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圆柱和圆锥 ‎《面的旋转》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 ‎1、能找到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 ‎2、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 ‎3、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 教师活动: 1、介绍本课内容,出示P2页情境图1。 2、出示P2页情境图2。 3、请同学演示旋转现象。‎ 学生活动: ‎ 一、自主学习,动手操作。 1、自学课本P2-P4页。 观察P2页情境图1的发现:( )。 观察p2页情境图2的发现:( ) 。 2、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我的发现:( )。 归纳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 ) 。 二、合作探究: 1、找一找 ‎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2、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我的发现圆柱:( )。 我的发现圆锥:( )。 ‎ ‎4、组织学生分组。 5、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 二、展示反馈内容:‎ 我的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 ),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 (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 )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圆柱有( )条高,并且( )。‎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 )。圆锥的( )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 )。圆锥只有( )条高。‎ 三、当堂检测内容:‎ ‎(一)填空:‎ ‎1、快速旋转一面底面是直角的三角形小旗就会看到一个( )。‎ ‎2、圆柱有两个面是( ),有一个面是( ),圆柱有( )条高。‎ ‎3、圆锥的( )到( )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它有( )条高。‎ ‎4、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 )。如果圆柱体的半径是5厘米,高石8厘米,这个展开图的长是( ),宽是( )厘米。‎ ‎5、一个圆柱体的侧面沿高展开图是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2.56厘米,那么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 )底面积是( )。‎ ‎(二)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以正方形的一条短边为轴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 ( )‎ ‎ A、圆锥 B、圆柱 C、长方体 D 、正方体 ‎2、以一个直角三角形板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 )‎ ‎ A 、圆锥 B、圆柱 C、长方体 D 、正方体 ‎3、圆柱体有( )条高。‎ ‎ A、1 B、‎3 C、4 D、无数 ‎4、圆锥体有( )条高。‎ ‎ A、1 B、‎3 C、4 D、无数 四、拓展提高:‎ ‎(三)、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地面的直径和高。 ‎ 板书设计: ‎ ‎《圆柱体面积》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1、会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 2、能用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通过自学,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 介绍展示圆柱体。 二、出示提纲,引导自学。 三、组织合作,探究归纳 。‎ ‎ ‎ 学生活动: 一、拿出自己的圆柱体,用手感知圆柱体的特征,回顾旧知 二、自主学习,操作观察。(教材P5_P7页) 1、什么叫表面积?找找摸摸圆柱体的表面积。 2、看书自学,操作观察。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 3、组内交流,导出圆柱表面积计 算公式 圆柱侧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柱表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用S侧表示圆柱的侧面积,C表示底面周长,h表示高,那么S侧=__________。S表=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1、(1)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S表=_____‎ ‎___。 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S表=________。 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S表=_______。 (2)解决书上的例题。 侧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 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 表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 ‎ 二、展示反馈内容: ‎ 按照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同组成员适时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提问,更正。‎ 三、当堂检测内容:‎ ‎1、填空:‎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5厘米,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1分米,把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 )。‎ ‎(3)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 )形,也可能是( )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 ‎(4)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 四、拓展提高: ‎ 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直径是‎12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米?如果用瓷砖把底面和侧面贴起来,每平方米贴瓷砖20块,一共约需要多少块瓷砖?‎ 板书设计: ‎ ‎《圆柱的体积》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 柱的体积公式 ‎ ‎2、会运用 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 ‎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一、复习旧知识 ‎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一)想一想,论一论:(思考一分钟,然后将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个圆柱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试一试能不能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提示:想一想,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我的发现:圆柱的底面是( )形,可以分成许多相等的( )形,然后再把圆柱按照这些扇形,沿( )切开,拼起来,就近似一个( ‎ 学生活动: ‎ 一、1、长方体的体积的字母公式: 2、圆面积的字母公式:‎ ‎ 二、公式推导X| k | B| 1 . c|O |m ‎(一)圆柱体的体积= ‎ V= 或 。‎ ‎1、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 ‎2、一个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蓄水池是圆柱形的,从里面量,底面面积为31.4平方分米,高为2.8分米,这个水池能容多少升水?‎ ‎(二)圆柱的容积= ‎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 ‎ )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所分的份数必须是偶数),拼起来的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一个( )体。 因此:圆柱体的体积=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用S表示示圆柱的高,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提示:在计算过程中,有的并不是直接给出圆柱的底面积,而是给出底面半径或直径,我们应先求出 ,再求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 或 。xK b 1.Co m ‎ 面直径是3分米、高为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 ‎2、一个圆柱形水桶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底面积是6平方分米,桶内装满了水,求水面高是多少分米?(水桶铁皮厚度忽略不计。) 3、一个圆柱形量桶,底面半径是5厘米,把一块铁块从这个量桶里取出后,水面下降了3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二、展示反馈内容: ‎ 按照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同组成员适时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提问,更正。‎ 三、当堂检测内容: ‎ ‎1、把一根长‎1.5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三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9.6平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体的高减少2厘米后,它的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25.1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拓展提高: ‎ 把一块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的圆柱形铁块。这个圆柱形铁块的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得数保留整厘米。)‎ ‎ 《圆锥的体积》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 ‎2、能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 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我的猜想: ‎ ‎(二)想一想,论一论:(思考一分钟,然后将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1) 实验准备材料: (2) 实验操作过程: (3) 实验操作结论: (三)想一想,论一论:(思考一分钟,然后将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推导圆锥体积公式 (1)通过实验可知: (2)归纳总结:圆锥的体积= ,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 示圆锥的底面积,表示高,那么圆锥的提及的计算公式,V= (提示:计算圆锥的体积时不要忘记乘1/3)‎ 二、展示反馈内容: ‎ 按照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同组成员适时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提问,更正。