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下语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四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四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 6*万年牢 7、尊严 8、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9、自然之道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蝙蝠和雷达 12、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3、夜鹰的歌声 14、小英雄雨来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 第五单元 ‎17、触摸春天 18、永生的眼睛 19、生命生命 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21、乡下人家 22、牧场之国 23、古诗词三首 24、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6、全神贯注 27、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9、语言两则 30、文成公主进藏 31、普罗米修斯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进度:‎ ‎ 时间 教学内容 第1 –3周 第1单元 ‎ 第4 –5周 第2单元 ‎ 第6 –7周 第3单元 ‎ 第8 –9周 第4单元 ‎ 第10 –11周 第5单元 ‎ 第12 –13周 第6单元 ‎ 第14 –15周 第7单元 ‎ 第16 –17周 第8单元 ‎ 第18 –20周 全面复习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时:13课时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  鸟:多、高飞无影 ‎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2.《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 ‎  漓江的水真清啊! ‎ ‎  漓江的水真绿啊! ‎ ‎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 ‎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 ‎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播放录象,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 ‎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教后记: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  (板书:山路美)‎ ‎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  (板书:宽大)‎ ‎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  (板书:孔隙)‎ ‎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  (板书:奇)‎ ‎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  (学生在本上写)‎ ‎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板书设计: ‎ 教后记:通过学习课文,学会阅读游记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丰富见闻。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 作业:复习词语卡。‎ 教后记:沿用上一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掌握学法。‎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时间:6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导语 ‎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准备计划 ‎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宽带网 ‎ 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 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 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 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 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3.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时:13课时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2.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教学策略 本课拟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略读复述、把握主要内容。‎ ‎2.合作讨论、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3.感情朗读、激发想象、说议结合。‎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一、揭题解疑,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略读。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 ‎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 ‎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幺事情?)‎ ‎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发放进步星。‎ ‎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只要敢于起来说,就应该表扬,发放进步星。‎ ‎5.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 ‎    跟“手”有关的字:‎ ‎    跟“心”有关的字:‎ ‎    最容易记的字:‎ ‎    最难写的字:‎ ‎    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通过精读,合作学习,理解“诚信与财富”。‎ 过程与方法:‎ 一、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 ‎    学生问:“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幺?‎ ‎    教师追问: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 ‎    学生问:为什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    教师追问: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 ‎    教师帮助学生举例:“父亲”为什幺中了彩还不高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 二、1.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我”“喜悦——迷惑不解——高兴”的感情变化。‎ ‎2.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  ①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 ‎  ②“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 ‎  ③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 ‎3.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 教后小结:‎ ‎  学生质疑,如何释疑?方法很多:过去传统的做法都是:教师释疑或学生释疑,其实,师生合作释疑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采用这种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生生互动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教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使师生互动起来,从而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万年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人要认真,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  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的糖葫芦将例如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课文前面的提示语,了解阅读的要求,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 二、独立阅读课文,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画出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读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三、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那位父亲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父亲的言行作出评价。‎ 四、围绕学生对“父亲”的评价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体会,而不是脱离文本的空洞地谈。着重抓住下列语句体会父亲的商业道德高尚 ‎1.“早晨起来,父亲去市场上买来红果……”说明父亲采购当天最新鲜的果品作为材料,对买来的材料又经过严格的挑选……“……有一点儿……”这些都反映了父亲做生意是那么认真和实在。‎ ‎2.对于制作工艺更是一丝不苟,闷火、洗石板、串葫芦、拉丝、蘸糖的均匀,“吃一口让人叫好”不怕冷、不怕潮。‎ ‎3.父亲的手艺出了名被一家老板邀请去当伙计,每月有工钱,由于父亲看不惯老板变着法儿赚钱的生意经,不到一年就辞去了这份工作,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 五、对文中的三处“万年牢”分别进行体会 ‎1.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说说三处“万年牢”中间的相互联系 六、讨论父亲受雇于老板这件事 老板的这种生意经好不好?他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结果?联系生活实际发表各自的看法,以提高认识能力。