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一片汪洋”等词语。   (2)读懂故事,了解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办法,以及他们的精神品质。   (3)抓住文章中关键词句进行品析,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练习讲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读、辨析、组词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历解释词义。   (2)边读边想、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理解课文内容。   (3)删繁就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品析,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鲧禹父子为民造福、勇于奉献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赏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3、关键:弄清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方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激情导入 ‎ ‎  1、教师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就是被饿死了。   ……   3、教师小结导入: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代时,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1)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2)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为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3)治水:治理洪水,为人类造福。   (从观看图片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为理解课文、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作好铺垫;而对课题的理解为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大意打下了基础)   二、提纲引路,自学课文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   3、给个自然段加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出示提纲,引导学生分步骤自学课文,使学习的过程目标准确,且由浅入深有序进行。虽然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教师的引导是永远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决定因素)   三、自学反馈,互动交流   1、分段指明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 ‎  (1)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2)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齐写紧凑,注意右下方有三个横。   (3)词义: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地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他便会迅速扩大,取走洪水,露出路地。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鲧禹父子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灾难,想办法治理洪水。鲧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来驱走洪水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入大的方法最后治服了洪水,并被人们推举为一代君王)   (有自学就必定有反馈,在反馈中互动交流,了解学情,并于重、难点处加以指导、强调,使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动笔用“‖”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断意。   2指明反馈,介绍分段情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断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鲧偷息壤驱赶洪水,被杀死)。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带领人们疏通河道,治服了洪水。   (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并概括断意,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脉络层次有个整体的清晰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思考鲧治水的原因,方法与结果。   2、指明反馈,集体交流。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结合学生的发言,在次观看受灾画面,感受人们的苦难)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地,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 ‎,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在理解与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   ③教师小结:面对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在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体会鲧治水所做的努力)   ④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但最终的又是如何呢?   (3)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体会陷入灾难。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品析、理解,体会鲧的善良、富有正义、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与天帝的无情与冷酷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教育)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是认识与了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红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 ‎ ‎  1、书写课本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3、查阅资料,了解大禹的事迹。   4、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3、前后文对比,深化认识,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教具准备   1、查找有关大禹的介绍资料。   2、洪水被治服后的太平景象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善良的鲧冒险偷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想借助神力,用息壤驱赶洪水,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但十分快捷的方法。但很快就被天帝发现惨遭杀害,无情的天帝夺回了息壤,使人们再次身陷洪灾。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鲧死后,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4、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尸体三年不腐,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5、教师描述导入: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复习旧课,导入学文,兼顾了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知理清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并为讲述故事作好铺垫)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 ‎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1)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2)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和第10自然段)   3、教师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活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入品析,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1)“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四处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以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治理的办法。   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2)“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②理解“成千上万”,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相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理洪水行动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③理解“挖渠开山,疏通河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洪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从中再次体会大禹的智慧   (3)“‎ 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任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部入”,体会大禹为开凿龙门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大公无私,忘我奉献的崇高精神。   ③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作者选取经典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4)“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洪工程的历时之久。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之不易,是大禹与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付出多少血汗才实现的。   ⑤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教师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入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自读感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析文中重点词句,体会大禹不畏艰辛、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为民造福、无私奉献。鲧为治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 ‎  (回归整体,前后文对比理解,通过再次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及采用的不同方法,深入感悟两者共同的精神品质。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在这篇神话传说中,人们通过天帝登冷酷表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但灾难无情人却有情,善良的天神鲧偷宝物拯救人类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美好愿望;而大禹率领百姓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却有着现实的意义。从中也告诉我们,虽然灾难可怕,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御用智慧,通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灾难的。   2、出示洪水被治服后的太平景象,学生欣赏感悟。   3、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大禹的资料,进一步认识人物。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2、把《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给家长听。   3、搜集中国的其他民间传说,加以阅读。   4、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课内赏析   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都被感动了,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地干着。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艰险:   (2)毫不在乎:   (3)齐心协力:   2、这段话主要写大禹带领人们开凿。   3、用“~~~~~”画出这段话中的中心句。   4、为了开凿龙门,疏通河道,大禹付出了那些艰辛与女里?请结合文中内容加以概括介绍。   5、“人们都被感动了”人们是被大禹的什么精神感动的?‎ ‎2.《大卫》教学设计 ‎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卫的表现,体会大卫的品质。   (3)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登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想象,了解故事情节及故事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而理解故事内容。   (3)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大为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美好品质。   (2)教育学生向大为学习,面对强敌或神仙困境,要沉着冷静,机智应对,靠智慧取胜。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以读为主,展开想象,理解故事内容。   2、难点:抓住细节,品析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3、关键:体会文中刻画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相关语句。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自读了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 ‎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言,远在上古时代,在自然条件及其恶劣的情况下,大禹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伟大壮举与奉献精神令世代炎黄子孙敬仰不已。今天,我们要来阅读的是一个民间传说,从中去认识一位名叫大卫的人物。   2、教师板书课题:大卫   3、引导交流资料,认识著作。   (1)教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大卫》这个民间传说的作者及出处吗?   (2)学生自由介绍。   ①作者是美国的亨德里克•房龙。   ②出自《圣经的故事》,并加以改写。   (3)根据资料,认识《圣经的故事》一书。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人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而《圣经》原典的庄严肃穆常使人望而生畏。经由房龙通俗有趣的写作手法,将其转换为概略简要的“圣经故事”,不仅保留了《圣经》原典的精神,也使读者轻松进入《圣经》世界。房龙用朴素睿智的宽容的语言讲述古老故事的同时,也演绎出了《圣经》背后的浩大人类历史进程。如此博大而神秘的《圣经》,经房龙改编为《圣经的故事》使普通人也能将之读懂。