‎ 三、当堂检测内容: ‎ ‎1、一堆圆锥形沙堆,底面周长是‎62.8米,高石‎6米,这堆沙子有多少立方米? ‎ ‎2、一堆圆锥形沙堆,它的占地面积为12平方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沙重1.7吨。用载重为2吨的汽车把这堆沙运走,几次才能运完?‎ 四、拓展提高: ‎ 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与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圆锥高‎15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 ‎1、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及体积的含义。‎ ‎2、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及体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 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回答 1、回答下列问题。 (1)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征? 圆柱特征:( ) 圆锥特征:( ) (2)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 ) 圆柱的表面积:( ) (3)怎样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 圆锥的体积:( ) (4)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关系:( ) ‎ 一、算一算 ‎ ‎(1)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8dm,高5dm。 ○1圆柱的侧面积: ○2圆柱的表面积: ○3圆柱的体 ‎(2)一个圆锥形钢坯,底面半径是20dm,高12dm。 ○1这个钢坯的体积是多少? ○2将这个钢坯熔铸成与圆锥的底面相等的圆柱,圆柱的高是多少?‎ 二、指导完成练习一,分组组织展示。 ‎ 二、完成课本第14页“练习一”1—6题。 1、第一题。(独立完成后展示) 2、第二题。(独立完成后展示) 3、第三题。(独立完成后展示) 4、第四题。(独立完成后展示) 解题思路: 解答: ‎ ‎5、第五题。(独立完成后展示) 解题思路: 解答: 6、第六题。(独立完成后展示) ‎ 展示反馈内容: ‎ 按照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同组成员适时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提问,更正。‎ 当堂检测内容:‎ 拓展提高:‎ 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变化的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学 生 活 动 学生看课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18页的1-2题的内容,思考:每道题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是如何变化的?小组内讨论并口头回答书上的问题。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哪个组的学习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课本18页第3题题)‎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五、后教:‎ ‎ (一)学生更正 师:学完的同学请举手。指名汇报。讨论交流。‎ 过渡:经过大家的自学、讨论,你们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呢?下面请几位同学汇报(指名回答1-2的问题)。‎ ‎ (二)反馈:指名学生回答第3题,全班讨论交流。‎ 第3题:h=t÷7+3‎ ‎ ‎ 学生独立看书,小组内讨论学习。‎ 独立完成第3题。‎ 共同订正结果,反馈学习中的问题。‎ 当堂检测内容:完成配套练习中的习题。‎ 板书设计:变化的量 第2课时:正比例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能根据正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 ‎ 学 生 活 动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正比例”(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自学,看看谁学得最认真。‎ 三、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19-20页的1-3题的内容,口算填写表格中的数据并思考: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相同吗?2.三道题中各有一个不变的量,请找出来。3.不变的量与表格中的两个量是什么关系?4.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正比例关系。‎ 小组内讨论并口头回答书上的问题。10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哪个组的学习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请大家开始学习。‎ 四、先学 看课件,读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把表填写完整,口答题中的问题。‎ ‎(一)看书:学生认真看书,填表。‎ ‎(二)检测(课本21页想一想)‎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五、后教:‎ ‎ (一)学生更正 师:分别指名汇报,讨论交流。‎ 过渡:经过大家的自学、讨论,下面请几位同学汇报(指名回答1-3的问题)。‎ ‎(二)反馈:指名学生回答“想一想”,全班讨论交流。‎ 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因为它们的比值不一定;小明和爸爸的年龄不成正比例,因为它们只是差一定。‎ ‎(三)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的比值(一定),那么 ,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比例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自学指导中的几个问题。‎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学生试着说一说。‎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当堂检测内容:课本21页练一练1。‎ 拓展提高:判断下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不变,飞行的路程和时间 2.每千克苹果的价钱一定,付出的钱数和购买苹果的数量 3.汽车行驶的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4.种玉米的面积一定,玉米每公顷产量和总产量。 5.圆的半径和它的周长。 6.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 板书设计:正比例 ‎ =速度(一定) =单价(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当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时,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第3课时:正比例练习课 学习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 ‎2、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意义和怎样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 师: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正比例的特征,准确熟练的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共同完成以下练习题。‎ 三、练一练 ‎1.说明检测要求:‎ 做题时认真读题,细心审题,搞清楚题中有哪两个量?哪个量不变?不变的量是不是要判断的两个量的比值(商?)‎ ‎2.布置检测题:21页练一练2-3题。‎ ‎3.学生独立完成。‎ 四、议一议 ‎1.同桌对改 学生活动: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同桌间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 师出示答案,同桌间检查。‎ ‎2.讨论:同桌交流,说一说错在哪里。‎ 第2题: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高=底(一定),所以成正比例。‎ ‎3.学生独立改错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指名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拓展提高:判断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铅笔的单价一定,买铅笔的支数和应付的钱数 (2)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的路程。 (3)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4)一本书,看了的页数和还没看的页数 板书设计:练习题中设计到的数量关系(略)‎ 第4课时:画一画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2、‎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他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能画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图。‎ 教学难点.‎ ‎ 发现正比例关系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板书课题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画一画”(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他所对应的变量的值,进一步认识正比例。‎ 师:要达到这些目标,同学们有信心吗?‎ 三、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2页的画一画的内容,口算填表,并在坐标系中把各点顺次连线,然后观察,与同桌说说自己发现。‎ 学 生 活 动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  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自己独立完成。‎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一看、填一填、描一描:学生认真看书,填表、画图。‎ ‎(二)做一做(课本22页试一试)‎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五、后教:‎ ‎ (一)学生更正 师:指名展示汇报,讨论交流。‎ 过渡:经过大家的自学、讨论,下面请几位同学汇报(指名回答1-3的问题)。‎ ‎(二)反馈:课件出示图像,学生对照改正。‎ ‎(三)指名两人展示“试一试”的图像 ‎(四)小结:‎ ‎1.以上几个例子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2.正比例图像有什么特征?