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5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2016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3.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 1.重点: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2.难点: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课时安排:12课时 ‎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分 桃 子(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计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自我展示 ‎(一)出示第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3.肯定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选择接近书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二)问题1: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 ‎ □ ○ □ = □‎ ‎1.学生独立计算“68÷ 2”。‎ ‎2.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 ‎(1) 10个 10个 10个 10个 每只猴子可以分2篮零4个,一共24个。‎ ‎(2)60 ÷ 2 = 30,‎ ‎8 ÷ 2 = 4‎ ‎30 ÷ 4 = 34‎ ‎(3)、 3 4‎ ‎ 2√6 8‎ ‎ 4 ‎ ‎ 8 ‎ ‎ 8 ‎ ‎0‎ ‎ 答: 。‎ 问题2: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1)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边实践操作,边思考“把6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办”这两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交流。‎ 三、精讲点拨 ‎1.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个位上。‎ ‎2.平均分时,当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剩下的部是余数。计算方法同无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四、拓展应用:‎ ‎1.小猴回家。‎ 先估算再计算。‎ ‎ 3 √6 3 6 √8 4 5 √7 5 6 √9 6‎ ‎ ‎ 我4天大约吃60只害虫。‎ 我5天大约吃70只害虫。‎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3.用竖式计算。‎ ‎84 ÷ 4 81 ÷ 3 90 ÷ 6‎ ‎98 ÷ 7 84 ÷ 6 96 ÷ 4‎ ‎4.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3、5题 板书设计:分 桃 子 教学反思:注重创设情境,努力使数学生活化。生动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橘子(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两 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是除数的整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是除数的整倍数,商 是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计算。 ‎ ‎3.经历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是除数的整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除尽)的除法。‎ 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小棒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学:‎ ‎(一)教师讲“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分橘子”的故事。并用(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二)教师口头提问,学生交流回答:‎ 师:同学们能帮忙吗?在这个故事中,同学们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48个橘子,要分给三个人。‎ 师:有人补充吗?‎ 生2:要平均分给三个人。‎ 师:就是说每个人分得的应该一样多。‎ 生3:问题是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交流展示 ‎1.列式。‎ 师:该怎样列式呢?‎ 生:48÷3=‎ 师:你选择了除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橘子总数除以分橘子的人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每个人分多少个橘子了。‎ ‎2.展示方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可以用小棒代替橘子摆一摆,也可以算一算。‎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A:我们组用小棒当橘子,10个小棒一捆表示一蓝橘子。每个人分到1捆,又分到6根。也就是没人可以分得16个橘子。(视频投影仪展示思路)‎ B:我们组是用口算,先算30÷3=10,剩下的10个加上这里的8个就是18个,再算18÷3=6,10+6=16(个),所以48÷3=16(个)。‎ C:我们组是列竖式计算的。‎ 教师边听学生叙述竖式边板演 师:刚才我们用分实物、口算、笔算的方法计算“48÷3”,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生1:口算。‎ 生2:笔算。因为口算容易出错,分实物不方便也不切合实际。‎ 三、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的实际点拨 四、小结 师:大家想一下,笔算除法时应该怎样计算?‎ 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数不能整除除数,就要用余下的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在一起去除以除数。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拓展训练 ‎1.76÷4 57÷3 51÷3 96÷8 72÷3 84÷6‎ ‎2.有64个苹果,平均装在4个蓝子里,平均每个蓝子装几个苹果?‎ ‎3.做教材第5页“练一练”的题目 板书设计:分橘子 ‎48÷3=16(个) 1 6‎ 方法1:摆小棒。 3√4 8 ‎ ‎ 方法2:口算。 3 ‎ 方法3:用竖式。 1 8‎ ‎ 1 8 答:每人能分到16个。 ‎ ‎ 0‎ 教学反思:教学中创设了知识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一系列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集兴趣性、知识性为一体的课堂气氛。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商是几位数(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 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学:‎ 视频投影仪出示: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同学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1.列式。‎ 师:该怎样列式呢?‎ 生:888÷6,我是根据“路程÷时间=速度”来列式的。‎ ‎2.学生尝试解决。‎ 师:我们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生1:600÷6=100,888>600,888÷6的结果肯定比100大,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生2:让被除数百位上的数与6作比较,比6小商是两位数,比6大商则是三位数。