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今天《大卫》这一个圣经故事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故事作者及出处,初步认识《圣经》及《圣经的故事》,丰富学生的见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   二、提纲导路,自读课文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桌交流在读和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 ‎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跋涉机轴铠甲赋税吓唬仓皇气势汹汹万夫不当   4、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5、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读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长文短教,大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同桌合作,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一读。   (2)评议正音,全班齐读。   (3)提出识记或书写难点,教师重点强调。   “卵”左右结构,左右部分大小较一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笔顺,而左右部分中间的点画不能丢。   (4)指名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及时评议,纠错正音。   2、理解、交流词语的意思。   跋涉:爬山膛水,形容旅途艰苦。   机轴:指织布机上的网柱形零件,织布时转动的机件绕着它转动。   铠甲:古代军人打战时穿的护身服装,多用金属片缀成。   赋税:国家向百姓收取的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   吓唬:使害怕;恐吓。   仓皇:形容匆忙而慌张。   气势汹汹: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子。   万夫不当:指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了,形容势力强大或能力非凡。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三千年前,非利士人的军队前来攻打以色列,非利士人中有一个叫歌利亚的巨人在以色列的军营外叫阵,说要是有一个以色列人能打败他,他们的军队就投降,否则就是以色列军队向他们投降。以色列一位名叫大卫的少年在给参军的哥哥送东西时知道了这个情况,主动向以色列扫罗王请求出去和歌利亚交战。面对强大的对手,大卫在向歌利亚靠近的过程中,抓住时机,用弹弓射出鹅卵石,击中歌利亚的额头,将其射死,最后以色列人乘胜追击非利士人,大获全胜。后来,扫罗王实践了诺言,大卫最终还当上了以色列国王的故事)   4、动手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非利士人的军队攻打以色列,巨人歌利亚在军营外叫阵,但以色列没有人敢去应战。(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大卫征得扫罗王的同意后,出去和歌利亚交战,并用弹弓射死了歌利亚,帮助以色列军队打败了非利士人。(故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扫罗王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几年后大卫还当上了以色列国王。(故事的结果)   (通过自读反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集体的交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初谈人物形象,鼓励深入探究   1、教师指名反馈: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大卫、歌利亚、扫罗王,其中大卫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2、自由交流三个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学生根据阅读自由抒发自己的认识与感受,教师适时并适当加以归纳、总结)   (1)大卫:聪明机智、正直勇敢、不畏强敌、射技高超。   (2)歌利亚:狂妄自大、气焰嚣张、有勇无谋。   (3)扫罗王:关心子民、讲求诚信。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品质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描写三个人物的语句,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4、学生合作学习,按照要求深入探究。 ‎ ‎  (在感知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畅谈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在一吐为快之后,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合作探究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层层深人,学有层次,也学得自主)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中三个人物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的表现,深入体会大卫的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与“词语采集”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练习。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划去带点字的错误读音。   跋涉(bōbá)机轴(zhōuchōu)投降(jiàngxiáng)   盔甲(kuīhuī)吓唬(huhǔ)赋税(fùhù)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长途()()气势()()精明()()   力大()()万夫()()仓皇()()   武艺()()大惊()()毫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抓住细节,体会大卫的美好品质。   2、品析文中的比喻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数学具备   1、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2、查阅《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铜盔出嫁鹅卵石武艺超群气势汹汹毫不畏惧   2、组织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故事中的三人物,其中你们最喜欢的是谁?   (生答:大卫)   3‎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谈谈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听写词语,巩固生字新词,并加以检测;提出问题,直奔中心,明确本课时的学习内容)   二、品读细节,了解人物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大卫的相关语句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此说明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2、四人以小组,在组内展开介绍、交流。   3、指明反馈,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重点语句,引导深入体会)   (1)“在耶路撒冷南边伯利恒的一个山坡上,坐着一位少年,脸颊透红,两膝间夹着一把琴。他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手指在琴弦上熟练的跳动着。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了山坡,流进草地,优美动听得歌声在原野上飘荡……身边,一群羊正在低头吃草。”   ①“脸颊透红”:通过对大卫的外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大卫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少年。   ②“他一边弹琴一边唱歌”:通过对大卫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卫是一个快乐无忧、多才多艺的少年。X|k | B| 1 . c|O |m   ③理解比喻句:“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山坡,流进草地……”   a、分析: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流动的溪水有什么特点?   b、想象:大卫弹奏出的琴声,有如溪水清脆甜美、轻快悠扬,从他的指尖传出,并随着风儿四处飘荡。   c、体会:想象大卫弹琴技艺的高超。   ④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   ⑤理解比喻句:“这一切是那么美丽,简直是一幅图画!”   a、分析:联系上文,说说“这一切”值得是什么。   b、想象:一位脸颊透红的少年独坐山坡:两膝夹琴自得其乐地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清脆悦耳的琴声在流淌,优美动听的歌声在飘荡;身边的羊群正低头吃草,默默的欣赏,也许是深深的陶醉了。这一切多么和谐美好,犹如图画一般。   c、朗读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第2段,要求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   d ‎、领悟写法: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大卫在山坡上弹琴唱歌这一画面的生动描写,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引出故事的主人公,既刻画了大卫健康可爱、多才多艺的美好形象,又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2)“大卫说:“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我放羊的时候,经常有狮子和熊来偷袭,想吃我的羊。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们,把它们摔死。让我去吧,大王!”   ①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主要写大卫用自己的放羊经历证明自己的实力,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   ②“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小小年纪却反过来安慰扫罗王,消除扫罗王的担忧,让我们感受到大卫的聪明乖巧。   ③“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他们,把它们摔死。”小小年纪的大卫面对凶猛的狮子与熊,能如此冷静沉着的应对,不仅让我们感到他的机智勇敢,也充分证明了他力气之大,且不畏强敌。   ④“让我去吧,大王!”一个“!”让我们体会到了大卫请求出去和歌利亚交战的诚恳与迫切,因为这关系到所有以色列人的荣辱成败,大卫是一个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少年。   ⑤联系上文,深入理解:大卫请求出去交战,然而这一次。他所面对的不是狮子和熊,而是一个怎样的歌利亚呢?   a.“大卫走到军营门口,只见一个巨人正在军营门外气势汹汹地大声叫骂。”——这是一个气焰嚣张的歌利亚(动作描写)   b.“那人身材高大,头戴笨重的铜盔,身穿厚厚的铠甲,腿上包着铜护膝,肩上扛着铜制长枪,枪杆有织布机的机轴那么粗。”——这是一个高大威猛的歌利亚。(外貌描写)   c.“他力大无穷,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是非力士人中一个有名的武士。”——这是一个能力非凡的歌利亚。   d.“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歌利亚。   ⑥‎ 教师小结:面对着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闻声就令人心惊胆战的巨人歌利亚,年级小小的大卫竟然毫不畏惧,恳切地请求并极力地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这是何等的勇气,他的英勇无畏的精神终于感动了扫罗王并说服了扫罗王。   ⑦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⑧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语言,表现了大卫的英勇无畏。   (3)“歌利亚一步一步向大卫走来,大卫也一步一步迎了上去,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突然,大卫飞快地拿出弹弓和鹅卵石,迅速瞄准,只听见嘭的声,鹅卵石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歌利亚哇地惨叫一声,直挺挺地倒在地上死了。”   ①“迎”字表现了大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②“飞快地拿出”“迅速瞄准”表现了大卫抓住时机,反映迅速,十分沉着机智。   ③“嘭的一声”“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表现了大卫力量之大,射击之准,给了歌利亚致命的一击。   ④教师小结:大卫不等歌利亚出手,仅用弹弓与鹅卵石就将其打死在地,他的反映之快,力量之大,射技之高真令人叫绝,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⑤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   ⑥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动作,表现了大卫临危不惧、随机应战、十分沉着机智。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组织开展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理解、深化认识、升华体会,在表达对人物的喜爱以及说明各自的理由中,充分地解读文本,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文与道实现了有机的结合)   三、课堂小结,朗读背诵   1、教师小结:武艺超群、狂妄嚣张的巨人歌利亚最终那个倒在了一位少年的弹弓下,这个聪明机智、英勇无畏是少年大卫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以色列人的命运。这个动人是故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智慧与勇气的无穷力量。   2、学生独立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继续阅读其他的圣经故事。   3、摘抄文中的三个比喻句。   4、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 ‎  板书设计   2大卫   送东西听巨人叫阵   求扫罗王要去交战热爱祖国   大卫做好准备走出营门聪明机智   抓住时机射死巨人英勇无畏   获得奖赏当上国王 S版六年级下册:3.《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学生根据画面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复述故事。   3、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1、师配乐朗读。   2、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 ‎——弃杖化邓林   三、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背诵课文。   四、拓展训练激活思维 ‎ ‎  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gameover,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 ‎ ‎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五、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1)两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4.※《天上偷来的火种》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依据文章的表达顺序,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希腊神话故事的有关音像、图片资料;准备外国古典名著名篇的阅读推荐篇目、资料。   学生:制作阅读外国古典名著的读书卡片,准备交流。   教学设计参考   一、谈话导入   1.大家知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火。能说出火的用处吗?   2.可以这样说,火启迪了人类的智慧,火赋予了人类腾飞的翅膀。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火,是光明的使者;火是文明的象征。在我们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在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背着天神宙斯,把火从天上偷下来带给人间的神话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天上偷来的火种》。(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能在3‎ 分钟内读完全文,并能说出大意。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点抽查、集体校正)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火是怎样来到人间的?火为人类带了什么?为普罗米修斯带来了什么?(勾画、圈点、旁批,画出疑问或感兴趣的内容)   三、精读课文   1.交流思考的问题。(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穿插分段、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的训练,并注意方法的引领。)   