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领导签字 ‎ ‎ 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数 教学过程: ‎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课上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第一组 姓名 投中个数 张华 ‎8个 王云 ‎7个 李英 ‎6个 赵明 ‎7个 第二组 姓名 投中个数 刘杰 ‎9个 杨立 ‎8个 孙梅 ‎5个 王丽 ‎3个 丁鹏 ‎5个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研究二: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数量(个)‎ ‎1‎ ‎3‎ ‎2‎ ‎3‎ ‎2‎ ‎6‎ ‎4‎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算一算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3.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提示: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最终的小组意见,最后小组长确定好发言顺序。)‎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四.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五.挑战自我 ‎(一)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二)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反思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 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