‎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8个百除以6商1个百,1写在商的百位上,1个百乘6得6个百,写在8的下面,还剩下2个百。‎ 生2:剩下的2个百和十位上的8合起来是28个十,28个十除以6,商是4个十,4写在商的十位上,4个十乘6得24,24写在28的下面,还剩下4个十。‎ 生3:剩下的4个十与各位上的8合起来是48个一,48个一除以6,商是8个一,8写在商的个位上,8乘6得48,没有余数。‎ 生4:商合起来是148.‎ 师生一起板演888÷6的笔算过程。‎ 三、精讲点拨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师:谁能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拓展练习 ‎1.下面各题商是几位数,只判断不计算。‎ ‎389÷3 654÷4 478÷6 432÷5 111÷2‎ ‎2.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算一算。‎ ‎256÷5= 456÷3 = 784÷7=‎ ‎3.学校买来数学学具袋324套,平均分给一年级和二年级;每个年级分得多少套?‎ ‎4.做教材第7页“练一练”的题目。‎ 五、师生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了那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生1: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生2: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相同,从被除数的最高位(百位)除起,商写在百位上。‎ 生3:然后将百位上的余数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计算,商写在十位上。‎ 生4:如果百位上无余数,直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 生5:最后把十位上的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生6:每次得到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上非常积极,老师对你们的表现非常满意。‎ 板书设计:商是几位数 ‎888÷6=148(天) 148‎ ‎ ‎ ‎ 6 ‎ ‎28‎ ‎2 4 ‎ ‎48‎ ‎4 8 ‎ ‎ 0‎ 教学反思: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主动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猴子的烦恼(教材第8—9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说出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 理,能正确进行有关0的除法的口算。‎ ‎2.在小组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能发现被除数的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竖式简便写法,学会正确计算被除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 ‎3.通过独立思考,会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简单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会计算被除数中间有0‎ 或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0的占位作用。‎ 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学:‎ 师: 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遇到了烦恼的事儿,什么事儿呢?(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8页例1的情境图)‎ 师:三幅图各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帮一帮小猴子们吧。‎ 学生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得出:‎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探索新知、展示交流。‎ ‎1.师: 爱思考的小猴子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8页例2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试一试,看怎样帮助小猴子。‎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辅导学生。‎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3只猴子分306个桃子,每只猴子平均分多少个,用除法计算,列式为306÷3.‎ 师: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用竖式表示出来呢?‎ 生1:我发现这个算式和前几天做的不一样,这里出现了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的情况。‎ 生2:我能解决,我是这样想的。把306看成是300与6的和,先分整百数,即300÷3=100;再分个位数,即6÷3=2;最后用100+2=102,所以306÷3=102.‎ 生3:我列竖式计算。‎ ‎102‎ ‎ 3 ‎ ‎ 0‎ ‎ 0 ‎ ‎ 6‎ ‎ 6 ‎ ‎ 0‎ 师:这个竖式还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吗?‎ 生4:中间的0可以省略掉。(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师:有谁能叙述一下这个竖式的含义吗?‎ 生:先用被除数百位上的3除以除数3,得到一个百,在商的百位上写3;再用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除数3,商是0,在商的十位上写0占位;最后用被除数个位上的6除以除数3,商是2,在商的个位上写2,最后的结果为102.‎ ‎2.小结师:像这样上中间不够商1的写0占位,表示十位没有,再接着除。‎ ‎3.学习被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才大家做的很认真,答案也很正确。不过猴子们还有一个烦恼。(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8页例3的情境图)‎ 师:接下来我们怎么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情况,选择指名说或是同桌交流。(算法略) ‎ 师边听边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先用除数6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8,商是1,在商的百位上写1;8减6后余下2,与十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再继续除以6,商是4,在商的十位上写4;没有余数,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0除以6还是0,直接在商个位上写0占位。‎ ‎(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9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辅导学生。‎ 三、拓展练习 ‎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08÷4 612÷3 840÷6 609÷3= 960÷4‎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被除数末尾有0,商的末尾就一定有0. ( )‎ ‎(2)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就一定有0. ( )‎ ‎(3)570÷3的末尾只有一个0。‎ ‎(4)600÷3的末尾有2个0。‎ ‎3.一共要运990把椅子,上午运走了450把。下午需要4次运完。下午平均每次运多少把椅子?‎ ‎4.做教材第9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四、总结: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做教材第9页“练一练”的第3、5题。