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面对市场经济复习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三政治面对市场经济复习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定兴三中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讲义《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 考点 1:市场与计划  ‎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 ‎▲判断:①“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必要的宏观调控”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②市场、宏观调控都是起基础性作用的手段;③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④计划调节比市场调节更有效。‎ 考点2:市场配置资源  ‎ ‎⑴资源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它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⑵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 ‎▲判断:有了市场就有了市场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的三大支柱: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②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③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课外阅读:比较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A.区别:①含义: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产生的时间: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初期;③对应关系: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④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B.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要求,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考点3: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⑴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是怎样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配置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宏观)。‎ ‎②市场通过利益杠杆的作用,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微观)。‎ ‎③市场促使生产者优胜劣汰,使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中观)。‎ ‎(讲解:市场的第①个作用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强调了市场调节资源在各部门的流入流出中达到均衡,实现了资源在不同部门的优化配置。第②③两个作用是通过促使生产者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的。强调了资源在同一部门中不同企业间以及企业内部的优化配置)。‎ ‎△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三大机制实现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②发展市场经济是对外开放的需要;③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④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能给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通过利益杠杆的作用,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促使生产者优胜劣汰,使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 ‎⑵市场调节的弊端(其实就是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 11‎ A.弊端 ‎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不能调节)。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不让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 ‎※不能调节: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让调节:可能危害公众利益的产品供给。‎ ‎△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当一个人消费该物品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非排他性,是指要阻止一个人免费享用该物品的代价非常大)。‎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 ‎●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市场主体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可能出现收入差距的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可能导致:不当行为、两极分化)。‎ ‎●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当某种商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他们往往一哄而上;反之,则一哄而退。(分散经营→盲目决策→一哄而上(一哄而退)→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闻价而行→事后调节→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自发性”强调生产经营者自发追逐利益不择手段;“盲目性”强调生产经营者掌握信息的片面性,生产经营“一窝蜂”;“滞后性”强调生产经营决策落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 ‎▲判断:①市场完全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②市场调节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③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不择手段谋取利益(×);④整顿市场秩序就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⑤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能够缩小贫富差距(×)。‎ ‎△仅由市场调节:一方面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B.后果: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 ‎●比较“自发性”和“盲目性”‎ a.区别:①原因→自发性:由于市场主体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自发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导致的;盲目性:由于市场主体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而导致的。②表现→自发性:市场主体不正当的经济行为;盲目性:市场主体决策的失误,一哄而上,一哄而退。③后果→自发性: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盲目性:经济波动,资源浪费(也是“滞后性”的后果)。④解决的手段→自发性:主要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盲目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 b.联系:都是市场存在的弱点和缺陷,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都需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解决。‎ 考点4:市场秩序  ‎ ‎⑴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为什么要遵循市场规则?)  ‎ ‎ 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 ‎ ②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  ‎ ‎③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需要人们遵守市场规则。‎ ‎⑵市场规则的形式及主要内容:  ‎ A.形式: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 B.主要内容: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 ‎①市场准入规则:此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凡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均不允许进入市场)(如,没有生产许可证照,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等违背市场准入规则)。‎ ‎②市场竞争规则:此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地方保护、非法垄断等违背市场竞争规则)。‎ 11‎ ‎③市场交易规则(原则):此规则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讲解:①自愿:反对强买强卖。如不合理搭售违反自愿原则。②平等:交易双方身份地位平等;交易双方机会均等。如“霸王条款”就违背机会均等原则。③公平:商品必须明码标价;商品质量必须合格。只有等价交换,才能实现交易双方的双赢。如欺诈性价格、劣质商品就违背公平原则。‎ ‎④诚实信用:按照合同履约;提供合格商品等】。‎ ‎▲判断:要保证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平等地位,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⑶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A.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②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③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④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诚信是企业塑造形象、赢得信誉的保证。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⑥加强社会信用建设,有利于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⑧社会信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B.怎样建立和完善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当前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国家: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社会信用,打击践踏信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第二,抓好政府信用,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第四,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 ‎●企业:要坚持诚实信用原则;其经营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个人:劳动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个人信用制度,主要包括准确、公正的个人信用档案系统和科学、透明的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在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下,个人信用状况是人们的“第二身份证”。我们应当增强诚信意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自己积累良好的个人信用。‎ ‎⑷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对市场主体的要求:第一,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律)。第二,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道德)。