‎ 七、拓展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读一篇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工艺高、质量好 ‎   万年牢的生意:好的产品受信赖   赢得众多回头客  生意旺 ‎   万年牢的人品:诚实、守信 教后记:让学生真正懂得万年牢的的意思及生活中的运用。‎ ‎《尊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有”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课程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一)导入:‎ ‎   故事导入,复述课文(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哈默年轻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体会深刻的道理!(板书课题《尊严》)‎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表现这个年轻人尊严的是哪一部分?‎ ‎  (看看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哈默的尊严的?)‎ ‎(三)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复述。‎ ‎(四)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一)分析第三次对话 ‎1.探究问题一: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三)师生互评。‎ ‎1.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五)知识延伸:‎ ‎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 "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 "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生生相互讨论)‎ ‎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板书设计:‎ ‎               7、尊严 ‎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教后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用一两句话文中的哈默,从中理解文章的内容。‎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板书设计:‎ ‎               8*将心比心 ‎            阿姨  奶奶  将心比心 ‎ ‎            母亲  护士  将心比心 ‎ ‎            人   人   将心比心 ‎ 教后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做人的道理。‎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垃圾,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别人有事情找你父母,父母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情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样的话想说?‎ ‎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面。‎ 第二、三课时习作我的发现 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情,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情,也可以是烦恼的事情、难受的事情……‎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  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  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是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  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2. 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教时:13课时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2.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3.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重难点: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引出“道”‎ ‎1.故事导入。‎ ‎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我背着书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发现前面不远处的麦地里,一只喜鹊正扑腾着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抱起那只喜鹊。我发现,那只喜鹊的翅膀受伤了。我连忙把那只喜鹊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的伤口,敷上消炎药,把它包扎好。不几天,那只喜鹊好了。我很喜欢它,怕它飞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膀尖给剪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我每天给它食吃,给它水喝,精心喂养。可是没多久,你们猜,它怎么了?(它却死了)‎ ‎2.引出“道”。‎ ‎ 是呀,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 板书课题。‎ ‎3.读题,解释“道”。学生读课题,说说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二、学文,领悟“道”‎ ‎1. 预习质疑:‎ ‎  通过预习,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说出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如我和同伴在小龟遇到危险时很焦急,为什么向导却“若无其事”?向导明知道把小龟抱到大海会害了小龟,可他却还是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向导的话是什么意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筛选问题:‎ ‎  上述问题哪一个最有研究价值?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在学生提出了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确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进行讨论与交流。)‎ ‎3.读书释疑:‎ ‎(1)指名读书。‎ ‎  指几名学生朗读课文,主要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便于作教学指导。‎ ‎(2)组内讨论:向导的话是什么意思?向导明知道那样做会害了小龟,可他为什么还是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 ‎(3)汇报交流:引导朗读、读中感悟自然之道。引导朗读的重点是第四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三、拓展,内化“道”‎ ‎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打开书再读一读《大自然的启示――“打扫”森林》,看看你还有什么样的感受?‎ ‎1.拓展阅读。‎ ‎2.举例说明。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谈体会,使“道”得以内化。‎ 四、综合性学习:(下节课的任务)‎ ‎  自然的启示 板书: ‎ ‎              自然之道 ‎              遵循人违背 ‎             保护↘↙伤害 ‎               海龟 ‎【教学反思】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  第一段:讲近2000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决口 ‎             变化:含沙量大< >大水灾 ‎                改道 ‎                大自然变化造成 ‎             原因<‎ ‎                人为造成 ‎             治理  牧、林为主保护资源 ‎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后记:通过学文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教育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从身边做起,为身边添一份绿。‎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四、教学准备: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 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2. 提出难写的字 ‎3. 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 给生字组词 ‎5. 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                    超声波 ‎                嘴巴 ‎                    障碍物 ‎                    反射 ‎                耳朵 ‎          蝙蝠 ‎           和 ‎           雷达 ‎                    无线电波 ‎                天线 ‎                    障碍物 ‎                    反射 ‎                荧光屏 教后记:通过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生字卡,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  同学们,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围绕阅读提示讨论学习,可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甚至互读、互问均可。)‎ 二、自主学习 ‎1. 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和课文,要求读熟课文。‎ ‎2. 小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小组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三、重点学习,交流感受 ‎1. 出示三个重点句,请生按自己的学习方法理解这三个句子,谈感受。‎ ‎(1)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3)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课文内容理解。