‎ 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 自己独立完成。‎ 在统计图上估计一下,看看自己估计地是否准确 。‎ 学生先补充完整,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观看课件中的图像,感知成正比例的量的点组成的图像。‎ 当堂检测内容:课本23页练一练1-3题 拓展提高:课本23页第4题 板书设计:5的倍数的正比例图像 第5课时:反比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根据反比例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 积不变,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板书课题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反比例”(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学 生 活 动 师:为了达到目标,需要大家认真自学并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三、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4-25页的1-3题的内容,说一说第1题中的两组量的变化情况相同吗?填写第2-3题中的表格,小组内讨论一下题中的两种量的什么不变?结合正比例的特点,说一说反比例关系的特点。‎ 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比一比哪个组对反比例关系概括的准确!‎ 下面请大家开始学习。‎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认真看书,填表。‎ ‎(二)填一填(课本25页表格)‎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五、后教:‎ ‎(一)学生更正 师:分别指名汇报,讨论交流。‎ ‎(二)反馈:指名说一说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全班讨论交流。‎ 学生观察,弄清题意。‎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 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分的杯数×每杯的果汁量=果汁总量(一定),以上两个数量关系中乘积一定,我们说它们是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是反比例关系。‎ ‎(三)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的乘积(一定),那么 ,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路程(一定)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规律。‎ 当堂检测内容:课本25页想一想和26页1-2题 作业:课本26页3-4题 板书设计: 反比例 xy=k(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当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时,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第6课时:观察与探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板书课题 ‎ ‎ 学 生 活 动 ‎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观察与探究”(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 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7页的表格,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在坐标系中描出其余的4个点,并顺次连起来。比较反比例的图像与正比例的图像有什么不同。‎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哪个同学的学习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认真看书、画图,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观察表格,判断比例关系。‎ 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学生小组内分析、总结。‎ ‎(二)同桌讨论:长方形的长和宽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 五、后教:‎ ‎ (一)学生更正 师:学完的同学请举手。指名汇报展示。‎ ‎(二)师出示课件强化学生认识。‎ ‎(三)小结:反比例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光滑的曲线。‎ 总结后板书。‎ 当堂检测内容:1.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正比例,哪些成反比例,哪些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  (2)小丽步行上学的平均速度与所花时间。‎ ‎(3)每年体检,你们班视力正常的人数与近视的人数。‎ ‎2.完成配套练习中的题。‎ 板书设计:观察与探究 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第7课时:图形的放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 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了解“图形缩放”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 ‎ 学 生 活 动 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自学并进行小组学习,同学们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有信心吗?‎ 三、出示自学指导 ‎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8页图片,思考:3位同学谁画得像?小组讨论:他们是怎么画的,只有怎么画才画得像。‎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思考自学指导中的几个问题。‎ ‎(二)检测 ‎1.独立完成28页的做一做。‎ ‎2.小组合作,共同完成29页的“探究活动” ,教师认真巡视。‎ 五、后教:‎ ‎ (一)学生更正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的“画得像”的奥秘。‎ ‎(二)反馈:‎ ‎1.指名学生展示自己28页的作品,并说明自己是按照什么比放大的。‎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问题,学生补充。‎ 说明原因。‎ 小组交流后,独立操作,教师指导。‎ ‎2.指名学生口答29页(1)和(2),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三只小猫的轮廓。‎ 只有欢欢画得最像,因为她是把乐乐的画像扩大了2倍,也就是按照1:2的比画的。‎ ‎(三)小结:谈谈你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设计:图形的放缩 原 图 笑笑图 淘气图 小斌图 长 ‎6‎ ‎1.5‎ ‎3‎ ‎4‎ 宽 ‎4‎ ‎1‎ ‎2‎ ‎2‎ 长∶宽 ‎6∶4→3∶2‎ ‎1.5∶1→3∶2‎ ‎3∶2‎ ‎2∶1‎ 只要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出的才像。‎ 第8课时:比例尺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板书课题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比例尺”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自学并进行小组学习,大家有信心吗?‎ 三、出示自学指导 学 生 活 动 ‎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30页平面图,思考并填写第2题,弄清楚什么是比例尺,小组合作完成3-5题。‎ 四、先学 ‎(一)看一看: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思考自学指导中的几个问题。‎ ‎(二)想一想:什么是比例尺。‎ ‎(三)填一填:第2题。‎ ‎(四)算一算:第3题,第5题。‎ ‎(五)标一标:第4题。‎ 五、后教:‎ ‎ (一)学生更正 指名几位同学分别回答30页的问题,教师强化。‎ 第2题: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计算,或者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推出图上距离为‎2厘米。‎ ‎“试一试”第1题:先用尺子量出地图上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计算,结果化为千米即可。‎ 学生观看课件,弄清楚平面图的结构,提取数学信息。‎ 思 考、讨 论、计算。‎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指导。‎ ‎(二)小结:‎ ‎1.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前项通常为1.‎ ‎2.引导学生推导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数量关系。‎ 当堂检测内容:课本31页“试一试”1‎ 拓展提高:课本31页“试一试”2‎ 板书设计:比例尺 ‎ ‎ ‎ 图上距离 比例尺=--------------‎ ‎ 实际距离 第9课时:比例尺练习课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寸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 师:本节课我们要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准确熟练的进行有关比例尺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口述)‎ 学生活动:‎ 通过练习,使大家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共同完成以下练习题。‎ 三、练一练 ‎1.说明检测要求:‎ 做题时认真读题,细心审题,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布置检测题:31-32页练一练1-3题。‎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四、议一议 ‎1.同桌对改 师出示答案,同桌间检查。‎ ‎2.讨论:同桌交流,说一说错在哪里。‎ 第2题(3):教师要示范“西偏南30度”距离‎500米的具体做法。‎ ‎3.学生独立改错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学生先独立完成,遇到问题在小组内共同探讨。‎ 拓展提高:‎ ‎1.阅读32页“你知道吗?”‎ ‎2.在一幅比例尺是8:1的精密零件图上,量得一个零件的长度是40毫米,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板书设计: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第10课时:练习二 正比例和反比例综合练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乐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习推理判断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 掌握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 ‎ 学生活动:‎ ‎ 师:今天我们巩固第二单元正反比例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特征,准确熟练的判断两个量的比例关系,同时解决生活中有关正反比例的问题。。‎ 师:同学们有信心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三、练一练 ‎1.