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三下数学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案(新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年三下数学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案(新苏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年三下数学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案(新苏教版)‎ 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 1 课时 ‎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人数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5)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追问:你认为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不一定)‎ ‎3.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2)提问:掷( )的人数最多,掷( )的人数最少?‎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空白的艺术种类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分组活动,共同填表格。‎ ‎(2)师生合作,汇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多,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少?你还知道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 2 课时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根据某一事物的标准,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描述和分析过程。‎ ‎2.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3.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 教学难点: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我们都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你能告诉我你的身高是多少吗?‎ 学生汇报。‎ 出示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表格:‎ 男 女 ‎9岁 ‎126.5~‎‎137.8cm ‎125.7~‎‎138.7cm ‎10岁 ‎131.4~‎‎143.6cm ‎131.5~‎‎145.1cm 师:这是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看懂了什么?‎ 师:9岁的男生身高在126.5~‎137.8cm之间是什么意思?‎ 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我们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提问:认真对照,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 学生对照表格,说出自己的年龄和标准范围判断自己的身高是否正常。‎ 追问:男生和女生的标准相同吗?(不相同)‎ ‎(2)统计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谈话: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情况分析自己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我们班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学生活动: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调查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身高,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汇报交流: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排一排,写在表格里。‎ 提问:你们小组的同学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厘米?‎ 追问:把你们小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依次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提问:刚才我们统计了每个小组同学的身高,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全班同学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可以把每组最高的比一比,把每组最矮的比一比,再找出全班同学中最高的和最矮的。‎ 追问:全班男生身高在正常范围的有多少人?女生呢?(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合作分类统计。‎ 分成四类:9岁男生,9岁女生,10岁男生,10岁女生。将记录结果进行统计。‎ 师:说说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小华收集的自己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让学生读表格。‎ ‎(1)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2)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2.完成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测量自己一庹的长度,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1)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 ‎(2)联系例2的身高排序,你认为一庹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其他小组的发现与你们一样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课题:练习十二 第 3 课时 ‎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制作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 ‎2.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重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二”第1题。‎ ‎(1)出示表格: ‎ ‎13‎ ‎16‎ ‎19‎ ‎29‎ ‎18‎ ‎20‎ ‎24‎ ‎26‎ ‎12‎ ‎24‎ ‎25‎ ‎36‎ ‎21‎ ‎0‎ ‎7‎ ‎24‎ ‎31‎ ‎32‎ ‎33‎ ‎22‎ ‎17‎ ‎38‎ ‎9‎ ‎27‎ ‎32‎ ‎30‎ ‎37‎ ‎14‎ ‎13‎ ‎22‎ ‎31‎ ‎30‎ 谈话:这是一位篮球运动员某个赛季各场次得分情况,从这些分数中你看懂了什么?‎ 提问:这位运动员在每场比赛中得分最高是多少?最低呢?‎ 再问:一共几场?得分在20以上的有多少场?得分在30分以上的呢?‎ 追问:你怎么评价这位运动员的得分能力?‎ ‎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二”第2题。‎ 小组拿出准备好的5个同样的依次标有1、2、3、4、5的乒乓球,放进不透明的口袋里。‎ ‎(1)出示规则:每次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两个球,记录两个球上的数相加的和,一共摸20次。‎ ‎(2)让学生先小组分工合作,填写记录单,然后汇报摸球记录的结果。‎ ‎(3)提问:一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和?和最大是多少?最小呢?‎ ‎(4)要求:按和的大小整理数据,把结果填入教材中的表格中。‎ 三、综合练习 ‎1.学习教材第101页“你知道吗”。‎ 师:我们平常买鞋必须知道买的鞋子是多少码,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你知道“鞋内长”和“码数”是怎么计算的吗?‎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脚长的厘米数+1=“鞋内长”的厘米数 ‎ “鞋内长”厘米数×2-10=码数 ‎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十二”第3题。‎ ‎(1)提问:你通常穿多少码的鞋子?其他同学呢?要统计我们班男生、女生穿多少码鞋的人最多?要怎么办?(分小组统计)‎ ‎(2)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记录小组里每个同学鞋的尺码。‎ ‎(3)分男、女生进行全班汇总。‎ ‎(4)小组讨论:‎ ‎①你们小组穿什么码数的人数最多?‎ ‎②全班男生穿多少码数的人数最多?女生呢?‎ ‎③如果在三年级其他班级调查,估计会得到什么结论?在不同年级调查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五、课堂作业 ‎ 《补》‎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课题:上学时间 第 4 课时 ‎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懂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的重要性。‎ ‎2.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纪录时间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纪录、讨论一周的上学时间。‎ 教学难点:感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将这几天每天上学途中大约花的时间做好纪录了吗?‎ 再问:你家住在哪儿,走路来上学还是坐车,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到校?花了多长时间?(指名回答,表扬早晨起得早的同学)‎ 追问:和同学比,你用的时间是比较长,还是比较短?每天上学用的时间一样吗?‎ 引导:每天上学用的时间可能不一样,怎样估计才比较合理呢?‎ 学生可能回答:找出5天中经常出现的时间,或这5天平均每天的时间。‎ 师小结:要找出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连续记录几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再进行估计。‎ 二、收集数据 ‎1.记录方法。‎ ‎(1)注意排除一些影响准确记录的因素,数据记录也要及时、认真。首先要记录从家到出发的时间点,再记录到达学校门口时的时间点,要保证两个时间节点都要记录下来。‎ ‎(2)尽量用一块手表记录时间,并和学校时间保持一致。‎ ‎2.收集数据。‎ 出示表格:‎ 日期 从家出发时间 到校时间 经过时间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分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分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分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分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分 学生将自己的记录填入表格。‎ 指名展示,让学生算出每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分钟。‎ 三、汇总讨论 ‎1.谈话:我们要比较每个同学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应该怎么做?(收集每个同学上学途中时间的数据进行比较)‎ 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收集数据。‎ ‎2.(出示表格)让学生把小组里每个同学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填在下表中,并按要求整理。‎ 姓名 时间/分 姓名 时间/分 姓名 时间/分 姓名 时间/分 时间 ‎20分以下 ‎20~40分 ‎40分以上 人数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根据小组记录和整理结果讨论 ‎(1)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比你多?有多少人用的时间比你少?上学时间和你差不多的有多少人?‎ ‎(2)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少于20分钟的有多少人?多于40分钟的有多少人?在20~40分钟的有多少人?‎ ‎(3)将你们小组的上学时间从小到大排一排,谁用的时间最短,谁用的时间最长?‎ 学生对照小组表格,汇报答案。‎ ‎4.提问:刚才我们只是在小组里比较,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同学中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和你差不多?(学生讨论)‎ 引导:需要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用下面的表格将每个小组同学的数据进行汇总。‎ 出示表格,全班汇总。‎ 时间 ‎20分以下 ‎20~40分 ‎40分以上 人数 指名汇报答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