‎ ‎3.交流从这三句话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请生交流搜集到的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2.进行综合性课外学习“大自然的启示”。‎ 五、总结 附板书:大自然的启示 ‎   大自然的景获得的启示 ‎   小白花小鸟和谐一致 ‎   投石水池付出获得 ‎  去中变化坦诚谦虚 ‎【教学后记】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 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 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 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 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教学准备:搜集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  师出示课件,讲述一个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选择、自主交流 ‎1. 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 ‎2. 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练说 ‎3.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互相交流 ‎4. 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到台上交流。‎ ‎5. 学生对上台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要求:语言准确、清楚、连贯,态度大方 ‎6.评出最佳发明家、最佳资料员 三、自查,同桌再次互说 ‎1.生针对自己的说再次修正,并给同桌说,纠正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要求 ‎1.生自读写作提示,说说这次作文写什么?(写综合性学习的发现、或活动过程、或心得体会)‎ ‎2.师引导:注意: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不能全抄资料。‎ 二、自己书写 三、同桌互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自改、互评 ‎1.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看看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有无错别字,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并用——勾出好词好句。‎ ‎2.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词句。‎ ‎3.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诵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指出写得好的地方。‎ 二、同桌互改、写评价语 三、师总评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四、请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日积月累 一、读一读,说说谚语的意思 二、交流自己知道的一条谚语的意思 三、自己背、同桌背、集体背 四、交流自己搜集的气象谚语 ‎  展示台 ‎  根据展示台的要求自己准备,利用课余时间交流、展示 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学习课文,理解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理解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时:13课时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应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教时。‎ 五、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习第四段 ‎1. “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五、作业。‎ 板书设计: ‎ ‎                 夜莺的歌声 ‎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            结果:全歼敌人 ‎               夜莺又叫 教后记:学习、体会课文首尾呼应应写法。‎ ‎《小英雄雨来》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 教学目标:‎ ‎1.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给课文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教学重点: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课题 ‎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4课《小英雄雨来》。(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 二、略读课文知大意 ‎1.指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2)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4)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是通过课文前的“连接语”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连接语”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学习的拓展点给予了提纲挈领性的导向,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读“连接语”,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2.自读自悟,感知大意 ‎  对照阅读提示,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待后集体解决。‎ ‎3.集体交流,筛选要点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教师引导梳理、概括信息点,并提炼成为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或(“望着妈妈笑”、“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3)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①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认识到这是雨来能够掩护革命干部,同日寇做斗争的思想基础,正是雨来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面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 ‎②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这一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这是一处细节的描写。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 ‎④有志不在年高。(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4.再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设计意图:自主读悟,从整体粗知课文大意,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按“连接语”,充分地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搜寻信息点,筛选信息点。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最后,再围绕“连接语”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信息点的梳理、整合、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解疑。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难点,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实效,学习略读方法,提高略读能力。]‎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课内拓展 ‎(1)学完这篇课文,你要向雨来学习什么?‎ ‎(2)阅读“资料袋”‎ ‎2.课外拓展(选择性作业)‎ ‎(1)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3)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故事。‎ ‎(4)写一篇读后感。‎ ‎ 教后记:学习给课文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并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 2. 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 3.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 准备:教师为学生讲述两个真实的故事 课时:1课时 一、引入。‎ ‎1.观看央视国际4套上播放的伊拉克专题,加上教师录制的音乐和旁白。‎ ‎2.抽学生说说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  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  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用横线勾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用着重符号标出)‎ ‎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应句子。‎ 三、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教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  学生: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们能够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 ‎ 教师: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豪的感情。‎ ‎  学生: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们可以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看出来。