2.交流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体会普罗米修斯勇敢、奉献的精神。)   3.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互动释疑。   四、研读课文   1.普罗米修斯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什么?(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依据,相机利用课文插图。)   2.火神和大力神有哪些认识和看法?(在课文中找理由)   3.课文中哪个场景或细节给你印象最深,联系全文说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把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伙伴听。(抓住梗概,不改变原意,可补充情节和细节)   2.阅读几篇神话故事,制作读书卡片,与同学交换阅读卡片。‎ ‎5.※《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加以理解并积累。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女娲创造人类的过程。   (3)阅读课文有所感受,并相互交流。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条理,了解女娲创造人类的过程。   (3)个性理解,互动交流,畅谈读文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女娲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 ‎  (2)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感悟世界因人而精彩,因人而充满生气,懂得要珍惜生命。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读懂内容,了解女娲造人的过程。   2、难点: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   3、关键:自学为主,自读自悟,整体把握,品析细节。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体会女蜗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摘录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教师导言: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娲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 ‎  (根据旧课内容引出课题,在初步认识人物之后组织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此环环连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与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目的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3)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2)提出文巾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形容草木丛生的景象。   神通广大:指本领特别高明,有着无所不能的力量。   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充满勃勃生机。   灵机一动:指心思灵巧,稍动脑筋。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3)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造人?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b.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么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上三个句子,了解女娲造人的原因)   ②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 ‎  (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放到地面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娲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结合学生的介绍,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14、17自然段内容,了解女蜗造人的过程)   ③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了解女娲所造之人的特点)   (4)动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自然段):写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5~17自然段):写的是女娲造人的过程。   其中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5~13自然段):写女娲用黄泥揉捏成人。   第二层(第14~15自然段):写女娲用枯藤搅泥浆挥洒成人。   第三层(第16~17自然段):写女娲将人分为男女,自创后代。   (5)指名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以后,大地上没有人类,女娲为了大地生气蓬勃起来,决定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她先是用黄泥掺水揉捏成人,由于工作太久,她疲倦不堪。后来她想出好办法,用枯藤搅泥浆向四处挥洒,泥点都变成了人,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最后,为了让人类绵延不绝,女娲将他们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世代延续)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解答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故事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条理,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相关段落内容,加强理解与巩固)   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1、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 ‎ ‎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有序交流)   (1)对女娲的认识——聪明仁爱、富有智慧。   (2)对写法的体会——想象丰富,刻画细致。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娲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   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2、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段落或语句。   (作为高年级语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启发学生深入品析语言。而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教材处理上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有所取舍,长文短教,抓住文中重、难点之处,集中力量,在学生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在思维的碰撞中,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提升认识,了解作品的内容与写法,从中受到熏陶,并可学得表达方法,为创作奠基)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或阅读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进一步认识女娲,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女娲曾教给人们婚姻。   如:女娲为人类造了一种交笙簧的乐器。   如:女娲冒险补天为人类消除灾难。   ……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2、向家人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5*女娲造人   用黄泥掺和水揉捏成人 ‎ ‎  用枯藤搅泥浆挥洒成人聪明仁爱富有智慧   把人分为男女创造后代 ‎6.※《商鞅南门立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生词。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到图书室或上网查阅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识人物。   同学们都知道战国七雄的秦国,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来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为了国家的富强,主张变革的秦国国群招纳贤士,这时卫国的贵州商鞅出现了,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革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4、提出有疑问的词、句,集体交流解疑,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 ‎  5、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   2、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文章分段,试着概括段意。   4、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1):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2~14):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15):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文本。   1、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立木取信)   3、怎么理解“立木取信”?(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4、师生共同深入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细读品析,深入理解。   1、话题一: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哪些困难呢?一方面……另一方面……   (教师适时简介贵族及百姓各自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师:秦孝公虽是一国之君,权力无边,但是,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得不到百姓的信任,想做什么都也难以实现。   2、话题二: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用“”在文中画出,简单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可以从事故中人们及小伙子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上分析体会。   3、话题三:同学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发表观点。 ‎ ‎  师:大家可以从“立木取信”这件事的作用及意义上加以分析。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边读边体会。      三、课堂小结   1、再来说一说你对商鞅的认识。   2、教师小结: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有着过人的胆识与魄力,他的南门立木之举看似无足轻重,但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但为朝迁廷树立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任何一个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何其重要啊!   3、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对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实际写一小段话。      作业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其他的诚信故事,进行课外阅读。   2、小练笔。‎ ‎7.※《狄仁杰公正护法》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狄仁杰是怎样公正护法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编演课本剧。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抓住事例,读读议议,体会狄仁杰护法、执法之公正。   (4)角色体验、小组合作,编剧本表演文中相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狄仁杰护法之公正,感受其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政治家形象。   (2)教育学生要自觉守法、护法。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狄仁杰上怎样公正护法的。   2‎ ‎、难点:读懂文中所讲述的三个事件,抓住狄仁杰的言行,体会其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美好品质。   3、关键: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抓住关键,深入品析。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学会编演课本剧。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的卡片   2、查阅有关狄仁杰的资料,认识人物。   3、摘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教师导言:商鞅南门立木,想方设法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目的就是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一个国家要稳定要强大,不仅需要老百姓自觉守法,更需要执法者公正地执法、护法。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课文,讲述的是狄仁杰公正护法的故事。   2、板书课题:狄仁杰公正护法。   3、理解课题,初步认识人物。   (1)狄仁杰。   他是唐朝的一代名相,也是一位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政治家。公元676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大理寺负责人,主持审判当朝的各种案件,他明察善断,循律准确,公正执法、护法,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的大法官。后位居宰相,辅囯安邦,深为武则天倚重。他病故后,武则天悲声叹息,宣布废朝三日,以示衰悼。   2、公正护法。   即公平正直地维护当时的法律制度,保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教师小结导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一代名相公正护法的感人故事。   (利用《商鞅南门立木》这篇课文与本课之间一些内在的联系引出课题,并通过认识人物,理解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并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  1、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学课文。   (1)自由认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3)思考:文中讲述了狄仁杰公正护法的几个故事,练习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   (4)动手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学生先独立自学课文,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1)出示文中生字新词,认读并理解。   ①指名认读,纠正错误。   ②教师重点强调:执法不阿(ē)、包庇(bì)、哀悼(dào)。   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解疑。   刚正廉明:刚强正直,廉洁清明。   执法不阿:执行法律不偏西,很公正。   明察善断:指清楚地看到情况,善于作出审判。即明确地辨别案件或纠纷的是非,作出公正的判决或判断。   声名鹊起:形容名声迅速提高。   推崇备至:十分推重,声望极高。   犯颜直谏:冒犯君主加以规劝。   乌合之众:像乌鸦那样聚集的人群,指的是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辅国安邦:协助国君安定国家。   包庇:袒护或掩护(坏人、坏事)。   哀悼:悲痛地悼念   ④教师出示文中的四字词语,全班齐读,加以识记、积累。   (2)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说说课文讲述了狄仁杰公正护法的几个故事,用小标题的方式来概括。   ①(第3自然段):犯颜直谏保将军。   ②(第4自然段):刚正不阿惩罪人。   ③(第5自然段):明察善断护无辜。   (4)分段反馈,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狄仁杰执法不阿,断案如神。 ‎ ‎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具体讲述狄仁杰公正护法的三个故事。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简介狄仁杰位居宰相,深为武则天倚重。   (5)了解文章的结构:说说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安排各部分的内容的。   (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人物、描述事件的)   (这篇文章中用词准确而生动,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因而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了较多的词语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义,为读懂课文内容打基础。另外,组织学生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清晰地感知了全文主要内容)   三、品析细节,体会护法之公正   1、教师提出中心话题:狄仁杰身为大理寺的负责人,是怎样公正护法的呢?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围绕狄仁杰如何公正护法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3、小组交流,互相评议、补充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1)犯颜直谏保将军。   ①了解狄仁杰如何犯颜直谏保将军的。   a.上书皇帝,按律令应该免去权善才的职位。   b.坚持说此人罪不当死。   c.依然据法力争,刑法不能没常规,不能陷陛下于无道   ②体会狄仁杰刚正廉明,循律准确。   (面对勃然大怒,板脸生气的唐高宗,狄仁杰没有执行唐高宗要立即处死权善才的命令,而是不顾个人安危,为权善才据法力争,势必按刑法中的规定来审判,最终说服唐高宗,免去权善才的死罪)   ③讨论:狄仁杰如此不顾个人安危,犯颜直谏是为了什么?   a.学生自由发言。   b.教师引导理解狄仁杰据法力争时说的话。   “哪有所犯的并非死罪,就下令判处死刑的呢:如果刑法这样没常规,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手足无措吗?”——体会狄仁杰循律准确、公正护法。 ‎ ‎  “现在陛下为了昭陵登一颗柏树就要杀掉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把陛下看成是什么样的皇帝呢?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啊!”——体会狄仁杰公正护法、忠于朝廷。   ④学生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2)总结学法,放手交流。   ①师生回忆刚才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   了解狄仁杰的言行——体会其如何公正护法——感悟其美好品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②学生根据学法中的方法步骤,围绕课文第4、5自然段内容自主交流,畅所欲言。   a.刚正不阿惩罚罪人。   (当唐高宗要求狄仁杰破例宽恕罪行严重的大臣王本立时,狄仁杰并不服从,而是提出愿意以身殉职来维护法律制度,最终高宗无言以对,王本立被判刑,使朝廷风气大为好转。从中体会狄仁杰公正护法,刚正不阿,忠于朝廷)   b.明察善断护无辜。   (张光辅率兵平息豫州叛乱时,伤害了许多无辜百姓。狄仁杰赴豫州,一面下令给死囚开释刑具,一面秘密上述武则天,奏明原案的“诖误”,请求怜悯,帮助无辜受牵连的人改死刑为流放,百姓立碑颂其功德。从中体会狄仁杰明察善断,公正护法,关爱百姓)   (3)教师小结、过渡:文中的三个事例直接描写了狄仁杰公正护法的感人表现,除此之外,文中还有那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狄仁杰到公正?   (4)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反馈交流。   ①“他到任第一年,便处理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无论被判处有罪还是无罪,没有一个当事人不服的。”   a.抓住“第一年”“大量”“一万七千多人”,体会狄仁杰断案神速,效率极高。   b.抓住“没有一个当事人不服的”,体会狄仁杰明察善断,循律准确,公正护法,深得民心。   c.教师小结:难怪狄仁杰会一时声名鹊起,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的大法官。   d.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 ‎  ②“于是,他们来到宁州百姓为狄仁杰立的德政碑下痛哭。到了流放地后,大家又集资立碑,颂扬狄仁杰的功德。”   a.抓住“痛哭”“集资立碑”,体会狄仁杰因公正执法、护法,关爱无辜百姓,而深受老百姓的敬重与爱戴。   b.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话题,自主感悟,小组交流,并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在理解、体会文中第一个故事后,总结学法,指导抓住狄仁杰的言行,了解狄仁杰在另外两个故事中为公正护法所做的努力,体会其刚正廉明、执法不阿、明察善断的美好品质。此外,启发学生根据老百姓的表现,进一步深入感受狄仁杰因公正护法而受到人们的敬重与爱戴。这样,从不同角度使狄仁杰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不断丰满,对人物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四、课堂小结 ‎  1、教师小结:狄仁杰身为一名大法官,明察善断、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在他公正护法的行为背后,我们体会到了他对朝廷的忠诚,对人民的关爱,体会到了他那正直而伟大的心灵。难怪他会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的大法官;难怪人们会集资立碑颂扬他的功德;难怪他能成为一代名相,深得武则天的倚重,武则天会悲声叹气,废朝三日以示暗道。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小组分工合作,根据课文第3、4自然段的内容,布置编、演课本剧的任务。   (1)由组长组织,展开讨论。   (2)推选代表,在班级反馈小组活动的计划。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2、向家人讲述狄仁杰公正护法的故事。   3、合作编写小剧本,并进行排练。   4、选用课时优化设计。   7*狄仁杰公正护法   犯颜直谏保将军   刚正不阿惩罪人(直接描写)   明察善断护无辜      8.《出色的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情感与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感受黑人学生拾金不昧、爱护环境的公德之心。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梗概。   4.引导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与教育,懂得用实际行动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情感与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感受黑人学生拾金不昧、爱护环境的公德之心。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没有规则,任何事情都无法做好。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国家的法律是一种规则,社会公德是一种规则,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规则,只有遵守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才能有序正常地进行,才会更加和谐、美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与规则有关的故事。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问题预设归纳:这个出色的老师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出色的老师?)   小结学法:读一篇文章应该从题目开始,从课题中读出意思,发现问题,设定目标,自己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1-2遍,画出生字、新词,自主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   (2)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组内合作。   (3)小组讨论:这个出色的老师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出色的老师?   (4)默读课文,用几个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 ‎  学生分组学习   2.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生字,交流记字方法,强调易错、疑难字形。   区别:揣——端——湍——踹昧——味屉——届   (2)指名读课文,初步理解“这个出色的老师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出色的老师?”   (3)指名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①先引导学生用三句话概括。   起因:我丢失了心爱的电子手表。   经过:一位黑人学生拾金不昧把手表还给我,却又告发我不守校规使我受到重罚。   结果:收罚金老太太的一席话使及其困惑的我翻然醒悟,认识到黑人学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②再引导学生用三个词概括   丢表——得表受罚——翻然醒悟   3.小结学法   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一篇课文,首先要自学字词,概括出文章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失魂落魄冥思苦想拾金不昧   失而复得乐极生悲坐立不安   及其困惑愤愤不平翻然醒悟   2.同桌互相批改订正。   3.读读这几组词语,看看有没有联系,快速把它记住。   4.用上这几组词语,说说故事的梗概。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找出中心句,引导质疑。   1.浏览课文,画出中心句——“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2.引导质疑:一开始,我就认为那位黑人学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吗?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品读课文,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 ‎  1.出示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我感情变化的语句,了解变化的原因。   (2)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2.学生分组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深入品析、理解课文。   (1)“可是,这块手表却在一次晚餐时丢失了,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多么伤心,就像丢了自己的魂魄一般。”   ①理解“魂魄”,明白“丢了魂魄”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理解这块表对我的重要和我丢表后的伤心。   ②去掉这句话中“就像丢了自己的魂魄一般”这半句,和原句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作者把自己伤心之情写得真实、生动的写作方法。   ③了解丢失手表如此伤心的原因。   a.教师追问: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电子手表,丢失了可以再买,作者却为什么如此伤心呢?   b.学生联系上下文自由发表意见,体会这块手表对我的意义。   “一对分割万里的手表,时间却一起流动。再来美国的飞机上,我不时地看着表上的时间。”   “在加州的日子,我也常常看着上的时间,揣测伦捷这时候在干什么。”   “因为丢失的绝对不只是手表,也不仅仅是时间。”   (手表传递着真挚的友情,寄托着我对祖国、好友的亲切思念,在异国他乡给我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2)“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连忙对这位拾金不昧的黑大哥表示谢意。”   ①“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用一个成语说叫——喜极而泣。我此刻的心情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   (欣喜若狂、喜出望外、喜不自胜)   ②了解高兴的原因:黑人学生拾金不昧,使我的手表失而复得。   ③带着欣喜之情再读这句话,再次体会我对手表的珍爱。   (3)“我一看,马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这不就是那位拾金不昧的黑大哥吗?” ‎ ‎  体会反问句式表达的我遇见黑大哥时惊喜与激动的心情。   (4)“我用一种及其困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他居然还笑得出来,真不仗义!”   ①理解“及其困惑”。讨论:心存感激的我为什么会用及其困惑的眼光来看那位黑人同学呢?   ②理解“真不仗义”。假如你是作者,你认为黑大哥应该怎样做才算仗义?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体会我困惑与抱怨的心情。   (5)“之后,我愤愤不平地去校园管理处缴纳罚金。”   ①理解“愤愤不平”:十分生气,觉得不公平。   ②讨论:“生气”是因为什么?“觉得不公平”又是因为什么?   (6)“老人的话让我翻然醒悟。这时,我才意识到黑大哥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①理解“翻然醒悟”。   ②出示老人的话,用心朗读,体会话中之意。   a.祝贺我的手表失而复得,那是因为黑人学生拾金不昧。   b.遗憾不能帮我减免罚金,那是因为我弄脏教学楼墙壁,违犯了校规,必须受罚。   c.夸赞黑人学生用这种方式教育我,做得对,做得好。   ③听了老人的一席话,我翻然醒悟,悟到了什么?   ④再次讨论,深入理解:为什么黑人学生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⑤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任何时候遵守规则都是一种素养,它比所有的财富都要宝贵。读了《出色的老师》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呢呢?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拓展阅读《美丽的规则》,继续感悟规则之美,人性之美。   板书设计   8出色的老师   丢表→得表受罚→翻然醒悟   伤心→高兴、感激、困惑、愤愤不平→翻然醒悟   遵守公德维护校规 ‎9.※《美丽的规则》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美丽的规则”的含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2、帮助学生认识一个生字“澳”,读读记记::“忧心忡忡、成千上万、炫耀、耀武扬威、依然、密密麻麻、失衡”等词语。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体会“美丽的规则”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严格遵守规则的意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马路上堵车的情形,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在《美丽的规则》一课中作者乘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菲律普岛看企鹅的路上看到什么情形呢?(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懂的句子。(生字画“----”,句子画“﹏”)   2、指名交流。   3、再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组织小组交流。   三、自读感悟,体会内涵。   1、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想:(课件出示问题点)   (1)、“我们”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的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的路上最担心的是什么?为什么?   (2)、在离企鹅岛还有六十多公里的时候,对面出现什么?后来,“我们”看到了什么场景?有什么感受?   (3)、为什么说“它留给我的印象,甚至要比后来看到可爱的小企鹅还要深刻”?   (4)、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归纳主题。 ‎ ‎  4、小结。   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了作者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规则之美、人性之美。这里的“规则之美”、“人性之美”不仅指最美丽的这种“失衡”的图景,也指创造这种美景的人们自觉遵守规则的道德美。