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教案(苏教版)
课题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 会进行简单的估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算。
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理以及估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大家一起来口算下面的几道式子:
20×5 30×6 40×8 6×70
师生交流口算的方法。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乘法口算,不过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2.谈话:蔬菜美味又有营养,一天,李叔叔将自己培育出一批的新品种菜椒送给敬老院,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3.出示主题图及题目。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1。
⑴师生交流列算式。
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盒有12个这个信息。
⑵探讨12×10的算法。(板书:12×10=)
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菜椒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菜椒一共有多少个吗?
交流学生的算法。
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
①12×5=60 60×2=120
②12×9=108 108+12=120
③
把每箱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由12×1=12,可以想到12×10=120(板书)
⑶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说一说理由。
⑷答:送给敬老院120个。
2.教学“试一试”。
师:刚才大家已经会算12×10,对于以下几个式子大家会吗?自己试试看。
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解决。
老师校对答案,交流20×30的口算方法。(可以用20×3,再添一个0;或者用30×2,再添一个0;或者用2×3,再添两个0。)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末尾添写1个0。)
4.教学例题2。
对于两位数乘整十数,大家已经会进行口算了,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大家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估算。瞧,王大叔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帮他解决吧!
出示例2情境图。
(1) 提问:观察抽样得出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指出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即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
(2)教师明确:这里每袋蒜头都大约30千克重,估算王大伯去年一共收获多少蒜头的时候就可以按每袋30千克估算,看60袋一共有多少千克。即
30×60=1800(千克)
答:大约一共收货蒜头1800千克。(板书)
(3)追问:这里为什么取每袋30千克进行估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它的简单实际应用估算,那么你知道我们如何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吗?
生: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把0添上去,特殊的,对于几十乘几十时,先算几乘几,再添两个0。(板书)
师:在学完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后,我们下一节课就要一起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课后把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预习一下。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例1、12×10=120(个)
12×1=12, 12×10=120
答:送给敬老院120个。
习题
补充习题第1页。
教学反思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例3,“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和格式。
难点
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明确和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7×10= 34×20= 28×10= 20×40=
5×4+3= 6×8+2= 2×3+2= 5×9+4=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用竖式计算。
1 9 2 8 3 4
× 7 × 3 × 2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可以把学生的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纠正。
二.讲授新课
1.投影出示例图。
引导: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并口头列式。
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迷你南瓜?
2.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3.明确问题。
提出要求:怎样才能求出24×12的准确结果呢?
·学生尝试解决,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自己的算法:
(1)6个2箱是12箱,2箱有 24×2=48个,有这样的6个两箱就是48×6=288个。
(2)10箱有24×10=240个,2箱有24×2=48个,合起来12箱就是240+48=288个。
(3)有的学生可能用竖式计算
(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4.竖式计算。
交流展示:竖式计算的学生板演计算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
启发:你是怎样想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及每一步得数表示的意义,总结出正确的竖式。(通过语言描述加深对算法的理解与掌握。)
5.归纳算法。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
·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板书:
2 4
× 1 2
4 8 (2箱的个数)
2 4 (10箱的个数)
2 8 8 (12箱的个数)
6..指导完成“试一试” 。
提出要求:交换12和24的位置让学生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明确: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乘法算式进行验算。
引导小结: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进行验算。(培养验算的习惯,养成验算意识。)(板书)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例3、24×12=288(个
2 4
× 1 2
4 8 (2箱的个数)
2 4 (10箱的个数)
2 8 8 (12箱的个数)
验算方法: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习题
补充习题第2、3页。
教学反思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4,“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情况,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过程,掌握进位笔算的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和格式。
难点
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明确和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计算。
1 3 2 4 3 1
×1 3 × 1 2 ×2 3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可以把学生的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纠正。
【设计说明: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掌握整十数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有利于学生回顾乘法笔算的过程和方法。】
2.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方法。
提问:在刚才计算三道笔算题的时候,笔算步骤是怎样的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笔算的时候,先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然后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最后上下相加,得出答案。
这一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乘法的笔算,只不过是进位的情况。
二.讲授新课
1.投影出示问题:
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
引导:你能解决这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一起回答,并口头列式。(板书:24×53=)
2.对于这一道算式,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用竖式算一算。
·师生一起计算竖式的第一步,教师板书。
3. 你能接着往下算吗?请大家继续完成课本第5页例4的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展示:竖式计算的学生板演计算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
启发:你是怎样想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及每一步得数表示的意义,总结出正确的竖式。(通过语言描述加深对算法的理解与掌握。)
5.归纳算法。
·第二步怎么算的?