‎ ‎  教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  学生:“爸爸的嘴张着……”‎ ‎  教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       ……(略)‎ ‎  教师:罗老师找到一个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  学生: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  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  教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你体会到什么?‎ ‎  学生:我能从这里体会到爸爸的尽职尽责。‎ ‎  教师:请同学们互读互评。(学生读,较有感情。)‎ ‎  教师用学生“找”和自己“引”的办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拉”得比较快。目的显然是为后面“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2.教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象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 ‎  学生读,比较好,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  教师: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低沉、坚定的思想。(学生读)‎ ‎  教师:可是当作者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怎样?(由激动到悲伤),请大家再读“现在……浸满了凝固的血。”(齐读)‎ ‎  教师:嘴张着,在呼唤什么?我们该怎样读?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       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 ‎     全班再读。‎ 教师:“我”的爸爸本来还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他是精通四国语言的……(学生回答:经济学硕士)。请大家读四自然段。 ‎ ‎  教师:自豪的“味儿”不够,请大家再读一遍。‎ ‎  学生再读,很有感情。‎ ‎  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一个孩子对爸爸缅怀的旁白,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  罗老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很精彩的,重点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以读悟情。我觉得也可以从爸爸和我们“相约”,到我们“如约”前往,再到爸爸的“失约”‎ ‎,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线索,后面探讨爸爸“失约”的原因。这和重点指导朗读并无矛盾。‎ 教师:爸爸为和平献出自己的生命,却“死不瞑目”,原因是什么?‎ ‎  多媒体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学生齐读。‎ ‎  教师: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你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学生发言,略)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  学生列举自己收集的资料。‎ ‎  教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主要是一些战争中带来灾难的数据统计。)‎ ‎  教师:同学们,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地球的呻吟》。‎ 地球的呻吟 ‎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         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 ‎         总是倾其所有。‎ ‎         可是人类,‎ ‎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  教师:地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罪恶的战争却……(引用上面诗句中的话)。所以,这个中国孩子会向国际社会呼吁。想想,他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学生回答)‎ ‎  抽读课文七自然段。‎ ‎  教师:让我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呼吁!(学生再读七自然段)让我们和地球一同呼吁!出示诗歌——‎ ‎      地球的呼声 ‎      隔海相望的陆地,‎ ‎      都伸出友谊之手,‎ ‎      相视一笑,‎ ‎      泯灭旧日的怨仇。‎ ‎      没有掠夺者的咆哮,‎ ‎      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 ‎      人们彼此赠送的礼物,‎ ‎      是平等、自由。‎ ‎    齐读。‎ ‎  教师:孩子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有的说,我想给布什写一封信,想质问他究竟是想制止灾难还是制造灾难?(很精彩,全体自发鼓掌),还有的说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建设强大的祖国去制止战争……‎ ‎  多媒体出示:让和平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  教师:让我们一起呼吁,一起疾呼!连读两遍。‎ 教及后记: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是学生的难点,教师通过多途径引导学生理解。‎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引入新课(关于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课件。)‎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 ‎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3.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六、总结课文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3.“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呼唤和平这是世界人们的共同心愿。‎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学生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3.组织学生办小报《战争与和平》。‎ ‎4.学习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                  有洁白的教室 ‎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                   鲜花中读书 ‎             ……‎ ‎ 教后记: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简洁、清楚。‎ ‎2.习作练习: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4.日积月累: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收集自己准备的新闻、英雄人物的故事。‎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小小新闻发布会 ‎1.激趣导入:‎ ‎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2.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3.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4.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5.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规则:1.‎ 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最佳新闻发言人”。‎ ‎  6.小结延伸: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那你们打算以后该怎么做呢?‎ 第二课时 一、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  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谁来说一说。‎ 二、结合图形读习作要求。‎ ‎1.习作有几个要求?哪几个?‎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难点是什么?(观察和想象)‎ 三、根据观察,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哭?‎ ‎2.他的妈妈在哪里?‎ ‎3.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可能会怎样?‎ ‎5.……‎ 四、根据问题自编故事。‎ 五、方法指导 ‎1.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内容介绍历史背景。‎ ‎2.根据观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练习习作,指名交流,全班提出修改意见。‎ 七、小组交流,评议谁讲得最精彩。‎ 八、推选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评议。‎ 九、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作文。‎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 ‎2.同桌交流。‎ ‎3.全班指名交流。‎ ‎4、小结:两组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不同。‎ 二、教学“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 ‎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 ‎6.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4.举办故事交流会,评选故事大王比赛。‎ 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 体会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理解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时:13课时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 体会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  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秋,谁能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 ‎  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中得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出触摸春天。