既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也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从课外书籍中搜集“没有规则、不成方圆”的实例。   五、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美丽的规则”的含义。   2、在课文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读读写写。‎ ‎10.《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新|课 | 标|第 |一| 网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点评:古今汉字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温故知新”,学生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 ‎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口、动脑,感受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 ‎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点评: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点评: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评:“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10.《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 ‎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点评:古今汉字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温故知新”,学生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口、动脑,感受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 ‎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点评: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点评: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 ‎,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评:“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11.※《飞天梦圆》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⑵读懂课文,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⑶搜集资料,了解我国的航天工程,举办手抄报。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炎黄子孙与实现飞天梦所付出的努力。   ⑵抓住令人感动的细节交流,体会炎黄子孙执着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⑶根据文本中的内容,引用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丰富文本内容,深化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体会炎黄子孙为与实现飞天梦所付出的努力,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激发民族责任感与探索科学的热情。   ⑵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激发民族荣誉感。   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难点:了解炎黄子孙与实现飞天梦所付出的努力你所取得的成就,从中体会他们执着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搜集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资料。 ‎ ‎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许多美丽的传说,鲧禹治水、夸父逐日、女娲造人,还有“嫦娥奔月”,这个传说让我们了解到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飞上天空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以后,有许许多多的科研人员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懈地努力,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03年10月15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吧。随着一声巨响,“神舟五号”飞船带着杨利伟叔叔----这位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来到了太空,首次取得了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为美好的现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天梦圆》。   2、板书课题,齐读   飞天梦圆   二、自读自悟   出示思考题,学生自学课文:   1、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在圆梦的每一步里,你体会到什么?作者是用哪些词语、句子表达出来的?(划一划,写一写)   三、研读汇报   用谈体会或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   1.明朝万户为勇于实践,为梦想献身。   2.品读第6自然段:“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太空。”体会了中国已经迈出了圆千年之梦的坚定一步。   3.品读第7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品味出航天人的顽强拼搏精神。   4.品读第13自然段:欣赏描绘载着飞航的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的句子。体会航天人的执着追求,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5.感悟描绘航天员成功地安全返回祖国,祖国人民激动兴奋的句子,激发了人们的自豪感。   四、小结内容   引导学生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五、积累好词佳句 ‎ ‎  1.学习体会作者用好词佳句来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信息。   六、拓展启迪   1.中国的航天事业还有更绚烂的梦,谁来圆梦?   2.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学习科学家的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   七、作业设计   办一期有关我国航天事业成就的手抄报。   八、板书设计   做梦:飞离地球   古人勇于实践   圆梦:默默奉献   新中国锲而不舍   梦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12.《种瓜得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⑵读懂课文,编写阅读提纲,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⑶抓住有关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   ⑵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理解内容。   ⑶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   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会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 ‎ ‎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加以积累。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课题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莫非是写错了吗?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解决。   2.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3.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玫瑰的瑰读轻声,供不应求的供读一声   4.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6.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 ‎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①提出问题。   ②介绍基因的作用。   ③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①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蓝色的转基因玫瑰、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   ②转基因在医学上的应用。   (用转基因猪的心脏为人体实施心脏移植手术)   四、课堂小结   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布置作业   1.读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3.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转基因技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通读全文,了解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分别说了什么,按顺序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1.读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 你觉得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叙述方法、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打比方)   3,课文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如“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从课文中再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学生默读课文,动笔用“---”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写法的语句,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5.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7.教师小结: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8.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9.把你觉得描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部分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明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四、课堂小结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列举事例的写法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如果你是一位掌握了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家,你会运用这项技术做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基因的作用   种瓜得豆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 ‎  在医学上的应用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四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四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重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激趣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欣赏多媒体课件:浩瀚的大海、蔚蓝的海水   2、谈感受。   3、启发提问,引起思考。   海水是蓝色的,这已是一个常识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自学生字、词语。   (1)读准下列字音:惰、忌、讳、液、稚、疚   (2)谈识字方法:惰、稚、疚、液   (3)根据学生实际理解疑难词语:万顷、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忌讳、饶有兴味、源源不断 ‎ ‎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他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9——13自然段)拉曼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回国后立即着手研究,研究出海水呈现蓝色是因为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从而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14自然段)男孩儿的故事给人们的提醒。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问题:   (1)地中海、亚欧大陆、非洲大陆。   (2)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3)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作业设计:   1、读准字音,会写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资料,了解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   3、思考: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第二课时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地中海、亚欧大陆、非洲大陆的大概位置。)   4、从对话中初步感知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儿?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找出相关句子。   2、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引导学生分两步理解)   (1)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齐读第10、11、12自然段。 ‎ ‎  ②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句体会拉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a、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疑惑——愧疚——研究)   b、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指导品读,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①“好奇心”的作用。   ②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方法,不迷信权威、不自以为是,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找出来,反复品读。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理解“已知”的“未知”。   (好奇心;不迷信权威、不断探索的精神)   (2)交流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列举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进一步体会科学发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进而创立万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产生好奇,进而发明蒸汽机。)   2、用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好奇心的培养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3、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学习资料补充:   拉曼效应:当单色光定向地通过透明物质时,会有一些光受到散射。散射光的光谱,除了含有原来波长的一些光以外,还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长与原来光的波长相差一个恒定的数量。