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专题的知识复习,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来把握。“是什么”即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为什么”即文化对社会、对人的作用。“怎么做”即怎样发展文化,应从文化交流、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来分析。
(2)一个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两个影响: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
三种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三条途径: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
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四个特点: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特点与实质
(1)文化的特点
从产生看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从文化素养看
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从文化体现看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认识文化的实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文化交流与传播
表现
(1)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过程
学习各民族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文化交流基础上,推出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原因
原因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如何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反对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
4.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从民族文化发展看: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从文化传承看: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文化创新奠定根基。
(3)从民族发展看: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
(2)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3)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
①从传统文化自身看: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我们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从时代的需要看: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时代变革,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必然要求文化与之相适应。所以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如果一成不变,反而会阻碍社会发展。
2.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1)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反对错误倾向
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3)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所以文化创新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考点一 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例1.(2016·高考江苏卷)“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答案】B
【变式探究】(2016·高考江苏卷)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16年5月12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材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答案】A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第十
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文化创客馆的设立,多种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集中亮相,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
3.(2016·高考浙江卷)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示,某县政府和企业把“文化车间”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政府和企业这样做的理由有( )
①“文化车间”建设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考点二 文化的发展
例2.(2016·高考全国乙卷)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引起巨大反响”。由题眼可知,“华阴老腔”能够焕发新的生机是因为其不断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满足了人民大众的需要,故①②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说法错误;认同并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④说法错误。
【变式探究】(2016·高考全国甲卷)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举一反三】(2016·高考全国丙卷)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辞海》电子版和网络版的推出”这一文化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立足于信息社会人们网上阅读的新需求,①④
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②错误;文化创新不一定能够保证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③说法不妥,排除。
1.(2016·浙江卷·34)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示,某县政府和企业把“文化车间”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政府和企业这样做的理由有
① “文化车间”建设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
② “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知识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答案】B
2.(2016·北京卷·26)某国际学术期刊的封面,用中国山水画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某生物研究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山顶代表体细胞状态;连接各山顶的桥代表小分子,能够促进各山顶之间的衡越;山水中的小舟代表转基因方法,通过不同的路线实现重编程。采用绘画形式表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了
A.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
B.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创新思维
C.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
D.艺术的传播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
【知识点】文化的表现形式
【解析】用山、桥、小舟之间的联系代表体细胞与小分子、基因之间的联系,这体现了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A项正确;科学与艺术来自于社会实践,B项不选;材料并没有表明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C项不选;材料表明科学的传播需要借助艺术的手法,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A。
【答案】A
3.(2016·江苏卷·20)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16 年5 月12 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材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知识点】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
【解析】文化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借“文化交易”来发展经济,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A项正确;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的说法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C项不选;文化有正误之分,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答案】A
4.(2016·江苏卷·21)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知识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答案】A
5.(2016·江苏卷·19)“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知识点】文化的内涵、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解析】材料并没有涉及文化的交流和传播,A不选;
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征服全世界”一句说明了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项正确;C项的说法错误,优秀文化才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本题材料
与综合国力竞争无关,D项不选,故本题选择B
【答案】B
1.(2016·北京卷·25)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知识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C
2.(2016·天津卷·11)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知识点】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A不选;用4D
技术来展示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有效地吸引观众,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B项正确;C的说法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不选D。故本题答案选择B。
【答案】B
3.(2016·江苏卷·22)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知识点】传统文化的特点
【解析】“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变,仍被人们所运用,这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体现了“礼”的基本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性”特征,故材料整体是想体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B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本题答案选择B。
【答案】B
4.(2016·江苏卷·23)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知识点】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D
5.(2016·江苏卷·24)传统文化对天理人伦所作出的具体规范,有些蕴藏在乡村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当中。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利用,这是因为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