‎ 板书设计:猴子的烦恼 ‎306÷3=102(个) ‎ ‎ 102 140‎ ‎ ‎ ‎ 3 6 ‎ ‎ 0 24‎ ‎ 0 24 ‎ ‎ 6 0‎ ‎ 6 ‎ ‎ 0‎ 答:平均每只猴子分到106个桃子。‎ 教学反思: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节约(教材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 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余数的意义。‎ ‎3.会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演算除法,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视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学:‎ ‎1.回忆旧知 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 计算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我想这节课同学们依然会有很多收获。‎ ‎2.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10页情境图)‎ 师:大家看看,那些同学在干什么?‎ 生:在收集和出售可回收的垃圾,如矿泉水瓶、旧报纸等。‎ 师:这样做既环保又有经济效益,我们也要这样做。‎ 师:这里有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师适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展示过程。‎ ‎1.列式 师:3个班买泉水瓶和旧报纸,一共收入912元,要求平均每个班买了多少元?怎样列式呢?‎ 生:我们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来列式,式子是912÷3‎ ‎2.计算。‎ 师:我们怎么计算呢?请大家试一下,看看会碰到什么问题,等会儿我们在讨论。‎ 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指名回答。‎ 生1:先把900分成3份,每份得300;再把12分成3份,每份得4;合起来就是304.列式是:900÷3=300 12÷3=4 300+4=304.‎ 生2:先把9个百除以3商3,可是被除数中间是1,1除以3不够商,我就不知道接下来怎么算了。‎ 师:那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吗?‎ 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是指名发言还是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发言。‎ 生1:我想,这里的1表示1个十,除以3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然后接着除。‎ 师:对呀,1平均分成3份,是不够的,所以商0是很合理的。那么,我们还可以简化他的写法吗?‎ 学生观察,师指名发言。‎ 生:1和0处可以不写。‎ 师:可不可以这样呢?‎ 生:是可以省略不写的,因为不影响得数。‎ 师:你们真厉害,找到了这种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小结:像以上这种中间有数字小,中间不够商1,那么我们就可以商0,再移下一位,接着除。‎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继续看大屏幕(投影仪出示教材第10页例2)‎ 师:谁能告诉我这道题说的是什么?‎ 生:题目告诉我们522支笔分给4个班,求平均每个班分到多少支,还剩几支?‎ 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师生小结:‎ 生1:求平均,用除法计算,列式为522÷4=。生2:可以用竖式计算,被除数百位上的5除以4后商1,在百位商1.。生3:余下的1与被除数十位上的2合起来除以4,上的十位上写3.生4:最后将被除数上的2落下来再除以4,不够除,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余数为2.。生5:所以522÷4=130……2‎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总结下吧!‎ 师生小结: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出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可以不必再除,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上位上的数落下来作为余数。‎ ‎5.出示教材第11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师选择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师生交流。‎ 三、拓展练习 ‎1.先计算、再演算。 ‎ ‎621÷3= 432÷4= 703÷5=‎ ‎2.填空。‎ ‎(1)根据左边的算式,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67×8=536 536÷8=()123×7=861 861÷7=()‎ ‎(2)()除以7,商是61,余数是3.‎ ‎(3)168除以(),商是9,余数是6.‎ ‎3.做教材第11—12页“练一练”第1——8题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 ‎ 板书设计: 节约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30 4 130‎ ‎ ‎ ‎9 4 ‎ ‎1 12‎ ‎0 12 ‎ ‎ 12 2 ‎ ‎12 ‎ ‎ 0‎ 答:平均每个班买了304元。 答:平均每个班130支笔,还剩2支。‎ 教学反思:学生解决问题时很少会去反思的,更不用说去验算了,其原因不外乎是老师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疲于应对、孩子爱玩的天性。‎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教材第13—14页)‎ 教学目标:‎ ‎1.回顾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每一步算理。‎ ‎2.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重点难点:‎ ‎ 重点: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 口算卡片。‎ 一、回忆导学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 ‎1.出示口算卡片,进行口算练习,学生抢答。‎ ‎42÷2= 24÷2= 12÷2= 142÷2= 124÷2= 112÷2=‎ ‎55÷5= 155÷5= 255÷5= 505÷5= 22÷2= 220÷2=‎ ‎2.师: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前面主要学的是什么内容?‎ 小组讨论,师参与,并巡视辅导。‎ 学生发言,教师将知识点板书 ‎ 62÷2=‎ ‎ 两除以一位数 75÷5=‎ 除法 262÷2=‎ ‎ 462÷3=‎ ‎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商是三位数) 606÷3= 660÷3=‎ ‎ 612÷3= 613÷3=‎ 二、自主展示。‎ 依次出示教材第13——14页第1——8题。‎ 三、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练习并展示的情况进行随机点拨 四、拓展练习 ‎1.计算并验算。‎ ‎369÷3= 464÷4= 642÷6= 420÷3=‎ ‎2.小红家果园今年收获了874千克苹果,每箱装8千克,可以装多少箱?还剩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 62÷2=‎ ‎ 两除以一位数 75÷5=‎ 除法 262÷2=‎ ‎ 462÷3=‎ ‎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商是三位数)606÷3= 660÷3=‎ ‎ 612÷3= 613÷3=‎ 教学反思: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集邮(教材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旧知,复习前面学的列竖式计算中几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 ‎2.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了解集邮的艺术性;从估算入手,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计算。