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四下数学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春四下数学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苏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春四下数学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苏教版)‎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本套教材整数乘法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教材先安排三位数乘两位数( 乘数末尾没有0)的乘法笔算,再安排积的变化规律,以及几百乘几十的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在这两者之间还穿插安排了常见的数量关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此外,教材在安排常见数量关系的同时,还注意适当安排一些应用乘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四则运算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意识。‎ 二、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口算几百乘几十,能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思考、交流计算方法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4、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单元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 2、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 3、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1、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 2、探索并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时间 ‎ 10课时(含单元测评3课时)‎ ‎……………………………………………装…………………………订…………………………线………………………………………………………‎ 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张倩 全册第 课时 ‎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 1 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单元第 1 课时 ‎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快速又准确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指名读题。‎ 1. 提问:要求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128×16=)‎ ‎2.比较:今天学习的乘法算式和前面所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 这是一道三位数层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计算方法一起来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探索 ‎1.学生尝试。做在练习纸的方框里。‎ ‎2.交流:作文的同学和同位互相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反馈: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竖式。‎ ‎ 1 2 8 ‎ ‎× 1 6 ‎ ‎ 7 6 8 ‎ ‎ 1 2 8 ‎ ‎ 2 0 4 8‎ 4. 提问:谁能说说刚刚的计算过程?‎ ‎ 全班交流,互相评议。‎ 5. 提问: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4. 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数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把竖式补充完整。‎ ‎(2)指名板演。‎ ‎(3)指名说说中间有“0”的算式的计算过程,明确乘数中间有“0”时应该怎样计算。‎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1)学生独立找出错误并改正。‎ ‎(2)全班交流,找出错误原因,认真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2)交流:仔细观察算式25×112,怎样计算简便些?‎ ‎(3)小结:在竖式计算时,数位较多的乘数一般写在上面。‎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1)默读题目并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完成表格。‎ ‎(2)交流:已知商品每袋的质量和数量,如何计算总质量?‎ ‎(3)小结:数量×单件质量=总质量。‎ 四.课堂小结 ‎ 谈话: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谁来说说大家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作业 ‎ 练习五第1、5、12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 128×16= 2048(户) ‎ ‎ 1 2 8 ‎ ‎ × 1 6 ‎ ‎ 7 6 8 ‎ ‎ 1 2 8 ‎ ‎ 2 0 4 8‎ 教学反思 ‎……………………………………………装…………………………订…………………………线………………………………………………………‎ 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张倩 全册第 课时 ‎ 教学内容: 常见的数量关系 第 1 课时 第三 单元第 2 课时 ‎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能用术语来表达这些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3、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引导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能用术语来表达这些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学到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复习旧知 ‎1.回答列式。‎ ‎(1)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钱?‎ ‎(2)50元钱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 ‎(3)50元钱买了5个同样的文具盒,每个多少钱?‎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学生列式。‎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对。‎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1.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日常生活里,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2)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思考: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一方面的事?是求怎样的问题?‎ 提问:你的练习本的单价是多少?你知道自己钢笔的单价吗?‎ 请你来说一说下面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学校买了20套校服,花了600元,每套30元。‎ ‎(3)概括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上面的两题里,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求数量用总价除以单价?‎ 再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你是怎样想到的?‎ ‎(4)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一组三个数量关系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出“总价÷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单价”。‎ ‎(二)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5,学生读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这两道题都是行程问题,其中每小时260千米、每分钟行200米这样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3小时、8分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720千米、160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2)题目中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个数量是路程?