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教案

ID:69998

大小:43.2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2-12-2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教案 【目标】1、针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设置的五个研究性小课题。2、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重点】来自《记念和珍君》一文的五个研究性小课题。【难点】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掌握。【周期】四课时。【过程】第一研究段(一课时)T:今天,我们就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板书课题:《记念刘和珍君》T:下面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文意。(录音范读,感知课文12分钟)板书:一、感知课文,诵读文段。T:在课文感知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对某一个文段理解比较深,情感把握也比较确切,下面哪位同学能把这样的文段给大家朗读一遍。(S诵读准备)(S1:朗读,T:点评。)(S2:朗读,T:点评。)T:下面我给大家朗读课文第一节的第3段。(声情并茂)(S掌声)T:为了深入地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给大家拟定了几个研究性小课题。(投影出示研究性小课题,各研究小组组长到讲台抓阄,明确各自承担的课题)T:根据抓阄结果,声明各研究小组承担的研究性小课题;板书:二、明确课题,合作探究。T:研究性小课题展开的一般流程是研读教材,结合课文正文,课文注释及手头相关资料,讨论教材,然后根据这些材料中的事实、观点,围绕自己的课题加以分析、归纳,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最后进行发言交流,完成结题。板书:研读→讨论→归纳→交流发言T: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中,大家只有充分发挥合作探究的意识,方能高质量地完成课题报告。板书:研究→讨论→归纳→交流发言(合作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魂)T:下面,我们进入本文研究性学习的第二步:研读、讨论,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走动。(同学们走动,结对讨论,气氛十分热烈)第二研究段(一课时)T:这节课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第三步:分析材料,扣题成文(板书)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材料主要来自教材,所以同学们要利用好课文中的文字表述来充实自己的研究报告,然后归纳课题小组成员的理解与观点,写成课题研究总报告。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子报告和总报告的关系,没有课题小组成员独到、深入细致的子报告,是不能成就课题发言的总报告的。所以,小组成员的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课题研究报告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自己的论题,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能经得起众人的质疑。下面大家接着研读、讨论、分析材料,注意扣题成文,可以自由走动。(S,走动,结对讨论。)(教师负责课题指点,巡回走动。此时,教师也是热烈讨论中的一员。)(当同学们的讨论不需要我的时候,我就站在一边,感觉有些被冷落)(同学们热烈讨论了大约30多分钟以后,又各自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扣题写作)(此时,课堂又恢复原有的秩序,平静而有序,中间夹杂些许讨论的声音)(临下课前2分钟)T:在本节课当中,同学们的讨论自由,深入而热烈,非常的好!在课下的时候,同学们注意推举出自己的课题发言人,以课题发言人为中心,集思广益,在子报告的基础上结成课题汇报发言稿。下节课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发言交流,完成结题。(下课)第三研究段(两课时)T:在前面两节课里面,我们经历了研究性学习的前三个环节:一、整体感知,诵读文段;二、研读讨论,合作探究;三、分析材料,扣题成文;今天,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四、发言交流,完成结题;在每一位课题发言人进行报告的同时,大家要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地去听,如果在这个小组课题研究的范围内你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应针对发言的报告进行询问和质疑,而负责这个课题的发言人及课题组其他成员应给予必要的回答和解释,否则小组研究的课题不能通过!下面由承担“课题①《记念刘和珍君》思路探究”的小组发言人进行发言。(同学们掌声欢迎)S1:小组发言人进行课题研究的汇报发言。(发言完毕)T:针对这个小组的课题研究报告,同学们可以进行质疑和询问,在质疑和询问的过程中,小组发言人及小组其它成员应给予必要的解答;当发言人不能解答质疑和询问的时候,小组的其它成员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援助,只有这样,小组承担的课题才有可能被通过。(S2质疑、询问)(S1解答)T:S2同学,你对发言人的解答满意吗?S2:满意。T:请座。还有质疑、询问的吗?(S3质疑、询问)(S1解答)T:S3同学,对此解答满意吗?S3:不满意。(S1继续解释)S3:依旧不满意。(原因在于S1的解答确实没有说清楚)T:小组成员有补充发言吗?(S4主动补充)T:S3同学,对此解答满意吗?(S3满意。并坐下)(接着又有几位同学质疑和询问,小组发言人和小组其它成员都积极主动地给予解释,中间出现了各据一词的辩论,第三方参与解说〈有学生,也有教师〉教师主要从看问题的不同角度给予适当的点拔,并建议发言人的课题报告吸叫该观点并加以完善课题总结)T:下面举手表决该小组承担的课题是否能够通过?(S举手一致通过。)T:祝贺你们。“《记念刘和珍君》思路探究”的课题报告被大家通过。(S掌声也表示祝贺。)T:一个课题被通过真是不容易啊!