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考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个性):★★★  ‎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 ‎▲判断: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对经济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 11‎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因此我们要大胆借鉴一切反映市场经济共同规律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 ‎②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有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即个性),因此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用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制度范畴,但又带有一定的制度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①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第一,第二,第三;②是同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的;③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 ‎△课外阅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共性):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制化。(另一说法: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 考点2:宏观调控★★★★★★  ‎ ‎⑴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①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⑤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 ‎⑵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 ‎⑶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是首要目标。  ‎ ‎▲判断:①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目标;②为了抑制房价,政府可以规定商品房的价格;③国家调控房价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自发要求;④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消除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⑤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主要作用。‎ ‎⑷手段:  ‎ A.经济手段  ‎ ‎①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 ‎②表现:第一,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二,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③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经济计划如:五年计划、远景规划。‎ ‎△经济政策还包括价格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价格政策:如最低限价、最高限价等,意在平抑物价,保护某些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利益。对外贸易政策:如汇率、关税等,调节进出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课外阅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课外阅读: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判断:经济杠杆能起到调节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直接关系着市场主体的利益。‎ ‎△经济杠杆,如:税收、利率、信贷、价格。‎ B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法律手段,或通过采取采取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行政手段,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1‎ ‎△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无论采取哪一手段,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判断:①应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禁止商家的打折降价销售行为;②整顿市场秩序就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③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行政手段;④针对问题食品带来的危害,企业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产品质量标准;⑤我国问题食品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政府部门监管失控;⑥央行降息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⑦整顿市场秩序就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⑧要努力调控和稳定物价,防止物价上涨(×)。‎ ‎●课外阅读: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和计划各有优缺点→在市场经济中,要把看不见的手(市场)和看得见的手(计划)结合起来。‎ 计划 市场 优点 ‎①能从宏观上保持经济的协调运行;②能对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③能在收入分配上兼顾公平。‎ ‎①能够及时、灵活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②能够促使市场主体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③能够实现优胜劣汰等。‎ 缺点 ‎①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②信息传递容易失真、扭曲;③容易造成市场主体缺乏活力。‎ ‎①市场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 考点 1:小康社会  ‎ ‎⑴总体小康 A.实现:①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②至20世纪末,我国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B.表现: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②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了解:所谓最终产品,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是指直接进入消费领域不再转化为其他产品的产品)。‎ ‎▲判断:GDP不能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 C.特点(程度):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课外阅读: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 ‎⑵全面小康 A.时间:本世纪头20年,2000—2020年。‎ B.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 C.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内涵)(表现):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⑤‎ 11‎ 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必修3: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判断:①“三大差别扩大的趋势根本扭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之一(×);②“覆盖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③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 考点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求★★★‎ ‎①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二、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  ‎ 考点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⑴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  ‎ ‎①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的增加,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片面的。  ‎ ‎②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考点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1‎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怎样做?★★★★★★  ‎ ‎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⑤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其它要点:◆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社会公平(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积极扩大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生产经营者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消费者要树立绿色消费等观念。‎ ‎(“怎样实现包容性增长?怎样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怎样实现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等问题的回答也可以从以上表述中选择部分要点)。‎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要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判断:①要加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地位;②发展教育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 ‎△课外阅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此,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 考点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 ‎⑴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讲解:一定意义上,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即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 ‎⑵表现: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 A.生产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许多商品,虽然品牌是某国的,其实是许多国家共同协作完成的。‎ 11‎ B.贸易全球化: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之中,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 C.资本全球化: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投资者只要在计算机上敲几个键,大量资金就可以短时间内从全球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 ‎△三者的关系:生产全球化必然带来贸易全球化,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又必然带来资本的全球化。‎ ‎△其它表现(了解):科技开发与应用全球化、信息传播全球化等。‎ ‎⑶载体: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⑷实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a.