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说木叶》教学设计

ID:66355

大小:5.8 KB

页数:2页

时间:2010-02-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 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 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1) 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  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高树”的意味。 (3)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2)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         (1)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3)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 3)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明确: (1)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2)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3、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 4、全文思路梳理,整体把握。 五)拓展练习。运用文中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这一观点,学以致用,作连线题。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课后作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