·第三步怎么算的?
·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板书:
2 4
× 5 3
7 2 (24×3的得数)
1 2 0 (24×50箱的个数)
1 2 7 2 (上下相加的得数)
6. 验算一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 教师交流验算方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例4、24×53=1272(个)
2 4
× 5 3
7 2 (24×3的得数)
1 2 0 (24×50箱的个数)
1 2 7 2 (上下相加的得数)
答:53箱一共有1272个。
习题
补充习题第4、5页。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以及不进位的笔算。
3.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以及不进位的笔算。
难点
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
教学方法
教法:练习指导。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知识。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有哪些注意点?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把0添上去,特殊的,对于几十乘几十时,先算几乘几,再添两个0。
如:12×10= 30×40=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笔算的方法。
提问:在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笔算时,步骤是怎样的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笔算的时候,先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然后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最后上下相加,得出答案。
如:24×53=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教师板书)
【设计说明: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掌握整十数乘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以及笔算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利于学生回顾乘法笔算的过程和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口算练习。
做练习一第1题。
①出示口算题目。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计算并验算。
做练习一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3.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一第3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提炼数量关系式:每盒水彩笔的枝数×盒数=水彩笔一共的枝数。
④拓展深化: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每盒水彩笔的枝数”,怎样求“盒数”?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盒数”,怎样求“每盒水彩笔的枝数”?
(2)做练习一第4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张叔叔去年一共收获多少千克蜂蜜?
③反馈评议。
(3)做练习一第5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填表。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个空填的意义。
④总结:单价×数量=总价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乘法的估算,然后继续完成练习一。
1.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如何估算的吗?(板书知识点)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2.总结: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把每一个数接近哪一个整十数,然后计算几十乘几十。
如:27×32,当我们进行估算时,看27接近30,32接近30,所以估算时直接算30×30=900。(板书)
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计算和一些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课
1.估算和笔算练习。
做练习一第6题。
①出示笔算题目。
②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2.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一第7题。
①出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②学生独立完成,列出估算式和计算式。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估算的时候,怎么估算?为什么?
(2) 做练习一第8题
①出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出示第一个问题。
②明确要看5辆这样的车够不够,可以先进行估算,大家自己先去估算一下。
③反馈评议,出示第二个问题。
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校对答案。
(3) 做练习一第9题。
①出示情境,学生齐读题目,出示第一个问题。
②引导学生认知,要想快速地知道买的是哪种瓷砖,可以进行估算。
③学生估算,确定答案,教师教对。
④出示第二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教对。
3.简单的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一第10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指出要求“一共收获苹果多少筐”,首先要知道“运走了多少”。
④拓展深化:
一共收获的苹果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运走的,另外一部分是剩下的。
(2)做练习一第11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12幢这样的小高层楼房一共可以住多少户?
