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30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仍有少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不主动,上课开小差,课后作业完成不及时,做作业速度很慢,正确率不高,有时甚至忘了做作业。在这学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提升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数学好玩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各个领域包括以下内容: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除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主要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
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本单元主要学会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
第五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通过丰富的实例,积累收集、整理数据是活动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
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计了小小设计师、我们一起去游园、有趣的推理三个内容,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教学重点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教材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好玩”基本领域反映运用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基本过程,有机的渗透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推理意识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并以此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将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思考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措施
(一)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
的兴趣。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 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 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强烈的心理需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也提供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充分机会,从而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也就更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应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 程。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密度和强度。
(四)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算法与策略的多样化,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个体差异使然;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时,他们对策略与算法所表现的不同取向是很自然的。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的前提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其次是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策略与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策略与算法的特点,选择并优化适合于自己的策略与算法。
(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六、课时安排
一、除法…………………………………………………………13课时
二、图形的运动…………………………………………………5课时
三、乘法…………………………………………………………9课时
四、千克、克、吨………………………………………………4课时
整理与复习………………………………………………3课时
五、面积………………………………………………………8课时
数学好玩…………………………………………………3课时
六、认识分数…………………………………………………17课时
七、数据的整理与表示………………………………………4课时
总复习……………………………………………………6课时
授课计划进度安排表
周次
起止时间
进度内容
课时
实际进度
备注
1
3.6—3.8
报名、开学教育
同步
2
3.9—3.13
第一单元除法
5
同步
3
3.16—3.20
第一单元除法
5
同步
4
3.23—3.27
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5
5
3.30—4.3
第三单元乘法
5
6
4.7—4.10
第三单元乘法
5
7
4.13—4.17
第三单元乘法
5
8
4.20—4.24
第四单元千克、克、
5
吨
9
4.27—4.30
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5
10
5.4—5.8
第五单元面积
5
11
5.11—5.15
第五单元面积
5
12
5.18—5.22
第五单元面积
5
13
5.25—5.29
数学好玩
5
14
6.1—6.5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5
15
6.8—6.12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5
16
6.15—6.19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
5
17
6.23--6.26
总复习
5
18
6.29—7.3
总复习
5
19
7.6—7.10
期末测试
5
20
第一单元章节计划表
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除法的验算,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解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实际问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除法、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在二年级的除法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列竖式计算的经验,为这单元的学习垫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在探索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乘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正确的试商。
教学设想
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形成经验;结合实物操作让学生能理解每一步的含义,加深记忆。
课时分配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1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1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1
集邮(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1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1
讲故事(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1
第二单元章节计划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感知,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图形的运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运动,这些现象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有生活经验,学习起来应该不难。
教学目标
1. 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单元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单元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总结经验。
课时分配
内 容
课 时
合 计
轴对称(一)
1
4课时
轴对称(二)
1
平移和旋转
2
第三单元章节计划表
教材分析
1、 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的数乘整十数。
(2)估算。
2、笔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2)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3)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度年级,是孩子跨入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等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时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性的重要过渡阶段。学生一般能列竖式计算,但由于计算不够细心,导致失分,有的学生往往不看清题目要求,带※的没有进行验算。不少学生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概念模糊容易混淆。部分学生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不能根据题意灵活地选择算法,学生学习习惯不良,部分学生存在马虎,书写不工整,不认真审题,不认真检查等不良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单元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单元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教学设想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计算方法。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课时分配
找规律(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1
队列表演(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1
队列表演(二)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1
电影院(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1
练习三
1
第四单元章节计划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
次接触质量单位的概念,所以教材把这些内容都安排在两个问题情境中进行。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质量问题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对质量单位的认识,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量。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触过轻重的问题体验,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同时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来认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得千克、克、吨的具体概念,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体验性的操作活动,如称一称,掂一掂,看一看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和体会记忆。
教学目标
1、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概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3、 结合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4、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亲身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了解1吨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想
1、让学生在实际的称一称和掂一掂中感知轻重,并反复地用“估、称、掂”的方法,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并建立质量观念。
2、明确单位换算关系。
课时分配
有多重…………………………………………………………………………1课时
1吨有多重…………………………………………………………………1课时
第五单元章节计划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面积,是在学生对于线的认识的基础上,扩大到对面的感知和认识。本单元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面积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因此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给学生充分的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环节中,对比感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操作中总结计算面积的方法,进而找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为后面认识更多图形的面积服务。
学情分析
对于面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都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所以对于面积的含义,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容易把它与学习过的线的知识混淆,因此引导学生感知和认识面与线的区别是认识面积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运用感性思维,通过触摸和比较来感知面积,并认识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通过操作来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和面积换算。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 体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4、 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来感受面与线的区别,通过折一折,拆补或计算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
2、 通过介绍来认识面积单位,再通过做一做,说一说,比一比等手段来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能更准确地用知性的思维来感知物体面积的大小。
课时分配
什么是面积……………………………………………………………………1课时
面积单位 ……………………………………………………………………1课时
长方形的面积…………………………………………………………………1课时
面积单位的换算 ……………………………………………………………1课时
练习四…………………………………………………………………………1课时
课 题
第 1 课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导入新课
二、
导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复习。
12×3= 20×4= 24×4= 36÷9= 48÷4= 72÷6=
1. 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①.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提出问题: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2.解决问题。
(1)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列算式:68÷2=
(2)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学生交流汇报
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物的过程,说一说,竖式每步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对于算式(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
3又来了一只猴子,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追问,余数2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学生口算
观察课件,了解图中信息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集体交流
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尝试解决问题(2)
交流汇报,总结经验
完成练习,并交流解决经验
四、拓展提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小龙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26秒,他作同样的速度,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多长时间?
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第2题,第4题。
2.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1,2页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师做评价
课堂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分桃子
48÷3=16(个)
口算:30÷3=10
18÷3=6
10+6=16
笔算:
课 题
第 1 课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型
练习
课时
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学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练习册、练习本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口算
二、
计算
三、解决问题
1、 直接写出得数。
84÷2= 46÷2= 96÷3=
55÷5= 88÷4= 68÷2=
36÷3= 160÷8=
2、 圈一圈,填一填。
48÷2=□
□ ○□=□
□ ○□=□
□ ○□=□
3、 结合分物的过程,写一写竖式中指定步骤的意思。
4、 算一算(用竖式计算)
84÷4= 85÷2=
63÷3= 39÷6=
1、 现有95本课外读物,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组公到多少本,还剩多少本?
2、 每辆车用4 个轮子,45个轮子最多可以装几辆车?
口算,开火车形式
学生自主练习。
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学生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第 1 课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型
新授
课时
3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通过分橘子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师: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西天取经,他们化缘得来一些橘子,你们看,这里一共有几个橘子?孙悟空想把这些橘子平均分给他们三个人,每人可以分到几个橘子?
1、体会平均分后十位上出现有余数的情况。
(1)课件再次显示48个橘子画面。
(2)请每个同学用代表橘子的小棒实际分一分。
(3)组织小组讨论:有48个橘子,如果平均分给他们三个人,每人可以分到几个橘子?
