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ID:65202

大小:11.19 KB

页数:6页

时间:2009-12-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一轮简约版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 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② 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内容:a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 大会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③ 1958-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左”倾错误 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影响:“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④ 1960-1966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⑥ 1966-1976年 “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2.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① 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 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召开的?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 背景:①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 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决策:①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 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 实行改革开放; ④ 拨乱反正; ⑤ 加快农业的发展等。  4.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决策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有何历史意义? 内容:① 会议针对过去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②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会议指出:现行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让地方和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大力精简各级行政机构;应该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解决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问题,从而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整个经济普遍地蓬勃发展。 ③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明确提出要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肯定了包括“包工到组”“联产记酬”在内的多种形式。 ④ 对外开放方面,全会指出: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局面。  5.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中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内容: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78年底11届3中全会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认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此全国推广。 作用: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6.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内容:① 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 ②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7.怎样正确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8.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史实:①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 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⑤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9.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过程:①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目标具体化、系统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 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