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1
教材分析:
本次训练包括五项内容,学用字词句,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的要求:
1、关于自然风光的字词句练习。
2、写好左窄右宽的钢笔字。
3、读读背背词语与古诗。
4、口语交际——小小读书交流会。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横”
教学重点:
1、关于自然风光的字词句练习。
2、写好左窄右宽的钢笔字。
3、读读背背词语与古诗。
4、口语交际——小小读书交流会。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横”
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课时分配: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用字词句,积累丰富的词汇,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
教学重点: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积累词汇。
教学难点:
在读书交流会上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出示6个成语,指导读准字音。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语的意思。
(3)连读词语,想象画面,了解词义。
小组学习:首先观察题中的画面,想象情境,感知词义的优美意境。然后凭借熟字推想词语的意思和所描绘的情境。
(4)读词语,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说说词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2、第二部分
(1)观察插图想像情境。
(2)熟读词语,练习与画面连线。
(3)教师指导,巡视纠正。
3、第三部分
(1)看图,想想图中画了些什么。
(2)从图上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3)小组交流比赛词语。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得字,想想是什么结构的字。
2、咱们还是看看“小小建议”吧:左部收,右部放,撇要缩,捺要伸。
3、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4、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和坐姿,巡视指导。
展示钢笔字写得好的同学的作品。
三、作业设计
抄写6个成语
板书设计:
练习1
大雨滂沱 夕阳西下 一帆风顺
草长莺飞 连绵不断 湖光山色
味 塔 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积累成语和古诗。
教学重点:
1、钢笔字要求正确、规范,掌握毛笔字的基本运笔方法。
2、理解成语和古诗。
教学难点:
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背词语。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朗读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体会叶子和大树的关系也正如一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关系,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
(3)多次连续词语,体会词语的整齐美和节奏美。在诵读中了解词语之间的联系和意思。
2.读背古诗《夜书所见》。
(1)带读全诗。
(2)看图,说说两个小孩在干什么,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深秋的夜晚
(3)尝试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4)熟读成诵。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同学们,从这学期我们就开始学写毛笔字了,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老师告诉你们写毛笔字有哪些好处?指名说
2.同学们说的有道理,我们现在学习“横”。
指导:横有长横和短横之分。
3.教师书写长横和短横。指导运笔方法。
(1)长横:笔画稍长,左低右高,略带斜势,起笔较重,中腰略细。向左上逆锋起笔,旋即转向右下稍按,以中锋向右行笔,至收笔处顿笔回锋,藏锋收笔。
(2)学生练习写长横
(3)短横:起笔轻快,可顺锋入纸,向右行笔,渐行渐按,至收笔处稍顿缩锋收笔。写时略带仰势。
学生练习写短横。
三、作业设计
抄写4个成语和古诗
板书设计:
练习 1
根深本固 浇树浇根
根深叶茂 叶落归根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小小读书交流会
教学重点:
能够用通顺的语言将读书的乐趣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最近读的书,摘抄书的作者,主要内容和精彩片段。
1.教师谈话:我们在与大家讲话或听别人讲话时,要注意什么?
2.仔细看插图,四人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组织语言时注意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中。听别人发言,要精神集中,注意礼貌。
4.大家特别喜爱读课外书,今天我们就开个“小小读书交流会”。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都读过哪些书,请你们上来把你读过的书名写在黑板上好吗?
5.把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所了解的书的作者、主要内容,摘录的精彩片段,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
6.同学们开始组织语言,努力讲得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中。
例生:我读的书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天文地理卷,作者是石宗宾。它主要介绍了天文和地理方面的知识,如“为什么太阳会发热”“什么是自然界‘蝴蝶’效应吗?
7.教师评价:听别人发言,同学们要精神集中,注意礼貌。你们对她的发言还有什么建议吗?
8.学生评议。
二、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
三、师随机进行总结。
课后记:成语抄写时,“滂沱”的拼音有人全部标了第二声;钢笔字的描红仿影都很认真,但仿写时,每个人的差别就很明显了。古诗抄写时,“萧萧”两字有点困难;成语中的浇字有人多加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