,国有经济是主导)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注意:应该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3)公有资产占优势,主要是看量的优势。 (注意: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4)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 (注意: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 (5)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 (注意: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混同;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主要力量) (6)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占有支配地位。 (注意: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有支配地位) (7)股份制都具有公有制性质。 (注意:只有国有、集体控股,企业才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8)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注意:不能笼统地说) 7.关于公司和股份制的易错观点 (1)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注意:混淆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股份制是产品的分配方式。 (注意:是企业组织形式)  (3)股份制是我国公司制的唯一形式。 (注意:是主要实现形式)  (4)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注意:混淆了股票和债券)  (5)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反比,与银行利息率成正比。 (注意:前者是正比,后者是反比) 8、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各项权利的基础是享有平等就业权 (注意:劳动权)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注意:权利可以放弃) 9、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 (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 (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10、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 (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 (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11、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 (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2、税收和纳税人 (1)我国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集体经济。 (注意:国有经济) (2)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就要提高税收的税率。 (注意:二者无必然联系) (3)不同性质国家的税收,其分配主体都是国家,税款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注意: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注意:固定性是指不经过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而不是不能改变) (5)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注意:直接负有) (6)在我国,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注意: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 (7)每个公民的所有收入都在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范围。 (注意: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个人所得) 13、市场经济的易错观点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注意: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 (2)平等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意:不能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混淆)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注意: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4)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注意:促进经济增长) (5)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 (注意:不可能同步富裕) 14、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易错观点 (1)总体小康水平就是全体人民都在达到的小康水平 (注意: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对21世纪头20年我们所要集中力量建设的小康社会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小康社会 (注意:这是21世纪中叶要达到的,21世纪头20年我们所要集中力量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的小康社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3)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注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5、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我国计算汇率,通常以100单位人民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币 (注意:以100单位外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注意: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3)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注意: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是根本基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