‎ 二、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  1. 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  2. 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  3.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  4. 指名朗读,进行评议。‎ ‎  三、 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  1. 自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2. 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  3.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 体会盲童对生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一、 自读课文 二、 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  说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 明确研读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深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言外之意。‎ ‎2.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 全班交流,教师点播使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4. 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四、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2.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说:“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3. 班交流:“我”在树林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4. 同学们谈一谈对海论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五、 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 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想。‎ 教后记:学生能体会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 教学重点、难点:‎ ‎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用具:投影仪、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 详细地复述课文 ‎(2) 简要地复述课文 ‎(3) 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4) 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 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  达(  )命(  )肿(  )肺(  )访(  )‎ ‎  组(  )勇(  )敢(  )骄(  )拥(  )‎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  突如其来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才华横溢 ‎  3.按拼音填空 ‎  yì 才华横( )、文( )、回( )、容( )、翻( )、( )思、友( )‎ ‎  jiāo (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  zǔ ( )挡、( )织、( )力、( )国、( )成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 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 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 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 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  出示投影:‎ ‎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 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  体会最后一句话:‎ ‎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 指名读句子 ‎ ‎② 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 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 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 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 请同学说一说 ‎(3)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 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 布置作业 ‎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 四.板书设计:‎ ‎                7 永生的眼睛 ‎       母亲      父亲     女儿 (捐赠角膜)‎ ‎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 教学反思:‎ ‎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  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 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 ‎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  [教师小结] ‎ ‎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  二、研读与赏析 ‎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  学生讨论明确: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教后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滥、厘、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点上探究,体验情感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文中直接表达的请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2.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四、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五、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 六、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2.鼓励学生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教后记: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畅所欲言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 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三课时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誊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  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  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  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4.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  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 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创作一幅以表现心中的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感受家乡的田园风光。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能用不同的创作方法,绘画不同特色的乡下人家。‎ 教学难点:感知文体,学会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 教时:13课时 ‎《乡下人间》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  本课以《乡下人家》为载体,以乡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为背景,体现“美术、人文”融于一体的创新教育理念,引领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享受乡下人家的生活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善于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创美热情,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乡下人家》文本的细谈、赏析。结合自己生活的环境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家乡。再通过作品展评。张扬学生个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以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创作一幅以表现心中的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感受家乡的田园风光。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能用不同的创作方法,绘画不同特色的乡下人家。‎ 难点:感知文体,学会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让学生通过学习“乡下人家”,观察家乡,了解家乡。‎ ‎     2.绘画工具材料。‎ ‎     3.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的迷人的风景,不信你听。‎ ‎2.