‎ ‎81÷3= 402÷2= 812 ÷4= 625÷6=‎ 师:做完后和同 伴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二、展示 ‎1.解决问题 师:大家请看下面的情境图。(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已知有285张邮票,每页放5张,问题是求这些邮票能放多少页。‎ 师:那大家估计一下,这些邮票大约能放多少页?‎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285≈300,300÷5=60,285500 所以够用。‎ 答:电影院的座位够。‎ ‎ 小结:把已知的数据和稍小一些数据,结果就大于或等于要求的数据,那么原来数据的结果就一定大于要求的数据。‎ ‎ 2.解决问题“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提出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审题列出算式。‎ ‎ 师巡回帮助个别学生。 板书:26×21= ‎ 师: 这是某某同学列的算式,大家赞成吗?(让该生在大家的 赞同声中体验一次成功) 不通过计算,估算找计算结果的范围。 ‎ ‎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说算理(代表小组) ‎ 生 1: 26×20=520 26×1=26 520+26=546‎ 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为已知的乘法或加法。 ‎ 生 2: 26×21=26×3×7 =78×7 =546 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知的乘法。‎ ‎ 生 3:展示 2 6 × 2 1‎ 生说算理:与生 1 的算理相同 ‎ 师板书,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 546 个座位。‎ ‎ 师: 哪种算法和你算得相同?哪种算法是你没有想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并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 生 1、生 2 的两种横式算法,有一个共同的策 略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知的乘法或加法; ‎ 生 3 竖式计算与生 1 算法 算理相同,仅是用不同的形式描述算法过程。‎ ‎3.(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2)这道题怎么估算呢?‎ 学生和同伴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生1:把12看成10,38×10得380,‎ 生2:把38看成40,40×12得480‎ 师总结:得数应该在380和480之间。我们用竖式计算一下,是不是这样。‎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同时指名板演。‎ 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 ‎1.估算可以快速估出的数的大致范围。‎ ‎2. 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在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列竖式时,末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哪一位的数去乘的,得数的末位就和哪一位的数对齐,哪一位的数上的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近几十,最后把每次乘得的积相加。‎ 四、拓展应用 ‎ 第 37 页“练一练” ‎ ‎(1)第 1、2 题,注意进位问题。 ‎ ‎(2)第 3、4 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题。 ‎ ‎(3)第 5 题,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去算。 ‎ 五、课堂小结 ‎ 我们的周围处处有数学,要想学好数学不但要做到细心观察,积 极动脑,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电影院 ‎1.估算:‎ ‎2. 笔算:(1) 26×20=520 26× 1 =26 520+26=546 ‎ ‎(2) 26×21 =26×3×7 =78×7 =546 (注意进位)‎ ‎3.竖式:2 6 × 2 1 = 5 4 6 ‎ ‎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第六课时(总第23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课本第 38—39 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学 ‎1.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些练习。‎ ‎2.口算下面各题。(投影出示)‎ 二、展示。‎ ‎(一)复习旧知 师;大家还记得乘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1:先把乘数中 0 前面数相乘,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 师;非常好,有谁能说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吗?‎ 生2:先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在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生3:也可以列表法数的组成计算。‎ 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法则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4: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就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 生5: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就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 生6: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7: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生8:把其中的一个乘数看作与他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二)师用投影出示教材第38-39页“练习三”的第1、2、3、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做完后交流。‎ 第1题要让学生结合图形说说算法。‎ 第2、3题让学生说说师怎么想到。‎ 第7题要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巩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三)师用投影出示教材第38-39页“练习三”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交流。‎ 三、解决实际问题。‎ 师用投影出示教材第38-39页“练习三”的第8、9、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交流。‎ 四、师生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有那些收获呢?‎ 生1:我巩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生2:我巩固了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生3:我现在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板书设计:练习三 ‎1.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法则。‎ ‎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反思:抓住学生的读题和审题是顺利解决问题的重要提前。‎ 第七课时(总第24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 教学目标 ‎    1.