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统治2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两汉的统治2

ID:65194

大小:17.65 KB

页数:8页

时间:2009-12-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节 两汉的统治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楚汉之争,刘邦建西汉,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措施;西汉灭亡;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混战。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文中所给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2.通过对文景之治的评价,使学生理解封建社会“治世”“盛世”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通过具体史实的讲述,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光武中兴”与西汉初年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的关系,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5.通过分析豪强地主对东汉政治、经济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人民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为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集中体现了辩证法思想中社会存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巩固东汉统治,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促成“光武中兴”的出现。   4.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和外戚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是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和社会政局混乱的根源。   教学要点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  2.刘邦建汉   二、汉初休养生息   1.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2.主要内容和作用   三、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  2.文景之治   四、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1.大一统的背景  2.大一统的措施   五、西汉灭亡   六、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2.光武中兴   七.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八、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党锢之祸   九、东汉的名存实亡   1.东汉后期统治的腐朽  2.黄巾起义  3.割据势力的形成  4.军阀混战和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两课时,为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汉承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西汉时期得到巩固。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更为全面地介绍了西汉兴衰史的发展过程。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教材有关基本理论的阐释和对史料的分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一目,可分为两步进行教学。   1.关于楚汉战争,应注意讲清以下问题:(1)楚汉之争的背景及概念。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秦灭亡。秦亡之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谁来执掌国家政权,成为亡秦主力项羽和刘邦两个集团的主要矛盾。根据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自然要求践约称王。项羽虽不是先入关者,但是在歼灭秦军主力、推翻秦朝统治的战争中,实际上发挥着主要作用。他以“定天下者”自居,认为楚怀王是项梁所立,没有战功,无权主约。不久,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做皇帝,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2)楚汉之争的性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战争性质是否相同?然后指出:二者性质不同。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为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逐渐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楚汉之争不再具有农民起义的性质。(3)刘邦取胜的原因和楚汉之争的影响。教材中小字部分由学生阅读,通过对刘邦和项羽的比较,由学生概括得出刘邦取胜的三点原因:①收揽民心;②善于用人,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辅佐;③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影响:①消极方面,给人民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灾难;②积极方面,打败以项羽为首的六国旧贵族势力,消灭了封建割据因素,为汉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   2.关于西汉建立,首先应明确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汉,史称西汉;强调都城定在长安,长安为六大古都之一。《西汉疆域》图应指导学生识读。   三、“汉初休养生息”一目,其原因和作用为本节重点之一。   1.关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应引导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分析,然后得出结论:(1)客观原因。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2)主观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不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都要求恢复社会经济,休养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最后教师应指出,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巩固封建统治。   2.主要内容:教材指出,汉高祖在铲除异姓王,稳定边疆的同时,采取了宽舒的统治政策。重点提出重农抑商的五条措施,即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1)罢兵归农,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士卒转向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经济。(2)复故爵田,既扶植和保护了一批地主经济,又有利于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3)释免奴婢,是增加农业劳动力人口,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的途径之一。(4)抑商政策,目的是防止农业劳动力流散,保护小农经济,用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5)减轻田租,刺激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但只是减轻“田租”,而未涉及其他。与秦相比,汉朝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3.休养生息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1)有利于建立新的统治秩序;(2)使农民得到一些土地和劳动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3)增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实力。   四、“文景之治”一目,教师应讲清以下内容:   1.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2.汉文帝在位时期,是西汉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此时,汉代所存在的社会问题,依然十分复杂。社会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虽有所好转,但尚未从根本上好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汉初曾一度缓和,此时又趋于表面化;而且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旧问题未解决,新矛盾又出现;文帝的谋臣贾谊作《过秦论》,提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主张以安民为立国之本,被文帝采纳;因此,许多安定社会的措施得以出台,包括:(1)重视农业,多次减免田租;(2)鼓励生产;(3)改革法律;(4)提倡节俭。   3.文景之治。文景时期,我国出现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即“文景之治”,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重点指出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教师也要分析其负面影响:减免田租,地主获利最大;活跃市场,工商地主地位提高。归根结底,获利最多的是地主和商人,助长了兼并势力的扩展,为西汉中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讲授本目内容时,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封建社会“治世”“盛世”的概念。