好,下面由承担第二个课题“刘和珍事迹研究”的课题发言人进行发言……(课题结题报告历时两节课)(经过同学们的课题报告的发言、质疑、解答,再质疑,再解答,再发言,一个个课题报告在充实和完善中不断被通过,中间也确实出现了报告没有被通过的情况,又给了该小组一次完善补充发言的机会,才被大家通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结束后,离下课还有10分钟) T:下面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刘和珍的理解和想象,为她勾勒一幅肖像,来表达我们对她──一位在枪林弹雨中不惮于前驱的英勇女子的怀念和崇敬。(同学们写作)(S1朗读创作片段,T点评。)(S2朗读创作片段,T点评。)T:大家通过对《记念刘和珍君》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落实了本文学习的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文;更重要的是大家初步掌握了一种深入学习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研究性学习。在大家的课题结题报告当中,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合作探究的精神,展现了你们的聪明才智,说句心理话,你们的报告很精彩,有些地方已超过了老师的想象,坚持下去,大家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掌声)(铃声响起,下课)【附《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小课题】1、《记念刘和珍君》思路探究。2、刘和珍事迹研究。3、《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目的浅析。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合珍君》中的情感分析 。5、有关《记念刘和珍君》文中的几处语句的理解;在研究性学习的第二时段,我给大家找了一些有关本文的材料,制作成5份,每小组1份  。【教后简感】1、鉴于同学们这是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在大家研究学习的地程中,方法的指导多些,这样的方法指导,在同学们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流程后,可以删去,这样,可留再多一引起的时间给同学们讨论、思考。2、这是同学们在高中价段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好理解,我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点拔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但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他们不仅理解领悟了,而且理解领悟得很深、很细,挺好。3、同学们身上蕴含着很多、很强的聪明才智,给他们主动学习的学科机会,给他们表现才华的学人情境,给他们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他们的表现会像水晶般灿烂。【附学生撰写的研究性课题报告】课题:《纪念刘和珍君》作者情感分析撰稿:一组成员执笔:龚保磊(高一、二十四班)指导教师:杨延涛在本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是深刻而复杂的。我们小组同学认为贯穿全文的感情为:1、对刘和珍君等进步青年牺牲的深切哀悼、惋惜以及对她们的热情讴歌;2、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批判;3、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期望。在文中,鲁迅先生一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却又感觉到“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了”……他想说的,或者说有必要说的应是很多的,但现实的黑暗又使他出离愤怒,使他感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愤怒!刘和珍君是鲁迅的学生,是对鲁迅的学识和精神的热烈追求者,鲁迅回忆起当初订阅《莽原》的情形,从这一点感觉有写些东西的必要了。他说:“但我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而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的尊敬与讴歌。在第六节中他这样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为了积聚革命力量,鲁迅先生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政府请愿这种方式的,所以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君等被害的惋惜之情。鲁迅先生在文中这样写道:“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与微漠的悲哀。”对于这次惨案的影响和意义,他说:“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然而,在文章第七节,他又说:“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又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这些看似矛盾的语言,充分地展示出了作者内心的愤怒、悲哀和告祭的心情。同时在措词闪烁与词锋隐显之中,又分明让人感受到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凶残所达到的“非人间”的程度。鲁迅先生以含悲之笔,以一个“亲族、师友、爱人的心”去“深味”这浓黑的非人间的悲凉、微漠的悲哀与淡红的血色,感受到了中国女子的“微笑”、“从容”与“伟大”,他的心由此震动,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作者的心情实在是悲哀与愤怒之极,他认为三月十八日是“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因为他“只觉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有几点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会如此之下劣。”作者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作者对执政府的彻底绝望和对流言家的强烈憎恶也跃然纸上。