(4)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2、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小棒图,引导学生探 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认识余数。
3、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 “48”表示把 48 个橘子拿 去分, “3”表示平均分给 3 个人,商十位上的“1”表示可以分到 1 捆,十位上的“3”表示整捆分,三个人每人 1 捆分掉了 3 捆,1 表 示整捆的还剩下 1 捆,加上个位上的 8 表示一共还剩下 18 根,商个 位上的 6 表示每人还可以再分 6 根, 剩下 18 根刚好分完, 余数为 0。
4、算一算,想一想。 让学生独立解答课本中的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竖式 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组织学生对孩子的板演进行评价。
5、练一练。 (1)先由学生独立
观察课件,了解图中信息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集体交流
师生共同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尝试解决问题(2)
指名板演
交流汇报,总结经验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解答课本练一练的第二大题,指名板演。
(2)学生讨论:比较每道题的竖式过程,并说一说
(3)组织全班学生对孩子们的板演进行评价。
巩固练习:第 5 页“练一练”第 1、 、3、4 题。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十位上除不完的除法竖式的写法,能理解竖式每一步的意义。 )
言描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完成练习,并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师做评价
课堂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第 1 课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型
练习
课时
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过程。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
重、难点
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
学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练习册、练习本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口答
二、
比较
三、计算
四、解决问题
1、填空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必须( )余数。
(2)5□÷5,要使商没有余数,□里最大是( ),□里最小是( )。
(3)、最大的两位数是最大的一位数的( )倍。
2、比较大小。
48÷4○54÷2 34÷2○65÷5
56÷2○64÷4 84÷7○48÷3
3 笔算除法
69÷3 75÷9 48÷3 37÷2 73÷6 72÷3 91÷8 43÷5
70÷5 63÷2
4解决问题
舞蹈小组一共有60人,
(1) 若每4 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2) 若每5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5王老师准备用72元钱去买笔记本。如果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本?如果买单价是3元、4元或6元的呢?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口答,集体订正
学生自主练习。
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答案
学生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第 1 课 商是几位数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
课型
新授
课时
5
教学目标
1、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除
法的意义。
2、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已有的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难点
理解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理解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四、课堂小
1. (PPT:主题图)引入:
2、提问:你从图上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3、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怎样列式?888÷6=你能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吗?
探究新知
(一)估算预测
先估算一下“888÷6”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二)探究方法
笔算:888÷6的准确商到底是多少
请每个学生尝试笔算在本子上。
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全班交流)
再次笔算。组内开展“争当小老师活动”。最后再次汇报整个竖式的计算过程和每一步的算理。
(4)生板演565÷6= 456÷3= 784÷7=竖式计算过程,其余学生提问。
师生共同总结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具体方法步骤。(PPT) 反问:商为什么不写在百位上呢?(百位不够商1)
十位商2行吗?(不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7)师:笔算的结果正确吗?比较估算与精算。
(三)练习反馈 完成 “练一练”第二题。(PPT)
1、学生轮流汇报估算过程和估算的结果。
2、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卡上做。
3.集体订正。
4.比较计算结果有何不同之处?
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提高练习p7第三、四大题。
2、结合解决生活问题,进一步巩固新知。
梳理回顾,课堂总结
谈谈你在学习上的收获。
观察课件,了解图中信息
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尝试估算
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集体交流
独立尝试笔算
提出自己的困难,全班共同交流解决
师生共同演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过程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交流汇报,总结经验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完成练习,并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师做评价
课堂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结
五、布置作业
X|k | B| 1 . c|O |m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第一单元:除法
商是几位数
888÷6
估算:
口算:
笔算:
课 题
第 1 课 商是几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型
练习
课时
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过程。
2、能正确估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重、难点
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
学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练习册、练习本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口算
二、
计算
三、解决问题
1、分一分,并用竖式计算。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246÷2=
324÷2=
2 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45÷3= 892÷4=
商是( )位数 商是( )位数
575÷5= 665÷5=
商是( )位数 商是( )位数
847÷7= 492÷4=
商是( )位数 商是( )位数
3 解决问题
(1) 实验小学将826本儿童读物平均分给7个班。每班分到多少本课外读物?
(2) 淘气和笑笑谁读得快?
淘气:我3周读完了一本354页的书。
笑笑:我4周读完了一本468页的书。
(3)每根自来水管长5米,至少要多少根这样的水管才能铺好?
口答,集体订正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答案
学生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第 1 课 猴子的烦恼(商中间有0的除法)
课型
新授
课时
7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X k B 1 . c o m
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出示情境,引导观察思考
二、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四、课堂小结
一、出示情境,引导观察思考。
(1)结合教科书,教师可以创设“3只猴子来到桃树下,想分吃桃树上的果子,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的情境。
(2)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指出要3只猴子没有分到一只桃的情况可以用算式0÷3表示。
(3)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0÷3的意义,得出结果。
(4)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说一说“0÷7、0÷8”等于多少。 小结并齐读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课件演示):有30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306÷3=
2.观察算式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中间有0,并板书)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汇报交流。
(1)估算:把306看作300,300÷3=100,306比300大,所以结果比100大。 (2)口算:把306分成300和6两部分,300÷3=100,6÷
(1)先让学生估算,说说商的大致范围。
(2)指生板演。
(3)集体订正。
4.课本第8页第2题。
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商的中间、末尾为什么添0?让学生明白用0占位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掌握技能
课本第9页第4题
(1) 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四、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让学生自由的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观察课件,了解图中信息
理解“一只桃子都没有,用算式0÷3的含义”
拓展0÷7、0÷8、0÷10……”得出结论: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解决问题
1、 了解信息
2、 估一估
3、 尝试独立解决
4、 小组内交流
5、 个别学生提出困难
6、 全班讨论帮助解决
解决第四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汇报
课堂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五、作业:
第9页3、5题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猴子的烦恼
6÷3=2
3÷3=1
0÷3=0
0÷7=0 0除以任何不
0÷8=0 是0的数都得0
0÷10=0
0÷0没有意义
课 题
第 1 课猴子的烦恼(商中间有0的除法)
课型
练习
课时
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除法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估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重、难点
正确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在计算中灵活运用。
正确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在计算中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练习册、练习本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口算
二、
计算
三、解决问题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44÷4= 0÷7= 50×0= 0÷9×8= 63÷3= 0÷12=30÷5= 180÷6=
1、 用竖式计算。
609÷3 406÷2 480÷4 840÷6 960÷3 750÷5
2、 看谁跑得快。
明明:我2分钟跑了608米。
丽丽:我3分钟跑了960米
3、 我会填。
(1)( )÷6=0,( )×40=0
(2)在算式“0÷( )”中,括号里面不能填( )。
6、森林医生
7、解决问题
从8时到12时,我一共给840棵苹果树喷了药水,平均每小时喷多少棵?
1、 动动脑填空。
(1)8□5÷4,要使商的中间有0,□可以填( )。
(2)□4□÷3,要使商的末尾有0 ,□分别可以填( )。
口答,集体订正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答案
学生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师稍作提示,学生自主练习,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第 1 课 节约(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
课型
新授
课时
9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的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出示情境,引导观察思考
二、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课件呈现信息:三年级3个班上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603元。每个班收入多少元呢?
(1)指名学生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决 (
2)集体订正
二、新课:探索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
1、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后来,又有几个同学送来卖矿泉水瓶的钱,这样经过进一步地核算,
(课件出示)发现3个班的总收入为912元,这时每个班的收入是多少元?
A学生列出算式:912÷3
B提问:怎样将这912元平均分给3个班呢?