说明检测要求:‎ 做题时细心审题,搞清楚题中的比例关系,计算时要认真,力求计算的准确性。‎ ‎2.布置检测题:33-34页1-4题。‎ ‎3.学生独立完成,并指明学生板演第3题。‎ 四、议一议 ‎1.师分别出示答案,同桌对改。‎ ‎2.讨论:同桌交流,说一说错在哪里。‎ 第3题(2):‎ ‎0.2×600=120(平方米)‎ ‎ 120÷0.5=240(块)‎ 学生看课件,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 学生先独立完成,而后集体订正 同桌间讨论交流 第3题(3):‎ ‎120÷500=0.24(平方米)‎ ‎ 3.学生独立改错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当堂检测:‎ ‎1、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⑴如果y=8x,x和y成(     )比例。‎ ‎ ⑵如果y= 8/x,x和y成(     )比例。‎ 板书设计:第3题的解题过程(略)‎ 第11课时:比例尺的应用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 熟练掌握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 师:今天我们练习巩固比例尺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解题能力。‎ 三、练一练 ‎1.说明检测要求:‎ 做题时细心审题,做到测量精确、算式正确、结果准确。‎ ‎2.布置检测题:34-35页5-7题。‎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第5题。‎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有关比例尺的3个数量关系。‎ 小组合作完成第5题。‎ ‎4.学生独立完成6-7题,并指明学生板演第7题。‎ 四、议一议 ‎1.指明回答第5题,同桌对改。‎ ‎2.讨论:计算比例尺的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指名学生讲解第7题。‎ 先测量出地图上A城到B城的图上距离(分2段测量),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然后与汽车9小时行的路程相比较。‎ ‎4.学生独立改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学生说明计算时依据的数量关系和算式。‎ 当堂检测内容:‎ ‎(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一幅比例尺1:2000000 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5.2厘米,求两地的实际距离。‎ ‎(3)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城相距500千米,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长?‎ 拓展提高:课本35页“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本节课中出现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数量关系式 第12课时:整理复习1 圆柱和圆锥 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将单元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理解并熟练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在复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 教学重点:‎ 圆柱、圆锥知识的梳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 师:今天我们整理复习第一单元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 通过整理和复习,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理解并熟练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练一练 ‎1.说明检测要求:‎ 学生活动:‎ 学生4人一组 ,借助课本归纳圆柱圆锥的知识结构图 学生独立完成 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集体的智慧,看看谁能在今天的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2.布置检测题:‎ ‎1.填写36页的展示栏;‎ ‎2.37页1-4题。‎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时辅导。‎ 四、议一议 ‎1.指名学生说出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教师板书知识结构图。‎ ‎2.更正:师出示答案,同桌互批。‎ ‎3.讨论:错误出在哪?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独立改错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五、小结:解决圆柱表面积问题时,要根据问题实际搞清楚问题求的是什么,因题而异灵活确定计算思路,列出正确算式。‎ 生自由发言,给自己或别人找出错误原因,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当堂检测内容:课本38页5-6题 拓展提高:课本38页第7题 板书设计: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13课时:整理复习2 ‎ ‎ 正、反比例和比例尺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含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反比例,能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正、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 ‎ 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 师:今天我们整理复习第二单元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二、出示目标 通过练习,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含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反比例,能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一练X|k | B| 1 . c |O |m ‎1.说明检测要求:‎ 根据所学知识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慎重思考,看谁在本节课中表现最好。‎ ‎2.布置检测题:‎ ‎1.小组合作制作第二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2.独立完成38-39页8-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时辅导。‎ 四、议一议 ‎1.指名学生说出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并板书知识结构图。‎ ‎2.更正:师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全班共同订正。‎ 第9题:正比例 第10题:反比例 第12题:正比例 ‎3.学生独立改错 小组合作仿照上节课做法,共同制作知识结构图。‎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口述,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独立改正错题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当堂检测内容:课本39页11-12题 拓展提高:课本39页13题 板书设计:11题的解题过程 三、数与代数 ‎《整数》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能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了解负数,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回顾有关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巩固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4、逐步形成知识网络,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意义是重点,掌握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想是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 、回顾与交流 信息1:呈现学生熟悉、生动、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基数、序数、测量结果、编码。进一步提出讨论的问题:“上面的信息中有哪些数,你知道他们的具体意义吗?”‎ 二、自主探究 信息2:出示第2题。‎ 鼓励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表示1234这个数 信息3:举例说明怎样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 三、‎ 合作交流 信息4:0的妙用。‎ 整理对0的认识。教材按照所学内容的顺序,从“‎0克已表示没有”、“0可以表示起点”、“0可以表示起点”、“0可以用来占位”、“0可以表示分界”等各方面,对 “0”进行全面再认识。教材还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0”‎ 学生活动: 一、 让学生自己回顾整理,并举例说明0所表示的含义,并找生活中的原型与之对应。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运算角度认识0。还可以向学生介绍0的发展历史。‎ 二、个人独立完成,组内探究方法,教师巡视观察各组学生探究的情况,整理倍数和因数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整理,整理方法不是唯一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可直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对1万,1亿有多大的认识,以充分展示学生对大数的理解,并复习巩固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意义的方法。‎ 的认识。‎ 信息5:关于倍数和因数,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你整理一下。新|课 |标|第 |一| 网 信息6: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向同学解释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 板书设计:‎ ‎ 整 数 特殊的整数“0” ‎ 负整数 ‎ 倍数与因数 X K b1 .C o m ‎《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认识百分数;能认、读、写小数和分数。‎ ‎2、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转化。‎ ‎3、会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大小。‎ ‎4、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利用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生成知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一、回顾与交流 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通过自制测量工具进行有目的的测量。