虽然社会十分黑暗,但作者并没有绝望,在文中,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坚定信念和对民族生存图强的强烈期望。鲁迅先生善于摄取“现代社会的魂灵”,他深感世态炎凉,窥视于“世人的真面目”。他除了用笔于“始终笑着”,“从容转碾”“干练坚决”的刘和珍君、杨德群君等进步青年,展示了中国女性的勇毅和温和,“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的形象,还着眼于那些庸人与闲人,着眼于罪恶的段政府,下劣的无耻文人,文中虽然没有勾画他们的“尊容”,但强烈的对比反差使那些在处阴暗潮湿里的阴暗物们显得多麽的丑陋!课题:《纪念刘和珍君》的行文思路探究撰稿:二组成员执笔:王立庆(高一、二十四班)指导教师:杨延涛这篇文章的总体行文思路是这样的:作者在一、二两节中交代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三、四、五小节具体展现了纪念的内容,最后两节阐述了纪念的意义。这样,文章的层次就一目了然了,文章在层次上划分为这三个部分,但各节各段之间又不是孤立的,作者通过使用过渡句和过渡段将全文连为一体。 首先,作者在写作目的这部分内容中提到了作者由什么萌生了写作念头和在当时写这篇文章的重要性。段祺瑞执政府枪杀请愿学生,已经使作者愤怒了,再加上一些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扭曲事实,使作者出离愤怒了!于是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拿起文学武器向敌人反击。在这两节中由开追悼会想起了段政府枪杀学生,很自然地就写起了对刘和珍君和其他被害青年的哀悼,继而借助猛士的形象暗含了要唤起民众推翻反动统治,改造旧社会的强烈愿望。在第三节中作者介绍了和刘和珍君的交往始末。在作者的印象中刘和珍君总是微笑和蔼的,文中提到她敢于反对广有羽冀的校长这一事件,为下文写她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在政府门前请愿临死不惧打下了性格展现的基础。第四节中开始描写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作者开始不相信和珍君被枪杀是事实,作者说“我对这些传说颇为怀疑,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接着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刘和珍君被害的铁的事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刘和珍的哀悼和对下劣凶残的敌人的愤怒。第五节作者愤怒的思想达到了高潮,作者写到“在执政府前中了弹,从背部入。”“中了四枪,其一是手。”从背后开枪说明敌人早有准备,有手子弹说明有军官指挥,足以证明是谋杀。敌人有着超乎常人想象的阴险恶毒。在最后的六、七节中作者总结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分为两个方面。第六节中主要是说对黑暗势力作斗争应选择正确的斗争方式,要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也暗示了要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不能向敌人请愿妥协,须组织民众进行更为革命的斗争,进而彻底打败敌人。第七节中作者则高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和她们爱国行为的深远的意义。正如文中所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文章有这样三个相似的句子,“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说不出话来”他们在节与节之间起了过渡作用,在全文上起了穿针引线的连贯作用,将文章的三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行文思路的严谨性和艺术性。课题:《纪念刘和君》写作目的浅析撰稿:三组成员执笔:冯婷(高一、二十四班)指导教师:杨延涛1、目的:探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2、过程:通过收集资料,分批讨论,归纳总结,制定框架,修改拟定。3、成果:此文的写作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点:⑴ 表达了鲁迅对刘和珍的怀念和对她勇毅精神的赞赏;⑵ 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⑶ 唤醒民众,号召大家勇敢前进;4、正文:⑴ 从文章题目来析,“纪念”二字已揭示出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之一。通过课文记叙,可以了解到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是他学识和革命精神的热烈追求者,是先进的爱国青年,因此她的死给作者带来极大的愤怒,正如鲁迅在日记中所写:“这是压在心上的坟,随时都会淌出血来。”所以怀念刘和珍君以及对她这种中国女子所具有的勇毅精神的阐发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一。在文章的第七部分,作者高度赞扬了刘和珍等人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肯定了这种坚毅勇敢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魄,由此可见,本文不是作者在软弱无声单纯地哀悼,而是将满腔悲愤付之于铿锵有力的文字中,他将这种对刘和珍极大的尊重“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抒发感情的同时也在积极地阐发着这种勇毅的爱国精神。⑵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在段政府黑暗统治的年代里,作者着眼于现实情况,用犀利尖刻刻的语言揭露批判了社会的黑暗,正如文中几处情感强烈,发人深省的句子所言“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它们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的黑暗和反动。作者亲眼目睹人民在水生火热之中,而执政府则野兽般凶残下劣,血腥镇压爱国青年的请愿活动,杀戮进步爱国的青年,……这种浓黑的社会现实汇入作者的文思中,所以笔下汩汩流出的文字就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愤怒与批判,在措辞闪烁与词锋隐显之中,分明让人感到社会与生存环境凶残到了非人间的程度,透过作者精湛的讽刺与反语,我们确实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为民族危亡所急迫、被黑暗反动的现实所刺痛的愤怒而沉痛的心,这也应是文中流露和展现给我们的。