C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由小组长总结组内成员的想法。
(2)各小组代表说说自己组内的分法(口算的办法、)
(汇报时,教师用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同时把平均分的过程用竖式板书出来。)
(3)引导学生总结: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
(4)练习:515÷5 618÷6 2、商末尾有0的除法
(1)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实验小学用这些钱买了522个练习本送给一所学校的4个班,平均每个班可以分多少个?
① 学生独立列式,并尝试计算
② 学生发现:被除数的前两位刚好被除尽了,剩下个位上的“3”不够商1怎么办?
③ 得出结论:个位上不够商1就商0。
(2)练习:321÷2 652÷5
一、练一练 (见课件)
二、课堂测试 (见课件)
观察课件,了解图中信息
列式计算,复习旧知
解决新问题
(1)学生列式
(2)小组讨论,解决
(3)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4)师生利用课件演示,加强理解
(5)总结经验: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新问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发现新困惑,提出困难
3、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问题
4、形成经验
5、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布置
课堂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节约
912÷3=304(元)
522÷4=130……2
502÷2=
验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课 题
第 1 课 练习一
课型
练习
课时
10、1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2、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熟练计算。
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练习本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口算
二、
计算
三、解决问题
1、(1)平均每人分到几个?先圈一圈。再列式计算。
(2)216个松果,平均装到2个篮子中,每篮装多少个?先圈一圈,再列式计算。
2、( )里面最大能填几?
( )×6〈58 ( ) ×7〈50 ( )×5〈26 9×( ) 〈65
( ) ×8〈70 ( ) ×7 〈34
3、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72÷3= 636÷6= 565÷5=780÷6= 456÷4= 612÷2=
3、解决问题。
(1)我今年5岁,爷爷今年65岁。
今年爷爷的年龄是我的多少倍?明年爷爷的年龄是我的多少倍?
(2)春风小学有540名学生参加国体操表演,排成4种队形,平均每种队形多少人?如果排成5种队形呢?
(3)体育委员不小心把购物记录单弄脏了,你能算出每筒羽毛球多少元吗?
(4)打字比赛。谁打字快?
淘气:我3分打字309个。
笑笑:我2分打字212个
引导学生完成
重点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分的过程
开火车练习
指名估一估,并指名板演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完成作业。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第 1 课 集邮(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
课型
新授
课时
1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四、课堂小结
五、布
1、出示“集邮”具体情境
2、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笑笑集邮,一共有邮票285张,集邮册每页可以放5张邮票,能放多少页?
3、列出算式:285÷5
4、探讨估算方法
(1)、学生独立估算商是多少?
(2)、组内讨论估计的过程。
5、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列出竖式。
(2)提出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5”小怎么办?
(3)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
(5)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学生理解商“5”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二、学习验算方法。
1、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
要检验商是否正确该用什么方法验算?
2、学生独立思考
3、同伴交流
4、全班汇报,教师归纳小结: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5、
问题(1)如果把364本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多少本?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独立计算后集体讨论计算方法。
问题(2)王老师有100元,每盒拼图要3元,最多可以买几盒?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6 练一练 1、2题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给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比一比谁的收获最大?
观察课件,了解图中信息
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尝试估算
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集体交流
独立尝试笔算
提出自己的困难,全班共同交流解决
师生共同演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除法笔算过程,边板书边描述过程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指名板演
交流汇报,总结经验
完成练习,并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师做评价
课堂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置作业
作业:P16 3、4、5题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第一单元:除法
集邮
—被除数最高位不够除
285÷5
估算:285小于300,肯定比60小。
285比250大,肯定比50大。
课 题
第 1 课 买新书 乘除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
课时
13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列出算式。
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算
运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一、学习新知
1、师:(出示教科书P17页图及条件: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4层)请你们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汇报)
生一: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
生二:两个书架一共多少层?
生三: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
师:很好!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有些是我们今后要解决的问题。先请同学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即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生:独立思考解决,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2、你能用图表示自己分的过程吗?(引导学生画图,帮助理解)
3、学生展示自己的图,并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4、根据图列式计算
方法一:200÷2÷4
=100÷4
=25(本)
方法二: 200÷(2×4)
=200÷8
=25(本)
二、练习
1、教科书P18页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带小括号)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观察课件,了解图中信息
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问题
解决问题: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
(1)引导学生画图
(2)展示学生的成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根据图列式计算
(4)交流自己的算法
小结:通过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总结经验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师:刚才同学们做了四道题,和我们上面解决问题的算式放在一起仔细观察,你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吗?
2、教科书P18第5题
师:游了2个来回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后再独立做。
3、教科书P18第3题。
4、教科书P18,第4题。
三、问题解决
1、某班要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每位学生的朗读时间为3分。一位学生选了一篇840个字的文章,在比赛前试读时,他用了5分,怎么办?请大家先小组讨论,拿出方案(给学生3-5分钟讨论)。
2、奇思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3个来回,共游了15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完成练习,并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师做评价
课堂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第一单元:除法
买新书
方法一:200÷2÷4
=100÷4
=25(本)
方法二: 200÷(2×4)
=200÷8
=25(本)
课 题
第 1 课 买新书 乘除混合运算
课型
练习
课时
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乘除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2、能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画图,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重、难点
掌握进一步掌握乘除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并熟练计算。
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练习本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口算
二、
计算
三、解决问题
1、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648米
?米
120个
?个
2、画一画,算一算。
(1)玩具厂3天加工了630辆小汽车,照这样做下去,5天能加工多少辆?
(2)玩具厂要做一批小飞机,计划每天加工180架,5天完成。实际完成任务只用了4天,平均每天加工多少架?
3、计算
279÷3÷3 735÷5÷7
960÷6×4 800÷(2×4)
4、买5辆玩具车120元,买9辆这样的玩具车需要多少元?
5、排成6排,每排正好排8人,如果排成4排,每排多少人?
引导学生完成
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的含义
根据图意列式计算
学生读信息,自主练习画图,老师个别指导
学生展示
根据图意计算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完成作业。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第 1 课 讲故事 乘除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
课时
15
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重、难点
分析乘除混合运算中的数量关系。
运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布置自学内容和要求、
二、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四、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一、布置自学内容和要求:
思考:
1、语文课上淘气要讲一个850字的故事,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钟,如果规定讲故事时间只有3分钟,那淘气三分钟能讲几个字?
2、要解决这个问题,算式怎么列?
3、如果是综合算式,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的?
4、乘除混合计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6分钟后汇报自学收获)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调查:思考好的同学请举手?同位之间先互相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请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并特别关注学生的发言情况,为汇报作好准备。不会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交流汇报:
①指名汇报
②学生质疑、释疑
汇报问题1和问题2,明确运算顺序。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明确解题思路,理清算理,优化算法。
2.师概括总结:
乘除法混合运算或除乘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四、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一) 考一考
出示检测题(课件出示)
24×15÷8 25×10÷5 1 48-618÷6
(二)议一议
1.观察:先看三位同学做的题1,再看另一位同学做的题2。 2.纠错:请学生上台更正。提示:在错的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3.议一议:先看题1中的三位同学做的题及更正,再看题2中同学做的题及更正。
同意白粉笔同学做对的请举手, 同意第一次更正对的请举手。 师:错,错在哪儿?为什么错了?
