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形式)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年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形式)》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郑东新区九年制实验学校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数学 学科 四 年级 备 课 本 执 教: ‎ 目 录 ‎1、学情分析及教学措施 ‎2、课程纲要 ‎3、教材分析 ‎ ‎4、单一元第目标 小数的意义加减法 ‎5、第一单元教案 ‎6、第二单元目标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7、第二单元教案 ‎8、第三单元目标 小数乘法 ‎9、第三单元教案 ‎10、第四单元目标 观察物体 ‎11、第四单元教案 ‎12、第五单元目标 认识方程 ‎13、第五单元教案 ‎14、第六单元目标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15、第六单元教案 学情分析及教学措施 上学期成绩 ‎90—100‎ ‎80—89‎ ‎70—79‎ ‎60—69‎ 不及格 优分率 均分 班级学生现状分 析 整改 措施 学困生情况分析及整改措施 学困生成 绩 跟 踪 姓名 性别 ‎1‎ ‎2‎ ‎3‎ ‎4‎ ‎5‎ ‎6‎ ‎7‎ ‎8‎ 期中 期末 本学期成 绩 期中 ‎90—100‎ ‎80—89‎ ‎70—79‎ ‎60—69‎ 不及格 优分率 均分 期末 ‎90—100‎ ‎80—89‎ ‎70—79‎ ‎60—69‎ 不及格 优分率 均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生活中的小数和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比大小、小 数加减、购物小票)‎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下册“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已有了对小数的基本认知,加上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习小数的意义不是十分困难。测量活动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因此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小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小数的加减是对学生基础的训练,为生活中小数加减四则运算作准备。‎ 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小数的加减法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认识小数的乘法意义入手,安排了五个情境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计算小数的方法,发现和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即及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的计算小数乘法,利用小数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灵活的将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加以混合应用。‎ 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精打细算、参观博物馆、打电话、人民币的兑换、动物乐园、电视广告、)‎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商不变的性质、整数除法的运算性质、整数的四则运算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此注意了把已学的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然后区别于整数不同的地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同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逐步体会将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的思想;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估算,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 ‎(字母表示数、方程、天平游戏、猜数游戏、邮票的张数、图形中的规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等代数初步知识。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通过游戏,理解等式性质,会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而且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四边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数学欣赏、数图形中的学问)‎ 本单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且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图形的审美情趣。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并能画出图形的高;通过实际操作,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知道什么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节日礼物)‎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历观察物体和用5个正方形搭成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能区分拍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 本单元设计了三个游戏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参加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体会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可能性大小的计算。‎ 四、综合应用 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特点:‎ 一、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册教材在呈现时,十分重视学生的活动,这样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删繁就简,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 新的数学课程体系,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干。本册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试图删繁就简,力争加强基础,突出思想方法。例如“小数乘法”这一内容,过去的教材一般要分为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小数乘以小数,分别总结计算方法。实际上小数乘法的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本册教材打破这样的编排顺序,在这个单元中安排“有趣的小数点”。通过具体的事例,学生容易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小数乘法只要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计算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 三、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素材,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教材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他们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逐渐丰富,本册教材提供的情境范围比前几册逐步扩大,如“世界人口”“人口与环保”“人民币兑换”“激情奥运”等,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也是本套教材力求做出特色的内容之一。本册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性的活动。“数图形中的学问”,围绕数图形,培养学生有序思维;“激情奥运”是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射击、跳水、田径等比赛项目中的数学问题;“图形中的规律”,通过用小棒摆图形,从中发现规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材在编写时,仍然注意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本册教材运用图画、故事、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注意问题:‎ ‎1.重视创设生动有趣且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且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开展数学活动。教师要很好地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同时,还可以自己创设适合本地区的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2.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利用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与第一学段相比,本册教材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要大一些,如教材中的“有趣的小数点”,放手让学生探索与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还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想法,反思自己的看法,认真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参加数学活动的能力。‎ ‎3.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在探索计算方法或解决某个问题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对于一个班级的群体来说,必然会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有些策略看来不是十分简捷,但对学生来说是独立思考的成果,应予以肯定;然后,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自我反思,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合理的策略。‎ ‎4.积极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本册教材在编写时,配合各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了许多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践活动和专题性的综合应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5.