⑶ 通读全文,从鲁迅坚定勇敢的字里行间不难体会到一种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澜,这种如烈火般喷涌而出的波涛被作者化为深刻的韵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化为一种响彻天宇的震撼,尤如一道在阴晦天空中劈出的闪电刺痛了人们麻木的神经,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鲁迅将这种存在几千年且愈演愈烈的民族劣根毫保留的揭示出来,他伤感于世态炎凉,深深地为这种“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的民族感到深深忧虑,所以唤醒民众也应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一。正如文中所说“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正是作者在黑暗中苦苦探索出的真理,难道真的会选择沉默吗?难道真的会麻木地等待灭亡吗?恐怕读了此文,所有尚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人都会有所领悟。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作者对流言家的痛斥,对反抗方式的见解,但归根结底,唤醒民众才是进行一切斗争的前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号召鲜明而有力,使读者有拔云见月之感,顿生勇敢前进的动力,正是因为作者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强烈的爱国心,对民族的生存发展有强烈的企盼,所以行文之中不乏呐喊和鼓舞,可以说,此文是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战斗性鼓动性较强的精良之作。课题:刘和珍事迹研究撰稿:四组成员执笔:田杨(高一、二十四班)指导教师:杨延涛关于刘和珍生平事迹的研究,我们小组认为,其目的在于让大家更进一步地认识这个人物,从刘和珍的角度反映鲁迅先生本文情感产生的原因,即通过一些人物时代背景的介绍,使大家对课文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下面,我们结合课本和其他资料,撰写报告如下:1、课本“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体现了刘和珍是一个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的确,她是旧教育的叛逆,反封建的猛士。据资料载,她在江西女师读书时,为反对严酷束缚学生的校规,倡议成立学生会,被诬为“害群之马”,并“记着大过”,为反对虐迫学生读圣经,作礼拜,她联系进步学生,组织了“江西各界反基督教大同盟。”因首倡女子剪发,带头剪辫,被诬为“有伤风化”并“勒令退学”,一九二一年冬,发起、创办学会,名“觉社”,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出版周刊《时代之花》。 2、教材上说,她反对校长杨荫榆。当时,据资料载,杨荫榆率军警武装据校;刘和珍奋起护校,数夜薄席铺地,于校门内石阶上过夜,与同学坚守,决心喋血校园。这充分体现了她不畏强暴,为真理正义而奋斗的精神。3、关于刘的性格。课本上屡次出现的句子有:⑴ “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⑵ “她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⑶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⑷ “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这些语句,体现出刘和珍不仅有勇毅的一面,还有温和的一面,不乏女性的温柔与可爱。4、课文第五部分,刘和珍牺牲的情形。据资料载:一九二六年三月,大沽口事件发生,十八月清晨,刘动员、组织学生集会游行。当她冲入段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于人群之中时,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二岁。在这里,她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的真实内涵。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刘和珍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关心国家命运、不畏强畏、刚果勇毅而又不乏温和的一位爱国青年。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进步青年的形象。鲁迅先生通过写她,再扩大说开去,赞扬了所有中国的新女性;也从她引出了诸如“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之类的发人猛省、使人振奋的话。最后,我们要说的是刘和珍君等爱国青年的不屈和勇毅对于今天的青年学生仍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课题:《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几处语句含义的理解撰稿:课题五组执笔:周坤 高一(24)班指导教师:杨延涛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在这里我们摘选了几处,来探讨一下它们的深刻含义。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里的“哀痛者”“幸福者”指的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猛士。“哀痛者”是指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是指他们为改变黑暗现状而斗争,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敢于面对反动派统治下的悲惨凄凉黑暗现实,绝不回避,并且视死如归,这是大无畏的精神,这两句话是鲁迅先生对烈士的热情讴歌。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所指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指段祺瑞执政府的血腥镇压及其走狗文人流言蜚语的中伤,作者无话可说是因为愤怒到极点,再此,作者尖锐地指出了沉默情况下面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和结局,激励人们要在沉默中爆发,抒发了自己对黑暗现实产生的强烈的愤慨和浓黑的悲凉,也揭示了自己由黑暗现实悟得的深刻道理:只有在沉默的爆发,才能拯救衰亡的民族。