追问1:题2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
了解自学内容和要求
学生自学
学生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师生共同总结经验
练习:
1、指名板演
2、纠错
五、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步求的是什么? 追问2:乘除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答: 乘除法混合运算或除乘法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4.师小结:除乘法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堂总结:
3、作业练习。
课堂总结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第一单元:除法
讲故事
――乘除混合运算
850个
?个
850÷5×3
=170×3
=510(个)
答:淘气3分钟能讲510个字。
课 题
第 1 课 练习二
课型
练习
课时
1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及乘除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及乘除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练习本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口算
二、
计算
三、解决问题
1、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图见P21
2、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582÷4 330÷8 411÷6
725÷6 424÷7 914÷3
515÷5 960÷6 243÷3
3、如图。3个小正方形表示120,上面2个绿色的小正方形表示多少?下面4个黄色的小正方形表示多少?
4、每辆缆车限乘4人,
(1)笑笑排在第5个,应坐第( )辆缆车。
(2)奇思排在第15个,应坐第( )辆缆车。
(3)淘气排在第52个,应坐第( )辆缆车。
5、721÷7×5 198÷9÷2 1
6×8÷4 60+124÷2
200-700÷5 720÷(3×2)
6、这稿件共2页,每页120个字,黑板报只能写8行,平均每行写多少个字?
7、新华小学各年级学生人数如下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人数
95
100
98
105
97
99
(1)分别乘9辆车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
(2)博物馆规定每批参观人数不超过200人,怎么安排合适?
引导学生完成
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的含义
学生自主练习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完成作业。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第二单元 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图形一)
课型
新授
课时
17
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重、难点
分析乘除混合运算中的数量关系。
运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说一说,猜一猜
二、
动手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
1、师出示自己做的图形(轴对称图形)
猜猜老师是怎么剪出这些图案的?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
二、做一做
1、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漂亮的图案?
学生动手做一做。(先画出设计图案的一半)
2、展示自己设计的成果,让小伙伴猜一猜剪出来是什么?
3、剪一剪。
4、观察发现所有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5、认识概念: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吗?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三、 练习
(一)反馈练习:
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
生:蝴蝶、脸谱、天安门等是对称图形。花布图不是对称图形,因为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它不是对称
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
自己动手设计
和小伙伴一起来欣赏、评论自己的作品
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点,认识新概念: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学生练习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课件呈现,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应用。
学生练习
四、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图形。
(二)拓展练习: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与数字、汉字和字母打交道,你们知道吗?在它们中有许多也是对称的,不信你找找看。
1、你的学号是多少?哪个数字是对称的?
2、你的名字中的哪个汉字是对称的?
四、 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想法吗?请同学们课下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课后1、2题
自己设计一幅轴对称图形
课堂总结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轴对称(一)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这条折痕就叫做对称轴。
课 题
第二单元 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图形二)
课型
新授
课时
18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红的,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
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重、难点
学会独立判断对称图形,能根据特点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
能按照图上给出的对称轴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
教学准备
课件 钉子板、方格纸、手工纸。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导入
二、
巩固练习
三、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一、 谈话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一种奇特的图形——对称图形,它在我们的周围普遍存在,不但生活物品、建筑、动植物中有对称特性,就连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对称现象,不信我们就一同去找一找。
二、 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26页“练一练” 第1至5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对称的字,在它下面画上“一”。
再围绕“怎么找”进行小组交流,互相检查找得对不对,全不全。 根据找出的对称的字思考它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别?
2、第2、3题:
画出和摆出对称图形。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出对称图形(至少三个)这两题要关注学生的创意与想像力,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评价。
3、第4、5题: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补充练习。下列那些字是对称的?
美 林 来 田
( ) ( ) ( ) ( )
(三)数学游戏:
1、看一看找来的各种树叶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好办
复习 概念
练一练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对称的字,在它下面画上“一”。
再围绕“怎么找”进行小组交流,互相检查找得对不对,全不全。 根据找出的对称的字思考它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别?
练习:
1、指名汇报
2、自主设计图案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法吗?
2、自己设计一些对称图形,和你的同桌一起欣赏。
三、 拓展练习
找一找哪些银行的图标是对称图形?电脑出图。
找一找哪些国家的国旗是对称图形?电脑出图。
四、 全课总结
你都学过哪些有关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用这些知识都解决过哪些问题?
五、 布置作业
1、在点子图上画出对称图形,至少画出2个。
2、在方格纸上设计你喜欢的图形,比一比谁设计的很有创意。
3、和小伙伴互相评价
找一找哪些银行的图标是对称图形?电脑出图。
找一找哪些国家的国旗是对称图形?电脑出图。
课堂总结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第二单元 图形的运动(平移和旋转)
课型
新授
课时
1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结合在方格纸商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 钉子板、方格纸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情境导入
入
二、
新知探索
1、播放课件,演示火车、电梯、缆车、风扇、旋转木马、钟摆摆动的动画。
师:这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么分?
2、学生说分类的方法
师:像上面这三种(火车、电梯、缆车)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而像(风扇、旋转木马、钟摆)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的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是很多的,你还见到过那些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学生举例说明。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二、新知探索
1、观察讨论,感知平移的距离。
师:出示小兔搬家图,
第一只小兔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7格。”
师: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例图)
观察课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欲望。
给刚才物体的运动分类
引出课题:平移和旋转
说说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运动?
感知物体的平移:
1、观察讨论,感知平移的距离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三、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四、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
,在左边的图上找到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数一数,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个。
师: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
指名学生回答
3、师:把书翻到第24页,看看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请仔细观察后完成书上的填空然后相互交流。
4、师:观察三组图形,在平移前和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发表意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都是不变的。
5、看图填一填,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25页的“试一试”。
(1) 先在小组里交流,再画一画。
(2) 相互交流方法。
(3)小结:为了表示平移的方向,还应该画上箭头。
(4)那么大家画的对不对呢,你认为可以怎样检验?
2、谈话:请大家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组织反馈。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然后同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将一个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3、练习平移金鱼
4、观察发现:平移前后物体有什么变化?
5、巩固练习
1、做书上25页的“试一试”。
(1) 先在小组里交流,再画一画。
(2) 相互交流方法。
(3)小结:为了表示平移的方向,还应该画上箭头。
拓展延伸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图形的运动
平移各旋转
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作平移。
比如:升降的国旗 升降的电梯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作旋转。
比如:工作的电风扇 转动的陀螺
课 题
第二单元 图形的运动(平移和旋转)
课型
练习
课时
2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2、能够正确画出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练习册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复习
二、
练习
一、复习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二、练习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1)张叔叔在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 )现象。
(2)升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 )现象。
(3)抽屉的拉动过程是( )现象。
(4)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 )现象。
一、回答问题: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结合实际生活中和事例说一说。
2、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
图形(1)向( )平移了( )格。
图形(2)向( )平移了( )格。
3、请按给出的对称轴画出第一个图形和对称图形,并将第二个图形向上平移3格。(练习册P 26页)
4、根据要求画一画。(练习册P 26页)
5、下图中,黑色的小金鱼通过平移可以和哪些
小金鱼重合?把能与黑色的小金鱼重合的涂上自己喜欢的着色。
二、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第三单元 乘法找规律(整十数乘整十数)
课型
新授
课时
2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因数是整十熟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重、难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二、
新知探索
三、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四、课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
2.出示课本第30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学生独立计算。提问: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讲授新课:
1.提问为什么50×10=500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呢?