③反馈评议。
明确要求“12幢这样的小高层楼房一共可以住多少户”必须先知道1幢可以住多少户,所以先求出一幢小高层可以住多少户。
(3)做练习一第12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独立解答。
③反馈评议。
④总结:每一盒的支数×盒数=总支数
单价×数量=总价钱。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12×10= 120 30×40=1200
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4×53=1272
2 4
× 5 3
7 2
1 2 0
1 2 7 2
习题
补充习题第6、7、8、9页。
教学反思
课题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例5,“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2.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
理解先算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其实是两位数乘几个十,得数是若干个十,应该在得数的末尾添一个“0”。
教学方法
教法:练习指导。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喜欢足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超市买足球,好吗?(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买30个这样的足球要多少元?”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
32×30=
二、讲授新课
1.探讨算法。
⑴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32×30的积呢?
⑵谈话: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⑶汇报算法。
2.掌握方法。
⑴谈话:计算32×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
口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口算的呢?
生:先算出32乘3的积,再在后面添一个“0”。
那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板书)
对于这个竖式,第一步都为0,只相当于算了一下第二步,然后在后面添一个“0”。所以可以对这个竖式简化一下。
⑵介绍简便方法:
(板书)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32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32×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32中的2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32×3得96,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
⑶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为什么?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
32×30=960(元)
答:买30个这样的足球要用960元。
习题
补充习题第10、11页。
教学反思
课题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例6,“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出示教学挂图)
2.从图上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每个乒乓球2元,每5个乒乓球装一袋,共装6袋。)
3.你发现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问题:1、 ? 算式:
2、 ? 算式:
3、 ? 算式:
预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买一袋乒乓球要多少元?②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③买6袋乒乓球一共多少元?
4.完整出示例题:你能把刚才了解到的信息和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先思考一下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讲授新课
1、自主尝试解答。你能算出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吗?动笔算一算。
【设计说明:此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使全班的同学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2、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第一步求的什么?(板书: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知道了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还有其他算法吗?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这种方法第一步求的什么?(板书: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知道了6袋乒乓球一共的个数,就可以求出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
(1)比较一下,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第二种呢?
(2)解答方法不同,这是它们的不同点,那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先同桌互说再指明生回答)
生:结果一样、2个乘法算式……,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揭示课题)
4.点拨:
在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你有什么好的策略、方法介绍给大家吗?(关键就是要找到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尝试解决一些问题。
三、练习巩固
板书设计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答:买6袋乒乓球要60元。
习题
补充习题第12、13页。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4页,“练习二”第1~8题,练习二。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末尾有0)。
2.会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两位数笔算(末尾有0)的方法。
2.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
难点
会用不同方法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笔算和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知识。
1.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时有哪些注意点?(板书)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在笔算的时候,把两位数与整十数的十位对齐,算出答案后,再把个位的“0”添上去。
2.复习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
提问: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两步连乘实际问题时,步骤是怎样的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两步连乘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找出相关连的条件,看这两个条件组合起来能求出什么,然后再进行解答。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口算练习。
做练习二第1题。
①出示口算题目。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竖式计算。
做练习二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3.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二第3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
指出,要求一共栽了多少棵松树和柏树,必需先求出松树多少棵。
(2)做练习二第4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
④交流方法二。(板书)
(3)做练习二第5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
要求学生说说题目中的条件是什么。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
④交流方法二。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⑤交流方法三。
(4)做练习二第6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
④交流方法二。
(5)做练习二第7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
④交流方法二。
(6)做练习二第8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要求“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先求什么?
板书设计
练习二
1.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笔算
4 6
× 5 0
2 3 0 0
2.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一:4×6=24(元)3×24=72(元)
方法二:3×6=18(个)18×4=72(元)
答:买3盒这样的茶杯一共要72元。
习题
补充习题第14、15页。
教学反思
课题
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7页。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形成计算技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知识。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有哪些注意点?(板书:复习口算)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把0添上去,特殊的,对于几十乘几十时,先算几乘几,再添两个0。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板书: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分为进位和不进位乘,以及两位数与整十数的乘法。
提问:对于进位和不进位乘法应该怎么笔算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计算进位和不进位笔算的时候,先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然后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最后上下相加,得出答案。
提问:那么对于两位数与整十数的乘法,应该怎么笔算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笔算的时候,把两位数与整十数的十位对齐,算出答案后,再把个位的“0”添上去。
3.复习估算。(板书:复习估算)
提问: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应该如何估算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估算的时候,看一看每一个两位数各接近哪一个整十数,然后相乘,算出答案。
【设计说明: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掌握整十数乘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以及笔算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利于学生回顾乘法笔算的过程和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口算练习。
做复习第1题。
①出示口算题目。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计算并验算。
做复习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先估算在计算。
做复习第3题。
①出示题目。
②教师集体交流估算式子和估算结果。
③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④反馈评议,检查估算结果是否与实际结果接近。
填表。
做复习第4题。
①学生看表理解题意,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填什么?