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有利于学生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发展数字思考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附表 ‎2015—2016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进度安排 时间 课时 教 学 内 容 ‎2.24—3.17‎ ‎11‎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3.18—3.31‎ ‎7‎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4.1—4.15‎ ‎8‎ 小数乘法 ‎4.18—4.22‎ ‎4‎ 复习 期中考试 ‎4.25—4.31‎ ‎4‎ 观察物体 ‎5.3—5.9‎ ‎8‎ 认识方程 ‎5.10—5.27‎ ‎3‎ 数学好玩 ‎5.30—6.14‎ ‎7‎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6.15—‎ ‎4‎ 总复习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基础性目标 ‎①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②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③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2.发展性目标 ‎①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本单元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小数的认识这一部分安排学生十分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小数所表示的意义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教供了小学生可操作的素材。而对于小数的加减法,则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其加减法。‎ ‎【教学时间】 11课时 第一单元 ‎ 课题 小 数 的 意 义 教学 目 标 ‎1.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能把 十进分数改写成小数或把小数改写成十进分数。‎ ‎2.通过实际操作:“看一看”、“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体会小数与十进分 数的关系。‎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了解小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及小数与十进分数的互化。‎ 难点 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数位的相互关系。‎ 教具 挂图 计数器 四张正方形纸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创设情境 建立模型 创设情境 建立模型 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标签,让学生说说商品的单价。‎ ‎2、谈话引入:同学们都能正确地读出了这些商品的标价,这是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了“元、角、分和小数”,一些商品的标价用元做单位时,要用小数表示。那除了商品的标价可以用小数表示外,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3、四人小组交流自己事先已经收集好的生活中的一些小数。‎ ‎(全班汇报交流)‎ ‎4、出示挂图,学生阅读第2页。同学们说得很好,生活中有很多小数,咱们的课本中也举了一些例子,同学们翻到第2页,‎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结合情境图,安排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自己读一读,课下还可以再继续找找生活中的小数。这些小数到底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活动。‎ 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活动一:折一折,涂一涂 ‎1、(出示一个正方形)我们把一个正方形表示为“‎1”‎,请同学们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把其中的1份涂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再把另一个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中的3份涂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 ‎2、我们可以写成小数0.1,0.1表示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 ‎3、学生尝试把写成小数。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把“1”平均分成10份,3份是它的,也就是0.3。‎ ‎4、请同学们尝试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先用分数表示,在用小数表示。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5、挑战:请同学们把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其的1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然后试试用小数表示;那23份涂上颜色,怎么表示呢?‎ 小数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结论获得,必须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体验。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6、先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7、推想:改写成小数是多少?‎ 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两人互相商量。‎ ‎8、观察发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是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是三位小数。‎ 活动二:读一读,写一写 ‎1、刚才同学们写了很多小数,如:0.23,0.127,0.409。谁会读这些小数呢?‎ 学生尝试读。‎ ‎2、这三个小数的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都是0,如果整数部分不是0,怎样读呢?如:32.017,125.409。‎ 学生尝试读。‎ ‎3、观察总结: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有什么不同?‎ ‎4、认识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 出示计数器,教师介绍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 学生比较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与整数部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拨一拨,说一说。‎ (1) 在计数器上各数位都拨上3个珠子,说说每个3表示多少,这个数怎么读?‎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先读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试读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教学反思 教学 目 标 ‎1.会把几分米或者几厘米用米做单位表示,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 量等。‎ ‎2.通过测量活动,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者几厘米用米做单位表示的过程,进一 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难点 几米几分米或几米几厘米等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具 米尺、卷尺等。‎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活动一:猜一猜 ‎1、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说说情景图的主题,并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分组讨论:6分米和45厘米用“米”做单位怎样表示呢?‎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写成分母是10或者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活动二:量一量 ‎1、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或者其他物品的长度,然后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做单位怎样表示。‎ ‎2、重点讨论:‎1米6分米用“米”做单位怎样表示?‎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书中获取问题,研究解决。‎ 让学生在活动中利用小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解释与运用 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4、完成第5页“填一填”。左面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面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最后全班交流。‎ 解释与运用 活动一:练一练 ‎1、‎ 第一题:先让学生从题中找出数学信息,再用小数表示。重点讨论:‎1千克500克=( )千克。‎ 第二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再用小数表示。‎ ‎2、第7页“练一练”。‎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活动二:量身高 ‎1、同桌相互帮量身高,然后再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 活动三:收获园 自我评价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情况,自己有什么收获。‎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交流,大胆表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体会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三)‎ 教 学 目 标 1. 将十进制单位的数改为高级单位的数,进一步明白小数的意义。‎ 2. 会用小数表示物体的数量和重量。‎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检查预习 练一练 全课小结 一、检查预习 ‎ ‎1.你能说一说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吗?‎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对应的小数或分数。 ‎ 二、练一练 ‎1、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 ‎ ‎2、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 内容,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臵疑。‎ ‎ 3、教师精讲。 ‎ 三、探究新知 ‎ ‎1、说一说课本第6页上得每一个2分别表示什么? ‎ ‎2、小数点后面 的每一位都表示什么? ‎ ‎3、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后独立完成括号内的题目。‎ ‎4、精讲例题。 ‎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 五.当堂训练。‎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 比 大 小(一)‎ 教学 目 标 ‎1.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生动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2.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 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学排列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一、设疑激趣:‎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一、设疑激趣:‎ ‎1、创设情境:少年演讲比赛 教师提问: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的得分高呢?你是怎么想的?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 ‎(1)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2)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 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郑强和李明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87○9.90‎ 2、 评委会给张华多少分呢?‎ ‎(1)独立阅读,分析信息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回忆旧知,为新知的学习顺利铺垫,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交流,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他们理解数学很有帮助,甚至产生深远影响。‎ 解释与应用 ‎(2)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1、 你能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 )>( )>( )‎ ‎4、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5、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解释与应用 一、 我能行:‎ ‎1、独立练习:P10 1、2题 ‎2、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二、 我最棒:‎ P10 3、4题(重点指导第3题,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 三、 数学游戏:猜价钱 四、 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同学们有哪些新的学习体会?还有什么问题?今天的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能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节本课内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和原来的想法比较,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多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正确熟练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买菜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能正确进行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个性调整 复习引入 教授新知 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收集了超市的购物小票,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来。‎ 谁能说说你带来的购物小票上都有些什么?‎ 上面的每一项都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收银员阿姨找回的钱究对了没有?‎ ‎1、课件出示:超市场景和一张购物小票。‎ 提问:从这张购物小票上,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例如:两件物品一共多少元?‎ 酸奶比饼干便宜多少元?‎ 饼干比酸奶贵多少元?‎ ‎……‎ ‎2、提问:售货员收的钱对吗?‎ ‎1.25+2.41=‎ ‎3.66-1.25=‎ ‎3.66-2.41=‎ ‎3、怎样计算呢?‎ 指名两名同学板演自己的竖式。‎ ‎4、涂一涂。‎ 利用方格纸涂一涂。‎ ‎5、算一算。‎ 巩固练习 在涂一涂的基础上算一算。‎ ‎6、引导学生小结。‎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只要将小数点对齐,其他步骤就与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问: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 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 ‎1、“练一练”第1题。‎ 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除了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外,还要注意加减法。)‎ ‎2、课件出示:‎ ‎ 3.5+2.48 10.2-5.21‎ ‎3、课件出示摘帽子:‎ 老师身高‎1.62米,凳子高‎0.47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2.35米高处的物体吗?‎ 引导学生进行争论。‎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 2 . 4 1‎ ‎+ 1 . 2 5‎ ‎-----------------‎ 3 ‎ . 6 6‎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比身高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的进、退位加减法;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热情,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的进、退位加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 二、练一练 三、全课小结:‎ 今天数学游乐园开张了,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 。只要大家答对门口的几道题,就可以免费进去了,你们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情境和算式:‎ ‎0.24+0.1= 0.82-0.32=‎ ‎1.54+2.3= 9.88-4.32=‎ 售货员阿姨说:“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可以口算也可以列竖式计算,只要算对了,就可以免费进园了。”‎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量体重”的画面,笑笑、淘气和丁丁在对话。‎ 从这个情境中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45.2-33.4=‎ 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引导学生发现:在计算时,十分位上的不够减,应该向各位退1,再减。‎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38-33.4=‎ 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在38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和两个“0”,大小不变,这样添能够方便计算。‎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歌手大赛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结合问题情境,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 二、练一练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课件出示)‎ ‎1、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板书:谁的总分高?高多少?‎ 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 要想算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 ‎(引导学生认识:要通过算一算才知道。)‎ ‎3、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学生的不同的解法。‎ ‎①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②9.43-(8.65+0.40)‎ ‎ =9.43-9.05‎ ‎ =0.38(分)‎ ‎ 4、通过以上的计算,你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比怎么样?‎ ‎ 5、第17页“试一试”第1题。‎ ‎ 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最简便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认识图形 ‎【内容标准】‎ ‎1.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 ‎2.通过对三角形的分类活动,认识并能识别哪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3.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º。‎ ‎4.通过摆一摆的实验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二、发展性目标 欣赏图案,体会图案形成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初步认识梯形,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三角形内角和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体验分类以及探索图形特征与性质的方法。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突出分类在认识图形中的作用,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图形的性质,重视对探索过程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二单元 认识图形 ‎ 课题 图形的分类 教学 目 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具 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说一说 分一分,想一想 活动一:说一说 ‎1、出示“走进乡村”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图中有哪些平面图形。‎ ‎2、同桌互相交流。‎ 活动二:分一分,想一想 ‎1、把你找出的图形进行分类,并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2、把下面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3、出示淘气的分法。