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讲《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2.提问:你觉得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得怎样?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3.板书:尊严(读题后鼓励学生自由提问) 4.解题,什么是尊严?谁的尊严?为什么事而获得尊严?最后的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以相关主题的故事引人,为课文的学习巧做铺设,营造氛围,自然而然地揭示课题,容易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对课题的开放性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为课文的学习设计了悬念。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学生带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检查反馈:(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学生认读、书写。 (2)读了课文,你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强调容易读错的地方及比较难理解的句段。 3.自由朗读,练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读而不思则罔”,读中有思是中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这样的读才有针对性、深刻性,才是高质量的。读书还要讲究“厚薄”,读得进,还要读得出,练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是把书读“薄”。 三、精读课文,升华形象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兴趣或不理解的词、句,小组内讨论交流。 2.交流学习收获。 (1)教师引导学生从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中体会思想。 例如从外貌“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体会年轻人饱经磨难、急需食物;从神态、语言“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目光顿时灰暗了。”“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体会年轻人在困难时刻不忘尊严,绝不能不劳而获;从动作“蹲下来、轻轻地……捶背”体会年轻人对工作尽职尽责等等。 (2)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结填空:写人就要抓住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来写,这样能够写得生动、传神。 3.把自己感受到的有感情地读出来,读中感悟年轻人的尊严。 [设计意图]精读课文,如何“精”?“精”在何处?这是阅读教学中非常现实的问题。几百字的课文,如果每一次都要面面俱到地读,有限的教学时间肯定不允许,因此通读课文后,直扑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读就能抓住要害,这是内容的“精”。能从具体的词、句感悟内涵,体验情致,读出感情,这体现了方法的“精”。 四、心理换位,体验形象 1.选择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 2.讨论交流:你赞成年轻人的做法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3.试着总结石油大王哈默成功的秘诀。(在困难时刻仍维护自己的尊严。) 4.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如何实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高质量的对话,仅靠熟读文本显然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活读文本,给他们深入文本的“金钥匙”,“心理换位,加强体验”就能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一座心灵之桥,就能将文中的人、事、物置换过来去感同身受,再把这种感受通过恰切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阅读对话就有了质量。 五、迁移运用,实践形象 1.收集体现人物气节和尊严的故事、古诗、名言警句等等。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 3.采访你身边的人,请他们谈谈对尊严的理解。 4.联系书本或身边的人和事,谈一谈自己对尊严的理解。 六、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尊严》”,一起来闯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