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三节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八旗制度;后金的建立及其与明朝的战争;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军机处的设置;清初的文字狱。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如少数民族政权、少数民族领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等),在中国古代史上处于线索端点的地位。通过引导学生整理这些历史线索,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基本线索、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通过清朝文字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对比,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女真(满族)是我国东北境内一个古老的民族,努尔哈赤是女真的杰出领袖。
2.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
教学要点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2.八旗制度 3.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4.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1.清军入关 2.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 3.南明小朝廷灭亡,清统一中国
三、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1.清初的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军机处的设置
四、严酷的文字狱
教学要求和建议
本节主要讲述清朝政权及其政治思想、统治秩序的建立过程,侧重从政治史的角度介绍清朝前期的基本情况。因此本节的重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难点是讲清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等几项政治制度。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一目,简要介绍了满洲人建国的主要过程,需讲清四个问题:
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教材中提到的女真族的历史(以两宋时的金朝为重点),然后简单介绍蒙古灭金后女真人的情况,指出明朝初期东北的女真人与宋代女真人的渊源关系,由此导入新课。这时教师最好能出示一幅明代东北地区的地图,让学生大体了解明初东北女真族的分布位置和活动范围。到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逐渐强大起来,这主要归功于努尔哈赤。教师可根据《资料和注释》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主要事迹,指出他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杰出人物。
2.八旗制度。这是本节课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一历史概念:八旗采取了军事组织的形式(三百壮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但其性质是一种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三项职能。八旗制度把涣散的女真各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机体,对女真的统一、满族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也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3.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教材接着介绍了后金与明朝之间的战争,并指出其原因是为了“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这一点教师应予强调。战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萨尔浒之战,不必补充其他的材料,但要提示学生注意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并让学生看《沈阳故宫》图片。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将袁崇焕击败而负伤,不久病亡,其子皇太极继承汗位。为报君父之仇,皇太极施离间计,借明朝崇祯皇帝之刀杀了袁崇焕,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从此明朝的形势更加危急。
4.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为了掩盖女真臣属明朝的历史,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称皇帝,改金为清。这里要求学生记忆1616、1636两个年代及其大事。
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一目,讲清朝入关和统一全国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弄清楚三个问题:
1.清军入关。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但是李自成在北京并没有坐几天江山,就被清军取而代之。这同以前历次改朝换代都不相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吴三桂降清,满汉统治阶级联合绞杀了大顺农民政权。关于吴三桂降清和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的经过,两段小字有较详细的介绍,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1644年五月初,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十月,清顺治帝福临迁都北京,清王朝对全中国的统治正式开始。
2.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并推行民族压迫政策。教材主要讲清朝统治者勾结汉族官僚地主,镇压农民起义军。
3.南明小朝廷灭亡,清统一中国。明朝灭亡后,一些明朝遗臣先后拥立几位皇族在南方建立小朝廷反抗清朝的民族压迫,史称南明。可以利用课本有关福王政权的小字,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认识南明政权内部矛盾重重,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陆续被清朝消灭。至此,清朝基本上统一了全中国。
讲完本目,可要求学生做一个练习:简述清朝建立的主要过程,或做大事年表。
三、“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一目,讲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的演变,提到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等机构,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注意揭示中央政权机构演变的实质,是皇权越变越大,使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1.清初的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教材首先讲到,清初沿用明朝官制,在中央设立内阁和六部,同时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建议教师先讲清楚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两个机构的基本情况。清初的内阁,源于皇太极1636年设置的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1658年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负责起草、传达诏令,代批拟旨等。内阁的最高长官是大学士,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实际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议政大臣始设于后金建国时,皇太极于1637年最后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清入关后,顺治帝曾先后任命了一些非满洲人为议政大臣,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实权始终都操纵在满洲贵族手里。
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教材中的竖排文献资料,解答了这一问题。由于“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造成“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因此清初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
2.雍正帝设军机处。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始于1726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大区别。军机处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往下传达。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四、“严酷的文字狱”一目,教材主要讲了清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及其严重危害。清朝的文字狱延续了一百多年。清初大兴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这是当时尖锐民族矛盾的必然反映),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教材第一段小字列举了顺、康、雍、乾四朝兴文字狱的次数,共约一百七十次,说明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而且愈演愈烈,是前所未有的。另两段小字介绍了乾隆朝两次文字狱,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提到的明史案、《南山集》案、胡中藻狱等案例,以加深印象。关于文字狱的严重危害,除照教材讲以外,教师还应向学生指出,文字狱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它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大兴文字狱,同样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五、教师在小结全课后,可启发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2.为什么说清朝统治者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是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