淘气为什么这样分?4、引导学生找出每类图形的特点。A组中的四边形有两组对边互相平行,他们都是平行四边形;B组中的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它们都是梯形。C组图形的两边都不平行。‎ 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图形,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 画一画 填一填 实践活动 活动三:画一画 ‎1、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特点。‎ 活动四、填一填 ‎1、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2、讨论图3和图5是不是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它们是平行四边形吗?‎ ‎3、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仅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它们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活动五、实践活动 ‎1、让学生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2、生活中你还见过运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情况吗?‎ ‎3、小结。‎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特点。‎ 帮助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后反思 课题 三角形分类 教学 目 标 1、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三角形的特点。‎ 2、 通过认一认和练一练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三角形的特点,并能熟练的区分各类三角形。‎ 重点 认识各类三角形 难点 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并会区分 教具 各类三角形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分一分 认一认 活动一:分一分 ‎1、我们以前学过那些角?‎ ‎2、出示情境图。这是什么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些三角形一样吗?‎ ‎3、你能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吗?‎ 活动二:认一认 ‎1、出示笑笑的分法。笑笑为什么这样分呢?‎ ‎2、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3、观察第二类让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个直角,其他两个角时锐角,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通过操作和观察,体会三角形的特点 猜一猜 练一练 ‎4、用同样的方法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5、出示各类三角形,判断以下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6、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边有什么共同特点。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7、认识等边三角形。‎ 活动三、猜一猜 ‎1、我们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数学游戏。猜一猜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活动四、练一练 ‎1、练一练的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练习练一练的第3、4题。‎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4、小结。‎ 使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 教后反思 课题 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 目 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重点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熟练应用 教具 量角器 三角形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设情境,建立模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活动一、比一比 ‎1、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探索活动。‎ 解释与运用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180度。‎ 活动三、撕一撕,折一折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 解释与运用 活动四、练一练 ‎1、学生做试一试。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运用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2、判断。它们说得对吗?‎ ‎3、实践活动。动手做一做,验证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4、小结 教教后反思 课题 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 目 标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试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试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断,能否组成三角形。‎ 重点 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 能应用发现的结论 教具 直尺、量角器、三角形、‎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活动一、猜一猜 ‎1、出示情境图。“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你是怎样想的?‎ ‎2、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走近路,在这幅图中,邮局、清泉村和杏云村所在的位置,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从图中和我们的经验中同学们都认为路线a最近,路线b 加上路线 c 一定比路线a 远。‎ ‎3、那么,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边大呢?‎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活动二、画一画,算一算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学问题。‎ 解释与运用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3页“填一填”,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角形的边的长,再比一比,填入表内。书上做了一个范例,同学们先讨论一下是怎样比的,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通过试验,最后你发现了什么,把它填在书上。‎ ‎2、小组活动。‎ ‎3、小组汇报。‎ ‎4、现在把同学们发现的结论讨论一下。‎ 解释与运用 活动三、练一练 ‎1、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请同学们应用这一结论来判断下面三组线段是否能摆成三角形。打开课本34页“练一练”第一题填在书上。‎ ‎2、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得第2、3、4。‎ ‎3、小结 通过小组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 四边形的分类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区别掌握各类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创设情境 教学新课 练一练:‎ 课堂小结 情境:‎ 谁知道这个盒子外面是什么图形吗?你们认识它们吗?这是四边形吗?平时你在哪里还见过四边形呢?(出示图片)你们来找一找哪些是四边形。(出示图片——有些图形不是)‎ 谁可以说说什么叫四边形?(四边形就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 ‎(出示课题:四边形分类)‎ 教学新课:‎ ‎(1)(课件出示)请大家仔细观察刚才和大家打招呼的这8个四边形,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 你能试着把它们分分类吗? ‎ 哪个组先来说一说你们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各是怎么分的?‎ 还有哪个组有补充或有不同的意见?‎ ‎ (2)引导归纳。‎ 引导学生找出同一类图形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定义。在学生明确了以上各组图形的特征以后教师重点指出:‎ ‎ A组的图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 B组的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它们都是梯形。‎ ‎ C组的图形没有平行的边,就叫做四边形。‎ ‎(3)小组讨论:平行四边形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仅两组对边平行,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内容标准】‎ ‎1.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 ‎3.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了解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二、发展性目标 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法,能利用小数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了解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法的计算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小数乘法与以往教材不同,突出转化思想,,即如何将未知的小数乘法转化为已学过的整数乘法问题,紧紧抓住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这一关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课时安排 ‎8课时 第三单元 课 时 教 案 课题 买文具 教学 目 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 图片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激发、回忆 活动一:激发、回忆 ‎1、比一比看谁最能干:‎ ‎17×25  81×59  603×37‎ ‎2、17×25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根据算式和你的生活实践编出一道题吗?