生答:50×10表示50个10相加或表示10个50相加,就是500。或 50×10=5×(10×10 )
=5×100 =100×5 =500 教师可以介绍50×10=50×2×5=500
2、出示第2、3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4、练习:30×40 140×30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先计算14×3=42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20=4200
5、试一试,课本第30页第四组习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三、 巩固练习:
1、书上第31页第2题有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2、书上第31页3、4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 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4、练习:P31第5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先计算13×7=91 16×6=96
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3×70=910 16×60=960
本节小结:练习、巩固两个个位都是0的两位
1、复习在关乘法的问题
2、完成课件中的练习
3、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4、学生交流经验。
5、练习:
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6、探索规律: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7、练习
30×40 140×30
8、全班交流
9、巩固练习:
10、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堂总结
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找规律
5×1=5
5×10=50
50×10=500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课 题
第三单元 乘法 队列表演(一)
课型
新授
课时
20
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横式笔算,并选择正确简洁的运算途径
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情境导入
入
二、
新知探索
三、巩固应
一、情景引入(课件呈现)
1、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12行,每行有14人
2、根据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列式解决
二、教学新课
1、独立感知问题情境,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列什么样的算式解决它,再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2、引导学生利用点图算出14×12的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上。
(2)、展示学生的想法:
方法一: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计算。
方法二:把12拆成10和2,再进行口算。
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
3、出示P32表格,引导学生理解。
(1)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2)小组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3)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联系吗?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要做归纳与指导。
4、完成算一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课件,了解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列式解决
4、引导学生计算14×12
(1)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尝试解决
(2)交流汇报
展示自己的想法
5、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用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6、指名用数学语言描述算的过程
7、学生尝试计算
8、汇报自己的算法
9、练习
用 拓展提高
四、课堂总结
五、
布置作业
2、完成练一练第3题: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的结果。
3、完成练一练第1、4题: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和小组内的伙伴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队列表演(一)
--口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
14×12=168
14×12
=14×6×2
=84×2
=168
14×10=140
14×2=28
140+28=168
新| 课 |标|第 |一| 网
课 题
第三单元 乘法 队列表演(二)
课型
新授
课时
21
教学目标
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结合点子图说明乘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理解算理
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正确计算。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情境导入
入
二、
新知探索
三、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一、情景引入
出示14×12,能用竖式计算吗?
二、教学新课
1、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边写边想:这么写的道理。
2、小组交流:这样算有道理吗?
3、指名板演,并说说这么写的道理。
4、全班参与讨论:这样计算的道理
5、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1 4
×1 2
2 8………14×2
1 4 0 ………14×10
1 6 8………28+140
4、试一试。
21×23 34×12 33×13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进行体操表演,每排13人,有12排,一共有多少人?
(1)用竖式计算。
(2)圈一圈,并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数一数,算一算。
(1)小青蛙每次跳11个格,它跳了18次,一共跳了多少格?
(2)大青蛙每次跳21格,它跳了14次,一共跳了多少格?
1、出示新课
2、学生尝试竖式解决14×12
3、小组交流
4、指名板演
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全班同学参与讨论,得出结论。
5、利用点子图理解算理
6、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7、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评议
四、课堂总结
五、
布置作业
3、世界杯足球赛有32支球队参加,每队23名运动员。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
4、“少先队林”里现在一共有多少棵树?
去年种了11排,每排25棵树。
今年种的树和去年同样多。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小组内的伙伴说一说。
五、作业布置
8、今天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小组内的伙伴说一说。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队列表演(二)
--笔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
14×12=168
1 4
×1 2
2 8………14×2
1 4 0 ………14×10
1 6 8………28+140
课 题
第三单元 乘法 电影院
课型
新授
课时
2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会通过估算解释运算结果的合理性。
重、难点
重点:学习和巩固进位的乘法竖式计算的算法。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情境导入
入
二、
新知探索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很多同学都喜欢看电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影院里一排排的座位的排列情况吗?怎样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呢?(出示情境图)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二、解决问题,掌握算法
1、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1)我们的好朋友淘气、笑笑也在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观看了一场电影。(出示书第28页图)
(2)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估算解决问题。
(1)淘气请我们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电影院的座位够坐吗?)
(2)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来了500个人座位够吗?
(3)小组交流、讨论,探究出估算的方法。
方法一:把21看成20,26看成25,20×25=500,够。
方法二:把21看成20,20×26=520,够。
方法三:把26看成30,21×30=630,够。
方法四:把21和26都看成20,20×20=400,不够。
2、 探究多种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1) 到底电影院实际有多少个座位,
1、观察课件,了解图中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
3、估一估: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4、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全班同学评议。
5、探究多种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四、课堂总结
大家想算一算吗?怎样计算呢?(小组交流学习,至少想出一种计算方法)
(2) 交流汇报。(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方法一:26×20=520 26×1=26 520+26=546
方法二:20×21=420 6×21=126 420+126=546
方法三:26×21=26×3×7=78×7=546
方法四:用竖式计算。(重点分析进位)
2 6
× 2 1
2 6 ……26×1=26
5 2 ……26×20=520
5 4 6 ……26+520=546
你认为哪种算法可以算的又对又快?竖式计算和上面的哪种方法有联系?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3、 反馈学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8页“试一试”
三、 巩固提高,掌握算法
1、 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一练”的第1、2、3、4题,(第4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先把1时转化成60分,然后再计算)教师巡视。做好后,组织进行学生点评。
2、 第5题。重点订正竖式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四、 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1)小组交流学习,至少想出一种计算方法)
(2) 交流汇报。(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3)你认为哪种算法可以算的又对又快?竖式计算和上面的哪种方法有联系?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6、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一练”的第1、2、3、4题,(第4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先把1时转化成60分,然后再计算)教师巡视。做好后,组织进行学生点评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电影院
-两位数的乘法(进位乘法)
21×26=
估算:大约是500多
笔算:
方法一:20×26=520
1×26=26
520+26=546
方法二:
×
20
1
20
400
20
6
120
6
400+120+20+6=546
方法三:列竖式计算
课 题
第三单元 乘法 练习三
课型
新授
课时
23、2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会通过估算解释运算结果的合理性。
重、难点
重点:学习和巩固进位的乘法竖式计算的算法。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情境创设
二、
新知探索
三、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一、情境创设
二、引导学生总结自己乘法中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
1、交流乘法的口算方法。
小结:①、变换算式。 ②、把算式看作几个几相加 ③、先用零前面的数相乘,再添零。
2、交流乘法估算方法。
①、四舍五入。 ②、转变成已知乘法。
3、交流乘法计算方法。
小结:①、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成已知乘法或加法。②、用竖式计算。
三、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算一算,说一说
(1)课本第38页1题。
让学生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在表格中填一填,再用竖式计算。
(2)课本第38页3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再填空。
2、选数填空:课本38页4题
交流填法把题中各数的0暂时划掉,选数填空。特殊化——以简驭繁的策略
3、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1)师出示题卡,学生口算课本第38页
1、学生总结自己乘法中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
4、解决问题
(1)课本第38页1题。
让学生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在表格中填一填,再用竖式计算。
(2)课本第38页3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竖式中每一
四、课堂总结
2题。
(2)让学生用估算方法做课本第38页6题。
(3)用计算方法做课本第38页5题。
(4)当森林医生,课本第39页7题。
(运用比赛的形式,提高积极性,做完后小组内交流)
4、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课本第39页8题。
(2)课本第39页9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课本中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
(4)课本第39页11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要想学好数学你以后应该怎么做?