田园小诗:(屏幕出示)‎ ‎     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 ‎     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     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甜蜜。‎ 二、探究学习最美乡下人家。‎ ‎1.生:交流:你认为小诗怎么样?有什么感受?谈一谈。‎ ‎2.说说自己的家乡,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家乡的变化。田园风格的家园(自然环境的优美,花草树木、鸡鸭、小动物、房屋、生活方式,返璞归真、健康环保等)‎ ‎3.揭题:美丽的家园。‎ 三、分小组创作 ‎  描绘美丽的氛围,创作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家园。‎ ‎1.创作指导:①工具、材料;②创作方式;构图、添加;③方式(蜡笔画、水粉画、剪贴等)‎ ‎2.学生创作、教师巡导。(小组合作)‎ 四、作品展评 ‎  生:介绍画中的新园。(小组中有特色一点的作品)‎ 五、课外延伸 ‎  更进一步了解家乡,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写一写家张。‎ 教后记:学生学会了观察,能用不同的创作方法,绘画不同特色的乡下人家。 ‎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3.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   师生共同收集关于异国风光的明信片或其他图片以及音像资料课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  师: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知道是哪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 ‎    齐读课题。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二、理解内容,感受美景。‎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  师:谁能评一下?(教师相机出示重难点词语和生词,提示朗读。)‎ ‎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使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3.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生自由读。‎ ‎  师: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  生读。师相机引导学习相应自然段。(如先说到二自然段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牛多,牛的悠闲自在。)‎ ‎  师:这一段说了什么?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  出示“一条条运河间的绿草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  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牛多)作者是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  师板书。(牛多)‎ ‎  师:读读后面的句子,你还有何感受?(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理解作者拟人句的准确生动。)‎ ‎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待会儿咱们比赛比赛。‎ ‎  指名比赛,师生评价。‎ ‎  提出选择句子积累背诵的要求,练习背诵。‎ ‎  师小结:看来作者是通过写牛来描写荷兰的牧业。‎ ‎4.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师引导总结学法: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     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引导。‎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    同桌交流。‎ ‎7.师: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试一试,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三、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  作业:小组合作办一期异国风光的剪贴小报,并配以简短的说明,课外展览并分小组评比。‎ 教后记: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  读生字:塞箬蓑 ‎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 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   白鹭飞斜 风细雨 ‎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   鳜鱼肥 不须归 ‎  ‎ ‎《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 ‎,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教后记:能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谈话引入 ‎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  b.教师个别指导。‎ ‎  c.同桌互相交流。‎ ‎  d.推荐代表交流。‎ ‎  e.师生共同评议。‎ ‎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 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13课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一、谈话:‎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②提问:‎ ‎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 ‎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 a.出示句子:‎ ‎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             试验      一慢一快 ‎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速度与重量有关 ‎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教后记: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们,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 板书: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    (2)谈谈读后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收集各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类,组织学生交流。‎ ‎3.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2)最后一自然段茨威格的话怎样理解?‎ 三、全班交流 ‎    小组长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其中部分问题。‎ 四、学生自学,小组、全班交流 ‎  自读提示:课文中那些内容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 ‎  先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然后小组讨论,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读议结合,理解语句。‎ ‎1.读议有关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句子。‎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觜里叽里咕噜的,好象跟谁说悄悄话。(这说明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忽然,他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说明罗丹想出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如果改成“眼睛闪着光,似乎在跟谁争吵”那一句好,为什么?‎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说明罗丹工作紧张忙碌)‎ ‎(4)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好象已经消失了。(说明罗丹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2.读读议议罗丹修改完女像发生了什么事? ‎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第3、4自然段中表现罗丹和茨威格行动、语言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讨论下面句子的意思:‎ ‎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呦!你看我,简直把你忘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 (“猛然想起”是讲罗丹刚刚从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中解脱出来。“对不起,请不要见怪”说明他对挚友的一片真情。从把朋友无意关在工作室这件事,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结合实际)‎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收集名人忘我工作故事.‎ 板书设计 ‎           26* 全神贯注           罗 丹 ‎             叽里咕噜   把你忘了  (语言)‎ ‎          一会儿……一会儿……‎ ‎            踩            (动作)‎ ‎             不停地挥动 ‎            眼睛闪光  世界消失   (神态)‎ 教后记: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 ‎2.学生讨论思考题。‎ ‎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              27.鱼游到了纸上 ‎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   “我”  ‎ 认识  了解   敬佩 教后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X|k |B| 1 . c|O |m ‎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 ‎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 ‎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 ‎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 ‎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 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 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5. 