这种单色光被介质分子散射后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并合散射效应,又称为拉曼效应。这一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公认。英国皇家学会正式称之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三四个发现之一”。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 ‎  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颜色,是海水对太阳反射光的颜色。海水的颜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即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复合而成,七色光波长长短不一,从红光到紫光,波长由长渐短,其中红光、橙光、黄光穿透能力强,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们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蓝光比较敏感。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出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则海水和普通水一样,是无色透明的。   其实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蓝色的,而是有红、黄、白、黑等等,五彩缤纷。因为海水颜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海水中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我国的黄海,看上去一片黄绿,这是因为古代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将海水“染黄”了。虽然现在黄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黄海北部有宽阔的渤海海峡与之相通,加之它还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浅黄色。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因其水温很高,海里生长着一种水藻,大批死亡后呈红褐色,将海水染成红色。红海由此而得名。而黑海,由于多瑙河、顿河、第聂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层密度很小,深层受地中海高盐度海水影响,密度很大。这样,上层密度小,下层密度大,且差异很大,上下层水体难以交换。黑海与地中海之间也仅有一又窄又浅的土耳其海峡相通,使得它们之间海水也难以大量交换。这样,黑海下层海水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上层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秽物和各种动植物死亡后沉到深处腐烂发臭,大量污泥浊水,使海水变黑了。北冰洋深入俄罗斯北部的白海,则是因为它的纬度较高,终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机物含量少,海水呈现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作业设计:   ☆搜集相关格言、警句及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到采集本上。   ☆阅读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教育。‎ ‎14.※《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缕芳吁耍训斥脾罕藤愈凌秉飕撩梳   衰绢侨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 ‎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三.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1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 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第二课时.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离、荣、烧、尽”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 ‎.课前带孩子们去观察草,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原,草原,原野。   岁:年。枯:枯萎,干枯。   尽:完。野火: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生:生长。   荣:茂盛。   4.解释诗句   原野上长满了野草,野草每年从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的生长一次。冬天草枯萎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茎叶烧掉,但它的根仍旧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风一吹,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5.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 ‎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尽:上下结构。   吹:左右结构,口部。注意书写时候座窄右宽。   六、板书设计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情感;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难点:相关拓展延伸的《黄鹤楼》、《江南春》、《赠孟浩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所要去的也是中国的旅游名胜——黄鹤楼。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老师这里也有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么?(课件显示《黄鹤楼》,请一名学生朗读一下) ‎ ‎  3.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登黄鹤楼追寻古人足迹,古人却已经乘鹤归去。面对着黄鹤楼的景色,作者只能留下深深的惆怅和惋惜,更因为他游历在外的状况,使得作者心中不由的涌上了一丝淡淡的乡愁。   4.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课件显示)的《黄鹤楼》,才会令后来者面对黄鹤楼的美景却无从下笔,徒呼无奈。即使是李白也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课件显示)。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但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2.(视频显示黄鹤楼送别的动画)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帆船,江水,人……)   3.那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课件显示)(齐读这两句诗)   4.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充)   5.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6.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课件显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7.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了。)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呢?(故人,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   8.而且老朋友离去的季节又是在(春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烟花三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季节呢?老师这里有几幅江南春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显示)多么美丽的江南春啊,大家还记得杜牧的那首《江南春》么?(学生朗诵,课件显示)。看一看,绿映红的春光,蒙蒙胧胧的春雨,在这种美景中,人的心情本该是(愉快,愉悦……‎ ‎)。然而,朋友却要离,青梅煮酒,对酒当歌的季节却成了离别的季节,李白能不伤感么?于是,他只能伫立江边,吟诵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久久不愿意离去。   9.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课件显示《赠孟浩然》)   四、小结: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五、作业: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广陵   依依惜别烟花三月 ‎16.《穷人》教学设计 ‎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 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写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话   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   四、自学课文   五、理清人物关系   有哪些人物?   板书:   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西蒙寡妇一个孩子   谁是主要人物?   六、分段   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2.西蒙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3.渔夫归来,知道西蒙的情况后,主动提把孩子抱回家。   七、试读课文   结合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正音:张罗、勉强、自作自受。   八、读讲第一段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 ‎ ‎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   (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朗读时,这些一一交待清楚。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第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   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   二、讲读课文   第二段. ‎ ‎  1.描述: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交代清楚时间、天气、特定的环境、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进一步带入情境。)   (例话:夜是这样的黑,我们借着小马灯微弱的光亮,看清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块厚围巾,站在西蒙的门口,她就是渔夫的妻子桑娜。)   2.天又黑又冷,海上起了风暴,出海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稍停)她是怎么想的?课文接连三次写了桑娜的"想"。   读读这些句子。   指点: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渔的丈夫能不能平安着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   指名女生读。   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   (学生的表情朗读,渲染了情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一进门,她看到悲惨情景,应该怎么读,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你自己在下面试试。   ("首先投入眼帘的……垂下来。")   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那凄凉的悲惨的情景。   这情景,一下子集中地出现在桑娜的眼前,课文上用了一个很好的动词,看到了吗?(投)   指点:这一个"投"字说明西蒙的命运桑娜是关注的,是她的视线最集中注意的,"投"在这里用得很有分量。   "她的女邻居躺在床上"怎么样了,非常紧张,怎么读? ‎ ‎  教师范读。   男生读。   4.这时我们又看到,在已经死了的寡归的身边,睡着两个孩子,这儿描写了一个细节,你们看出来了吗?   ("身上盖着旧衣服"。)   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例话: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5.渲染: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读的时候,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显出孩子的天真、不懂事。越是读出孩子不懂事,越是使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   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6.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李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   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   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   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 ‎  朗读。   教师读本小节一、二两句,学生齐读第三句"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出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7.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第三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孩子。(稍定,让学生想象一下那动人的情景。)   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quot;一家七口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指名读。   示范:"是他来!"(害怕他回来)"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他还没回来,又怕他不回来,矛盾的复杂的心情。)"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打我一顿也好。"(表示她心甘情愿,语调稍微平些。)   男生读。   指名读。   指点: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的品质。   8.描述: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   指导朗读:   门,突然门开了,桑娜紧张、不字,连眼睛都不敢抬起看他,当然说话也不会高声了。   而丈夫是个渔民,魁梧、黧黑,说说一定是声音宏亮、粗犷,但和风暴搏斗这么久,死里逃生,拖着破网回来,显得疲劳,情绪沮丧。   男女生对读第一组对话。   9.到这儿,桑娜心上的石头还没有落下,"‎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想什么?渔夫又在想什么?   桑娜终于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时她又沉默,这时她想的是什么?   10.分别指导朗读。   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齐读)   丈夫的"嗯,是个问题。"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   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我们可以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   读到这里,我们用上哪一组关联词语。(宁愿……也……)   指点: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   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   11."你瞧,他们在里啦"强调"在"。"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上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得对!'")   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蓄,耐人寻味。列夫o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   12.