步的意思,再填空。
2、选数填空:课本38页4题
交流填法把题中各数的0暂时划掉,选数填空。特殊化——以简驭繁的策略
3、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1)师出示题卡,学生口算课本第38页2题。
课堂小结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整理与复习(一)
课型
复习
课时
27
教学目标
1、整理与复习前面所学的除法、图形的运动、两位数的乘法等内容。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重、难点
重点: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前面所学的知识。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过程
一
、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二、我提出的问题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复习旧知)
我学到了什么?
1、课件呈现图片:产奶量
学生自主了解信息,说一说你从这幅图里想到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引出有关除法的知识)
2、对于除法,你在三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向小伙伴提醒的呢?(小组交流汇报)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4、解决问题:今天8头奶牛共产奶184千克。平均每头奶牛产奶多少千克?
(184÷8的商是几位数?你能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吗?并说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5、看电影
有11排,每排坐15人,150人够坐吗?
15×11表示什么意思?圈一圈,算一算。
6、引导学生总结在乘法的学习中,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小伙伴的?
7、文化室
(1)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引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现象?举例说明。
二、我的成长足迹
说一说,在这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你都 有哪些收获?
(1)先看看小伙伴是都有哪些收获?
如:我知道了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先估算,再计算。我的错误少多啦!
(2)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二、我提出的问题
1、先看看小伙伴们有哪些问题
2、你在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和他们不一样的问题呢?
3、小结:学习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过程,希望同学们边学习边思考,养成“十成个为什么”的好习惯。
三、作业布置
我学到了什么?
1、学生自主了解信息,说一说你从这幅图里想到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引出有关除法的知识)
2、对于除法,你在三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向小伙伴提醒的呢?(小组交流汇报)
3、解决问题
4、交流汇报
5、解决看电影的问题引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复习相关的知识。
6、文化室
(1)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引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现象?举例说明。
二、说一说,在这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你都 有哪些收获?
三、我提出的问题
1、先看看小伙伴们有哪些问题
2、你在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和他们不一样的问题呢?
三、作业布置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整理与复习
除法
我学到了什么 两位数的乘法
图形的运动
我的成长足迹
我提出的问题
课 题
巩固应用
课型
练习
课时
28、29
教学目标
1、整理与复习前面所学的除法、图形的运动、两位数的乘法等内容。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重、难点
重点: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前面所学的知识。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计算
一、计算
1、圈 一圈 ,算一算
488÷4
16×12(点子图略)
2、、说一说,算一算。
528元
?元
2、28人
?人
3、想一想,填一填。
2 5
× 1 4
1 0 0………□×□
2 5 ………□×□
□ □ □………□+□
4、口算。
21×30 20×16 99×10 18×40
19×80 60×7 30×33 32×10
1、圈 一圈 ,算一算
(1)、学生自主练习。
(2)、全班交流汇报。
2、、说一说,算一算。
(1)学生自主练习
(2)、全班交流汇报。
3、想一想,填一填。
(1)学生自主练习
(2)、全班交流汇报。
4、口算
开火车形式进行
二、解决问题
三、作业布置
5、列竖式计算。
84÷7 942÷3 560÷5 306÷3
603÷3 635÷9 912÷8 416÷4
15×28 16×62 76×14 24×77
6、脱式计算。
7、森林医生。
(1)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错误。
(2)全班交流,指出错误并提出改正意见。
8、看一看,想一想,在轴对称图形下面画“√”。
(1)学生自主观察判断。
(2)全班交流。
9、图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1)学生自主观察判断。
(2)全班交流。
(3)小结
二、解决问题
1、由225人表演的团体操需要变换不同的队形。
(1)排成3排,每排有多少人?
(2)排成5排,每排有多少人?
(3)排成9排,每排有多少人?
2、李奶奶买5只小兔花了130元,她想再买15只,还需要准备多少元?
3、一本书有104页,淘气看了19页。剩下的要5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4、森林音乐厅每张门票15元,整个音乐厅共有76个座位。
(1)已售出42张门票,收入多少元?
(2)剩余的门票按12元出售,最多还可收入多少元?
5、向阳小区有6栋这样的居民楼,共480户居民。平均每个单元有多少雇?
6、小马去送玉米,去的时候用8分,返回时用6分。它返回时平均每分跑多少米?
5、列竖式计算
学生作业,自主练习
6、脱式计算。
学生自主计算
7、森林医生。
(1)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错误。
(2)全班交流,指出错误并提出改正意见。
8、看一看,想一想,在轴对称图形下面画“√”。
(1)学生自主观察判断。
(2)全班交流。
9、图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1)学生自主观察判断。
(2)全班交流。
(3)小结
二、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2)学生自主解决练习
三、学生完成作业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第四单元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课型
新授
课时
30
教学目标
1、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知道“1千 克=1000 克”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 单位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
重点:建立 1 千克、1 克的概念。
难点: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二、
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让学生从桌上任拿 2 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 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 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3.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4. 认识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 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 盐、 几粒黄豆、 几个回形针的质量。
(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 母 g 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 1 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 1 克的物品拿出来, 比如一枚 2 分的硬币, 放在手里掂一掂, 感觉一下 1 克, 有什么感觉?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 克?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 1 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 1 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 1 克?猜完之后再 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 3~4 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 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5. 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 1000 多克 甚至 2000 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 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 kg 表示。(师边说板书: 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 500 克,两袋盐就是 1 千克。一袋 牛奶是 250 克,4 袋牛奶也是 1 千克。 (2)掂一掂。 师:请
1、学生从桌上任拿 2 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2、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认识秤
4.学习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5、认识克
(1)称一称
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 盐、 几粒黄豆、 几个回形针的质量。
(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3)掂一掂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 克?
(5)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 1 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 1 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 1 克?
6. 认识千克
(1)说一说小组内共称出多重的物品?
(2)掂一掂感受一下 1 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 1 千克?