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 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 《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 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 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任务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 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 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 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浑厚。‎ ‎2.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重说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 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激发习作兴趣 ‎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  明确习作要求 ‎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  精彩回顾 ‎1. 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 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  习作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  评议 ‎1. 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2. 与组内同学互相习作,写几句评语。‎ ‎3. 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 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 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 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  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 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 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  阅读 ‎1. 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 指名朗读。‎ ‎3. 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 第八单元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13课时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 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正确读写“纪昌学射、‎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  多媒体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相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2、3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事、虱。‎ ‎2.写字、写词。‎ ‎  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女”连起来。“刺”左半部分是“ ”不是“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 例文:‎ ‎               跨越时空的对话 ‎  我:蔡桓公,虽然你是国君,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  重点指导:‎ ‎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  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教后记: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那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 ‎  从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写文成公主进藏。‎ ‎  师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三、抽学生简要概括。‎ ‎  师:我发现你们概括得都很简洁。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么讲呢?‎ ‎1.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四、一个运用故事中的话来总结,一个概括几件小事来总结,都是好方法。那么,文成公主进藏前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五、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六、关于考验智慧一段,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一些?‎ ‎    “两个难题”就概括了,这样就简洁了。‎ 七、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件事仅仅是对西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八、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进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的贡献。‎ 九、把故事简要地与同桌交流一下,抽学生复述。‎ 十、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民间传说故事。‎ 十一、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后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  以较强的整体意识,在教学中展示一个思维放飞的过程,一个情感激荡的过程,一个言语转换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普罗米修斯对众神之王宙斯的态度。普罗米修斯对火神大力神等众神的态度,人类对普罗米修斯的态度,并以此为路径,去阅读发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决不动摇、决不妥协、决不改变”的态度的一致性,以及人们对为人类带来“火种”的英雄的敬佩之情和感激之恩的一致性。‎ 教学目标 ‎1.在体会人物心情和拓展阅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在浏览、复读和绘声绘色的朗读中,记住普罗米修斯这个故事,构建“为人类造福,誓死不变”的英雄形象。‎ ‎3.理解“气急败坏”、“饶恕”、“惩罚”、“驱寒取暖”等新词,积累“忍受、遭受、承受”、“决不会-更不会”、既不能——也不能“”尽管-就是“等词语和句式。‎ 教学重难点:在体会人物心情和拓展阅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大家自由的、放声的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读出一幅一幅的画面来。‎ 二、读着这一个感人的故事,想象着这一幅一幅感人的画面,你的心有没有被打动。仔细读读课文6、7、8三个段落。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能把这“最严厉的惩罚”一点一点地说清楚了,你就停下来。(提醒:把能够反映这是最“严厉的惩罚”的句子用浪线画下来。)‎ ‎1.谁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最严厉的惩罚”的感受?‎ ‎2.这些句子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3.哪些词语让你对“最严厉的惩罚”的感受更加真切?‎ ‎ (有四个层次,特别要体会3、4两个层次。A“锁”;B“啄”;C“不是一次,而是天天啄”;D、“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许多年”。让学生加上自己的联想,具体说说这“最严厉的惩罚”。)‎ ‎4.面对最严厉的惩罚,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态度?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读;理解“屈服”、“决不屈服”、“尽管――就是”,“如此”。‎ ‎ 师生轮读“最严厉的惩罚”和“宙斯的态度”。‎ ‎ 想象一下普罗米修斯的表现吗?面对普罗米修斯的态度,你有什么想法?‎ 三、普罗米修斯决不屈服的态度,我们还可以从课文的其他地方感受到。‎ ‎1.课文第5段 ‎2.课文第一节“冒着生命危险————”。‎ 四、互文阅读 ‎1.(补充情节资料1)假如你是一位演员,你会如何朗读普罗米修斯的话?用“决不——”来说说他的态度。‎ ‎2.(补充情节资料2)假如你是一位导演,你会要求演员如何来朗读普罗米修斯的话?用“决不——”来说说他的态度。‎ ‎3.读课文最后一段。假如你是一位编剧,你会让普罗米修斯怎样对大力神说?‎ ‎  小结:(看板书)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带来火种,在宙斯最严厉的惩罚面前,决不屈服,当火神劝他归还火种的时候,他表示决不——————,当他的好朋友河神要去向宙斯求情的时候,他还是——————,即是宙斯的心腹前来劝他的时候,他仍然是决不————。普罗米修斯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英雄,现在人们习惯叫他“取火英雄”。‎ 五、在咱们中国的神话中,也有一位取火英雄,他的名字叫“燧人氏”。比较读读,这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的东西在里面?‎ ‎1.学生练习 ‎2.交流:都是讲取火的事;都是讲取火艰难的事;都是讲人们怀念取火英雄的事。‎ ‎3.为什么人们都如此怀念取火的英雄,而且5000多年来,一直传颂?(宜联系课文1、2段,理解火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和光明,火让人类远离了悲惨和黑暗)。‎ ‎4.小结: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幸福,带来了希望和理想。现在,当我们读到普罗米修斯这个名字的时候,不仅仅觉得他是一位神,一位英雄,更觉得他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当我们叫着普罗米修斯的名字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人类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理想。