‎ ‎3、引入:以前我们学习了整数乘法的计算,小数乘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这部分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首先小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有了整数乘法的基础,学生在学小数乘法时的困难相对来说减少了,再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活活动二:购物 活动三 算一算 活动二:购物 ‎1、出示挂图,请你仔细观察图片,将你所收集的数学信息写在草稿本上。‎ ‎2、你能根据你所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3、可以怎样列式计算?(让学生讨论,只列算式不计算,并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4、让学生解释:用加法计算、用乘法计算的思路。‎ ‎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6、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活动三 算一算 ‎1、刚才我们把算式列出来了,那结果是多少呢?想一想该怎样计算?‎ ‎2、分组讨论、交流。‎ ‎3、个别汇报。‎ ‎4、小结小数乘以整数的方法。‎ 利用所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就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探索小数乘法的意义。‎ 课后反思:‎ 课题 小数点搬家(一)‎ 授课 教学 目 标 ‎1、认识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有关的乘除法。‎ 重点 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在观察总结归纳“规律”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此“规律”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活动一:激发、回忆 活动一:激发、回忆 ‎1、出示:1.276 12.76 127.6 1276从小到大排列 ‎2、提问:‎ 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四个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入: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小数点这节课。(板书课题)‎ 活动二:观察、比较 活动二:观察、比较 ‎1、出示挂图,请你仔细观察图片,将你所收集的数学信息写在草稿本上。‎ ‎2、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三种商品哪种最贵,哪种最便宜?‎ ‎3、观察这三个小数有什么特点?‎ ‎4‎ ‎、小组合作学习:小数点变化了,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析书0.08元=8分,0.8元=80分,8元=800分)‎ ‎5、引导学生观察:‎ ‎(1)同学们观察这三个等式,从上往下看,(板书)把第二式、第三式分别同第一式比较,等号左面的数小数点位置发生什么变化?等号右面的数发生什么变化?‎ ‎①首先把第二式与第一式比较,有什么变化?‎ 观察后提问:0.08变成了0.8,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百分位上的8移到哪一位上?80分变成了800分,扩大了多少倍?‎ 小数扩大了10倍,说明了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值扩大10倍)‎ ‎②带着问题继续把第三式与第一式比较,你又得到什么结论?小数点还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 ‎③从这一例子上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来的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规律吗?‎ 活动三 做游戏 ‎(2)练习:‎ ‎①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 )( )倍。‎ ‎②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 )倍。‎ ‎③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 )( )倍。‎ ‎(3)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发生的变化,那么请你猜想一下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6、小结。‎ 活动三 做游戏 每人发一个数字,其中一个小朋友发一个小数点。‎ ‎302.45(原数写在黑板上),分别按原数站好。‎ ‎①小数点跑到0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活动四:总结 ‎②小数点跑到4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③小数点跑到3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④小数点先下去,原来的怎样变化了?‎ 活动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课题 街心广场 授课 教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理解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 数的关系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难点 掌握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及灵活运用。‎ 教具 图片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活动一:激发 活动二:观察、比较 活动一:激发 ‎1、 出示图片: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收集到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所知道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3、尝试自己解决。‎ ‎(1)小礼堂的面积是多少?(注意面积的单位)‎ ‎(2)屏幕的面积呢?‎ ‎(3)地板砖的面积是多少?‎ 引入:怎样计算地板砖的面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活动二:观察、比较 ‎1、请你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发现?‎ ‎2、引导讲解:‎ 观察所给的图,通过计算小礼堂、屏幕的面积,进而由地板砖的面积引起学生生疑进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和积的变化,从而探索0.3*0.2的结果 活动三 算一算 用一用 总结 ‎(1)同学们观察这三个等式,从上往下看,有什么特点?两个乘数和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总结规律吗?‎ ‎(2)你能根据这个规律推想出0.3*0.2的得数吗?(书P44,填空)‎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讲解乘法竖式。‎ 活动三 算一算 用一用 比一比,看谁最能干?‎ 活动四:体 验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通过合作学习,及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包装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会利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要让学生学会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课前复习 ‎ 二、创设情境 三、自主探索 一、课前复习 ‎ ‎ 课件出示0.96×7和0.02×0.9,不计算你能快速说出他们的积的小数位数吗,为什么? 学生回顾反思。 ‎ 二、创设情境 ‎ 课件出示第40页情境图。‎ 笑笑要过生日了,同学们都在为她准备生日礼物。可是在准备生日礼物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能替他们解决吗?‎ 提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观察思考,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买包装纸需要多少元?‎ 列式解决问题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动探索新知识集聚动力。 ‎ 三、自主探索 ‎ ‎ ‎ 四、回顾总结。‎ 你能估一估,算一算上面的算式吗?‎ 同学们想得都非常对,但做起来比较麻烦,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种简便的算法。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2 . 6‎ ‎×0 . 8‎ ‎2. 0 8‎ 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呢?‎ 能独立解决自己提的数学问题吗 讲解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的计算解决方法 ‎ 学生独立估算,然后同桌互相纠正。‎ 学生倾听质疑。‎ 买彩带需要多少元?‎ 通过估一估,算一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完成后,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 四、回顾总结。 ‎ ‎ 通过刚才学习小数乘法竖式计算,大家有什么收获? 归纳总结反思。 ‎ 巩固小数乘法竖式计算的方法。 ‎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蚕丝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号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地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掌握小数末尾0的处理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情境引入 ‎ 二、自主探索 ‎ 一、情境引入 ‎ ‎ 课件出示古诗李商隐的《无题》‎ 这首诗写一个闺中女子相思落泪的哀怨,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提到春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蚕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春蚕和秋蚕吐的蚕丝是不一样的。,请看情境图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要求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需要哪些条件?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思考,提数学问题。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二、自主探索 ‎ ‎ 1、估一估。‎ 在计算1.2×1.25之前,先估算一下,1.2×1.25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2、算一算。‎ 你能笔算1.2×1.25吗?笔算1.2×1.25又要注意什么呢、?‎ 巡视指导列竖式有困难的孩子 三、探究结果汇报。‎ ‎3、一条丝巾的质量大约多少克?怎样列式?‎ 小结小数乘整十数或整百数一般让小数和整十数或整百数的非零数对齐,所以上面的竖式可以怎样写?‎ ‎4、出示教材第42页最下面的例题。‎ 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填一填,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你们能再举个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学生独立估算,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说一说列竖式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 尝试笔算1.2×1.25‎ 学生独立书写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三、探究结果汇报。 ‎ ‎ 通过刚才解决一条春蚕吐丝的长度的问题和一条丝巾质量的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归纳: 升华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设计:‎ 蚕丝 ‎1.2×1.25=1.5(千米) 0.35×300=105(克)‎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手拉手 小数的加减乘混合运算 ‎ 教 学 目 标 ‎1、学生能根据手拉手中的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交流、合作等活动,学生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任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究 ‎ 三、全课小结:‎ 一、情境导入 ‎ ‎1、课件播放希望小学的学习条件的图片。‎ 看到以上情境,你有什么感想?‎ 1、 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2、 某班同学们也和咱们班同学一样有爱心,他们帮希望小学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 出示教材第44页情境图。‎ 你知道他们都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了那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吗?‎ 学生观察,看图畅谈感想。‎ 二、自主探究 ‎ ‎ 1、淘气要给希望小学的3明同学分别买1本练笔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话多少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求什么?然后呢?‎ ‎2、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肯定做得好的小组,你们同意以上做法吗?谁能说一说原因。‎ 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 你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的运算定律和运算顺序吗?‎ 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活动:有的用分步算式解决,有的用综合算式解决,‎ 三,回顾总结 ‎ ‎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 学生畅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历观察物体和用5个正方形搭成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 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同;‎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能区分拍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 ‎1.能根据提供的一组照片或图片,辨别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或形状。能正确区分拍摄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 ‎2.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观察、想象、推理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重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能根据立体图形,画出从上面、正面、侧面看到的图形。‎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内容 看一看 教 学 目 标 1. 根据观察位置的高低与远近变化,让学生想想、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学生在观察中,体验随着高低与远近的变化,所看到的范围不一样,从而发展空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由高到低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难点 通过由高到低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 二、探究新知  ‎ 三、点拨升华 ‎ 四、课堂总结  ‎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 揭示课题,板书看一看。并小黑板出示教学目标。     ‎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 ‎(一)交流自学情况  ‎ ‎ 1. 观察课本53页情境图,说说这幅图表达了什么意思 淘气和笑笑从正面分别看到了什么?什么看不到?     ‎ ‎ 2.观察课本53页“练一练”情境图,用直线连上他们分别看到的情景。‎ ‎(二)小组展示成果 ‎ 三、点拨升华 ‎ ‎1、搭一搭,画一画 ‎ ‎ 观察53页立体图形,尝试画出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独立完成后,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进行检查。  ‎ ‎2、学生汇报,集体探讨,如何画出相应的图形?有什么规律吗?      ‎ ‎ 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看到不同的形状 ‎ ‎3、师小结: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看到不同的形状。      ‎ ‎ 四、课堂总结                 ‎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 ‎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我说你搭 教 学 目 标 ‎1、经历搭立体图形的操作过程,体会必须根据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左面或右面)的形状特征,才能确定所搭的立体图形。 ‎ ‎2、结合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仅根据立体图形某一面(如正面)的形状,所搭的立体图形是不唯一的。‎ 教学重点 能根据指令搭出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根据从某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二、活动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了解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那如果让同学们自己搭出符合要求的立体图形,有没有信心做到?今天我们就来搭一搭。 ‎ 你们都用积木做过游戏吗? 正在用积木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 二、活动过程 ‎ 活动一:按照指令搭建立体图形 ‎ ‎1、 师生游戏: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要求大家用三个小立方体,搭建从正面看是三个正方形的立方体。  预设:三个正方体一字排开 三个正方体立起来搭建  左面一个、右面两个立方体  右面一个、左面两个立方体  ‎ 师:刚才大家搭建的图形都是正确的,可见,按照一种要求搭建的图形可能是多种的。 ‎ 现在再增加一个条件,从右面看是两个正方形。刚才我们搭出的图形都符合要求吗?  ‎ 学生讨论。 符合上述要求的图形有两个。 ‎ 最后的要求是,上面的正方体在右面。    师:怎么知道这个立体图形符合要求呢? ‎ 预设:要想知道搭成的立体图形是否符合要求,我们可以对搭好的立体图形检查一下,看看对不对 ‎ ‎2、 ‎ 三、巩固扩展 ‎ 四、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 同桌游戏:同桌快速分工,一个发出指令,另一个搭立体图形,并请发指令的同学先想好你准备让对方搭的立体图形。同桌两人互换角色进行练习。师参与活动并进行交流 ‎ ‎   师:请大家说说通过这个我说你搭的游戏,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二:按照图形要求搭建  ‎ 要求:1.三个立方体;2.从正面看看到的图形是:       ‎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活动单位,探讨交流。  ‎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汇报交流。 汇报预测: ‎ ‎ 1:从正面看是横着的两个正方形,那么其中2块正方体可以并排在一起,再确定第3个正方体的位置。 ‎ ‎ 2:从正面看只有一层,那么这3个正方体不能上下重叠,第3块和其他两块是前后的关系。  ‎ ‎ 三、巩固扩展 ‎ ‎1、 请你按照淘气的指令搭一搭:用3个正方体搭一个立体图形;横着放2块;从右面看是   ‎ ‎2、笑笑用3个正方体搭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2个正方形。请试着用两种方法搭出来,并分别画出你从正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 四、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搭一搭 教 学 目 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块的数量范围。‎ ‎2.在搭一搭、画一画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按要求搭立体图形,并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根据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能通过两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建立体图形所需小立方块的数量范围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请学生猜一猜这个立体图形是由几个立方块搭成的。‎ 提出问题:到底是由几个立方块搭成的?‎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㈠画一画 ‎ 1.搭一搭,画一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⑴搭一搭。教师发口令,学生搭出立体图形。‎ ‎⑵学生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并在方格纸上画出所看到的形状。‎ ‎⑶展示交流:你为什么这样画?‎ ‎⑷学生质疑后小结方法:看到的面画出来,隐藏的面不画。‎ ‎2.看一看,画一画。‎ ‎⑴改变立体图形的形状。‎ ‎⑵让学生看着直观图说一说从各个面看到的形状。‎ ‎⑶比较两个立体图形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得出:立体图形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㈡搭一搭 ‎1.教学例2。‎ ‎⑴出示第78页例2。用5个小立方块搭成的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观察到的是 、从前面观察到的是 。你能搭出立体图形的形状吗?‎ ‎⑵学生先想一想立体图形的形状,再动手搭一搭。‎ ‎⑶反馈交流:你是怎样想的?[y3] ‎ 小结:可以从上面观察到的想起,也可以从前面观察到的想起。‎ ‎⑷初步感悟:从2个方向观察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试一试。‎ ‎⑴出示:一个用5个立方块搭成的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是 ,从左面观察是 。 ‎ ‎⑵同桌两人合作:‎ ‎⑶反馈交流 ‎ ‎3.确定立方块的数量范围。‎ 看来我们知道立方块是5个到7个之间,知道这么一个范围。