三、总结
四、巩固练习
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 4 袋牛奶,感受一下 1 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师:1 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1 公斤,也就是 2 斤。那么在 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 1 千克? (4)拎一拎。 师: 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 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 有的把书包称一称 再拎一拎(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6. 教学 1 千克=1000 克。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 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多少克才是 1 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 46 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 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两个鸡蛋重多少?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2)第 2 小题生自己做。 2. 教科书第 46 页“练一练”的第 2 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 教科书第 46 页第 5 题。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 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早晨,我在 2 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 18 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 后,坐在 8 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 150 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 65 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 3 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4)拎一拎
(5)说一说。
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7、多少克才是 1 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8、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9、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 46 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2.练一练的第 2 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
有多重
1克: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
1千克:2袋盐约重1千克
1千克=1000克
课 题
第四单元 一吨有多重-认识吨
课型
新授
课时
3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 1 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 吨 = 1000 千克”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 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 1 吨的 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难点:掌握“1 吨 = 1000 千克”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谈话引入
二、
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屏幕上都有什么?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这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单位呢?(生可能回答:一 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那么 1 吨有多重呢? 揭示课题:对于质量家族中的成员,克和千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 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质量家族的一位新成员, 它就是 “吨” 。 (板书: 吨的认识。 )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一)初步感知“吨”
1、听“吨”的自我介绍。 播放课件: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质量单位“吨” ,平时你们常用 千克来计量物体的质量,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我就 派上大用场了。比如:这头大象重 4 吨,这节火车皮装煤 55 吨,这座桥的承重量是 20 吨。
2、听后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 ,初步感知“吨” 。 师:听了“吨”的自我介绍,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对吨来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在计量比较重的物体 的质量是,通常用吨来作单位。但对于 1 吨到底有多重?它与千克之 间的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继续学习。
(二)揭示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关系。 1、课件出示:一桶油重 100kg,10 桶油重 1 吨。 一头牛重 350kg,3 头牛大约重 1 吨。 一袋面粉重 50kg,20 袋面粉 重 1 吨。 2、 (课件显示:40 个同学,有多重?)四人小组讨论计算。 小朋友每人大约重 25kg,照这样计算,四个同学重( )克,再照这样计算 40 个同学的体重的和是( )千克,也就是 1 吨。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吨=1000 千克, 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三)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挂图或多媒体出示)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2)让学生再举
1、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这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单位
2、揭示课题
3、听“吨”的自我介绍
4、听后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 ,初步感知“吨” 。
5、算一算:
一桶油重 100kg,10 桶油重 1 吨。 一头牛重 350kg,3 头牛大约重 1 吨。 一袋面粉重 50kg,20 袋面粉 重 1 吨。
6、40 个同学,有多重?)四人小组讨论计算。 小朋友每人大约重 25kg,照这样计算,四个同学重( )克,再照这样计算 40 个同学的体重的和是( )千克,得出结论:1 吨=1000 千克, 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7、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8、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展
四、拓展作业
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重新调整练习题的顺序),师巡视,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2)填一填。 4 千克=( )克 ( )t=2000kg 3 吨=( 18t=( )千克 )kg 5000 克= ( )千克
2. 学生做完后,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集体订正
3.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 2 题,然后与同桌说一说思考方法。 (3)在○里填上“>” “<”或“=” 。 8000 千克○8 吨 4500 克○4 千克 3t○3600 kg (学生独
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四、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 请同学们留心身边有关质 量的信息,如果发现了,请认真观察,把它记在数学日记上。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重新调整练习题的顺序),师巡视,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 学生做完后,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集体订正
9、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 请同学们留心身边有关质 量的信息,如果发现了,请认真观察,把它记在数学日记上。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
1吨有多重
我们每人约重25千克,40人约重1吨。
25×40=1000(千克)
1000千克=1吨
1000kg=1t
课 题
第四单元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课型
练习
课时
3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千克、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 单位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千克、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二、
探索新知
一、我会填。
1、填空。
(1)生活中,我们表示物体的质量常用( )和( )作单位。
(2)1千克=( )克
(3)千克记作( ),克记作( )。
2、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小明的体重约为35( )。
(2)50粒黄豆约是100( )。
(3)一只公鸡约重2( )。
(4)一包味精约重200( )。
(5)一个茄子约重80( )。
(6)一袋面粉约重5( )。
(7)一个西瓜约重8( )。
(8)一管牙膏约重50( ).
3、3千克=( )克 2000克=( )千克
6千克=( )克 8000克=( )千克
20千克=( )克 40000克=( )千克
二、在○里填上“〈” 、“〉”或“=”。
1千克○950克 19克○2千克
78克○87克 10克○9千克
1千克○1000克 600克○1千克
三、解决问题。
1、小瓶可乐500克3元 大瓶可乐1500克7元
(1)多少瓶小可乐与1大瓶可乐同样重?
(2)妈妈带了15元钱买可乐,怎样买更合算?
2、将下列质量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
700克 1千克 500克 4千克 6克
( )﹥( )﹥( )﹥( )﹥(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第四单元 一吨有多重-认识吨
课型
练习
课时
3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千克、克、吨质量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正确换算。
2、能正确运用质量单位,合理地估出物品的质量。
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千克、克、吨质量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正确换算。
难点:综合运用质量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我会填
二、火眼金睛
三、在○里填上﹤、﹥或=。
四、排队
一、我会填。
1、我们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 )作单位,称一般物品,常用( )作单位,称比较重的大物品,常用( )作单位。
2、3千克=( )克 2000克=( )千克 10千克=( )克 1t=( )千克 80000千克=( )t 15t=( )千克 6500g=( )kg( )g
3、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50粒黄豆约重100( ) 一只公鸡约重2( )
一座大桥的承重量约是40( )一瓶饮料约重500( ) 一小袋饺子粉约重5( )
一本书大约厚15( )一本书约重200( )
一枚纽扣约重1( )
二、火眼金睛
①一个西瓜约重4克。( )
②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 )
③1吨钢铁比1吨棉花重。( )
④5千克水比5000克的石头轻些。( )
三、在○里填上﹤、﹥或=。
200克○2千克 999克○1千克 8吨○800千克 4千克500克○4500克 10吨○1000千克 3米○300厘米
1时○59分 20分米○200厘米
四、排队
80kg 32kg 2t 5t 8000kg
( ) ﹥( ) ﹥( ) ﹥ ( ) ﹥( )
50t 3000g 3005kg 3050kg 50kg
( ) ﹤( ) ﹤( ) ﹤( ) ﹤(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
后
板
书
记
设
计
课 题
第五单元 面积 什么是面积
课型
新授
课时
34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会用比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树叶、彩笔、小方格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创设情境,感知面积
二
、
探索新知:什么是面积
1、初步感知面积。
(1)画一画:同学们,老师在校园里收集了许多树叶,你们看多漂亮啊!想不想把它们画下来。(老师发给每一位学生一片树叶,学生动手画)
(2)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把它们画下来的?你们画的是树叶的什么?(周长)
(3)涂一涂:找两幅学生的作品(一个面积大,一个面积小)男女生比赛涂色彩。
(4)男生呈现不满的情绪。说一说原因,引出面积
(5)总结:两名学生涂的是树叶的面积。
引出课题:面积
2、认识物体的表面
(1)什么是面积?结合身边的实物说一说,摸一摸。
(2)师评:刚才你们说的、摸的都是这些物体的表面。
(3)师和说得好的学生击掌表示祝贺,与此同时让其它学生观察我们的手掌面,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发现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4)你们还能观察比较出哪些物体的面积?
3、认识图形的面积
出示图形,涂一涂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二、活动中深化
1、同学们已经会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了,现在一起来比比图形的面积。出示两组图形:
(1)
(2)
数学信息:这两组图形通过目测就可以比较出大
1、画一画
2、说一说
3、涂一涂
4、评一评
5、读一读
6、说一说,摸一摸
7、比一比
8、涂出所给图形的面积
9、让学生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
10、比比图形的面积
11、说一说比较方法
12、动手做一做:出示教材附页2中的图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小。
2、出示教材附页2中的图3.
这两个图形不像刚才那么容易就看出来了,请你想办法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引导比较: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2)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小组讨论商量
(4)全班交流:
方法一:剪拼法
方法二:摆图形
方法三:画格子
师示范,验证
三、尝试中规范
1、基础练习,加深理解
数整格,找出图形的面积。
2、数半格图形的面积
3、数点子图上图形的面积
观察每种图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面积相等的图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这两个图形不像刚才那么容易就看出来了,请你想办法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3、全班交流
14、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5、课堂小结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剪拼、摆图形、画格子……
课 题
第五单元 面积单位
课型
新授
课时
35
教学目标
1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2、经历用不同的标准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体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活动导入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
一、 活动导入
1、比一比:请同学们用画方格的方法来比一比,你们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个方格?