②独立完成表格。
③反馈评议。指出:每筐千克数×筐数=总千克数。
解决实际问题。
做复习第5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
思考: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完成题目。
③反馈评议。
指出:要看买的是哪一种球?就要看19个这样的球的价钱最接近800元,而且不超过800元。
(2)做复习第6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④总结:这一道题先要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去春游。
(2)做复习第7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④总结:求卖出电视机多少台,根据“卖出电视机的台数是洗衣机的2倍”这一句话先要求出洗衣机的台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接着来复习本单元的一些知识。
1.复习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先找出题目的条件,然后把有联系的条
件组合起来看看可以先算什么,然后再看问题要求什么。(板书:有联系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填表。
做复习第8题。
①出示表格,说说表格每一行的量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多少倍。)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做复习第9题。
①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增加10,积增加20个10即增加200。后面一个填空都比前面一个多20。)
3.计算。
做复习第10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一组一组地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每组算式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相等。)
④24×25,60×31,26×19你能运用刚才的方法快速算出结果吗?。
4.先观察,再填空。
做复习第11题。
①观察每组算式中的前三题,你发现什么?
②独立完成填空。
③反馈评议。
指出:第(1)组算式中,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
111、222、333……第(2)组算式中,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时,
积分别是91的1倍、2倍、3倍……这其实是积的变化规律。
5.解决实际问题。
(1)做复习第12题。
①出示题目。
②提问:要求30个这样的书架大约一共放多少本书?首先得要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④反馈校对。
(2)做复习第13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
(3)做复习第1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
④提问:还可以提哪些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4)做复习第15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弄清楚图中基础地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③学生尝试解答。
④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图中指一指,画一画。
⑤独立解答:这时张华离烈士陵园还有多少米?
思考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
指出:在填数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观察以及乘法竖式计算步骤,一步一步思考得出答案。
板书设计
复习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复习估算
习题
补充习题第16、17、18、19页。
教学反思
课题
有趣的乘法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1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会用速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乘11。
2.会用速算方法计算“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两位数乘11的速算方法。
2.“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方法。
难点
如何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11,“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速算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秒表。
学生准备: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起悬念。
1.教师出示:□□×11= ,让学生确定另一个因数(两位数),成为一道两位数与11相乘的算式,教师很快地说出这道乘法算式的积。(板书:□□×11= )如:
生:18乘11。
师:18×11=198。
生:23乘11。
师:23×11=253。
……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太快了,这结果不会是错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速算,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胃口吊的足足的,为下面学生自己探索速算方法做好铺垫。
2.学生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结果。
3.学生产生疑惑: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
二、教学新知
1.教师板演:
18 23
×11 ×11
18 23
18 23
198 253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道式子的计算过程:
(1)积是怎么得来的?
(2)积与第一个因数的两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3)你发现什么规律?
3.师生共同小结:积的百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同,积的十位上的数字是第一个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的和。
4深化学习,巩固提高。
(1)及时反馈。(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3×11= 32×11= 52×11= 71×11=
63×11= 45×11= 81×11= 5×11=
a.让学生通过实践,再次发现问题:在57×11这个式子中,5+7=12,应该怎么办?
b.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交流心得体会。
c.得出结论:满十进一。
(2)深化发展,发散思维。
67×11= 78×11= 48×11= 69×11=
22×28= 35×35= 56×54=
问题出现:
32×28和35×35、56×54=的因数变化了,又怎么办?