3、“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背部中枪,说明学生不是在冲突中被杀害而是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其一是手”,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奋的。这暗示了“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执政府设下的罗网,揭露了执政府的下劣与凶残。鲁迅先生告诉人们要采用更为革命的方式反对政府的反动统治,请愿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4、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句话用了反语、借代的修辞方法。“伟绩”是指灭绝人性的劣迹;“武功”是指凶残野蛮的暴行。“几缕血痕”借代段政府充当帝国主义走狗对爱国学生的血腥屠杀,“抹杀”则指制造这次惨案的段政府的下劣凶残比“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有过之而无不及。表达了作者对执政府的愤怒、憎恨和嘲讽。5、“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段政府的反动统治并未动摇,说明了请愿,特别是徒手的请愿,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作用却很小。所以作者主张积聚革命的力量,采用更为革命的方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得更大的胜利。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鲁迅先生通过这句话说明了死难的意义: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烈士的牺牲中看到希望,而“真的猛士”将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这里的“苟活者”是指支持革命,有革命的思想,但还没有投身于革命实践的人,鲁迅先生就自称为“苟活者”,苟活者与沉默者是不同的,沉默者是没有革命思想而愚昧麻木的国民。鲁迅先生的文章含义深刻丰富,蕴涵着强烈的战斗精神,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和领会。课题:关于刘和珍事迹的研究撰稿:课题一组执笔:王作瑞 高一(24)班指导教师:杨延涛一、研究目的刘和珍是一名爱国青年,为了进一步了解认识她的生平事迹,教育我们新一代,宏扬爱国主义精神撰此报告。二、研究步骤1、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课本教材等相关资料收集信息;2、研读讨论、合作探究、集思广益;3、整理材料、撰写报告。三、正文(共分三部分)1、刘和珍的身世:刘和珍(1904~1926),十四岁丧父,同孀母及两弟一妹生活于南昌,她先后毕业于女子公学,后毕业于江西女子师范学校。一九二三年秋,她投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入学后,女高师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始念预科,分系后念英语。2、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刘和珍是旧教育的叛逆,在江西女师读书时,为反对将学生囚入“大牢笼”,倡仪成立学生会;为反对虐迫学生读圣经,做礼拜,她联系进步学生组织“江西各界反基督教大同盟”;她又是反封建的猛士,首倡女子剪发,带头剪辫,留男士短发。一九二一年冬,她发起创办学会,名“觉社”,任总务股干事,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出版周刊《时代之花》。在女师大风潮期间,平素要学生“笑莫露齿,话莫高声”的杨荫榆率军警武装据校,刘和珍奋起护校,她与同学坚守,决心喋血校门。一九二六年三月,大沽口事件发生,十八日清晨,身为学生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游行示威。她扛着白底黑字校旗走在队前,率先冲入段政府左边大门,然而昂立于人群中的刘和珍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二岁。 3、小结:通过对刘和珍事迹的研究,刘和珍向我们展示了她对黑暗的不满、敢于反抗和勇于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她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将激励我们勇敢向前,为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而发奋读书。4、参考资料:⑴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的课文教材;⑵ 《课文补遗》中的“记念三君”及高一历史教材;(此研究报告对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利用不够充分,需注意。)课题:《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几处语句含义的理解撰稿:课题二组执笔:王亚东高一(23班)指导教师:杨延涛一、研究目的希望通过本文语句含义的阐发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二、研究方法1、研究课文,记录心得体会。2、收集资料,讨论总结。3、撰写研究报告。三、正文刘和珍君的牺牲引起鲁迅先生极大的悲愤,这种感情正是文章的线索,它贯穿于字里行间。我们将要分析的下面几个句子,都体现了作者的悲愤。1、文章第一节最后一句:“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句中,“它们”指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就将这”的“这”指上一句话?“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抒写了作者极度悲愤,与反动派势不两立的鲜明立场。本句包含三层意思:⑴ 表示将要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非人间”;⑵ 因为不能用更好的方法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⑶ 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肆无忌惮的杀人而高光,血债一定要偿还。