‎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 四、交流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得到什么启示?‎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方程,也是学生用算术思维迈向代数思维的新起点。无论是用字母表示数,还是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很抽象的。同时,本单元内容又是后面学习代数相关知识的基础,所以这部分的教学至关重要。内容是主要用字母表示数,认识方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与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慨括能力。    ‎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 ‎3、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 ‎4、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单元重难点 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8课时 课题 字母表示数 教学 目 标 1、 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 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性调整 一:儿歌 活动 二、猜年龄:‎ 活动 活动一:儿歌 ‎1、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 ‎2、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n只青蛙_____张嘴 活动二、猜年龄:‎ 1、 妈妈比小淘气大26岁. 小淘气1岁,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 小淘气2岁呢?‎ 小淘气年龄/岁 妈妈年龄/岁 ‎(1) 1‎ ‎2‎ ‎3‎ ‎…‎ ‎(2) a ‎1+26‎ ‎2+26‎ ‎3+26‎ ‎…‎ a+26‎ ‎2、如果小淘气a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 a表示小淘气年龄,a+26表示什么? ‎ 用学生熟悉的儿歌让学生体会到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通过比年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a+26表示妈妈的年龄,也可以表示妈妈年龄和小淘气年龄之间的关系 摆小棒 活动三:摆小棒 ‎1、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摆a个呢?‎ 三角形个数 小棒根数 ‎(1) 1‎ ‎2‎ ‎3‎ ‎…‎ ‎(2) a ‎1×3‎ ‎2×3‎ ‎3×3‎ ‎…‎ a×3(‎3 a)‎ 解释运用: 试一试 ‎2、a×3写作:3●a或‎3 a,数字通常写在字母前面.‎ ‎3、a表示a个三角形, 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3 a表示什么? ‎ ‎4、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活动四:解释运用: 试一试 1、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___只青蛙_____张嘴,____只眼睛____条腿;‎ ‎2、填空 ‎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n只手有____个手指。‎ ‎3、用字母表示你学过的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生交流完成。‎ 1、 用字母表示你学过的运算律。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结合生活理解问题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 等量关系 教 学 目 标 ‎1、可以通过姚明与妹妹的身高学会解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 2、会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学重点 学会解答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学会用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和解决含有两未知的数学问。‎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 二、探究新知  ‎ 一.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姚明的身高,算一算这姊妹两个的身高。板书课题:等量关系 ‎ 二、探究新知                 ‎ ‎(一)、交流自学情况 ‎ 活动一:姊妹两跟姚明身高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我比妹妹高‎20厘米。这句话中隐含了什么? 2、姚明的身高是我的2倍,这句话中隐藏了什么? 3、这题的等量关系是: ‎ 活动二:画线段图列方程 ‎ ‎1、你会根据他们的对话画出线段图吗? 2、根据线段图列方程并解答。 3、你可以根据其他的条件找出别的等量关系吗?试试看 ‎ 三、 全课小结:‎ ‎(二)、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展示部分) ‎ ‎1、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和疑问。 2、展示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小组补充完善,评价病可以提出疑问,由展示组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组补充,最后由组长做总结发言。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 三、课堂总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不明白的地方?       ‎ ‎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教学反思 课题 方程 教学 目 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性提升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66页的天平图,画面其他内容不出现)‎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如果用X表示药丸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3、(出示月饼图,画面其他内容不出现)‎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4、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每块月饼的质量×4=400)‎ 如果用X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4X表示什么?‎ ‎5、(出示水壶图的左边)‎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000毫升的水,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一杯,杯子 能装200毫升的水)‎ xKb 1.C o m ‎6、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2个热水瓶的容积+200毫升=2000毫升 ‎7、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X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2X+200=2000)‎ 活动二:解释运用:练一练 ‎8、2X表示什么?‎ ‎9、观察刚才我们列的几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与同学交流。‎ ‎10、像X+5=10,4X=400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活动二:解释运用:练一练 ‎1、看图列方程。‎ 理解题意,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 ‎(1)X+20=50+20‎ ‎(2)X+X+7=11 ‎ ‎(3)4X+6-3=87‎ ‎(4)X+21=175‎ ‎(5)b+15+b=100‎ ‎(6)5X+2+2=44‎ ‎2、根据题意列方程。‎ ‎(1)理解题意,车上原有多少人可以用什么表示?‎ 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X-5+8=15‎ ‎(2)理解题意,摆一摆 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 ‎3、日历表的规律。‎ 理解题意, 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等式共同特点,与同学交流会用语言描述。‎ 鼓励学生找一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 解方程(一)(二)‎ 教 学 目 标 ‎1.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 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答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知道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 教学难点 知道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三、点拨升华 四、当堂训练 五、课堂总结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用等式的这个性质来解决有关方程的问题,求出我们的未知数,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利用规律、尝试应用 ‎1、认真观察情境图。‎ ‎2、根据图中数据信息,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小组展示成果。‎ ‎1、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和疑问。‎ ‎2、展示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小组补充完善,评价病可以提出疑问,由展示组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组补充,最后由组长做总结发言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三、点拨升华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四、当堂训练 ‎1、练一练 1题。‎ ‎2、完成练一练2、3题,并交流。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不明白的地方?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李明从家到学校‎525米,他走了15分钟,求李明的速度是多少?‎ 教学反思 课题 猜数游戏 教学 目 标 1、 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 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 学 活 动 个性提升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 ‎2、等于80。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 ‎3、你想的数是30。‎ ‎4、你是怎么猜到的? ‎ ‎5、学生交流,解决。‎ ‎6、学生汇报。‎ ‎7、如果淘气想的数为X,那么 书写时要注意:‎ 解:设这个数为X。