‎ 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发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求速度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为什么要这样求?‎ ‎(3)这里主要记住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可以从乘法的关系式想出其他的两个?‎ 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一组联系紧密的数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想出“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三)“速度”的表示法及作用。‎ ‎1.教师介绍: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如:每小时行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板书)‎ ‎2.即时练习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_________。‎ ‎(2)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到每分钟500米,可写作_________。‎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可写作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2.完成完成“练一练”第2题。‎ 提问:这里应用了哪几个数量关系?已知哪几个量,求哪个量?‎ 学生自主完成,指名回答。‎ ‎3.完成完成“练一练”第3题。‎ 提问:这里应用了哪几个数量关系式?在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里,已知哪两个量,求哪个量?‎ 学生自主完成。‎ 指名汇报算式和答案。‎ ‎4.完成“练习五”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五”第14题。‎ 提问:下面的条件中各是什么数量关系?如何求路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数量关系?‎ 五、 作业 练习五第6、7、8三题。 ‎ 板书设计 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教学反思 ‎……………………………………………装…………………………订…………………………线………………………………………………………‎ 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张倩 全册第 课时 ‎ 教学内容: 练习五第9-11题,第15-17题以及思考题 第 1 课时 第三 单元第 3 课时 ‎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这些关系计算。‎ ‎3、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引导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学到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学到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 264×28= 417×38‎ ‎2.说说常见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练习巩固 ‎1.完成“练习五”第9题。‎ 指名读题,说说数量关系。‎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提问:这里应用了哪几个数量关系?已知哪几个量,求哪个量?‎ 学生自主完成,指名回答。‎ ‎3.完成完成“练习五”第11题。‎ 提问:这里应用了哪几个数量关系式?在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里,已知哪两个量,求哪个量?‎ 学生自主完成。‎ 指名汇报算式和答案。‎ ‎4.完成“练习五”第15题。‎ 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一小题应用了那几个数量关系?已知哪几个量,求哪个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五”第16题。‎ 提问:下面的条件中各是什么数量关系?如何求数量?‎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6.完成“练习五”第17题。‎ 学生读题,指名说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完成思考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巡视,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 作业 练习五第18、19两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五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张倩 全册第 课时 ‎ 教学内容: 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第 1 课时 第三 单元第 4 课时 ‎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验"猜想-验证"这一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素质。‎ ‎3.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导入揭题:‎ ‎⑴感知:‎ ‎①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题口算。‎ 出示口算:20×3=‎ ‎②出示:20×30=‎ 问:那20×30等于多少?‎ ‎③出示:200×3=‎ 问:那100×3又等于多少?‎ ‎④提问:你们算得真快,在计算第2和第3题时,你是怎么想的?‎ 使学生明确:因为20×3=60,所以20×30、200×3都只要在得数后面添一个0.‎ ‎⑵设疑:你知道为什么可以这么想吗?‎ 预设:可能有两种情况:‎ A:说不清理由 引入:其实这里蕴藏着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想不想通过探索寻找出这条规律?‎ B: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以几,积也会乘以几。‎ 引入:这个同学所说的这个规律是否正确呢,想不想一起来探讨一下?‎ ‎⑶揭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通过计算初步验证:‎ ‎①出示例题4的表格 ‎②观察:请大家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③指出: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的数,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60乘几。‎ ‎④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得数,师生共同填表。‎ ‎⑤比较: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一下因数的变化情况?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再指名汇报。‎ ‎⑥指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2.通过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 ‎⑴提问: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这一猜想一定正确?你打算怎么办呢?‎ 说明:光靠4个例子是远远不够的,要是任意举出的例子都符合这一规律,才能确认猜想是正确的。拿出表格。‎ ‎⑵提出要求,组织探索:‎ ‎⑶组织汇报,形成结论:‎ ‎3.小结:‎ ‎⑴你能用自己的话再完整地说说上面所发现的规律吗?‎ 板书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⑵根据刚才的探究过程,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发现这条规律的?‎ 板书:猜想→举例验证 三、练习与巩固:‎ ‎1.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⑴过渡:我们来试一试,用一用这条规律,好不好?‎ 出示表格 ‎⑵师:观察表格,谁能应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地算出结果?‎ 第一题你是怎么算的?(一个因数5不变,另一个因数4乘3,积20也乘3)‎ 为什么?(积的变化规律)‎ 指名口答剩余题的得数,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迅速得到积的?‎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⑴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做题。‎ ‎⑵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⑶提问:做第一组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六”第3题。‎ ‎ 独立填写表格,指名回答。‎ ‎4. 完成“练习六”第4题。‎ ‎⑴指名读题目。‎ ‎⑵独立填写表格。‎ ‎⑶交流:每次购买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总价 呢?‎ 四、课堂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们探索出了一条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探索的?