‎ 六、总结:‎ ‎  普罗米修斯是大家都应该记住的故事。当然,我们今天学习普罗米修斯也是为了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通往古希腊神话世界的门,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给我们列举了几个故事,大家都去读一读。‎ 教后记:‎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2.3‎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故事画面或挂图及阅读要求、《一千零一夜》、小黑板;生:《一千零一夜》、《东郭先生和狼》‎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把我们引入了故事长廊。今天,我们再次阅读精彩的神话故事,《渔夫的故事》,从中去获得收获。‎ ‎    齐读课题 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抽说(分意义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三、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音形及词义。‎ ‎2.读小黑板生字词(齐读、抽读、去掉音节读)。‎ ‎3.读多音字。‎ ‎    撒sā 撒网   塞sāi 塞车 ‎     sǎ 撒种    sài 塞北 四、自学解决,简要讲述故事 ‎1.自读课文,分意义段,并把段意写在书上。(给一定时间读书。教师巡视与生探讨。)‎ ‎  第一意义段(1-4自然段)渔夫捕鱼捞起了一个黄铜胆瓶,用小刀撬去瓶口锡封,一股青烟冒出变成魔鬼。‎ ‎  第二意义段(5-15自然段)魔鬼听说所罗门已死,没有惧怕,于是要杀死救他的渔夫,并讲出了理由。‎ ‎  第三意义段(16-25自然段)渔夫引诱魔鬼再次进入瓶里,并封住瓶口,战胜了魔鬼,转危为安。‎ ‎2.生小声简述故事。‎ ‎3.抽生讲述,其余认真听,等会补充,修正。(多媒体展示故事或挂图,图书结合看,并板书。)‎ 五、揭示中心思想 ‎1.出示多媒体阅读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看看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渔夫用什么救了自己?‎ ‎2.默读思考(给一定读书时间,教师与生探讨)。‎ ‎3.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组长管理,从参与,教师参与。)‎ ‎4.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  渔夫放出了魔鬼,救了他,魔鬼恩将仇报反而要杀渔夫。渔夫对魔鬼说:“我要问你一件事,你必须说实话。”“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魔鬼要让渔夫想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就钻进瓶里,渔夫立刻封住了瓶口。渔夫战胜了魔鬼,救了自己。‎ ‎  渔夫设计引诱魔鬼进入瓶里,就可救自己。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里,说:“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相信。”激将魔鬼,魔鬼要让渔夫相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钻入了瓶里。‎ ‎  渔夫用智慧救了自己,战胜了魔鬼。(板书)‎ ‎5.读第三意义段。‎ 六、读《东郭先生和狼》,认识魔鬼的本性 七、拓展 ‎1.读资料表。‎ ‎2.读《一千零一夜》。‎ 板书设计 ‎                32* 渔夫的故事 ‎        渔夫  捕鱼捞到黄铜胆瓶    放出魔鬼 ‎        魔鬼  要杀渔夫        恩将仇报 ‎        渔夫  引诱魔鬼入瓶      用智慧战胜魔鬼 教后记: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2.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把自己想读的意思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读“我的发现”,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读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5.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人物的才思敏捷。‎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读一本好书。‎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名言导入 ‎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   (多媒体打出,师生齐读)‎ ‎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   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  自由交谈:自己读过哪些好书(说说书名,可不提及内容)‎ 介绍一本好书 ‎1.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    a.请1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    b.征求大家的意见,想了解哪个同学读的哪本书,请那位同学介绍。‎ ‎     师生评价,概括出介绍、推荐一本好书的方法:一是要把书名、内容说清楚明白;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比如有趣的部分、书给人的启示、快乐等;三是要把握听的同学的疑问简要解答。‎ ‎2.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     可以介绍自己最想向大家介绍的一本书,也可以根据小组同学的兴趣,应他们要求,介绍一本自己读过大家又感兴趣的书。小组之间评价谁介绍得清楚,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一本或两本书。‎ ‎3.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5.根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  再读名言,能说说通过以前的读书经历和今天的交流,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交流,体会好书的作用)‎ ‎  小结:名人们说的书,应该都是指好书。今天,我们谈到的书,应该说也都是“好书”。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 生活拓展 ‎1.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跟家长介绍清楚。‎ ‎2.在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报纸)”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第二、三课时 习作 ‎  导入激趣,拓展思路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写了不少作文了,每一次都有内容的要求。有的同学说,要是让我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那该多好!今天,就请同学们自由习作,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2.读习作提示,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体会习作的自由。如内容,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可以写实事,也可以写虚拟、想象中的事。体裁上,可以是故事,可以是童话、寓言,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  自主习作 ‎   师生评议作文 ‎1.交流自己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之内交流读习作,选出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并说说好在哪。‎ ‎ 在读习作前,小组成员要把文章的特点讲一讲,以激发听者的兴趣。‎ ‎3.同学读自己的习作。根据实际情况,可体现以下特点:内容各异,体裁各异,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4.教师推荐一篇有明显优点也存在问题的文章,引导大家读、修改。修改后再读一读。‎ ‎5.自己修改习作。‎ ‎  拓展阅读风格各异的小文 ‎1.导读:写作文最好是有感而发,写自己真实的想法,真正要说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这样的作文才会感染人。我们来欣赏一下风格各异的几篇文章,有的是专家写的,有的是小学生写的,相信一定会给你很大启发。‎ ‎2.自由读文章。‎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  复习导入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互相纠错。‎ ‎  读对话,了解内容 ‎1.自读“我的发现”,想想从小林和小东的谈话中,你知道小东有什么发现?‎ ‎2.同桌分角色读,进一步读好对话。‎ ‎  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1.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2.谁还有相同的发现?‎ ‎3.抓主要内容,你还发现有什么好方法?‎ ‎ 学生自由谈,肯定学生学习中注意发现总结方法。‎ ‎ 练习用自己能掌握的方法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在前几个单元中任选两篇概括)‎ ‎  读课本中的歇后语 ‎1.读六个歇后语,说说发现了什么?‎ ‎2.熟读歇后语。‎ ‎3.讲解三个典故“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周瑜打黄盖”。如果学生知道,可请学生讲一讲。‎ ‎4.背歇后语。‎ ‎  说说在读书过程中,关于用歇后语的句子。教师出示几个带有歇后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句子形象生动 ‎1.“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张小亚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他对人了解得很深刻,讲起某人的特点来,那真是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3.你才有了一次好成绩,看,一大意又落后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第五课时 趣味语文 ‎  趣味语文 ‎1.自读两个小故事,读熟练。‎ ‎2.你觉得趣在哪?说一说。‎ ‎3.读对子,反复吟诵,感悟趣。‎ ‎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4.拓展作业:‎ ‎  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趣联妙对故事,在语文活动课上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  阅读延伸 ‎  课外作业:读选读课文。‎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