①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知识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解析】认为精神力量决定看社会的发展,这是历史唯心主义,①不选,②的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集体主义,不是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重视优秀村规民约、家风祖训是因为它们属于优秀文化,在文化传承中仍发挥看重要作用,也对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③④正确;故本题答
案选择D。
【答案】D
6.(2016·全国Ⅰ卷·19)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与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知识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答案】A
7.(2016·全国Ⅱ卷·19)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知识点】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传播
【解析】我国杂技加入了音乐、舞蹈等元素,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故③符合题意;这些时代元素和效果是我国运用现代技术展现民族文化的表现,故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现代传媒的作用,故①和题意不符;现代流行艺术能够融入传统艺术之中,但是不能说取代,故②错误。故选D。
【答案】D
8.(2016·全国Ⅲ卷·19)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知识点】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
【答案】B
9.(2016·北京卷·41)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鲁迅和雨果分别是中国和法国的伟大作家,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下文为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在“鲁迅对话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讲话的部分内容。
“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里说:‘只要本世纪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换句话说,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愚昧和困苦,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鲁迅先生以他高度浓缩的小说、精美绝伦的散文和浩瀚滚烫的杂文,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和同样的意志,正如他那首《无题》绝句所言:‘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3)结合材料,分析“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的文化意义。(8分)
【知识点】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建设文化强国
【解析】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本题可先分析鲁迅与雨果文化作品的共性,这种文化上的共性是交流活动开展的基础。接着再具体分析这种文化交流的意义,可从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文化的合作与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等角度具体论述。
【答案】鲁迅和雨果都关心社会历史的进步,关注下层百姓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巨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增进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两国文化合作与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在中法文化的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
10.(2016·全国Ⅲ卷·39)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2)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10分)
【知识点】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建设文化强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答案】(2)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3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3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1.(2016·浙江卷·40)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
(1)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12分)
【知识点】文化创新、文化自信
【答案】
(1)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中英联合摄制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BBC2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
;纪录片通过叙事视角、结构处理等的创新,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这一成功事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我国的文化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纪录片的播放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引发收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6.(2016·全国Ⅱ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坦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坦县派出所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
【知识点】文化和经济关系
【答案】
(2)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共10分)
1、(2015·天津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下,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
A.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C.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D.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
【解析】通过文化创意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实现了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一面,A正确;B错误,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促进经济发展,C与题意不符;古典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D说法错误。
【答案】A
2、 (2015·重庆卷)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回答第1题。
1.古琴音乐( )
①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 ②通过人们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 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的文化需要 ④《流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的代表,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3、(2015·广东卷)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始终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仍透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是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之所以要重视文化的精神传承是因为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共性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因素,材料只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共性和规律及其蕴含的精神的相对稳定性,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文化的创新,②与题意无关。④与材料主旨不符。
4、(2015·北京卷)蟠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 )
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答案】C
【解析】文化继承的核心在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A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具体内涵应该因时而变,B说法错误;故宫博物院借鉴传统文化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体现了C;D说法错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应该发展文化事业,而不是通过市场运作。
1.(2014高考全国课标卷二19)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据此回答下列问题。《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2.(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19)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话。完成下列各题。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 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的原因。审题时关键要抓住“各自”一词。原因中应该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两国文化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这是两国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原因,②③符合题意,选C。①选项中“相互融合”和④选项中“都源远流长”表述错误。
3.(2014高考福建卷 30)图10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从图中可推出
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 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
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 D.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
【答案】B
4(2014高考江苏卷 20)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 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 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题中在微信公众号上,几万人一起读诗,微信公众号属于大众传媒,因此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④符合题意;“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体现了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①不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答案D正确。
5.(2014高考福建卷 29)精湛绝伦、底蕴丰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答案】C