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是对烈士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为改变黑暗现状,奋勇前进的革命精神的讴歌。句中的“直面”“正视”“哀痛者”“幸福者”都体现了真正的革命志士能够直面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畏惧,为推翻黑暗统治而奋勇前进的革命精神。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惨象”和“流言”句,形成了对仗辞格,概括了反动派的凶残和走狗文人的无耻以及爱国青年横遭杀害的惨状;“已使”和“尤使”构成递进关系,突出流言更使作者愤慨,因为流言更具有欺骗性,它为杀人者开脱罪责,混淆视听,使受弹饮刃的爱国青年遭到诬篾。面对这样的现状还有什么可说呢?于是作者用选择的句式指出民族的两种前途:爆发或灭亡。本句看似客观,实则是写鲁迅先生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斗争。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正的猛士,将更加奋然前行。”这句话是对烈士死难的评价,句中“苟活者”是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暂时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这句话的意思是,请愿虽然失败了,但它产生了深远的意义:⑴ 那些“苟活者”在烈士精神的鼓舞下,有转向革命的可能,壮大革命的力量;⑵ 将使真正的革命者更加勇猛地进行斗争。5、“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些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这是靠单句的段落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一句作一段,加上其独特的内涵,俨然有力扛千钧之势。6、“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作者是极度愤怒的,但“愤怒”二字全文只出现了一次。很明显,作者绝非真正出离愤怒,他若出离,乃是出离愤怒的外壳而进入愤怒的核心。他的愤怒,闪烁在人眼前的,不是一团烈火而是一团冷焰,这团冷焰燃起的激,却成为燎原之火的先声。7、“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第一节、第二节出现两次,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本文的写作动机。第一个“必要”是说要悼念刘和珍,奉献作者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课题:《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目的浅析撰稿:课题三组执笔:候帅 高一(23)班指导教师:杨延涛一、研究的目的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不少同学对其写作目的不很清楚,以致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刻。希望通过此研究报告使同学们对课文的写作目的有更深入地了解。二、研究的步骤1、研究课文写作时的社会背景;2、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3、集合全组成员的智慧,撰写报告;三、探究成果这篇文章写于民国15年(即1926年),当时正值段祺瑞政府黑暗统治时期,鲁迅深感世态炎凉,窥熟于“世人的真面目”,尤其对那“宁蜷伏堕落而恶进攻”的国民精神深感愤怒。“三一八惨案”发生,刘和珍等进步青年被杀害,鲁迅由感而发,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文章的题目中有“纪念”二字,第三节回忆刘和珍的往事,后又引用陶潜诗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这都体现了作者写作目的一:怀念、赞颂死者(以刘和珍君为首的进步爱国的青年)。作者记述刘和珍、杨德群等被杀害的情形,句句充满了愤怒,“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极其辛辣地批判了当局者的凶残、无耻。“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又指责了流言家的卑鄙、下劣。这是写作目的二。第三个目的是号召人们改变斗争方式,更加勇猛地前进。鲁迅先生指出:“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是不主张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方式的。这在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空谈》中均有体现。课题:《纪念刘和珍君》的行文思路探究撰稿:课题四组执笔:赵友存高一(23)班指导教师:杨延涛一、研究目的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思路,整体把握全文。二、研究步骤1、细读课文,分清文章段落联系; 2、参考材料,拟订课文思路,结构框架;3、结合各组员提供的材料,拟订研究报告;三、研究结果这篇课文共七小结,按照作者悲愤的感情这一线索,可将全文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2节)主要写纪念的目的。第一节写鲁迅先生参加追悼会,程君希望作者为刘和珍君写些什么。此时,烈士的鲜血,社会的黑暗使鲁迅极度愤怒,从而使鲁迅认为有理由要写作。极度愤怒的鲁迅也认识到,有必要通过写作来唤醒民众,这是第二节的内容,也是写作的必要。第二部分:(3~5节)写鲁迅先生回忆过去,引出纪念的内容。第三节写作者回忆与刘和珍的交往。本节多次写到刘和珍君的笑容,这与敌人的残酷相对比,更显出敌人的下劣凶残,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的悼念之情。第四节交代遇害事实,在这一节的行文中饱含着作者的愤怒与哀切,敌人的下劣凶残又一次激起鲁迅先生的愤怒。第五节主要写遇害经过,极度悲愤的鲁迅先生将热血青年被杀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以沉痛的笔调不仅刻画出了青年的英勇,而且把反动派的本质揭示的淋漓尽至,尽显鲁迅先生情感的悲愤。第三部分:(6~7节)写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的总结。