‎ 五、布置作业:‎ 课本35页第1、2两题。‎ 板书设计 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教学反思 ‎ ‎ 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张倩 全册第 课时 ‎ 教学内容: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第 1 课时 第三 单元第 5 课时 ‎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欢乐,激发学生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与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请学生看屏幕上的小区图,图上不但有漂亮的楼房、还有美丽的草坪。提问:你们知道小区里为什么种草坪吗?‎ ‎1.师出示例题:‎ ‎  学生读题,师解释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 ‎2.提问: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3. 交流:你会根据已知条件列式解答吗?你是怎样想的?‎ ‎  二、尝试计算,探索方法 ‎  1.探究850×15的计算方法。‎ ‎ (1)比较:这两个乘法算式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谈话:这道题用竖式怎样计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尝试计算。算好之后,在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教师巡视指导,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850×15 =   ‎ ‎850      850   ‎ ‎× 15 ×15‎ ‎4250      425       ‎ ‎850  85       ‎ ‎12750 12750‎ ‎2.全班交流讨论:‎ ‎(1)讨论:这两种方法都对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 ‎(2)交流:你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简便?‎ ‎(3)小结:像这样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乘数末尾有1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1个0.‎ ‎3.教学“试一试”‎ ‎(1)提问:要求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怎样列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50×20=‎ ‎(2)学生尝试做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  850     850‎ ‎ × 20    × 20‎ ‎17000    1700‎ ‎ (3)讨论比较:‎ ‎ 提问做错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中的第一个0是怎样得来的?第二个0呢?‎ ‎ 提问:你估算了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 (板书:800×20=16000,900×20=18000)‎ ‎  提问:1700这个答案合适吗?你能自己找到错误原因吗 ‎ (4)小结: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末尾共有2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添写2个0。‎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 ‎(2)交流:积的末尾添上的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1)提问:你能口算出每道题的得数吗?‎ ‎(2)指名说得数,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六”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六”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学生独立填表格。‎ ‎(2)比较:将后四栏和第一栏比较,看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四、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六第5题、第9题。‎ 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      850    ‎ ‎ ×15‎ ‎     425       ‎ ‎ 85       ‎ ‎ 12750‎ ‎      ‎ ‎850‎ ‎   × 20‎ ‎17000‎ 教学反思 ‎ ‎ 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张倩 全册第 课时 ‎ 教学内容: 练习六第11-16题及思考题 第 1 课时 第三 单元第 6 课时 ‎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 ‎ 一、口算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 ‎2、交流反馈,让学生结合口算过程说说是怎样想的。‎ ‎3、小结:谁能总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的方法?‎ ‎  二、综合练习 ‎  1.完成“练习六”第12题。‎ ‎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板演,说说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简便方法。‎ ‎(3)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六”第13题。‎ ‎(1)齐读题目,说说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完成“练习六”第14题。‎ ‎(1)出示题目。‎ ‎(2)谈话: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式吗?‎ ‎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 (4)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 ‎ 4.完成“练习六”第15题。‎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 5.完成思考题。‎ ‎ (1)小组交流,师适当指导。‎ ‎ (2)指名说说你的想法。‎ ‎ (3)师小结。‎ ‎  ‎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六第15题 板书设计 练习六 教学反思 ‎ ‎ 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张倩 全册第 课时 ‎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 第 1 课时 第三 单元第 7 课时 ‎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口算和估算。‎ 1. 使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 ‎ 一、口算练习 完成第38页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 ‎2、交流反馈,让学生结合口算过程说说是怎样想的。‎ ‎3、小结:谁能总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的方法?‎ ‎  二、综合练习 ‎  1.完成第38页第2题。‎ ‎ (1)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2)交流:谁能说说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怎么办?‎ ‎(3)集体订正。‎ ‎2.完成第38页第3题。‎ ‎(1)学生独立口算。‎ ‎(2)指名回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 3.完成第38页第4题。‎ ‎ (1)出示题目。‎ ‎ (2)引导: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 (3比较这几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 4. 完成第39页第5题。‎ ‎ (1)出示题目。‎ ‎ (2)谈话: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会列式吗?‎ ‎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  5. 完成第39页第6题。‎ ‎ (1)出示题目。‎ ‎ (2)谈话: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会列式吗?‎ ‎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 (4)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谈话:通过练习,你觉得以后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四、作业 练习六第15题 第39页第7、8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112+105+96+101+86+118+124)÷7=106(元)‎ 教学反思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