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古代史政治专题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历史古代史政治专题复习

ID:65165

大小:22.97 KB

页数:8页

时间:2009-12-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9年新教材专题复习 一、中国古代政治专题知识网络互联 历史分期 中央 地方 司法监察 与选官制度 奴隶社会 夏商 王位世袭制、中央设相、卿士 封侯、伯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西周 周天子之尊权威、宗法制 分封制、宗法制 逐层分封、宗法制 春秋 战国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 诸侯争霸 兼并战争   封建社会 战国 秦朝(确立)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下设乡、里)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皇帝直接任免 汉魏(巩固)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魏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 两汉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完善)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分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中期设节度使(藩镇割据) 随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宋元继承完善了科举制。明清“八股取士”。 北宋通判、明朝按察司负责地方监察。   宋元(发展) 宋设中书门下两省,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元设中书省一省(枢密院、宣政院) 北宋收兵权设知州、通判等;元朝行省制,下设路、府、州、县;边地设宣慰司管理。 明清(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置六部。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与内阁三足鼎立,雍正设置军机处。 明朝设“三司”分行省权力;清朝沿用行省制度,明清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二、专题归纳升华 (一)专题提示 我国古代社会最典型的政治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应重点把握这些制度的含义、发展演变、特征和实质;分析评价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掌握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强化并渐趋衰落的历史,是我们踏入中国古代学习殿堂的关键。 (二)主体线索梳理 1.奴隶社会主要政治制度 ①首先应了解我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战国瓦解。了解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夏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行政管理: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伯。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影响。 ②掌握分封制的目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分封制的目的:统治以征服的辽阔地区,巩固奴隶制的国家政权。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内容:周王授予诸侯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诸侯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疆域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诸侯的制度,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典型的上层建筑形式。影响: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但诸侯国实力的增强,最终导致分裂割据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表明其结束,但西汉时期又曾实行郡县与封王并行的制度。 ③西周宗法制的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大宗和小宗。特点:由嫡长子继承,利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①战国时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战国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中央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地方实行郡县制。基本特征:皇权至上、王位世袭,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还要注意按传统复习各主要朝代在加强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汉魏巩固 汉初,中央汉初“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改革管制,让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中、外朝,加强皇权;地方汉初郡县与封国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汉武帝还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大一统”局面。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东汉时期,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最终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基本上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割据政权为维护统治,都不同程度地加强君主专制逐步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 ④隋唐完善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六部”;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还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地方藩镇权限增大,中央政权腐败,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出现,并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再度遭到破坏。注意:尚书令(汉)和尚书省(魏、唐)的区别与联系。 ⑤宋元加强 宋朝:地方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中央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北宋中期以后严重的社会危机。 元朝:中央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宣政院,健全了统治机构)。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还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这一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意:魏晋、唐朝、元朝中书省的不同职权。 ⑥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成为一时期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明初,地方设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三司分权;中央废丞相制度,权力分属六部,后实行内阁六部制、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强化君权。清初沿用内阁六部制,康熙帝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与内阁“三足鼎立”,雍正设置军机处跪受笔录。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一方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意:北宋、明朝“三司”的区别。 3.中国古代的选管制度与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 选官用人乃国家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自古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管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主要的选官制度 ①原始社会:禅让制——按才能举荐;奴隶社会:宗法制——按血缘世袭,逐层分封。 ②封建社会:秦朝由皇帝任免——按政绩;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举“孝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依“门第”;隋唐到明清科举制——按成绩。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相同的作用,它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前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2.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宋元继承,明清实行八股取士,近代科举制衰落,直至1905年清末新政被废除。科举制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历时1300余年。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演变规律:统治者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各级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加强中央集权。 (三)重点问题延展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早期政治权利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③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④分封与宗法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⑤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落色彩,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根源 ①经济根源:春秋末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封建剥削方式。由于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因此,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②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③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要注意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具体分析,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反作用。 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有利于维护封建制度,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②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民族融合。③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聚集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的作用,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①经济上,明朝中期以后实行闭关锁国、对商业收重税,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政治上,统治者用自上而下的一整套国家机构统治人民、镇压人民,明清中后期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上,明清中后期八股取士、文字狱的专制统治使读书人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阻滞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表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日趋反动。www.ks5u.com 4.注意总结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县、封国并行;元朝——行省制度。特点地方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领导。注意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 5.注意评价古代中国重要帝王。首先需要了解其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 秦始皇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在内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制度上的创建,秦始皇还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和文字;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移民实边;尊崇法家,焚书坑儒等等。这些措施对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但他又是少有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是秦朝短命的主要原因。 唐太宗则是另一类历史人物的典型。他即位之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采用隋朝三省六部制;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戒奢从简;文化教育上推行完善科举制;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之上的。 6.在中国古代,统一能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秦汉以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⑤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与评价(略) ①利与弊:利在于: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之要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②经验教训: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②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④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⑤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③联系现实: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职能。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注意对比,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现在的考试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还要认识“十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8.注意各朝代对各级官吏监察机构的设置: 秦朝——御史大夫(兼管);北宋——通判;明朝——按察司;注意通判与按察司的联系与区别。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