许多学生对于“治世”“盛世”的概念是: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丰衣足食。实际上,在封建社会的“盛世”,朝廷的作用只是限制统治阶级不要剥削过重,使多数自耕农能维持基本生活和再生产。   五、关于“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师应视作本节重点进行教学。主要讲清下列内容:第一,何为“大一统”。汉武帝实行大一统措施的背景。(1)经济方面: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武帝初年社会状况的史料,回忆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残破景象,形成前后鲜明对比。说明武帝即位时,汉王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方面:让学生认识汉初所奉行的政策,虽然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也为诸侯王势力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汉朝的社会矛盾再次加剧。加强集权,成为客观现实的要求。   第二,汉武帝为实现封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教材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四个方面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资料,给予说明,但不可过多。(1)政治:①改革官制。主要措施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大量选拔人才,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的有用之才,扩大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巩固专制统治;③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④抑制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大批农民因此破产。汉武帝此举有利于维护小农的经济地位,稳定劳动力的数量。既可保证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又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军事:汉武帝的军事改革,使皇权与军权合一,皇帝成为各军队最高也是唯一的统帅。出兵匈奴,进兵南越。(3)经济:统一货币为“五铢钱”,有利于经济发展(看教材插图,让学生回忆秦始皇时的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盐铁官营、征收工商业者税收,增加了汉政府的财政收入。(4)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着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一种为巩固君主专制的思想理论由此出现。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在武帝时期代替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此外,武帝还尚法,尊儒尚法是汉武帝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在教育上,创建太学和郡国学,确立封建官学制度。   最后归纳出中央集权至此空前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   六、西汉灭亡   关于西汉衰亡,应讲明原因及标志,并顺带简略介绍王莽改制的情况。   七、“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一目,可分两部分讲授:   1.东汉建立:教师通过提问西汉死亡的原因,说明西汉末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东汉政权就是建立在社会生产严重破坏,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背景下。   2.光武中兴:这是本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光武帝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的原因和具体措施。二是“中兴”局面的出现。   教师可将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对比,说明这是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两者存在相同点:主要都是通过解决劳动力问题,并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不同点是:光武帝的措施中增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内容,避免西汉初年中央集权相对较弱的弊端,从而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在经济上,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在解决劳动力的同时部分抑制了豪强地主强迫贫民为奴的问题。奴婢问题是导致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之一,王莽试图解决而未果。光武帝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这种情况和西汉前期从高祖到“文景之治”一样,形成封建社会前期的盛世。   八、“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一目是本节的难点。需要首先分析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进而说明其对东汉统治的影响。   豪强地主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到西汉后期有了较大发展,东汉时期势力迅速膨胀。东汉政权的基础就是豪强地主势力。刘秀本身是南阳大地主,其母舅樊宏在南阳广占田庄,绿林、赤眉起义时“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刘秀的功臣大将多为豪强地主,帮助刘秀夺取了政权。以后,“累世公卿”集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就构成了豪强地主政治上把持大权的特点。东汉初光武帝加强皇权,对豪强地主尚有一定约束力。汉元帝后,朝廷逐渐对豪强失去控制能力。东汉后期皇权削弱,其原因就是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地方政权的结果。经济上,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能自给自足,且拥有大批“徒附”农民和奴婢,建立私人武装,设置坞堡壁垒,在地方形成强大势力。这是黄巾起义后出现群雄割据局面的缘由。   因此,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主要社会现象:外戚与宦官专权,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混战,其源盖出于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讲清这一点,东汉统治的特点就迎刃而解。   九、“外戚宦官专权”一目,包括两部分内容:   1.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后期政治上黑暗的突出表现。教师可结合小字内容,扼要说明其形成的客观原因,但重点应分析这种现象的实质。外戚是豪强地主的代表之一,宦官是皇帝的贴身亲信,都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的黑暗势力。光武帝和明帝时,由于皇权的强大,外戚与宦官的势力还有所约束。章帝以后,这两大势力交替专权,政治愈来愈黑暗。其恶果,一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时都疯狂掠夺财富,欺压百姓,激起了黄巾大起义;二是下层豪强地主借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和斗争,发展各自的实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最后导致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和各地军阀混战局面的出现。   2.东汉统治集团内部“鲠直派”官吏对宦官专权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这种斗争具有进步性。宦官制造“党锢之祸”,对“党人”严酷镇压,这是封建统治者钳制舆论、加强专制统治的表现。   十、“东汉的名存实亡”一目,应讲清以下内容:   1.东汉后期统治的腐朽:在前两目分析了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加强的基础上,应强调豪强地主霸占大片土地,拥有大规模田庄,造成土地高度集中,加之皇帝、权贵、宦官直接疯狂剥削压迫,搜刮无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是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   2.黄巾起义的特点:这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这一特点的表现:①利用宗教形式。张角创立“太平道”,通过传教和行医进行号召,组织群众反抗。②口号鲜明。明确了斗争目标和起义时间,统一了行动计划。③组织严密。这一特点是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首创。   3.起义的历史作用:直接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秩序,瓦解了东汉政权。   4.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地主势力因镇压农民起义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分裂取代了统一,地方的军阀割据取代了中央集权的皇朝。   5.在分析东汉末年分裂混战的内容时,可指出其中存在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趋势。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恢复农业生产,使其势力不断壮大。官渡之战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对结束群雄割据而过渡到三国鼎立起了推动作用。在结束本课时,可点拨一下统一与分裂的辩证关系,为下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这一主题的展开留下伏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