设计意图:前4题巩固刚刚探索出的两位数乘11的速算方法,后3道题让学生产生冲突,发现不能用刚才的速算方法去解决,引导其探索接下来“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速算方法。
5. 引导学生找出这三个式子的特点:
(1)这三个式子乘数的十位有什么特点?
(2)这三个式子离得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又有什么特点呢?
6.师生共同小结:这三个式子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 10。我们把这样的式子称为:“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同头尾合十”
)
7.引导学生探索“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1)学生先算一算、 填一填, 再和同学交流。
(2)教师板演三道算式并写出得数。
22 × 28 = □1 6
35 × 35 = □□2 5
56 × 54 = □□2 4
(3) 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 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8.师生共同小结:对于“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乘比它大一的数。
9.计算验证。
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 × 15 = 43 × 47 = 69 × 61 =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科书第19页题目。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 说说有什么发现, 和同学交流。
24 × 26 = 44 × 46 = 74 × 76 =
25 × 25 = 45 × 45 = 75 × 75 =
四、总结提升X k B 1 . c o m
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 说说你的体会。
师生共同小结:1.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
2.发现规律后,要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3.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
有趣的乘法计算
□□×11= “同头尾合十”
18 23
×11 ×11
18 23
18 23
198 253
22 × 28 = □1 6
35 × 35 = □□2 5
56 × 54 = □□2 4
习题
补充习题第18、19页。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1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秒表。
学生准备: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长度单位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谁来说说是哪些?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可能会有学生说到千米
2.用手分别比画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
继续比画1千米,学生肯定会发现不行了。
问:为什么不能比画1千米?
谁能来说说你认为千米该是一个怎样的长度单位?
二、 教学新知
1.认识千米:
读“千米”,你估计它和“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1千米=1000米
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多少米?
预设:200米、250米、400米
那要几圈才是1千米?
预设:5圈、4圈、2圈半
你们体育课上,老师一般会让你们跑几圈?满1千米吗?
那你觉得1千米有多长?
读教材第20页下端方框中的话:
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是1千米
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400米一圈的跑道,2圈半是1千米
2.完整的长度单位:
在黑板上画一只手,从小指开始,依次写上: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指出:这5个手指正好可以代表我们学的5个长度单位。前面4个长度单位之间进率都是10,拇指和食指分得特开,它们之间的进率也跟前面都不相同,而是1000
读:1000(停)米=1(停)千米
3.应用:
1千米那么的长,那你觉得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学生说一说)
指出:刚才大家说到的公路、铁路、河流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知道是什么吗?(都很长,甚至是一眼望不到边)
看一下教材第20页的3张图,分别说说图上的几千米分别是什么意思?
指出: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也可以用符号“km”表示,又叫做“公里”。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
计量公路、铁路的长度一般用千米作单位,常用(km)表示,也叫公里
1千米=1000米
习题
补充习题第20、21页。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吨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感知1吨是多少。
2.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
3.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秒表。
学生准备: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奥运会快到了,人人都在争当火炬手,小动物们也积极参加,这不正开展着“迎奥运火炬手选拔赛”呢,可是这个比赛对选手的体重有要求,所以赛前小动物们都得称体重。
咦,怎么吵起来了?原来粗心的小猴把蜜蜂、小兔和大象的体重都只写了3,忘了写重量单位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动物图片一个个出示,动物大小明显)蜜蜂 3(克)
(2)为什么蜜蜂是3克?(比较轻的物体重量用“克”)
小兔 3(千克)
那小兔为什么是3千克不是3克呢?