第六节主要写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的经验总结,作者以沉痛的笔调表达了对烈土的哀悼,又以形象的比喻告诫青年要选择正确的斗争方式。第七节写鲁迅先生阐释有关死难的意义,对烈士们进行了高度评价和热情讴歌,探求出死难对于将来的意义。笔墨至此,作者也已悲愤到极点。全文以鲁迅先生悲愤的情感为线索,将文章各节连为一有机整体,围绕着“纪念”这一主题层层展开。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是连接各部分的桥梁,希望同学们好好把握。课题:《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的情感分析撰稿:课题五组执笔:刘全醒高一(23)班指导教师:杨延涛一、研究目的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情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全文。二、研究步骤1、分配任务。2、研读,探究,并写草稿。3、整理稿件,撰写报告。三、报告正文1、第一部分是作者交代本文写作的缘由,感情基调是悲哀,愤怒的,作者决心要用手中的笔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同时还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敬意和内疚。2、第二部分中“哀痛者和幸福者”指代的对象是“真的猛士”,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忘却的救主”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意在说明有些人在短短的两星期内就把我们的猛士给忘却了,作者对这些人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所以提出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作者情感的飞跃抒发了他对黑暗现实产生的强烈的愤慨和浓黑的悲凉,这也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3、第三部分中作者对刘和珍的哀悼和赞美之情在此节中有深刻体现。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对自己的严剖,来表示对逝者极大的尊重。另外,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和蔼”则刻画出刘和珍的性格特点,充满赞美,这就更衬出下文作者得知段政府诬其为“暴徒”的激愤。4、第四部分主要叙述得知噩耗时的惊愕,再抒愤慨之情。揭露和控诉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恶毒。表现了作者的憎恶与不齿。青年学生和市民为了援助政府外交而向政府请愿,政府反而加以屠杀,诬诌被害者为“暴徒”,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说青年是被人利用的。他们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还用“文”的一手进行思想欺诈,作者对这两手是极为悲愤的。这样做会产生两种结果:要么爱国志士转向革命,这将是革命前的沉默;要么悲观失望,民族在黑暗中一步步走向灭亡。这是作者最大愤怒的表现,也是革命的号召,同时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烈的期待。5、第五部分中“但是,我还有话要说”是作者针对段祺瑞政府把学生诬蔑为“暴徒”和反动文人的流言进行反驳,感情激愤,揭露了反动当局的残暴和流言家的卑劣,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之情。在记叙刘和珍等遇难情景时,描绘了她们沉勇、友爱的形象,映衬和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接着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表达了作者的愤恨和对烈士死去的悲痛,同时对刘和珍等“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一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加以高歌赞颂,“惊心动魄”指出了她们的行为和精神震撼人心。而下面紧接着写道:“中国军人的……抹杀了。”其中的“伟绩”与“武功”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揭露了反动派镇压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时给予帝国主义顺手一击,痛斥了刽子手屠杀赤手女子的卑鄙渺小。最后作者怀着满腔的悲痛与义愤写道:“但是中外……血污。”这是对反动派的怒斥,再次表现了作者已“出离了”愤怒。6、第六部分中有这么一句:“时间永……流言的种子”。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一是在人民心中封建思想仍有很大影响,一是段政府的纵容。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希望人民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积极投身到革命运动中去,同时也对段祺瑞政府作了强烈的谴责。7、文章的第七部分再一次重复“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再一次重证了当局者的凶残行径和统治者“钢枪加夹口钳”的统治方式。作者在这里重又对中国人的“劣根性”进行批判,并与下文写“一是当局……之从容”作映衬,这更加体了现作者对“当局者”和“流言家”的不齿与愤怒,以及对“中国的女性”的热情赞美。然而,仅仅依靠请愿,虽然精神可嘉,也会有一定影响,却不会得到什么结果。作者在这里表露出的是对死伤者的惋惜和希望爱国青年不要再白白流血的感情。这一次请愿,虽然没有解决政治上的根本问题,但给广大麻木的中国人看到了一丝“微茫”希望,还是值得肯定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则体现了作者对革命的热切期盼。最后一句是全文的思想的浓缩,是作者感情的聚合点。8、综观全文,作者的情感是深沉的。既有对烈士的哀悼、赞美与惋惜,又突出地表现了对反动派的极度愤懑和无以言说的憎恶;同时,还有对民众间存在着的愚昧思想的唾弃和抨击,号召人们起来革命,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景的期待。以上就是我们对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情感分析。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