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与演变下的中国与世界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六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与演变下的中国与世界

ID:65229

大小:39.3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09-12-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新课程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                           专题六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与演变下的中国与世界 【课标考纲考点】 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开辟的主要航线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荷兰的海外殖民扩张 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 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大发明及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   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1)“冷战”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约   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约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欧共体形成  日本的崛起  不结盟运动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3)“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3.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欧盟  北美贸易自由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作用 (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专题知识梳理】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航路及影响 原因 条件 客观原因 《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流传,刺激了渴望得到黄金和香料的西欧贵族和商人,他们希望开辟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最先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洲大陆之外的地区。 主观原因 强化王权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要求扩张; 基督教会为了传教,号召进行圣战,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重要推动力。 条件 指南针的广泛应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巨大进步,为远洋航海准备了条件。 主要 航路 非洲航线 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497~1498年,达·伽马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到达印度,从而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 美洲航线 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美洲,从而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1519年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影 响 对欧洲 欧洲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殖民者通过金银矿开采、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原始的资本积累。 对亚非拉 给非洲和美洲带来了沉重灾难;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了灭顶之灾,而非洲则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对世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2.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 时 期 推动 因素 主要 资本 显著 特点 主要途径 影响 (世界市场进程) 工场手工业时期(16C-18C中) 新航路的开辟                         商业资本 暴力手段残酷掠夺 殖民扩张 和掠夺 初显端倪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C中-19C中后)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凭工业优势   以炮舰和商品行不平等贸易 初步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C中后期以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 最终形成   3.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 间 18世纪60年代开始  19世纪70年代开始 前提条件 ①制度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②劳动力:圈地运动; ③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积累财富;④技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长期发展;⑤市场需求: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市场需要。 ①政治保障: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最终确立;②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③资本条件:长期殖民掠夺、倾销商品;④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突破,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⑤市场动力:国内统一市场的开辟和国外市场的开拓。 主要成就 开始标志——珍妮纺纱机 动力——瓦特“瓦能蒸汽机” 交通——火车机车、蒸汽汽船;              电力广泛运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电、电器、电灯、电动机等) 内燃机的创制——石油开采、石油化工产生、发展(飞机、汽车) 通讯事业发展——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电话、电报) 化学工业的建立——丰富了人们生活(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材料) 钢铁工业进步——钢铁材料广泛运用   多种炼钢法 经济组织 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 影响 ①生产力: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头号经济强国; ③经济思想:自由主义; ④资本主义制度: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传播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全球扩张); ⑤社会结构:产生两大对立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⑥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①生产力:更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经济格局: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英的经济霸权; ③经济思想:垄断资本家一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信条; ④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成熟,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 ⑤社会结构:产生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政权; 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对中国的影响 ①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4.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下的世界   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原因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①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②两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和抗衡(如欧共体、日本与美国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中苏破裂、苏东矛盾等)。③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高; 具体 含义 冷战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具体表现 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①欧洲走向联合并崛起; ②日本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中国的振兴; ⑤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5.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与世界贸易组织(WTO)   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 (欧洲共同体到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 背景 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美、苏对欧洲的争夺。欧洲联合的必要性强烈的表现出来。 ①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全球化对美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②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20世纪70~80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和依赖的程度加深。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进程 ①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57年,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宣告成立。②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③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开始运作。④1992年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⑥2002年1月1日正式起用。 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①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美国等12个国家宣告成立。②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 原则: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被称为APEC方式。 1993年底,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4月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宗旨和原则: 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历史作用 ①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②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地发展。 ①在经济上形成互补。促进了三国的经济发展。②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③其他美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 ①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②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重点知识点拨】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影响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上层阶级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地圆学说深入人心、指南针的运用、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葡、西地处大西洋沿岸,又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首先开辟了从欧洲绕过非洲或绕过南美洲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打破了长期以来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反映了人类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与此同时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亚、美洲的殖民活动,欧洲早期殖民侵略和血腥掠夺,一方面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另一方面造成了殖民地落后和贫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 2.关于世界市场的有关问题 (1)含义:所谓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广义上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指国际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新航路开辟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已开始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地理条件。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有的学者认为,这一论断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某种预言。 (2)形成过程: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8世纪,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商品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的开展,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形成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发性和扩张性(或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拓展过程。 (4)影响: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市场是不平等的,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进亚非拉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推动世界向整体化发展。 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图     【疑难知识解析】 1.关于世界经济发展与世界政治之间的关系与变化问题。   世界经济格局走向不仅与各种力量的对比、当时的国际经济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也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各国对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判断及其采取的对外战略有关。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全面对峙,制约着当时的世界经济格局,使得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既不可能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合作体系,美国也不可能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梦想。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打乱了旧的国际贸易价格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因此受到冲击。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剧烈反抗使那些实力迅速增长但国内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的西方发达国家从自身经济安全利益出发,挑战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美日欧之间在贸易、金融、投资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的经济动荡和调整过程中,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走向多极。 2.