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 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方法 ,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3.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    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    2.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具准备 ‎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学 ‎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 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 , 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 , 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下复习。‎ 板书 : 复习课 二 、展示所学、提高能力。‎ ‎1. 口算下面各题 ( 投影出示 ):‎ ‎ 200 × 8=               17 × 100=            12 × 400=‎ ‎ 42 × 20=               50 × 60=             14 × 200=‎ ‎ 23 × 30=               43 × 200=            21 × 40=‎ ‎2. 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共有 24 个班。运动会前夕 , 学校为每个班买了一副羽毛球拍 , 又买了 12 套飞镖玩具作为奖品。请你算一算 :‎ ‎(1) 买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 ?                    羽毛球拍19元每付 ‎(2) 买飞镖玩具需要多少元 ?                    飞镖25 元 / 套 ‎(3) 一共需要多少元 ?‎ 教师 : 先估算一下 , 然后在练习本上独完成。集体订正 :‎ 学生甲 : 羽毛球拍 19 元 / 付 , 把它想成 20 元 ,20× 24=480( 元 ), 买羽毛球拍的钱数不会超过 480 元。‎ ‎    学生乙 : 我把它想成 20 元 / 付 ,24 个班想成 25 个班 ,20 × 25=500( 元 ), 买羽毛球拍不会超过 500 元。‎ ‎    学生丙 :飞镖每套 25 元 , 把 12 套想成了 10 套 ,25 × 10=250( 元 ), 买飞镖的钱数比 250 元多。‎ ‎    计算准确结果 :‎ ‎    (1)19 × 24=456( 元 )‎ ‎(2)25 × 12=300( 元 )‎ ‎(3)456 十 300=756( 元 )‎ ‎    质疑 : 有什么疑问 ? 有不同的方法吗 ?‎ 学生丁: 在计算 25 × 12 时 , 我想成 25 × 4 × 3, 就很快地算出了 300 。‎ ‎    教师 : 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做的非常好 , 当一个数与 25 相乘时 ,如果乘数中含有因数 4, 就先算 25 × 4, 这样简便。那你知道怎样计算 26 × 35 吗 ?‎ ‎3. 数学规律。‎ ‎(1) 先口算下面各题 , 然后观察这些算式 , 看你发现了什么 ? 可以怎样计算 ?‎ ‎2 × 25=(      )                    200 ÷ 4=(      )  ‎ ‎4 × 25=(      )                    400 ÷ 4=(      )  ‎ ‎6 × 25=(      )                    600 ÷ 4=(      ) ‎ ‎8× 25=(      )                     800 ÷ 4=(      )  ‎ ‎12 × 25=(     )                    1200 ÷ 4=(      )  ‎ ‎(2) 集体交流 , 得出结论 :‎ 一个数与 25 相乘时 , 可以把这个数先扩大 100 倍 , 然后再除以 4, 结果不变。‎ ‎(3) 思考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 因为扩大 100 后再除以 4( 缩小 4 倍 ) 实际上就是扩大 25, 就是求 25, 所以存在这样的规律。‎ ‎    小结 : 对于这样的规律 , 同学们要灵活运用 , 分析一下是乘 25 简便还是除以 4 简便 , 切不可盲目计算。‎ ‎ ‎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表现 ? 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 你还有哪些困惑 ?‎ 教学反思:分析和解答的方法因人而异,只要能够理解题意,正确解答,都应该予以肯定。‎ ‎ 第八、九课时(总第26课时)‎ ‎《乘法》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20分)‎ ‎1、计算35×20时,只要在35乘2的积的末尾添上( )个0.‎ ‎2、6×40得( )个十,积是( )。‎ ‎3、比较大小。(在○里填上“>”、“=”或“<”)‎ ‎30×17○28×18 360×4○360×40‎ ‎4、《故事王》每册45元,买12册《故事王》,一共要多少钱?根据竖式计算填空:‎ ‎4 5 ‎ × 1 2 9 8…….( )册《故事王》的价钱。‎ ‎.. .4 5 …….( )册《故事王》的价钱 ‎5 4 8…….( )册《故事王》的价钱 ‎5.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照________计算.‎ ‎6.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________,如果括号里有加法有乘法,应该先算________.如果括号里有乘法有除法,应该________计算.‎ ‎7..根据下面的应用题,写出各算式的意义.‎ 百货商店卖出3箱保温式电饭锅,每箱6个,每个保温式电饭锅卖16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①165×6表示________.‎ ‎②165×6×3表示________.‎ ‎③6×3表示________.‎ ‎④165×(6×3)表示________.‎ ‎8.要使算式4×10+20÷5按加法、乘法、除法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就要添________,算式变为________.‎ ‎9‎ ‎.选数填空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  )×(  )=1200        (  )×(  )=2800 (  )×(  )=900         (  )×(  )=800 10.学校栽了13行树,每行17棵,根据竖式在________里填数。‎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8’)‎ ‎1.两位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是三位数。 ( )‎ ‎2.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没有0,那么它们的乘积的末尾也一定没有0. ( )‎ ‎3.两个乘数里一共有几个0,积里就有几个0。 ( )‎ ‎4.两个最小的两位数的乘积是121。 ( )‎ ‎5.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0 。 ( )‎ ‎6.45×25与25×45的结果一样。 ( ) ‎ ‎7.0乘任何数所得的积都小于0和任何数相加所得的和。 ( )‎ ‎8.89×78的积一定比7200小。 ( )‎ ‎9. 45×20所得的积的末尾只有1个0.                      (  )‎ ‎10.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                      (  ) 11. 25+38×12读作25加上38的和乘以12.                 (  ) 12. (  )×70<4200,括号里最大能填60.                  (  ) 13. 计算33×22时,两次乘得的积都是65.                   (  ) 三、选择题(10分) 1.15×20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 个0.[  ] A.三 两  B.四 一  C.三 一 2.有10箱饮料,每箱24瓶,一共有 瓶饮料.[  ] A.240      B.24      C.2400 3.20×‎ ‎ =2800[  ] A.140     B.1400     C.14 4.积是四位数的算式是[  ] A.23×32   B.425×31   C.57×24 5.