‎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引入分数和小数的必要性,沟通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再次经历分数、小数产生的过程,感受其产生的必要性,同时进一步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二、自主探究 ‎1.用多种方法解释的含义,进一步使学生从多角度体会分数的意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的把分数、除法、比的关系联系起来。‎ ‎2.(1)我喝了一杯饮料的十分之五。(2)我喝了一杯饮料的。(3)我却喝了一杯饮料的50%。‎ 结合具体的例子说一说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三、合作交流 回顾和整理十进制计数法 学生活动:‎ 一让学生实际动手量一量,并尝试解决“1个单位量不尽,怎么办”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数的发展资料,谈谈分数的产生。‎ 板 书设 计:‎ ‎ 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 分数、小数的产生及意义。‎ 多种方式解释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十进制计数法。‎ ‎《常见的量》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5、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识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在实际生活中亲自体验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举例说明1时大约有多长,‎1千克大约有多重,‎ 二、自主探究 第1题:复习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合作交流 第2题:复习时间的认识及24时计时法。‎ 第3题:复习有关时间的计算,只要用离开起点站的时间加上40分就是到终点的时间。‎ 一、学生收集一些有单位现实情境,注重亲自体验单位的实际意义。‎ 二、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是如何进行换算的,由此巩固单位之间的换算。‎ 板 书设 计:‎ 常见的量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时间但闻: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人民币:元——角——分 ‎《运算的意义》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进一步体会加减、乘除的互逆关系。‎ ‎3.验证运算律,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观察49页第一题:这个班的同学在以什么形式庆祝“六一”呢?‎ 二、探究新知:‎ ‎1、根据四幅图,提问并解决。‎ ‎2、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用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3、教师总结。‎ ‎4、加法和减法有什么关系?‎ ‎5、乘法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6、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关系是什么?‎ 学生活动:‎ 一、观察思考,全班交流。‎ 三,当堂检测 完成50页的1——4题。‎ 板书设计 ‎ ‎《估算》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1.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一些探索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真正掌握小数、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自主尝试: 填空: 1.两个自然数相除,商是7,余数是8,除数至少是( ),如果除数是14,被除数是( ‎ ‎ )。 2.把315+453=768改写成两道减法算式分别是( )和( )。 3.把2000-350=1650改写成一道加法算式是( ),一道减法算式是( )。 4.估算2793-252吋,先求出2793的近似数( ),252的近似数( ),再把这两个近似数( ),得( )。 5.8÷4/7 表示( )。‎ ‎6.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2倍,积( )。 解决问题:‎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76,余数是3,现将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2) 15.5与12.75的差乘4.4与1.6的和,积是多少? (3)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带了1200元,他要买48个够不够?‎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 在组内订正以上答案。 1、以小组汇报问题的答案和解决过程,重点讲解在商不变的性质里,余数的变化情况。 2、学生说说什么时候要估算?3、学生说说估算的范畴。‎ 展示反馈内容:1、展示估算结果和精算结果的比较;2、总结不同的估算策略,进一法、去尾法。‎ 当堂检测内容:直接写出得数。 138+67= 700-56= 5×34= 13-0.8= 2.3+5.68= 0÷4.21=‎ 拓展提高:‎ 张老师带着5000元钱为班里选购轮船模型。如果购买16艘相同的轮船模型,有多少种购买方案?每种方案分别还剩多少钱?‎ 板书设计:运算的意义、估算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 估算:进一法、去尾法 ‎《计算与应用》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分别进行简单的整数、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2.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3.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分配,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在交流和反思中改掉计算毛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提出复习内容:复习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顺序。‎ 二、探究新知:‎ 1、 回顾与交流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 2、 完成教材53页第1题。‎ 3、 回顾与交流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4、 完成教材53页第2题.‎ 5、 说一说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6、 回顾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7、 完成教材53页第4、5题.‎ 8、 回顾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问题和比的应用的问题。‎ 完成教材53页第6题.‎ ‎1、小组讨论。‎ ‎2、独立计算,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展示反馈内容:‎ 当堂检测内容:完成课本54至55页的1—10题。‎ 板书设计:‎ ‎《运算律》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分别进行简单的整数、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2.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3.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分配,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 2、 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1. 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 ‎2. 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探究新知:‎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 律。‎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 ‎2、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结果。‎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他们的积不变,即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即(a+b)×c=a×c+b×c。‎ ‎(6)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连续减去所有减数之和,差不变,a-b-c=a-(b+c)。‎ ‎2.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 完成教材58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树上的题目,由其他全体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3.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中仍然成立。‎ ‎4.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的成立。‎ ‎(1)出示教材第58页第3题。‎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交流。‎ 展示反馈内容:‎ 当堂检测内容:‎ ‎1.选用合适的方法来计算下题。‎ ‎ 46+32+54‎ ‎ 0.7+3.9+4.3+6.3‎ ‎ 25×49×4‎ ‎ 8×(36×125)‎ ‎ 8×4×12.5×0.25‎ ‎ 546+785-146‎ ‎2.用乘法对家发的分配率计算下面各题。‎ ‎ 2.7×4.8+2.7×5.2‎ ‎ 905×99+905‎ ‎ 13×10.2‎ 板书设计:‎ 数的运算(四)运算律 1. 加法交换律:‎ a+b=b+a ‎ 加法结合律:‎ ‎ (a+b)+c=a+(b+c)‎ 2. 乘法交换律:‎ ‎ a×b=b×a ‎ 乘法结合律:‎ ‎ a×(b×c)=(a×b)×c ‎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3. 减法的性质:‎ ‎ a-b-c=a-(b+c)‎ ‎《用字母表示数》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回顾整理小学阶段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用字母表示数;并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般规律,会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 教学难点.方程的应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自主尝试: 1、出示:六(1)、 km, a+b=b+a, S=(a+b)h÷2…… 2、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点? 合作探究: 1、我们学过了哪些公式和规律,可以用字母表示? 2、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汇报点评: 1、用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运算律。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几何图形的周长。