师:现在我们来比一比两个不同格数的数学书的封面,看他们的面积大小是什么结果。
教师示范操作,展示给学生看,结果是一样大的。
疑问:为什么一样大的封面面积,但出现了两个结果呢?
2、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用的小正方形格的大小不一样。也就是比较的标准不一样。
师归纳并揭示课题:因为比较的标准不一样,所以我们就无法比较图形的大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就规定了一个比较面积的统一单位。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面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3、师:你们知道面积单位都有哪些吗?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1页的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最后汇报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些单位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如平方厘米可以写成C㎡,平方分米可以写成d㎡,平方米可以写成㎡
师:我们认识和了解了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5、那这几个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比一比。
6、我们先用尺子和水笔在纸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该怎样来画呢?
让学生拿这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与生活中的实物比一比,看一看,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7、现在我们再来画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看一看它的大小,再想想1平方分米大小的物体有哪些?
8、教师展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这就是1平方米的大小。现在我把1平方米纸片铺在地上,看一看1平方米的底面能站几名学生。
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在小组内活动,并交流各自的结果,最后汇报
2、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3、学生看书自学认一认,在小组内交流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4、学生练习
5、学生画好后比较,并联系生活的实际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画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再找一找身边是1平方分米的物体,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6、学生观察
7、学生练习
练习:
四、课堂小结:
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
提问:笑笑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师:关于面积单位,你知道了什么?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面积单位
1平方厘米 记作:1c㎡
1平方分米 记作 1d㎡
1平方米 记作 1㎡
课 题
第五单元 面积 什么是面积
课型
新授
课时
3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经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发现——验证——总结”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公式。
难点: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复习导入
二
、
探索新知: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提问:你能回忆一下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
师追问:它们分别有多大?你能用手分别比划出一个单位的大小吗?
师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但大小相近的长方形:你知道哪个面积大吗?
二、探索新知: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2、师揭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小组为单位来测量一下长方形1的面积。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长方形1)
3、师引导:用同样的方法来测量长方形2、3的面积。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长方形2、3)
师出示教材第53页表格,引导学生将测量的这三个长方形的长、宽及面积填入表格中,并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教师归纳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提问:想一想,要求长方形
的面积,我们要知道长方形的什么条件?
5、出示题目:一个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引导:我们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那你们猜一猜
6、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求呢?
师引导验证: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看看到底对不对。请同学们用摆的方法来求出正方形的面积。
7、(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正方形图)
提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用边长乘边长看一看是多少?
8、师归纳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师追问:求正方形面积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出示题目: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
1、生回答
2、学生尝试用手比划,同学之间相互比较。
3、生回答预测:不好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因为它俩大小差不多。如果能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就好比较了。
4、学生在小组内操作并作好记录,最后汇报
学生进行测量并汇报
5、学生填表、观察后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的积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思考后回答: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6、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7、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回答预测:1、长乘宽2、边长×边长
8、学生进行摆一摆后汇报:一行摆3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可以摆3行,所以3×3=9平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四、课堂小结
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9、完成教材第54页“练一练”
第1题。
让学生估一估,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大?再实际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后,算一算。
四、课堂小结
10、师:你知道应该怎么求长、正方形的面积吗?
9、学生回答: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3×3=9平方厘米
10、学生练习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课 题
第五单元 面积 面积单位的换算
课型
新授
课时
37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2、 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重点: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一、复习导入:
1、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追问:你们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师接着问:我们还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
师引导:你们还记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各是多大吗?是怎样规定的?
二、探索新知:
2、师揭示课题:你们能猜到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多少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1、生回答: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学生回忆: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生回答: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生回答
4、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操作,并做好记录,最后全班汇报:1平方分米里摆了100平方厘米,说明1平方分米=100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3、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
4、请同学们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小组内用你们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摆一摆,看一看1平方分米里能摆下多少张小正方形纸片。
5、再次组织活动:刚才我们是用摆的方法来得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6、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活动,看一看1平方分米里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请同学们把刚才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来,再拿出尺子和铅笔,先用尺子量一下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然后按1厘米长为一份,把每边长平均分一分,看分成了多少份?
7、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把分的各个对应点连起来,看一看平均分成了多少行多少列?
8、师引导思考:你们能数一数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吗?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9、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0、试一试:我们用摆和分的方法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你们能找出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关系吗?试一试
11、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2、师出示问题:3平方分米化成平方厘米是多少?为什么?
师追问:那60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
13、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14、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面积单位的大小,再结合今天这节课关于面积单位的进率关系,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核实。
平方厘米
5、学生在小组内操作,量一量,分一分,说一说。最后汇报: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每1厘米作一份,平均分成了10份
学生用尺子练一练,然后数一数,最后汇报:一共分成了10行,10列
6、学生数后汇报:一共100个小正方形,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因为它的边长是1厘米。
7、学生在小组内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求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最后组织汇报。
8、生独立完成
9、学生填完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最后汇报交流
15、师: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0、学生自由回答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面积单位的换算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课 题
第五单元 面积 《练习四》
课型
新授
课时
38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和面积单位换算等知识,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 在练习中加强学生运用面积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的换算,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难点:运用面积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练习本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复习导入:
二、基础练习:
三、综合应用:
一、复习导入:新|课 | 标|第 |一| 网
师:这节课我们将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总结性的练习,在练习之前,我们先来回想一下,在这一单元里,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 出示教材第58页第1题。先让学生回忆什么是周长和面积,再请学生按要求涂一涂,描一描。最后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对照订正。
2、 出示教材第58页第2题。引导学生数一数每个图形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并写出各图形的面积。
3、 出示教材第58页第3题。让学生比较每组图形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二、基础练习:
1、 出示教材第58页第6题。引导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然后想一想,求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学到的哪方面知识?再让学生列式计算出长方形草地的面积和周长。
2、 出示教材第59页第7题。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地砖?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再提问:怎样计算客厅的面积?在解答这道题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三、综合应用:
3、 出示教材第59页第9题。用两张同样的长方形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先拼一拼,再画一画。提问:有了长方形的长和宽,我们能不能算出拼成后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4、 出示教材第59页第11题。提出问题:在长方形里剪小正方形,可以怎样来剪?一共可以剪出多少个小正方形?
5、 出示教材第60页第12题。让学
1、学生小组交流,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明确:周长是图形一周的边的长度总和,面积是封闭图形的平面大小。然后按要求完成练习,并在小组内交流、检查各自涂描的结果,最后集体订正。
3、学生观察图形,数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后,比一比,再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找条件,最后汇报
4、学生读题,数一数,再思考,并汇报。
学生用长方形拼一拼,交流:拼成一个长是12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
5、学生思考后填表,说发现:周长不变,面积发生了变化。长和宽的数值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6、学生自由回答
四、课堂小结:
生先完成表格再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从中可以发现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
后
记
新- 课 -标- 第 -一 - 网
板
书
设
计
练习四
1、面积的概念
2、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3、面积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换算
4、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 题
期中测试
课型
考查
课时
39、40
教学目标
1、 考查学生对前四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反馈信息。
2、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养成认真思考,细心检查的习惯。
教学准备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试题说明
本次测试的试题采用学生学习评价上的期中测试题目。
这份试题囊括前中单元所学的内容,包含的知识面——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难易适中,具有可操作性。
教
后
记
板
书
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