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让诗歌更加灵动
梦轩:今天我们来读诗,对于诗,我是没什么感觉的,基本是不懂。今天,一起来找找感觉。
有人说,诗歌是生命的感觉,是灵动的绝唱。这就麻烦了,有没有好的办法呢?咱得找到一个切入口,你有什么建议呢?
子璠:从题目开始。
梦轩:很好的方法。“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是说要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即问题的关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就从它开始。读读课题,你注意到了什么?
子璠:两个词,一个是染,一个是双脚。
梦轩:哦?说说你的想法。
子璠:双脚是行走,染是一个动作,而做这件事的是“春光”,这个句子很有意思,一个“染”字,春光就活了。
梦轩:活了,也就是春光也像人一样了。倘若,我们将春光当作人的话,将这首诗当成一个故事的话,它有哪些人物呢?
子璠:锨镐、溪水、山岩、荒山、小鸟、松鼠、小兔、小猴、河水(碧波)、小草……
梦轩:对的,我们说“活”了,如何辨别“活”的和“死”的呢?
子璠:活的能动,死的不能动。
梦轩:呵呵,对了。所以,我们得关注那些动作。把诗读一读,看看他们是怎么动的。
子璠:踏、洒、染、奏响、滋润、批……
梦轩:非常准确。动词,就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如“走、笑、有、在、看、写、飞、落、保护、开始、起来、上去”等等。我们就来研究几个动词。先看踏和撒。踏是什么意思?
子璠:用脚踩。
梦轩:诗歌里有“踏”的句子,能想起来吗?
子璠: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梦轩:踏歌是什么?
子璠:一边走,一边打着节拍唱歌。
梦轩:撒呢?散布,散落,播撒。读读第一句诗,是谁踏,谁撒?
子璠:“我们”,同学们,少先队员。
梦轩:透过文字,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情吗?
子璠:愉快,高兴。
梦轩:这一踏,一撒,跟后面的哪个词语的意思差不多?
子璠:……又蹦又跳。
梦轩:诗歌是有情感基调的,那你觉得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子璠:欢快。
梦轩:那我们再来看课题里的那个动词,刚才说了,课题很重要。
子璠:染。
梦轩:染,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染这个字很好玩的,你觉得它的偏旁是什么?为什么?
子璠:木字旁,上下结构的呀。
梦轩:是,为什么是木字旁呢?看过《黄飞鸿》《方世玉》等电影没有,染布就是把布放到装有颜料的大缸里,应该是水旁呀。
子璠:……
梦轩:不难为你。刘老师也是查资料知道的,这个字可以分成三块:三点水、木、九。古时候的染料不是化学的,大多是来源于植物,所以有木,染料要想能粘到别的物体上去,要加工厂成液体,所以有水,染必须反复加工,
子璠:九说明次数多。
梦轩:对了。这个“九”是大数,说明次数多,染布,要把布一次又一次、长时间地浸泡在染缸里。那,你能从这方面去猜想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春光“染绿”呢?
子璠:说明脚是慢慢绿的。
梦轩:呵呵,它还透着作者什么样的用意呢?
子璠:要感受春光,就要多到大自然里去走走。
梦轩:对了,要多接触自然,才能让“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诗读到这里,就完了吗?
子璠:没有,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层关系。
梦轩:呵呵,好,说来听听。
子璠:这“春光”是我们创造的。
梦轩:何以见得?
子璠:锨镐叮叮当当,奏响了植树的歌谣;溪水哗哗流淌,滋润着棵棵树苗。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了绿袍……说明,是植树带来了无限的春光。
梦轩:真会读书。课文里还有一对词语能佐证你的想法,看看能不能找出来。
子璠:荒山野岭,青山碧玲。
梦轩:由荒山野岭变化成青山碧玲,引发这个变化的人是——
子璠:我们。
梦轩:引发这个变化的行为是——
子璠:植树。
梦轩:嗳,对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子璠:他是想告诉我们,植树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号召我们都去植树造林。
梦轩:嗯,对了。好,那,我们就找个机会去植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