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几何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周长: C=(a+b)×2 正方形的周长: C=‎4a 长方形的面积: S=ab 正方形的面积: S=a×a …… …… 4 解应有题的步骤:弄清题意,找出己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找出己知数和未知数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答题。‎ 展示反馈内容:‎ ‎1、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2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3、解决实际问题。‎ 当堂检测内容:‎ ‎15x=60 x+12x=12.6 0.4x=4.2  12+x=25 2x÷5=15 4x-1.6x=36‎ 拓展提高:美术小组有42人,比唱歌组的人数多20%,唱歌组的人数比书法组的人数不30%,问:三个小组共有多少人?(用方程解)‎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长方形的面积: S=ab 长方形的周长: C=(a+b)×2 正方形的面积: S=a×a 正方形的周长: C=‎4a 三角形的面积: S=ah/2‎ ‎《方程》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综合整理本节所复习的有关知识。 2、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准确的运有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基础练习: 3X+5X=48 14X-8X=12 20X-50=50 28+6X=88 ‎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 在组内交流解方程的过程及结果。 汇报点评: 引导学生回忆解方程的方法,针对解方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原因,并改正。‎ ‎ 32-22X=10 24-3X=3 99X=100-X X+3=18 解决问题:1 小明每分钟走‎100米,小强每分钟走‎75米,小明家距离学校‎1200米,小强家距离学校‎950米,两个人同时出发,多少分钟后距学校的距离相等? 2 六年级一班44名同学合影,第一次洗4张照片需要24.5元,另外每加洗一张要2.3元,全班要保证每人有一张,一共需要多少钱? ‎ 展示反馈内容:1、如何解方程;2、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当堂检测内容:‎ ‎1、一个数的3/5加以16的和是28,求这个数?‎ ‎2、解方程 X-6=12 56-2X=20 4y+2=6 x+32=76 3x+6=18 16+8x=40 2x-8=8 4x-36+3×49=29‎ 拓展提高:一个书架有上、下两层,下层本数是上层本数的40%.如果把上层的书搬15本放到下层,那么两层的本数同样多,原来上、下两层各有图书多少本?‎ 板书设计:方程的性质 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方程仍然成立。 方程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仍然成立。‎ ‎《正比例及反比例》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 ‎2 更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比例的量。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判断实例是否成正比例,成什么比例。难点:生活中比例知识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出示成正比例,反比例的数据表格,问学生: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 ‎(一)、出示第一组表中的数据,这是我们学校更换新课桌的数据,请根据表格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 ‎1、你发现上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生汇报、评价。)‎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变化的?(生交流汇报、其他学生评价并补充。)‎ ‎3、它们的变化规律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达吗?(生交流汇报)‎ ‎4、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生集体汇报)‎ ‎5、你能说出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吗?(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操作画图、展示、评价,掌握正比例图像的特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出示第二组表中的数据,采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反比例知识的复习。‎ 这是我校维修400张旧课桌的数据,请根据表格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6、你能画出这两种量之间关系的图像吗?(生动手操作画图、展示、评价,掌握正比例图像的特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出示第二组表中的数据,采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反比例知识的复习。‎ 这是我校维修400张旧课桌的数据,请根据表格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变化的?‎ ‎3、它们的变化规律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达吗?‎ ‎4、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5、你能说出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吗?‎ ‎6、你能画出这两种量之间关系的图像吗?‎ ‎ (三)、出示新旧课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谈感受:面对这些崭新的课桌和维修的课桌,你想说些什么?‎ 展示反馈内容:‎ 当堂检测内容:‎ 拓展提高:‎ 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 2、运用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探究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展开活动,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自主尝试: 1、 生活中有哪些数学规律? 2、你可以运用数学规律在生活做什么事情? 合作探究: 1、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学生活动:汇报点评: 学生汇报身边常见的数学规律。发现乘法表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生可能发现的规律: (1)横着看,第一行都是第一个数9的倍数。 (2)竖着看,每一列都是一个数的倍数等规律。 ( 3) 找出积相等的数,找对比例关系 ‎ ‎。 2、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乘法表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3、这些规律中蕴含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讨论。老师查看并做必要的指导,在指导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他是用哪些方法发现规律的,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 展示反馈内容:1、学生是如何找出规律的 ? 2、学生找规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堂检测内容:1、找规律,填一填。 (1)8,11,14,17,( ),23,( ) (2)4,9,16,25,( ),49,64 (3)1 、,8,27,( ),125,( ) (4)3,6,9,15,24,( ),63,( )‎ 拓展提高:某年的十月份有5个星期二,4个星期三,这年的国庆节是星期几?‎ 板书设计:探索规律 6 1 6+2×4 1+2 6+3×4 1+2+3 6+4×4 1+2+3+4‎ 四、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掌握它们特征和性质,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掌握它们特征和性质,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掌握它们特征和性质,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掌握它们特征和性质,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 学生活动: 三、先学 (一)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 1、找两名学生试着说一说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还可分为哪些图形,用集合圈应该怎么表示出来?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立体图形呢? 2、找两名学生说一说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 三、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68页例1的内容,重点看下面的图。思考:试着说一说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还可分为哪些图形,用集合圈应该怎么表示出来?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立体图形呢? 4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当堂测试内容: 填空题: (1)我们学过的三角形按角划分,可以分为( )、( )、( )。按边划分,可以分为( )、( )。 (2)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 )、( )、( ) ( ),其中( )和( )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圆柱的横截面可能是( )、( )或( ), 圆锥的横截面可能是( )、( )或( )。 (4)圆柱由两个( )和一个( )组成。 师: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网络图(略)关系图(略)‎ ‎2、《线与角》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进一步理解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认识角的分类和各类角的特征。‎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认识角的分类和各类角的特征。 ‎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线与角”(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进一步理解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认识角的分类和各类角的特征。 ‎ 学生活动: 三、先学 (一)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课本69页回顾与交流1、2、3、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四、后教: (一)更正 1、‎ ‎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69页回顾与交流的内容,思考下面的四个问题?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指名汇报。