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加入VIP免费下载

过秦论

ID:68338

大小:12.9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0-07-1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过秦论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崤(yáo) 膏腴(yú) 逡(qūn) 镞(zú) 系(jì)颈     黔(qián)首   牖(yǒu) 氓(méng)隶     隳(huī)   鞭笞(chī)   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本文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   2.学生翻译:略   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板书:   地理优势   政治雄心   4.请学生按板书思路背诵。并检查或抽查背诵情况。   四、讲析第2段。学生朗读后:   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2.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3.教师提问:   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4.学生朗读第2段。   5.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 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三、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见书下注释)。   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板书: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      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然后集体背诵。   5.作业:   (1)巩固背诵第3、4两段。   (2)预习第5段;找出本文对比的内容,体会本文论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找两位学生分别背诵第2、3两段。   二、学习第5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   1.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层次。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本段层次,背诵。   三、请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首先让同学找出本文的对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3)“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教师简析。   以上第(1)句虽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但没有重复感,却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从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   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总结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