关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不平衡”既是指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战后初期,美国一度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后来日、欧迅速赶了上来。三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形成相对均衡的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重新夺回国际竞争力世界领先的地位。   二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突出反映在南北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但也应该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增长,有七成是由发展中国家促成的,这是不平衡规律的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变化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   三是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发展较快,但从内部具体分析,它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亚洲特别是东亚的经济增长率在发展中国家中遥遥领先,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经过艰苦努力已经成为新兴工业国,非洲则发展缓慢。 3.关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总的来看,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为各种力量的平衡和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另外,它促进了世界大国关系的缓和。尤其是为了对付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如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和突发性自然灾害、艾滋病和水资源的短缺、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同时它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趋势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此外,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在总体上有所增强,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知识经济也开始兴起。具体来说:它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它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它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它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它有利于大国之间关系的缓和;它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它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4.关于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有关问题。 人类社会从彼此隔绝的状态到互相联系,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扩张而完成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由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是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加强。这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经济不断发展,各地区联系不断加强的必然结果。全球一体化有利于整体提高人类社会发展水平。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共性在于:首先,两者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是由于科技革命带来的世界经济增长为其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让世人感受到的快节奏加速发展,各自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又相互促进。其次,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都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再次,它们都是任何国家或地区在其经济发展中必定要经历的过程。最后,在各自的过程中,各国或地区之间都会形成一定的联系。 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所强调的是世界经济在范围上的扩大,各国或地区之间形成表面上的和被动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世界经济的客观发展所决定的;后者所强调的是各国或地区在内在机制上的统一,因而各国或地区形成本质上和主动的相互协调和融合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出各国或地区的主观意愿。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发展不起来。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制度保障,并反过来促进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同时也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可见,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推动着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知识拓展综合】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问题和近现代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5~17 世纪,为了满足欧洲和亚洲直接贸易、开辟市场和寻找廉价工业原料产地的需要,一些欧洲航海者进行远洋探险,开辟了新航路,使原本基本上相互隔绝、鲜有来往的世界各民族、地区、国家有了接触和联系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对外贸易的空间扩大,市场范围空前扩大,流通商品的数量和品种大大多,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欧洲殖民扩张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而开始。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掠夺,把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殖民扩张导致殖民地的极端贫困和落后。特别是荷兰,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在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活动。 17 世纪后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在欧洲丧失大国地位。新航路发现以后,英国成为世界航路的中心。17 世纪开始,英国积极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到 18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工业革命。是由手工工场阶段过渡到更高阶段——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时所发生的现象,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同时在争夺殖民霸权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工场手工业的生产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扩大的需求,在工业生产领域里进行革命。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累,增加了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这些都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对于世界市场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人了蒸汽机时代。 19世纪中后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各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更广泛的市场与廉价原料,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外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它们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产生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历史进人了电气时代。争夺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动力,标志为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使用和电讯事业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亚非拉许多国家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不仅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形成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使东西方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加,为了销售产品和抢占原料产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便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抢占市场,至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二战后,亚、非、拉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一定意义上说,不公平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也走向崩溃。但是,世界经济联系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了。原因是,一方面,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独占世界鳌头,为了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倡导成立了世界关贸总协定(WTO的前身),打破各国的关税壁垒,促进各国间的贸易发展;另一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巨大的生产力不是单个国家可以把握的,各国间的经济依存度加大。还有原因如: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接受;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等等。 2. 有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问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条件是由于理论的突破成为理论基础,机械、电子原有技术的进步是技术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它的到来,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冷战的刺激,推动了它的到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和利用、计算机的发展和利用为标志。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后迅速发展的最有利的因素之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它将人类社会带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呈阶段性发展,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向多元化、一体化、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进入21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进一步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纳米科技将进一步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 3.中国未赶上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及启示。 第一次明清时期:①自然经济限制生产力发展,不能对科技提出迫切要求(推动力);②重农抑商政策限制资本主义发展,使之缺乏物质条件。③文化专制使知识分子脱离生产,不务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研究。 第二19世纪中期:①民族资本虽有发展,但受压迫,程度不高,不能对第二次科技革命提出迫切需求和提供基础。②帝国主义掠夺,使重工业无从发展。③科技水平不高,不具备扩展条件。 第三次20世纪50到70年代:①新中国成立,大批学者归来,使中国具备前提条件;②帝国主义封锁包围,苏联背信弃义,从而限制中国与世界科技的交流。③文革等左倾错误,把对外开放当成崇洋媚外,自我封闭。 认识:①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②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前提;③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进行对外开放,促进科技的交流与发展;④要抓住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否则就要造成落后。 【理论方法升华】 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变化对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格局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世界经济中各种力量对比的总体情况,是由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决定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世界经济中各种力量对比态势及其走向是一定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基础条件。战后初期美国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经济领域,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了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与美国当时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分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主要经济力量的对比态势是:德、意、日三国战败,英、法等战胜国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经济十分虚弱。只有美国利用战争扩展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工业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美国正是凭借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突出的优势地位,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同样,正是由于战后世界上出现了另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成为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抗衡的力量,所以美国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其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梦想。 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领域力量对比的这种态势,决定了当时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并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的特点。同样,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转向多极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和多种经济力量的迅速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是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地位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美国的经济地位相对削弱。随着西欧、日本的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逐步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当时世界经济格局中多种力量的发展还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成长壮大,正是由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决定的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促使世界经济格局从单个国家拥有经济霸权的时代转向多极,西欧、日本、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经济中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