总结:托尔斯泰爷爷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 ‎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及文中内容)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 ‎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 ‎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细心、周到)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 ‎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 ‎18.※《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3、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教师导人:《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   亮的眼睛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 ‎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   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 ‎、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话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   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算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19.※《船长》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后作业4中的两个勺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 ‎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段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调遣大副井然有序   威严履行深渊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哭泣机械灵魂争执控制   调遣呼号斗殴克莱芒可怖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整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 ‎  讨论: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自救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 ‎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   (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他早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8)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 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四、质疑   五、背诵   第29、30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3、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齐背   指名学生背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   三、批改,订正。‎ ‎20.《故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掌握文章的结构,理出文章的线索,学习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了解故宫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増深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懂得故宫是古代中国辉煌艺术成就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 ‎  掌握课文按照空间移位来进行介绍的方法,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感悟激发对中国古代辉煌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讴歌。   教学准备:   查阅故宫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出话题,激趣导入。   身为洛阳人就从龙门石窟的佛雕艺术价值谈起,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说出自己对龙门石窟的认识,从而引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这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古代辉煌艺术的兴趣,为理解故宫的历史价值打下基础。   2、播放课件,展示故宫的辉煌建筑艺术,先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在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指导“重檐屋顶”、“额枋”、“蟠龙”“降龙”等字的读音,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分析结构。   重点分析第1段,了解故宫的历史价值及意义。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欣赏建筑艺术   1、自由朗读课文,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故宫景点;   2、把这些景点板书在黑板上,并按照顺序标出来,理出文章线索,学习按照空间移位的顺序写作的方法;   3、播放教学课件,让学生欣赏故宫中太和殿、乾清宫、御花园等景点的景色。   4、结合课件中所展示的景点对照课文内容找出,并完成以下问题:   这座建筑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1)、3、4自然段是略写,重点让学生理出写作顺序;   (2)、5、6自然段是详写太和殿,是本课的重点段,要在读中分析、感受。   在第5‎ 段中要抓住太和殿之大,殿身的艳丽色彩和殿顶的雕金盘龙图案来欣赏体会故宫建筑艺术之美。第6段主要介绍了太和殿的作用。结合教学课件并配以庄严浑厚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太和殿神圣、宏伟的气势,在朗读中体会出来。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的读,把这种情感植到学生心中。   (3)、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8、9自然段,加深对故宫建筑艺术的赞叹。   (二)、赞叹奇珍异宝   朗读第10段了解故宫藏品之多之奇之贵种,并出示相关资料增加学生对故宫的了解。   四、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出示资料介绍“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以来吸引了中外大批游客的参观,使学生认识到“故宫”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齐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感情。   五、小试牛刀拓展延伸   2009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以一名邮展志愿者的身份按照空间移位顺序写一篇小文章给各地游客介绍一下龙门石窟。    21.《青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写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精神的热烈赞颂之情。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4.帮助学生认识本课生字新词,会写“鬓、访”等7个生字;理解“两鬓斑白、锲而不舍、瑕疵、纷至沓来、迷惘、郑重其事、如饥似渴、茅塞顿开”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是怎样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了解“我”的努力,读懂父亲的表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青花瓷的多媒体电脑课件和文字材料、图片、歌曲等。 ‎ ‎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关于青花瓷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读熟课文,初步感知。学习课文1——4自然段。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青花瓷》片段,配合课件出示青花瓷器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听两方面欣赏青花之美。   2.师:这些漂亮的瓷器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青花”。(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后的“学习链接”,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青花瓷的资料,认识青花。   4.教师小结:2007年11月6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一个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青花扁壶以100万英镑的高价成交。(课件出示图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颁奖礼仪小姐的礼服,设计灵感也来自于这完美的青花瓷。   青花为什么有如此高的价值,为什么能成为“人间瑰宝”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青花的动人故事,相信一定能带给你很多启示。   (围绕“青花”,从欣赏图片到朗读文字,感受青花之美,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3.学生独立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集体评议。   (2)结合评议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理解并识记文中的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 ‎  1.再读全文,选择自己读得最满意的段落加强练习。   2.采用学生互相推荐的方法,读通全文。   3.思考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我”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以求得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前因后果。)   四、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导学内容:   1.学习课文,了解“我”为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所付出的努力,从中体会“我”执著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   2.了解父亲的“心机”,感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导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   “人间瑰宝”——青花瓷   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   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   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   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文字背景为青花瓷图片)   (指名朗读,教师引读)   2.能做出这样完美的“人间瑰宝”,究竟是怎样的人?父亲要给“我”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寻求答案。   二、学习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父亲神情和语言的语句,体会父亲的心理。   2.反馈交流,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父亲回答道:“因为你还没有长大,还不懂得什么是完美。”‎ ① 父亲眼中,什么样的青花才是完美呢?   ②带着父亲对制作青花事业的热爱齐读。 ‎ ‎  (2)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企盼,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沉默。   ①父亲期盼什么?想说什么?为什么最终还是沉默呢?   ②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感受送进这句话再读。   ③带着对“我”的企盼齐读。   (3)可是,父亲一脸肃穆。半晌,父亲才说:“你应该去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找到了也就得到我的配方了。”   ①父亲为什么一脸肃穆,这时候他心里会怎么想?(学生想象补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②带着父亲对我的良苦用心齐读。   3.小结:父亲是那样热爱青花,为了让青花的制作工艺得以传承与发展,他对“我”满怀企盼,他知道言语的表达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还不能理解,就想方设法引导“我”从实践上去领悟。   三、深入学习,寻找“我”的心路历程   1.父亲要教我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到底是什么呢?   (联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父亲要给“我”的祖传配方就是让“我”明白: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5——16自然段,思考:为了得到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我是怎样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的?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寻找、复制、创作)   4.再自由读5——16自然段,思考:这一路寻找,我都经历了哪些迷惘和艰辛?是什么引领着“我”苦苦寻觅,苦苦求索,最后走出迷惘,灵光闪现,茅塞顿开?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 ‎  (1)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和父亲神态变化的语句。   (2)读读这些语句,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3)有问题同桌可以交换意见。   5.指名反馈,体会父亲的引领以及“我”的执著,并随机指导朗读。(师随机板书:不满意、冷眼、笑容)   我的心理活动:   ①什么样的瓷片才配得上这样的青花?什么样的青花才是完美的?   ②我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中:我已经找到了瓷片,不是吗?我已经修复了青花,不是吗?我的技艺不够精湛吗?我的青花不够完美吗?   ③父亲要告诉我什么?那缺失的青花到底在哪里呢?   父亲神态的变化:   ①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   ②复制的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父亲的白眼。   ③那天,父亲看到我自己创作的青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6.用下面的句式,结合我的行动、心理活动和父亲的神态变化,说一说我寻找的经历。   课件出示:   当我……时,父亲……,我……   当我……时,父亲却……,我……   当我……时,父亲终于……,我也终于……   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的含义。   7.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学完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能做出这样完美的“人间瑰宝”‎ 的,是执著追求,不断创新的青花瓷艺人,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这么完美的青花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象他们一样的人,都在默默地为我们创造着美好的事物,你还能举出例子来吗?(师生共同举例,如:戏曲演员、书法家、画家等等)   2.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请写下来,跟大家交流。‎ ‎22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读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名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陆羽的画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陆羽与《茶经》(师板书,生书空,同时讲解“陆”字的右边“击”字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齐读课题,读后质疑:1.