‎ ‎2X+20=80‎ ‎ 2X=60‎ X=30‎ ‎2X+20=80‎ ‎2X+20-20=80‎ ‎2X=60‎ ‎2X÷2=60÷2‎ X=30‎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用2×30+20=80)‎ 教 学 活 动 个性提升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10、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11、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1、解方程:3X+6=15 0.5X-2=2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2、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3X+3.6=11.40‎ ‎3、练一练 ‎1、列方程求X。‎ 生独立完成。‎ ‎2、看图列方程 ‎(1)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3X+200=2000 4X+1400=11000‎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 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后反思 ‎ ‎ 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 ‎2、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画折线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有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意识。‎ 单元重难点 ‎ 1.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 ‎ ‎2.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画折线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 ‎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生日 1课时 ‎ 栽蒜苗(一) 2课时 ‎ 栽蒜苗(二) 1课时 ‎ 平均数 1课时 教学内容 生日 教 学 目 标 ‎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激趣促学 二、玩中学 三、实践应用 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 一、激趣促学 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 ‎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5)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生日?‎ 三、实践应用   我的女儿生日快到,你们说说送给她什么礼物好?(出示书、布娃娃、果冻、鲜花) 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 ‎1.调查、记录 ‎2.汇报、交流 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栽蒜苗(一)‎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点 ‎1、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在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时。‎ 教学难点 体会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课前谈话 二、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吗?‎ 指名说一说。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的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 三、引出统计图,并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1、观察空白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那正好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你们提前准备了一张统计图,现在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一下这张统计图。学生认真观察,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通过你们刚才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设计的格子有限,按照以前所学的统计形式,无法完整的统计出他们蒜苗成长的记录。‎ 三、引出统计图,并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四、小结 ‎2、小组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那既然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难题,那我们就在小组里先商量一下,遇到的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 小组讨论,商量对策。让学生汇报一下他们小组商量的方法,教师简单评价。‎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了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还要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也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也小。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小组商量一下,哪种办法适合你们小组,你们就选择哪种办法来解决,好吗?那开始绘制这张统计图。‎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利用统计表和方格图,制作统计图。‎ 说说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少。‎ 小组活动,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师:行动快的小组现在已经在心里为你们加油了,加快速度。已经完成的小组可以再看看你们的统计图。考虑一下一会介绍的时候怎么说?‎ ‎4、介绍小组绘制的统计图 ‎5小结,说一说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直观,形象)‎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栽蒜苗(二)‎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生活,更服务 教学重点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导入:‎ 二、进行新课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在的蒜苗。(板书栽蒜苗)‎ 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栽了一株蒜苗,这是老师每隔3天观察一次,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情况。(出示表格)‎ 天数/天 ‎3‎ ‎6‎ ‎9‎ ‎12‎ ‎15‎ 蒜苗高度/厘米 ‎4‎ ‎6‎ ‎10‎ ‎16‎ ‎17‎ 你能帮助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学生在111页上面的格子图制作。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问题)‎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移开小黑板露出折线统计图)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 这些线很曲折,所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进行新课 ‎1、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是都有标题,横线上的数都表示时间,竖线上的数都表示蒜苗高度;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三 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再仔细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可能回答:这条线是逐渐上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坡度变化并说明这条线代表着蒜苗的生长趋势,蒜苗从第6天到第12天生长速度很快,过了12天长得慢了。并板书“线——趋势”)‎ 正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 ⑴估计这株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⑵预测这株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2、学习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呢?下面来观察一下老师是怎样画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讲解画图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记录,谁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读给大家听听?‎ 能不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呢?打开数学书111页,在下边的格子图中画出来。‎ 根据你画的统计图说说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好不好?(先向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 看来有关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之外,其它折线统计图你会看吗?请同学们看屏幕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1)请你看图说一说,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2)估计小玲第八天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 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栽的蒜苗在不断长高,我们的知识也在逐渐积累。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呢?(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会画折线统计图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平均数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 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13、8、13、13、8、8、14、8、11、‎ ‎5、14、14、8、8、13、8、5、21‎ ‎14、13、5、8、5、8、14、8、13、‎ ‎8、13、8、8、14、8、8、14、14、‎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 四、回顾总结 ‎ ‎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四、回顾总结 (5分钟)‎ ‎1.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反思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