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案《暴风雨》 《雷鸣电闪波尔卡》
[课程]小学音乐
[教材]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
[内容]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第七课
[主要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暴风雨》
2.拓展欣赏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任务分析]
1. 教材分析
这节课选自上海市音乐出版社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风和雪”,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听赏乐曲《暴风雨》、《雷鸣电闪波尔卡》。
《暴风雨》节选自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四乐章,是一首较短的插曲,主要采用不协和和弦、半音进行和猛烈的音响来描绘威力务必的自然现象。贝多芬先让小提琴走出短促的音符和雨点乌云密布似的冬季,倍大提琴则在低音区奏震音,这隆隆的声音就像远处的滚雷,突然间定音鼓重重地捶击带了“暴风雨”。
《雷鸣电闪波尔卡》是由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全曲为A-B-A三部曲式,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在不间断地重复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用定音鼓和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
2.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音乐学习,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养成较好的聆听习惯,对音乐的变化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在一年级学生时,学生曾经学习《风和雨》,初步感知了音的强弱、长短变化,今天这节课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把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引导到对音乐形象的表现。我任教的二(6)班学生活泼好动,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喜欢表演勇于尝试,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音乐家是如何通过音响来表现“暴风雨”来临时的场景,我采用了直观的图形谱,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中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观,同时我也激发学生去思考如何用身体动作模仿大自然的景观,更进一步的感受音乐中的力度变化。
[教学目标]
1.欣赏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片段《暴风雨》和施特劳斯《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乐曲强烈震撼的音响效果和自然界雷霆万钧的景象。
2.感受两首乐曲不同情绪,探究音乐艺术模仿大自然的各种手段方式,能用身体语言模仿大自然的声音。
3.运用图形谱、模仿、对比等方法,在聆听、合作表演等音乐活动中,欣赏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时而紧张激烈、时而欢快热闹的情绪变化,理解音乐语汇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2.教学难点:用律动、声势表现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律动:《风和雨》
二、欣赏《暴风雨》
(一)音画赏析
说明:两张图片的对比与音乐相结合,感受到乐曲所描写的音乐情绪,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1.初听《暴风雨》出示图片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你选择一张符合音乐情绪的图片,并为这段音乐取个适合的名字。
(播放音乐《暴风雨》后交流,交流中,要注重音乐情绪的引导)
(二)揭示课题
2.揭示标题《暴风雨》
师:《暴风雨》是节选自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描绘了“暴风雨”降临时呼呼的风声和轰轰的雷声。
(三)视听结合
3.复听音乐,结合视频
师:让我们边听着音乐,边来感受一下暴风雨来临时,天空中出现哪些自然现象?
(播放flash,学生边说天空中的自然现象,老师边出示图片:风、雨、雷电、乌云)
(四)聆听表现
4.聆听、表现音乐
(1)聆听、表现片段一
A听 师:你能告诉老师,这个音乐片段中,你想象到了哪些自然现象?
片段一: 图片a (雨)
图片d (乌云)
b师:你能用身体动作表现雨和乌云吗?
C听学生做动作,老师把雨、乌云画在黑板上
(2)聆听、表现片段二
A听师:乌云悄悄的逼近我们,这时候天空中出现了.......(播放片段二音乐)
片段二: 图片c (雷电)
图片d (大风)
b师:你能用身体发出雷电和风的声音吗?(雷电:拍手;风:拍腿)
C听师:老师请小朋友再听一次,音乐中风和雷电的力度、速度有什么变化
D跟着老师模拟风的强弱和雷电变化
e跟着音乐表演、老师画图谱
(六)完整表现
6.完整表演
三、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一)聆听乐曲,对比音乐情绪
1.初听《雷鸣电闪波尔卡》
师:贝多芬的《暴风雨》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暴风雨来临时紧张的情绪,让我们来听一听另一位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风雨场面呢?在音乐情绪上和贝多芬的《暴风雨》有什么不同呢?
(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师生交流)
(二)聆听、表现音乐片段
2.学习音乐片段(c段)
(1)听片段,找出雷鸣电闪的地方
师:老师请小朋友聆听其中的一个音乐片段,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有没有在音乐中感受到雷鸣和电闪呢?
(2)观看视频(c段),了解钹和大军鼓所模仿的雷鸣电闪的声音
(3)表演闪电和打雷
老师出示无标记谱子跟着音乐用拍手和跺脚来模仿闪电和雷鸣
出示完整谱例,请小朋友们跟着试一试
四、小结
1.教师的话:
今天我们欣赏了由贝多芬创作的《暴风雨》,感受到了大师巧妙的用音乐展现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迫感,同时《雷鸣电闪波尔卡》却给我们带了欢快的热闹的场面,这就是音乐的有趣之处。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