讨论交流。 过渡:经过大家的自学、讨论,你们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呢?下面请看几道练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与应用1、2、3、4题。 指名回答,全班讨论交流。 ‎ 当堂测试内容: 一、 判断题: 1、一条射线长‎5厘米。( ) 2、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 3、通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 4、通过一点可以画一条射线。( ) 师: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1、射线、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不可以出测量长度 。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出长度。 2、大于90度角有钝角、平角和周角。 3、两条直线相交组成的4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说明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所以其他3个角也是直角。‎ ‎3、《平面图形》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能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掌握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这些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能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掌握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这些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掌握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这些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平面图形”(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能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掌握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这些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70页回顾与交流内容,并说一说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 学生活动: 三、先学 (一)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 (课本70页回顾与交流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2、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与应用1、2、3、4题四、后教: (一)更正 1、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指名汇报。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讨论交流。‎ ‎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当堂测试内容: (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 ) 2、半径是2分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 ( )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90平方厘米。一个梯形的面积是45平方厘米。 ( ) (二)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5.7厘米的长方形。如果把它改围成一个圆。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哪个大呢?‎ 板书设计:平面图形 s=πr2‎ ‎4、《立体图形》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能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重点:‎ 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立体图形”(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能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71页回顾与交流内容,理解并记忆这些立体图行的特点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4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学生活动: 三、先学 (一)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 (课本71页回顾与交流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72页巩固与应用1、2、3、4、5、6、7、题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四、后教: (一)更正 1、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指名汇报。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讨论交流。‎ 当堂测试内容: 1、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边长为‎31.4厘米的正方形,求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 2、一块圆木底面直径是‎20cm,高是‎30cm ‎。把它平均切成(横切或竖切)两块,表面积分别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8.84厘米,高是‎4厘米。从圆锥的顶点沿着高将它切成两半后,表面积之和比原圆锥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4、把一块长‎15.7厘米,宽‎6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铝锭,和一块直径‎6厘米,高‎12厘米的圆柱形铝块,熔铸成一个底面半径为‎6厘米的圆锥形铝块,求这个圆锥形铝块高多少厘米?  师: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又端正。‎ 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 V﹦abh S﹦(长×宽+长×高+宽×高)×2‎ ‎5、《图形与测量》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 ‎1.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74页回顾与交流内容,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0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学生活动: 三、先学 (一)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 (课本72页回顾与交流1、2、3、4、5、6、7、8、9题)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76页巩固与应用1、2、3题 四、后教: (一)更正 1、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指名汇报。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讨论交流。‎ 当堂测试内容: 完成课本76页巩固与应用4、5、6题 师: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又端正。‎ 板书设计: ‎ ‎6、《图形与变换》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 教学重点:‎ 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 教学难点:‎ 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 学生活动: 三、先学 (一)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 (课本72页回顾与交流1、2题) ‎ ‎ 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78页回顾与交流内容,认真观察右面的图形,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72页巩固与应用1、2、3、4、5、6、题 四、后教: (一)更正 1、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指名汇报。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讨论交流。‎ 当堂测试内容: 填空题:   1、下列现象中各属于什么变换现象?(1)山倒映在湖中:______;(2)滑雪运动员在笔直的雪地上滑雪:_________;(3)将一张照片的底片印制成各种不用尺寸的照片:________;(4)将挂钟中的时针从五点钟的位置拨到七点钟的位置:_________.   2、小红驾驶着摩托车行驶在公路上,他从反光镜中看到后面一辆汽车的车牌为“”,根据有关数学知识,此汽车的牌照为______________     师: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又端正。‎ 板书设计: ‎ ‎7、《图形与位置》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重点:‎ 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难点:‎ 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 学生活动: 三、先学 (一)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 (课本80页回顾与交流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认真巡视。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0、81页巩固与应用1、2、3、4、5、题 四、后教: (一)更正 ‎ ‎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80页回顾与交流内容,认真观察右面的图形,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 1、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指名汇报。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讨论交流。‎ 当堂测试内容: 填空题:   1、物体的位置可以用方格上的点来表示,再用数对来描述点的位置,如A(5,3)表示这个物体在第5列,第(     )行。B(1,3)表示这个物体在第(     )列,(     )行X| k | B| 1 . c|O |m   2、小明看小兰是在南偏东45°的方向上,小兰看小明就是在(  )45°方向上。 3、在平面图上通常确定的方位是:上北下(     )、左(     )右(     )。  师: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又端正。