设计意图:创设“奥运火炬手选拔赛”的情境,既贴合了生活实际,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巧妙地让学生复习了之前学习的两个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并知道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
2.引入“吨”。
大象 3(吨)
有的小朋友已经提前预习过,吨是一个新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矛盾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当物体很重时,就得用“吨”来作重量单位,为下面导入新课做好了铺垫,同时通过课件中卡通形象的图片让学生乐于学习,激发兴趣。
(1)大象为什么用“吨”呢?(板书:吨)(很重)
师介绍:要称像大象这么比较重的物体用“吨”作单位。(贴:比较重的物体用吨作单位)有时我们为了简便用字母“t”来表示。(板书:t)
生活中除了像大象这么重的物体用吨作单位以外,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吨作单位?
预设:生可能说动物有:牛、恐龙、鲸、鲨鱼
师追问:它们为什么能用吨作单位?(很重)
(2)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过吨或看到t这个符号的? (生说)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体也是用吨作单位的(图片出示)
桥面10t:桥面的载重量是10t
什么叫载重量?(大桥所承受的重量)
卡车的载重量是4t(什么是载重量?卡车所能装的货物的重量)
集装箱、码头的货物、火车上的货车车厢等
师介绍:像这样大量运输或堆放的大宗物品也用吨作单位。(贴:大宗物品)追问:为什么它们可以用吨作单位?(大宗物品,很重)
设计意图:学生对吨的认识比较有限,通过图片来介绍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很重的物体像鲸用吨作单位,除此之外像桥面、卡车载重量、集装箱、码头的货物、火车上的货车车厢等这些大宗物品也用吨,学生联系到实际,建立起初步的直观概念:很重的、大宗物品都用吨,并且了解到什么是载重量,使得数学跟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这里注重了分层教学,先是学生了解的很重物体用“吨”,然后大宗物品也用“吨”作单位,既符合了教学实际,又注重到了细节。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很重的物体用吨来作单位,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1吨到底有多重啊?
拎50千克的大米,感受其重量,并以此想象1吨的重量。
老师这里有一袋大米,它有多重?(50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米袋,课件出示一袋50千克大米)
小组分工合作轮流拎一拎,说说你拎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那多少袋这样的大米是1吨呢?请生猜一猜,到底谁猜得准。
我们来一起看(课件一次出示20袋大米,让生数一数)(引导一行5袋,4行,5×4=20(袋))。20袋这样的大米是1吨,刚才拎一袋大米是什么感觉?那1吨是20袋呢,有什么感受?这20袋又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50×20=1000千克),那我们可以得出1吨就是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谁来说一说1吨是多少千克?(指2人说并指着板书说,)多少千克是1吨?(指2人说),然后同桌互说,师问生答。(注意要把等式说完整)
2.抱25千克的同学,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知1吨有多重。
刚刚我们了解了1吨=1000千克,那你们想不想进一步感知一下1吨有多重?
(1)我们班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小朋友有没有?请你们起立,请各组的同学抱一抱或背一背他们,组内交流一下有什么感受?
(2)1人是25千克,有人觉得轻,那2人是多少千克呢?(25×2=50千克),能不能抱得动?(指着大米)相当于一袋米的重量,所以很重。那4人是多少千克?那40人呢?(1000千克),也就是1什么?1吨里有多少个像这样的小朋友的重量啊?(40),所以感觉怎么样啊?(很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拎50千克的大米感受很重,当课件一下出示20袋这样的大米是1吨时,从感官上直接刺激到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这么多是1吨,一袋米都拎不动,那20袋真的很重。在第一次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有一些概念并认识到1吨=1000千克。第二次感知是抱25千克的学生,也是通过实践与课件出示40个人的方式,在实践、直观感受,再通过想象和推理的方式,进一步充分感知1吨的概念。
3.拎10千克的一桶水,再次感知1吨有多重。
小组内轮流拎水,猜猜你拎的水有多重?师揭示水重10千克,那100桶水是多少千克?那1吨里有多少桶这样的水?那你感觉怎么样?