把43连续加19次,结果是[  ] A.832        B.817        C.368       D.442 四、直接写得数(10分)‎ ‎720÷8= 6×3×4= 24+36×0= 9×40= (17+6)×20=‎ ‎208+56= 165+60-50= 23×4= 10×32÷4= 16÷(2×4)=‎ ‎75÷(15-10)= 900÷6= 9×3-3×9=‎ 五、根据下面各组算式,列出综合算式(12分)‎ ‎1.40×4=160          2.25+75=100‎ ‎140+160=300           100÷20=5‎ 综合算式:________.    综合算式:________‎ ‎3.58+34=92         4.132÷12=11‎ ‎60-48=12         25+11=36‎ ‎92×12=1104        36×8=288‎ 综合算式:________.  综合算式:________‎ 六、计算(12分)‎ ‎1.370+150÷5×7 2.3500÷(900-893)×4‎ ‎3.(500-180)÷(17+23) 4.840÷6÷70+630‎ ‎5.竖式计算(8分) 53×16=        72×40=        21×34=        87×12=         七、列综合算式解文字题(16分)‎ ‎1.85与15的和除100,商是多少?‎ ‎2.250减去5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3.88与64的和,除以24与16的差,得多少?‎ ‎4.760加上800与680的差,和是多少?‎ 八、应用题(30分)‎ ‎1.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行1200米的路程需要几分钟?‎ ‎2.修一段公路原计划每天修60米,15天可以修完.实际每天修75米,实际几天就完成任务?‎ ‎3.蔬菜组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4.四年级二班有6个小组,每组8人,共种向日葵96棵.平均每人种多少棵?‎ ‎5.商店的粉笔每箱40元,学校买了20箱,如果再买8箱一共需要多少钱?‎ ‎6.一台推土机工作4天可以推平760米长的道路.照这样计算,12天可以推平道路多少米?‎ ‎7.水果批发商售出1052千克桔子后,还剩12箱,每箱24千克.原来桔子有多少千克?‎ ‎8.商店卖出16盒圆珠笔,每盒10枝,每枝3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9.金城小学组织273名学生前往沙沟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他们租借汽车运输公司40座的大客车,租6辆够吗?‎ ‎10.小明每分钟走65米。他从家出发走了12分钟,到达书店,又走了18分钟,到达公园。  (1)小明家到书店有多少米?‎ ‎(2)小明家到公园有多少米?‎ 教学反思:通过练习测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查漏补缺。‎ ‎ 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 单元教学目标:‎ ‎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 1、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 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有多重(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 三、拓展应用 ‎1、 ‎ ‎ 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 2kg = ( )g 4000g = ( )kg ‎ 7kg = ( )g 8000g = ( )kg ‎3、实践活动 我的 体重 同伴的体重 一个 土豆 我的 书包 我的 估计 称量 结果 ‎4、想一想:‎ ‎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 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后记:在量一量的活动中,学生建立了“克、千克、吨”是质量单位的概念,懂得了不同物体用不同单位表示重量。‎ 第2课时 有多重(2)‎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 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 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 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 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千克与1000克相等,从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2000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第3课时 ‎ 1吨有多重(共29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拓展应用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 ‎ 50000克 =( )千克 ( )t = 2000 kg ‎ 18 t =( )kg ( )kg = 6 t ‎2、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 500 50 250 5 ‎ ‎3、连一连。‎ ‎ 2克 2千克 200千克 400克 ‎4、在○里填上“>”“”,“小兵>小芳.‎ 从第二句话,我们可以判断:小军>小兵>小芳>小丽 ‎ 2、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1) 看到图后,先说一说图的意思。‎ (2) 根据图的分法再写出分数。‎ (3) 能正确地写出分数,并读出分数,同时理解分数的意义。‎ ‎ 3、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并比较大小。‎ (1) 先根据图上阴影部分写出分数。‎ (2) 然后根据阴影部分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大小。‎ (3) 复习有关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二、说一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 ‎ 先自己找一找与日常密切相关的数,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常见的量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二、计算。‎ ‎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三、解决问题。‎ ‎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四、递等式计算。‎ ‎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 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图形的认识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整理回顾“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学生在该领域构建系统的认知体系。‎ ‎2、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3、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 教学难点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 教学过程X| k |B| 1 . c|O |m 一、回顾与练习。‎ ‎ 1、书本上第84页第1题。‎ ‎ 让学生看懂图意,然后根据照相机的位置判断所拍到的熊猫照片。‎ ‎ 2、出示书本上第84页第2题。‎ ‎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直角、钝角,教师板书。‎ 在下面星座中,用红笔描出5个角,并说说这些角中的哪些是锐角、直角、钝角。‎ ‎ 3、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单位。‎ (1) 长江大约长6300( );‎ (2) 小华家住房面积是98( );‎ (3) 豹子每时大约可以跑120( );‎ (4)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5( );‎ (5) 课桌大约高80( )。