‎ 板书设计: ‎ 统计与概率 ‎1、《统计》导学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统计图和统计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 ‎3、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学重点 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根据实际要求求平均数和设计简单的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 掌握绘制统计图表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 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回忆常用的统计图有哪些?‎ ‎2、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年级(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么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一些情况呢?‎ ‎3、大家想和新朋友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呢?‎ ‎(板书课题:统计)‎ 二、 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 一、学生根据问题先同座位说一说,再集体反馈 二、先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想调查的问题,再由每组学科长收集、整理数据,并做好记录。小组全部完成后获得汇报机会。‎ ‎【问题1】你想调查哪些问题?调查这些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样收集这些数据?‎ ‎【问题2】整理出你们小组都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实施的3个问题。怎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呢?‎ ‎【问题3】‎ 表一:某小学图书室2012年各类图书数量统计表 种类 故事书 科技书 漫画书 册数/本 ‎528‎ ‎288‎ ‎144‎ 表二:某小学图书室2012年各类图书所占百分比统计表 种类 故事书 科技书 漫画书 册数 ‎55%‎ ‎30%‎ ‎15%‎ 表三:某小学图书室2010--2012年图书总数变化情况统计表 年份 ‎2010‎ ‎2011‎ ‎2012‎ 册数/本 ‎560‎ ‎670‎ ‎890‎ 如果要把这三张统计表的内容分别绘制成统计图,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问题4】15名同学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款,捐款钱数如下。(单位:元)‎ ‎10、15、18、16、24、20、33、22、28、30、30、50‎ ‎(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 平均数是( )。‎ ‎(2)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展示反馈:‎ 按照问题1-4逐题展示,学生回答后集体纠错。‎ 当堂检测:‎ ‎1、( )统计图和( )统计图都有单式和复式两种。‎ 2、 要反映某地一年内每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适合用( )。‎ ‎3、8.4,6.3,7.1,6.4,8.4,6.7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 ),中位数是( ),平均数是( )。‎ ‎4、下面是某小学1995年—1998年购买图书的统计图。‎ ‎(1)哪一年购买的图书最多? 哪一年购买的图书最少?‎ ‎(2)1998年购买的图书比1997年购买的图书多百分之几?‎ ‎(3)1996年购买的图书比1997年购买的图书少百分之几?‎ 展示反馈:‎ 按照问题1-4逐题展示,学生回答后集体纠错。‎ 拓展提高:‎ 完成84页巩固应用第一题。‎ 板书设计:‎ 统计 1、 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2、 掌握方法: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统计》导学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1、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统计图和统计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 ‎2、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根据现有统计图分析并得出结论。‎ ‎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设计简单的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激趣导入 ‎1、同座位之间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统计知识。‎ ‎2、说一说统计图制图步骤。‎ 二、探究新知 出示活动一:‎ 想想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写下来。‎ 活动二:‎ 完成84页巩固应用第1题。‎ 学生活动:‎ 一、学生同座位合作完成问题,集体强化 二、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当堂检测 ‎1、完成84页巩固应用第2-3题。‎ ‎2、完成84页巩固应用第4题。‎ ‎3、完成85页第5题根据数据制作折线统计图。‎ ‎4、完成85页第6题.‎ ‎5、填空:(1)三种统计图:( )统计图(表示数量的多少)、( )统计图(表示数量多少、反映增减变化)、( )统计图(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复式条形统计图:用两种( )来分别表示不同的类型。复式折线统计图:用两条不同的线来表示,一条用 ( ),另一条用( )。‎ ‎(3)反映某城市一天气温变化,最好用( )统计图,反映某校六年级各班的人数,用( )统计图比较好,反映笑笑家食品支出占全部支出的多少,最好用( )统计图。‎ 拓展提高 ‎(1)三种统计图:( )统计图(表示数量的多少)、( )统计图(表示数量多少、反映增减变化)、( )统计图(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复式条形统计图:用两种( )来分别表示不同的类型。复式折线统计图:用两条不同的线来表示,一条用 ( ),另一条用( )。‎ ‎(3)反映某城市一天气温变化,最好用( )统计图,反映某校六年级各班的人数,用( )统计图比较好,反映笑笑家食品支出占全部支出的多少,最好用( )统计图。‎ 板书设计 ‎ 统计 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3、《可能性》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通过操作体验活动,能运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3、能够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重要性。‎ 教师活动:‎ 一、激趣导入 出示: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袋子里有2个绿球和3个红球。任意摸一个球,可能出现( )种结果。摸到( )球的可能性大,摸到( )球的可能性小。再放入四个黄球,任意摸一个球,可能出现( )种结果,摸到( )球的可能性大,摸到( )球的可能性小,能不能摸到蓝球?‎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 ‎【问题1】‎ 学生活动:‎ 一、学生口头填空。‎ 二、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讨论,并展示汇报。‎ 情境一:一个盒子中装有5个球,1个黄球和4个白球,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先任意摸出1个球。‎ 情境二:随意抛出一个图钉,图钉落地。‎ 情境三:转盘游戏,指针停之后,落在区域的代表颜色如下。 ‎ 情境四:明天是晴天还是雨天。‎ ‎ 根据上面四个情境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说说上面每种情况下所有可能的结果。‎ (2) 情境一中,摸出每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3) 情境三中,想使转盘转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为( ),可以如何修改转盘?‎ ‎ 【问题2】口袋里有3个红球和4个黄球,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 ),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 )。要使它们的可能性相同,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问题3】设计一个转盘,使转到蓝色的可能性是八分之五。你能设计出几种?画一画,涂一涂。‎ 展示反馈 ‎ 学生分组研讨解决问题1-3,教师逐问题进行集体反馈 当堂检测 完成87页巩固应用1-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纠错。‎ 拓展提高 选择填空:‎ 一个布袋里装有13个红球,2个黄球,7个花球,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 )的可能性最大,可能性大约是( )%。‎ A.红球 B.黄球 C.花球 D.59.1 E‎.65 F.54‎ ‎2、设计一个转盘,使转到3的可能性是1/4.你能设计出几种?‎ 板书设计 可能性 机会均等 公平 不公平 解决问题策略(1)‎ 学习目标: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课前尝试 一、填空 ‎ ‎(1)如果1只梨比1只苹果重‎30克 学生活动: ‎ ‎,那么5只梨比5只苹果重(   )千克;如果把一堆水果中的4只苹果替换成4只梨,总重量会(   )(   )克。‎ ‎(2)把5根铁丝焊接成一根直条,用去8分钟,如果把10根铁丝焊接成一根直条,需( )分钟.‎ ‎(3)将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 )。‎ 二、计算 ‎1、口算 ‎3.6÷0.036 7÷19= ‎ ‎0.4×0.2= 3.7×0.1%= ‎ ‎0.125×29×8 = ‎ ‎18.25-3.3= ‎ ‎2、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 125×(8+20)    ‎ ‎ 5×27+63×5‎ 二、课堂探究 一、解决问题 ‎1、学校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当堂测试内容:1、王老师买了3个篮球和8副乒乓球拍,一共花了400元钱,一副乒乓球拍的价钱是篮球的,篮球和乒乓球拍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 ‎ 板书设计: ‎ 解决问题策略(2)‎ 学习目标:‎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用多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课前尝试 ‎1、 兵兵、军军、强强购买同样的自动铅笔。 兵兵:我买了4枝,用去20元。 军军:我一共付了35元。 强强:我买了3枝。 先根据下面的问题列表整理,再解答。 (1) 强强用去多少元?  兵兵 4枝      20元  强强 3枝  ( )元 (2) 军军买了几枝自动铅笔?‎ 学生活动:‎ ‎ 兵兵   枝       元 军   枝      元 2、 小磊逛了一天书店,买了3本工具书,10本连环画,8本故事书。已知每本工具书售价18元,每本连环画售价3元,每本故事书售价5元。 先根据下面的问题列表整理,再解答。 (1) 买工具书和故事书一共用去多少元? 工具书  3本  每本18元 书   本   每本  元 (2) 买连环画比买工具书少用去多少元?  本   每本   元  本   每本   元 二、课堂探究 ‎1、16名同学参加乒乓球比赛,每两支球队都要赛一场,共需要比赛多少场?‎ 展示反馈:‎ ‎1、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骑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驶20千米,乙每小时行驶18千米,两人相遇时距离全程中点‎3千米,求全程长多少千米?(先画图整理,再解答)‎ 板书设计:‎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