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b.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c.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d.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⑸成因:‎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具体原因(课外阅读):第一,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第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第三,资金为了追逐利润,要求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第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的推动(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判断: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国家或地区。‎ 考点2:跨国公司  ‎ ‎⑴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 ‎⑵跨国公司的含义: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 ‎⑶跨国公司的活动及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 ‎⑷跨国公司跨国行动的意义: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 考点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 ‎⑴积极影响:  ‎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 ‎⑵消极影响:    ‎ ‎①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这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 ‎②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 ‎△课外阅读: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①机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学习管理、培育人才、扩大出口、参与分工;②挑战→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经济主权受到制约;贫富差距扩大。‎ ‎△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具体的机遇和挑战(综合探究)A.机遇:①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大调整。(●调整的表现:不但表现为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而且表现为同一产业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调整的主要方式:一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兼并十分活跃,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及高科技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②区域经济集团迅速发展。(●含义:区域经济集团是指相邻的若干国家通过签订条约、协定,结合成一个范围较大的一体化经济区。●宗旨:增强集团内部的经济实力,提高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11‎ 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区域性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B.挑战:①数字鸿沟(●含义:指不同国家、地区、人群之间,在信息技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表现之一: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上的差距正在迅速扩大,大大超过了世界上的贫富差距。)②绿色壁垒(●含义: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它国家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以保护本国产业。●我国的对策: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积极培育保护环境的绿色产业。)③反倾销(●倾销:是指某国制造商或出口商将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家的贸易行为。●反倾销:指进口国主管当局根据受到损害的国内企业的申诉,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对给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造成法定损害的进口产品,进行立案、调查、处理的过程。●我国面临的情况:随着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成为少数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国之一。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共同携手,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和赋予的权利,公平、客观地解决与其他成员的经贸摩擦,为我国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⑶我们的政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 ‎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②正确的态度应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 第一,经济全球化及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善于抓住各种机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加快发展;‎ 第二,机遇与挑战并存。“数字鸿沟”、“绿色壁垒”、反倾销等,是我国前进道路上不得不应对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抵御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最有效方法。‎ 二、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 考点1:国际经济组织之一 ——世贸组织  ‎ ‎⑴地位: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⑵成立时间: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⑶作用: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 ‎⑷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 ‎△最惠国待遇:指一个缔约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缔约方的优惠、特权,应当无条件地给予所有的缔约方。国民待遇:指在民事权利方面,缔约方保证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同等的待遇。‎ ‎⑸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加入世贸组织  ‎ A.加入: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着积极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根本上和长远看,利大于弊。我国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新的冲击和挑战)。  ‎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B.积极影响 ★★★ ‎ ‎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⑦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 考点2: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必要性(为什么要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①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④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1‎ ‎(2)格局: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课外阅读:①全方位:对世界各类型国家开放;②宽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③多层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和内地”‎ 考点3:“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考点4: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1)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重大决策: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引进来:①必要性(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②新形势下的要求(怎么样):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3)走出去 ‎①地位: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 ‎②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 ‎③要求: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4)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 ‎ ①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③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④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⑤要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培育我国自己的名牌产品,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⑥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⑦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⑨增强规则和法律意识,主动适应国际惯例,了解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学会应对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反倾销指控,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安全。‎ ‎▲判断:①中国银行向美国花旗银行转让部分股权体现了我国的“走出去”战略;②我国海外投资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③海外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立足于扩大内需是方向);④坚持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点。‎ ‎※坚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点;※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 ‎(5)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要坚持的原则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为什么要坚持此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 ‎●此原则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②‎ 11‎ 对外开放是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只有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与各国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课外阅读:独立自主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B.平等互利原则。‎ 11‎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