6.(2014高考江苏卷 24) 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A. 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 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 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A
【解析】题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体现了世界文化具有共性,因此材料体现了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答案A正确;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指的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显然不符合题意,B排除;C“逐渐融合”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D不符合题意。
7.(2014高考浙江卷 31)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保护好古村落的原因在于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故入选。①④选项观点错误,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并没有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故排除。
8.(2014高考江苏卷
32)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②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③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④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9.(2014高考安徽卷 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排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答案】D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孝”文化内涵的变迁正是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结果,D应选。题目强调传统文化纵向时间发展,AC涉及文化的横向交流传播,不选。题目并未涉及错误的传统文化,B不选。据此,该题正确答案为D。
10.(2014高考北京卷 24)数间民居、一泓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 B.必须按照原有的含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 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答案】D
11.(2014高考江苏卷 22)被誉为古代织锦“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因其时尚度高而深得年轻人喜爱;用硫酸纸拼装的创意秦淮花灯,内置节能环保的 LED 灯,各部件以中国家具榫卯原理扣合,可以拆解装盒带往各地……这些老工艺的新诠释
①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 ②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④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老工艺的新诠释并没有淡化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而是采用新技术更好地展现传统民族文化,①说法错误;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而不是辩证否定,因此②说法错误;题中老工艺的新诠释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③符合题意;“老工艺”与“新诠释”,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符合题意;答案D正确。
12.(2014高考四川卷)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廉洁文化属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楚辞》强调廉洁到东汉王逸对于廉洁的解释,到《现代汉语词典》对廉洁的解释,再到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体现了廉洁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发展着的。①表述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舍去有①的选项。③与题意无关。
13.(2014高考北京卷 25)“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14.(2014高考江苏卷 19)“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 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材料说明
A. 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B.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C.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D. 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案】A
【解析】材料重点强调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文字属于文化范畴,因此体现了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答案A正确;题中体现了汉字及其词义的变化,但没有体现汉字的重要性,因此B不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D说法没有错,但题中强调的是变化,而不是对生活的反映,因此D不符合题意。
15.(2014高考天津卷
10)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16.(2014高考江苏卷 23)“沙画瓶 ”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 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组成沙漠、骆驼等形状。 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 ”、“古诗词系列 ”等“沙画瓶”,受到极大的欢迎。 材料表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
③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①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的观点是错误的;材料体现了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而不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②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题中打造出一系列的“沙画瓶”,体现了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③符合题意;答案C正确。
17.(2014高考安徽卷8)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每一座城市,更改变了每一个人,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这说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每一座城市,更改变了每一个人,说明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②应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说明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应选。①表述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④后半句话表述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并不是所有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发展。
18.(2014高考江苏卷 20)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 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 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19.(2014高考江苏卷 21)某地首创一种实名制、免费发放的文化惠民卡,市民持卡可以看电影、看演出、买书,只要在签约商户进行文化消费,就可以享受折扣、积分、奖励等多项优惠。文化惠民卡的发放能够
①降低文化消费的成本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 ④调动人们文化消费意愿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题中在微信公众号上,几万人一起读诗,微信公众号属于大众传媒,因此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④符合题意;“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体现了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①不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答案D正确。
20.(2014高考山东卷
32)《大道鲁商》是一部跨越人文和经济两个领域的文献纪录片,全景式地展示了鲁商从古到今诚实守信、仁义和气、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揭示了鲁商成功背后的文化内核。这反映了
A.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B.商业贸易促进文化发展
C.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D.鲁商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题中鲁商的成功表明文化影响其实践活动,故A入选。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商业贸易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是强调文化对商业贸易的影响,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而不是推动作用,不能一概而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鲁商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方位展示,故排除。
21.(2014山东高考 3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上述内容说明
①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
③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22.(2014高考全国课标卷二39(1))(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现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草本》,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于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草本》,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草本》“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李时针”,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新成果。(10分)
【答案】(1)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
【解析】(1)本题知识定位“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试题类型为措施类试题。首先我们要依据设问检索知识库,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包含有哪些知识要点(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然后提取材料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引出知识点,对接原理,正确调用知识。从材料中“访过数百个兽医站、搜集民间处方”体现了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追踪国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