陆羽与《茶经》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以课前准备简要交流有关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快速浏览全文,想想:①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 ‎  ②文章从什么话题谈到陆羽?   ③文中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字音读准。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理解的词义来朗读。   4.对于个别较难的词语给予解释。   5.通过理解“茶”和“荼”的词义,帮助学生区别   6.指导“荼”的写法。   7.引导学生通过字义来区别“荼“的两种读音。   “荼“(tu)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古同“荼”,涂炭。   “荼”(shu)①玉板,古朝会时所执。②同“舒”,舒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按总——分的顺序来行文的,从茶乡想到陆羽总起引出后面的三个事例(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以此来表现陆羽。这节课我们接着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去品读、去感悟。   二、细读品味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语句写到了陆羽?(2、3句)能用一句话概括吗?(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   默读第四句话,想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衔接,引出后文)   2.辨别江水   (1)自由读文,找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陆羽辨别江水这件事?(2-8自然段)   (2)学生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从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陆羽精通茶艺)   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   课件出示: ‎ ‎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3)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衷的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句话)   (4)质疑:为什么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引导生结合学习链接理解   3.拒绝做官,撰写《茶经》   (1)快速浏览,找找哪些段落写了这件事?(9-11自然段)   (2)出示自学提示:   ①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②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写什么?花了多长时间?读到这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学,划词句,作批注。)   (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   (4)讨论交流,①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毫不……”(一是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二是他为推广茶艺,决心写人们不屑于写的“闲书”时毫不动摇。)体会陆羽的志向远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陆羽的高尚人品。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感受陆羽的人品: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 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   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   ②引导学生抓住“二十一岁”,“十六年”,“三十二州”两个“五年”,“二十六年”,“四十七岁”等数据来体会陆羽为撰写《茶经》作出了无悔的选择,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才终于完成这部经典著作。   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段落,然后划记相关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感受。 ‎ ‎  ③利用所查资料补充介绍(学习11段)   《茶经》是怎样一部书?有何价值?   在反馈基础上,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七千余字的著作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各方面的事宜都写到了。他写工具和器皿的运用,不仅说明了技术问题,而且也说明了文化的演变和区别。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4.推广茶艺(12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哪些影响?   (边读边划,作批注。)   引导生抓住“如火如荼”和两个“也日益……”所在语句来体会。   第三课时   一、练读拓展:   1.完成课后题二:陆羽为什么会被人尊称为“茶圣“?   陆羽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的三个递进复句,划出来,并在旁边批注每一个复句在文中的作用。   3.反馈:①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概述陆羽特点。   ②第十一自然段第二句:概述《茶经》的内容。   ③第十二自然段第四句:概述茶艺的影响。   4.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5.有关《茶经》的小贴士。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 字。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二、布置作业:   布置课外阅读有关茶文化的文章   附:   板书设计:   22.陆羽与《茶经》   由茶乡想到陆羽   辨别江水精通茶艺   撰写《茶经》人品高尚、志向远大   推广茶艺甘于奉献 ‎23.※《敦煌壁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敦煌莫高库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识读多音字“佛”;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3.能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按照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能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 ‎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今天我们就要走近它,了解它。   (二)了解自学情况。   1.标自然段、圈生字、划新词。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概意思。   (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第二自然段,简要地描述了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第三、四、五自然段,有面、有点地具体描写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和栩栩如生。全文结构是:总写——分述。)   3.学习生字、新词。   A、容易错的字:尊——遵奏——揍、凑   B、多音字:佛(佛像)、(仿佛)   C、词语:亭台楼阁——亭子、平台、楼房、高阁(四周开窗可凭高远眺望的楼),泛指风景区或庭园里的各种建筑物。   舒展——伸展。   (三)作业指导   1.抄写生字;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第一自然段。总写“莫高窟”。   重点词语:世界闻名。艺术宝库。   具体写法:用数字说明。   (二)第二自然段。简要地介绍莫高窟的佛像。   抓“最大的佛像”“最小的佛像”印证第一句“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三)学习第3——5自然段。   1.第3‎ 自然段。用概括的语言总的写了壁画的内容:劳动、艺术表演。   2.第4自然段。重点段。着重描写了一幅画。重点词:艳丽多姿。   这一段哪些句子写出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   用“有的……有的……”句式表现内容。   重点句:“其中一个……”比较下列句子:   A、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3、第五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受。比较句子:   眼前的一切都是活的。   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   (二)作业指导:   1.《练习册》作业。   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4.※《编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9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会迎来中外许多游客。假如有外国人看到了东周王城博物馆内陈列的编钟,他最想知道什么?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编钟》教学设计 ‎ ‎  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实验小学李晓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9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会迎来中外许多游客。假如有外国人看到了东周王城博物馆内陈列的编钟,他最想知道什么?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 ‎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编钟》教学设计   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实验小学李晓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9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会迎来中外许多游客。假如有外国人看到了东周王城博物馆内陈列的编钟,他最想知道什么?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25.《窃读记》教学设计 ‎ 学习目标   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 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 ‎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   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26.《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 ‎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 ‎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27.《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时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7个会认字和6个会写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花瓣、砌砖、丰硕、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等词语。   三、教学建议   关于“理解感悟” ‎ ‎  本文从课题到小标题到课文中的许多语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但是,课文内容所描写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因此很容易理解。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朗读——感悟”上,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进入角色,和文章的作者、文中的“我们”一起融入美好的校园生活,回顾、享受在童年的校园生活中的快乐、甜蜜,领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的关爱,汲取的营养;懂得学校、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和无限希望。同时提供朗读、背诵,很好的体味并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   四、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很快就要离开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学校了,回顾这六年的小学生活,她给你留下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校园交响诗”,我想,这篇文章一定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表达了我们对母校,对老师的共同心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边朗读课文,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3、思考课后第2题。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讨论交流:   1、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比喻了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最喜欢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蜂巢:把教室比作蜂巢,把排列的桌椅比作一格一格的蜂房,把学生比作一只只金色的小蜜蜂。   鸟岛:课间里欢快的场面如同一个鸟岛。在这个欢乐的“岛”上,鸣奏着课间美的交响曲。此时的校园里,有静有动,有歌有舞;有海潮般的喧哗,有鸟儿般的婉转的鸣叫。这时的校园是世界上最阳光、最欢乐、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花瓣:既可以理解为老师——辛勤的园丁,他们培育的一朵朵鲜花,他们寄来的“花瓣”是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声声深情地祝愿,表达学生虽老师的深情;也可以理解为这些“花瓣”聚成一朵朵鲜花,开在老师心中,表达了老师在自己学生的祝福中得到了汇报,心中感到无比幸福。   喷泉:这部分写得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音符——已故的老校工。他种的“绚丽多彩的花”,“顶着烈日”‎ 修建的水池、喷泉,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喷泉象征着老校工为了我们营造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不辞辛苦,忘我劳动的精神,这精神就像这依然醒着的喷泉一样,永存在我们心中。   树根:我们的老师——树根从事的是最值得赞美的“根的事业”,他们是最具默默奉献精神的人。   2、谈谈你对课题“校园交响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你认为描写最生动的句段。   (四)拓展   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学校,离开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大家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尤其是读了这篇课文,你们的感触一定颇多,就让我们一起来畅谈自己的感谢吧!   (五)巩固复习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在小组大家互相听,并给以纠正。   五、参考资料   词语解释   汲取:吸取。   恬静:安静、宁静。   丰硕:(果实)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硕果累累:打的果实接连成串。   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优美。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28.※《我们上路了》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难点: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 ‎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1、2节:虽然我们很稚嫩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2、3、4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5、6、7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接下来,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总结: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