‎ ‎ 体会并认识长度和面积单位,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 ‎ 4、出示书本上第85页的第4题。‎ ‎ 题目:有一块长15米、宽12米的草地,草地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草地四周围上护栏,护栏长多少米?‎ ‎ (1)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面积=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宽)×2 ‎ ‎ (2)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求护栏的长就是求长方形周长。‎ ‎ 5、李红家准备在客厅地面上铺上方砖,选择哪种方砖便宜?需要这种方砖多少块?‎ ‎ 让学生思考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 第一步先求出客厅的面积: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 第二步再求出方砖的面积:2×2=4(平方分米)1×1=1(平方分米)‎ 第三步求出方砖的块数:2400÷4=600(块)2400÷1=2400(块)‎ 第四步求出价钱:600×5=3000(元)2400×3=7200(元)‎ 比较:边长为2分米的方砖要便宜,需要600块。‎ 二、解决问题。‎ ‎ 1、书本上第85页第6题。‎ ‎ 在一个长方形花坛四周,铺上宽1米的小路。‎ (1) 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问题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算式:20×15=300(平方米)‎ 问题2:让学生思考一下小路的面积如何去求?引导学生思考:‎ 小路的面积=整个长方形的面积-花坛的面积 ‎ 并让学生思考:整个面积的长和宽是多少米?(20+1+1)×(15+1+1)=374(平方米)‎ ‎ 小路的面积=374-300=74(平方米)‎ ‎ 2、搭一搭、看一看。‎ ‎ 出示由4个正方体所搭成的物体形状,然后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小方块。‎ (1) 出示书本上的小木块。‎ (2) 组织学生开展数一数的活动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搭一搭。‎ (3)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 4、下面是5路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 (1) 出示5路车的路线图。‎ (2) 让学生回顾平面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然后根据路线图填写书上的内容。‎ ‎ 5、下面图案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 让学生思考怎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判断,如果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画出轴对称线。‎ 图形与测量 ‎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列表、画图等,对图形测量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  3、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巩固所学知识,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 ‎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引入 ‎  1、出示情景图(课件出示)‎ ‎  提问:在这座公园里,工人叔叔们需要知道那些有关图形测量的数据?‎ ‎  引导学生说出:测量这些建筑需要知道它们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等方面的数据。2、揭示课题 ‎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方面的知识。‎ ‎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  二、展开复习 ‎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  提问:你能结合实例,说说你对长度、面积、体积的认识吗?‎ ‎  长度:两点间的距离。如我的课桌与讲台之间的距离。‎ ‎  面积:平面的大小。如桌面与黑板面的大小。‎ ‎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如课桌与讲桌的大小。‎ ‎  2、测量单位及其进率 ‎  (1)测量出的数据要用到“单位”,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单位)?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  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把学过的计量单位进行归纳和整理。‎ ‎  学生活动,并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整理的内容。(课件展示)‎ ‎  (2)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  (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 ‎  3、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  (1)周长 ‎  提问:什么是周长,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  学生举例说明。‎ ‎  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 ‎  引导学生回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  (2)面积 ‎  说说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长方形面积S=ab、正方形面积S=aa、平行四边形面积S=ah、三角形面积S=ah÷2、梯形面积S=(a+b)h÷2‎ ‎  思考:各个面积公式间有什么联系?(结合公式推导方法)‎ ‎  想一想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在此渗透极限思想)‎ ‎  4、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  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  掌握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再看看它们的体积,回忆它们的公式及之间的联系。‎ ‎  学生总结规律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看成是V=sh,圆锥V=sh÷3‎ ‎  (既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有一定的解题思维)‎ ‎  三、加深巩固 ‎  1、单位换算 ‎  102平方米="( )公顷 102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  1.02升= ( )立方厘米 1.02公顷="( )平方米 ‎  2、填单位名称 ‎  一个西瓜的体积大约是5( )。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大约是1.5( )。一枝铅笔长1.76( )。‎ ‎  3、应用题 ‎  (1)易拉罐直径6厘米,高12厘米,要包装100个这样的易拉罐的侧面,至少共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纸?‎ ‎  (2)一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周长15.7米,高1.5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20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 ‎  (3)用一根长48分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框架,高8分米,长、宽比是1:1.再把它的五个面糊上纸,做成一个长方体灯笼,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纸?