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态平衡”“异想天开”等词语的意思。 2.多种形式读课文,能抓住重点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深刻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启示。 3.激发学生阅读关于大自然书籍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一起走进了大自然,得到了很多启示。记得在《自然之道》中,在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上,我和伙伴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导致了大量幼龟被食肉鸟吃掉,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为我们违背了“自然之道”。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个相似的故事,在欧洲,又有一个德国人违背了“自然之道”,干了一件同样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个林务官的错误决定,使森林陷入危机,他干了一件什么事呢? (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质疑解答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了解什么? 学生根据题目进行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打扫”要用引号呢?引号的作用很多,其中有一种是表示特殊的含义,也就是说它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词语本身的意思,而是一种特殊的意思。) 2.朗读课文是了解课文内容的最好途径,自由地读课文,在课文中探索你想了解的内容,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去记住生字词。 3.检查反馈:出示生字词,全班认读,难读的带读、多读。 4.提问:读完了一遍课文,你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了吗?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三、理清内容,思路导图 1.同学们知道是谁做了一件蠢事吗?(林务官)请同学们按照提示自己读课文,找到文章的脉络。出示课件:1.林务官让工人做了什么?2.后来森林里的面貌怎样?3.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什么? 2.同学们汇报,根据回答理清板书。 灌木杂草枯枝烂叶 做法:砍光除尽不放过 结果:树木被毁生长迟缓 原因:鸟兽昆虫的栖息场所增强肥力 3.害虫是怎样毁了树林的呢?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林务官把灌木丛砍了,把野草锄了,鸟儿飞走了,森林里的害虫就逞凶啦。它们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理解重点动词“砍、锄、吃、咬、钻”,理解前因后果的关系。 得出结论: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四、再读研究,训练语言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话。 出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了解是设问句。 联系平时生活理解词语“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的命令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命令是异想天开的?(了解初衷:为了让森林更加漂亮。结果:毁坏了森林) 2.训练说话:当林务官看到林子里又宽敞又洁净,连一根杂草也没有,心里美滋滋的,他想—— 3.新官上任的林务官本以为森林会变得更加美丽,但结果并非如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大自然带给我们最大启示的一句话。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用“生物链”形式画画,说说森林里枯枝败叶、灌木丛、杂草和森林的联系。 5.是啊,森林里的这些动植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它们在一起,森林就是这么美丽(出示森林原貌图),而一旦破坏这种生态平衡,森林就变成这样(出示毁坏后的森林图)。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6.几年后,当林务官看到森林变成这样后,他向护林工人兴师问罪,老师当林务官,请你当护林工人向我解释一下。 师生合作,模拟对话。 7.当林务官知道是自己的无知毁坏了这么美丽的森林之后,面对被毁坏的森林,他会怎么说? 8.指导朗读课文。学到这儿,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读课文。 五、书写感受,升华情感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请你们写出自己的感受吧! 2.展示好的体会。 六、总结 是啊!(多媒体出示)自然是神圣的,令人敬畏的,当你沾沾自喜,总认为自己为自然做了些什么的时候,结果往往是你错了,你又给自然涂抹上了一道败笔。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又敬畏自然,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 七、总结延伸 推荐阅读《蛇与庄稼》《意想不到的灾害》《形形色色的植物灾害》,想想事物之间的关系。 说明:本节课教学通过对词语的深入理解、对句子深入感受来了解课文内容。同时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效果也会不错。 人类的老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指名齐读最后一句) 5.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介绍了人类的老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 三、细读感悟 (一)学生分组自学课文,找出课文中人类的“老师”。填表: “老师” 特点 启发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科学家从______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___。 人们模仿__________,造出了__________。 2.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3.人类为什么想要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出示:人类自古就想能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指读句子。 4.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5.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 学生戴上蜻蜓头饰表演:我叫蜻蜓,我的翅膀末端,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我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 投影句子: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 6.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7.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8.现在,你们能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 9.小结:课文第1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1自然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 (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造出……感兴趣。) (2)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回答,指名读句) (3)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4)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四)练写自述,内化语言 请同学们选择课文中的一位“老师”,用第一人称,即自述的形式介绍“我”的特点,夸夸自己,当然啦,要实事求是地说清人类以你为师的原因! (学生写自述,教师巡视。) 四、拓展延伸,交流资料 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类是如何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太多了,除了书本上列举的两个,你还知道哪些? (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五、小结 大自然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生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在走进自然的同时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六、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过关A卷-《大自然的启示》”,一起来闯关吧! 七、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收集有关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班级展出。 说明: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可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亲身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