设计意图:三次小组合作,既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吨的重量,同时设计了重量不同而且递减的三个物体:50千克大米、25千克的小朋友、10千克的水,让学生建立一种概念:20袋50千克的大米是1吨,40个25千克的小朋友是1吨,100桶10千克的水是1吨。
4.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想想做做”1)
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是1吨,请你们说说下面的图中多少个这样的物体是1吨?
(1)(示范)奶牛。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1头奶牛重500千克,那2头呢?)
一头奶牛重500千克,(
2)头这样的奶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1人说,小组说)
(2)小组合作说说其他三幅图。
( 5)桶200千克的油重1吨,( 20)袋50千克的水泥重1吨,(10 )头100千克的猪重1吨。(反馈时请生挑自己喜欢的说)
(拓展)一棵白菜重1千克,( )棵这样的是1吨。(1000,怎样算的?)
一箱苹果重10千克,( )箱这样的重1吨。(100,怎样算?)
(3)一袋水泥重50千克,那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是多少吨?
50×80=4000千克
4000千克=4吨
为什么4000千克=4吨?是怎么换算的?(同桌说)那5000千克是多少吨?那9吨是多少千克呢?为什么?(同桌说)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通过数,说的方式进一步感知1吨有多重,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能完整地描述多少个这样的物体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拓展题是在前面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能通过简单的换算得出答案,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认识吨
计量比较重、大宗物品,一般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1000 千克 1000 吨
习题
补充习题第21页。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 ~25页,第1~9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地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
2.解决有关长度单位的实际问题。
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单位换算。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秒表。
学生准备:记录本。
教学过程
课时一
一、沟通新旧知识,全面回顾(理一理)
1.提问: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你能按顺序整理一下,并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有的同学是像这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的(贴板书),也有的同学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的,你填对了吗?
2.提问:观察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进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3.快速反应:
5吨=( )千克 7千米=( )米
8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4米=( )厘米 3000克=( )千克
二、运用实例材料,巩固基础(填一填)
谈话:这些单位在生活中应用可广泛啦!大家在课前收集了很多生活中应用这些单位的例子。老师从中选择了一些,这节练习课(揭题:练习三)我们就用大家收集的例子来帮助我们进一步熟悉并恰当地使用这些单位。
(一)复习单位的选用
1.谈话:看,这就是大家收集的例子,我把单位拿掉了,你能把它再填上吗?比一比,谁填得又对又快。(完成练习纸第二题)
2.提出要求:大多数同学已经完成了,还有个别同学可能有困难,没关系,同桌先相互批改,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同桌。
3.提问:刚才哪些题你们填错了?现在想提醒自己或大家注意什么?
A.(2毫米和2克)估计会有学生把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用错,这时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小结:计量物品的重量时用质量单位,计量路程或测量长度、宽度、高度、深度、厚度时可以用长度单位。
B.(9分米)提到1米以内的长度,可以请学生用手势比一比。
明确:用手势比划一下,看看是否与实际长度相符是个好办法。
C.( 6吨和6千克呢?)学生在选用单位时,常出现一种比较的思路.
教师肯定:在无法用手势比划时,联系比较熟悉的物品来进行比较,也是个好方法。
提问:恐龙是地球上已经消失的最大的陆地动物,它比大象大很多,那么45吨到底有多重呢?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大约重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有1吨,也就是我们整个班级同学的体重总和才大约是1吨,要有多少个班的同学才有一头恐龙那么重呢!
D.讨论:婴儿出生时体重应该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一个用“千克”,一个却用“克”?