‎ ‎  四、全课总结 ‎  通过复习掌握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  板书设计 ‎  图形与测量 ‎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  2、测量单位及进率 ‎  3、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  4、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图形的运动 图形与位置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和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简单的路线图,会辨认运动方式,并能根据要求画出相关图形。‎ 教学难点 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方位图。‎ ‎ 1、复习。‎ (1) 简单地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方位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室里同学间的相互之间的位置情况。‎ ‎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 (1)教材示范:邮局在(华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 让学生理解是填路名和方位。‎ ‎ (2)问题1: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 )方向。‎ ‎ 引导学生找到育英小学和电影院,然后根据它们的位置来判断。‎ ‎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 (3)问题2:公园在( )和( )的交叉路口的( )角。 ‎ ‎ 同样引导学生先找到公园,再找到与公园相邻的两条路,再判断其方位。‎ ‎(4)问题3:张丽去上学,她可能沿着( )向( )走,到华光路再向( )走,在马路的( )侧就是育英小学。‎ ‎ 让学生找到张丽家和小学,然后根据张丽所走的路线来完成此题。‎ ‎(5)问题4:张丽上学还可以走哪条路线?‎ ‎ 同学之间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二、运动。‎ ‎ 1、回顾。让学生回忆一下,像哪些物体的运动我们认为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逐一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哪种运动方式?‎ 思考后举手发表。‎ 三、在方格纸上画图。‎ ‎ 1、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你们画出对称轴。‎ ‎ 2、在方格纸上出示几幅比较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并说一说是什么图形。‎ ‎ 3、出示书本上第88页第13题的第1小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这幅图形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镜子来完成。‎ ‎ 4、平移图形。出示三幅图形,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平移,在平移前让学生说一说在平移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 5、完成书本上第2小题。‎ ‎ 将小船向下平移5格。‎ 统计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经历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统计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进行数据的统计,会制作统计图,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数据的统计过程。‎ 教学过程 一、近视眼发病率。‎ ‎ 1、出示明光小学2002年一年级至六年级近视眼发病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这张统计表,说一说你看了以后想要发表什么意见或建议?‎ ‎ 2、制作统计图。‎ (1) 先让学生观察这张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的横行表示什么?竖列表示什么?‎ (2) 观察竖列,看一看一格表示几?‎ (3) 要求。让学生说说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需要注意些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 学生独立制作统计图。完成后先与同桌进行交流,然后再集体交流。‎ ‎ 3、回答问题。‎ (1) 问题:几年级的发病人数最多,达到( )人。‎ (2) 问题:全校的近视眼人数共多少人?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3) 问题:六年级发病人数是一年级的几倍?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二、1分钟跳绳。‎ ‎ 1、出示三(1)班男同学1分钟跳绳的成绩情况。‎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些数据后你有什么感想?‎ ‎ 2、统计数据。‎ ‎ (1)让学生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 ‎ 有的学生可能说通过同桌合作完成,也有学生可能一个一个进行统计……‎ ‎(2)建议大家同桌合作完成:一个学生报成绩,另一个学生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3)交流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如何检验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把统计结果的人数加起来看是否等于原先的人数。‎ ‎ 3、制作统计图。‎ (1) 观察统计图的横行和竖列分别表示什么?1格代表几?‎ (2) 独立完成其制作。完成后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 4、回答问题。‎ (1) 问题:三(1)班男同学跳绳成绩最好的是几号同学,跳了几个?‎ 问题:学校规定,1分钟达标成绩是110个,三(1)男同学达标人数是几个,占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三、练习 ‎(一)回收报纸的统计表。‎ ‎1、出示三(1)班同学回收废报纸的情况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 (1)问题:全班共回收报纸多少千克?‎ ‎ 要求学生列式完成。‎ ‎25+28+30+18+24+25=150(千克)‎ ‎ (2)问题:平均每个小组回收废报纸多少千克?‎ 要求学生列式完成:‎ ‎150÷6=25(千克)‎ ‎ (3)问题:如果每千克废报纸值6角,这次回收的共值多少元?‎ ‎ 在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的换算。‎ ‎150×6=900(角)=90(元)‎ ‎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掷小正方体。‎ ‎ 1、出示小正方体的情况:6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2、3、4、5、6。随意抛一下,小正方体落在地上后哪面朝上?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 要求学生能够罗列出现的结果。‎ ‎ 2、实验。每个同学抛20次,并记录每次出现的数字,记在书上。‎ ‎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 3、个人汇总。将自己抛了20次的结果进行汇总,出现每个数字的次数分别是多少次。‎ ‎ 4、小组汇总。每个小组的成员将自己的结果汇报给小组长,小组长进行统计。‎ ‎ 5、全班汇总。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总,将结果出示在黑板上。‎ ‎ 6、观察这些数据后,你想说说什么?‎ ‎(三)摸一摸、猜一猜。‎ ‎1、口袋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从中任意拿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球?‎ ‎2、口袋里有8个红球和2个黄球,从中任意拿出一个球,拿出什么球的可能大。‎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