明确:数大的时候就用低级的单位,数小的时候就用高级的单位。
E.第1题填长城的长度时,介绍相关知识。
(如果生把8852千米填成8852米)
介绍:你知道78852千米有多长吗?(出示长城图片),这就是“长城”。长城(出示地图)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几乎横贯祖国东西两端,人们还把它称为“万里长城”(出示:万里长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千米”又叫“公里”,今天老师还要告诉大家“1公里=2里”。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万里”有多长呢?大家开始填的8852米,是8公里多,也就是几里?和“万里”差得远啦!从我们学校到公园大约就有8852米呢。而8852千米,就是8852公里,算一算是多少里?长城大约长17000里呢。
4.小结:借助直观的手势、借助已有的经验或者展开推理和想象,都能帮助我们正确合理地使用单位。
(二)完成练习三第1题
(三)综合练习(改一改)
小明学习了“千米和吨”这个知识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课件出示)
2014年3月28日 星期日 天气:晴转多云
小芳的生日快到了,今天我去给她买生日礼物。到哪里去买呢?华联超市离我家约1千米,我家到大统华超市是800米,还是到近一点的华联超市吧。我大概步行了20秒就到了。超市里的物品琳琅满目,德芙巧克力就有好几种包装,有的一盒重1吨,有的重500克……最后我选了重300克的。包装这盒巧克力用掉了7毫米长的彩带呢。
回家时路过建筑工地,看到有一堆重140吨的钢材,我想:有16辆载重8吨的卡车就能一次运完啦。
(1)你觉得他写得怎样?有什么要说的,说给同桌听听。
(2)学生指出错误,说明理由,师改正。
提出要求:到底能不能一次运完,每个人都在练习纸反面算一算,用数据来说话。
(3)交流方法:(出示乘、除两种方法)请这两位同学自己来说一说。
小结:有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三、解决实际问题,拓展运用(算一算)
1.改编练习三第3题为:
少年宫、学校、体育场在同一条东西方向的直路上,少年宫离学校2000米,体育场离学校3000米。你能利用这些信息帮他俩解决一些问题吗?
(1)第一个问题:从学校到体育场近还是到少年宫近?近多少千米?
提出要求:请仔细想一想在练习纸上完成。
出示错误资源:3000-2000=1000(千米)(师根据回答,在原题上改正)这个换算可以在最后进行,也可以先换算再计算。
小结:当问题中的单位名称和条件中不同时,要注意进行单位的换算。
(2)第二个问题:体育场经过学校到少年宫一共要走多少千米?
提示: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先画一画线段图,再算一算。
过程中指导:老师有点奇怪的,有些同学的线段图是这样的,有些同学却是那样的,好象还都有道理,你考虑了几种情况呢?
(3)交流想法。(实物投影展示一个两边画得一样长的资源)
提问:你有什么想说的?追问:长多少合适?(出示线段图)
小结:画线段图的时候,可以根据数据的大小来确定线段的长短。
(4)出示少年宫和体育场在学校两边的线段图,明确从图上可以看出要求少年宫到体育场的距离其实就要把两段距离合起来,所以用2000+3000=5000米 5000米=5千米
(5)出示另一种线段图,请这位同学自己解释图意。
提问:按照这个线段图上的情况,少年宫到体育场的距离该怎么求?
板书:3000-2000=1000米 1000米=1千米
(6)启发:为什么会有两种方法?我们一起回头仔细来读读题目,题中有没有规定少年宫或体育场一定在学校的哪一边?如果规定少年宫在学校的东面,体育场在学样的西面,那么就……正是因为没有规定,所以……既可以……也可以……
小结:少年宫和体育场的位置决定了是求两段路程之和还是两段路程之差。今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像这样分别进行讨论。
2.完成练习三第4~6题
第4题
(1)自由读题,提问:本题包括了几个问题?你能否把它分成3道应用题?
(2)把3题分别请学生读出来。
(3)教师重点讲解第一个问题,其它两个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答案:75 500 1250
讲评:引导学生分别读出3道应用题,注意条件和问题要表达完整。根据题里提供的资料,了解水资源在生产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第5题
(1)指名读题。提问:先算什么?
(2)学生解答后全班交流。
答案:4吨=4000千克 7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