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先恐后、企图、愚不可及、气喘吁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什么才是“自然之道”,从中受到启示。 3、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4、丰富见闻,产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什么才是“自然之道”,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播放沙滩风光的图片,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品味一个真实而又引人深思的故事——《自然之道》。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做到朗朗上口、通顺流利。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集中练读。 3、教师引导反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采用范读和齐读等方式,哪里读不好或哪里有困难,就多读哪里,必要时老师带着读,一定要读得正确流利。 4、多媒体出示七个要求会认的生字,让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词语。 5、你觉得哪些生字、词语你掌握得比较好?向大家介绍经验,或者给大家提个醒。 6、理解词语,想象画面。 (1)出示第一组词语:巢穴欲出又止侦察踌躇不前嘲鸫用尖嘴啄企图。 ①抽一组学生读词语。 ②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说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出示第二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 ①指名读,思考:这些词语是描写谁的? ②带着表情读一读这些词语。 (3)出示第三组词语: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 ①齐读词语,说一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话。 (4)出示第四组词语:补救气喘吁吁饱餐一顿响彻云霄悲叹愚不可及。 指名读,齐读。 7、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这段话中。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结果让食肉鸟()。“我们”()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三、掌握方法,了解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再尝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伴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让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我们”虽然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 第二课时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听写词语:侦察欲出又止鱼贯而出口中之食若无其事极不情愿愚不可及悲叹。 2、学生齐读词语。 3、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词语,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我们不仅可以用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像这样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来概括主要内容。 5、教师引导: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深入地阅读《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希望大家从作者深入细致的描述中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二、品析词句,感悟人文之道 1、教师引问:请你从文中找出描写小绿龟命运的句子,梳理故事的主线。 2、请一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 3、教师导学:小绿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心。请画出描写“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句子。 4、教师组织学生进入角色,分组学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他们当时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 5、教师引读:“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到悲叹。采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重点理解向导的言行,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1)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一只幼龟探头侦察,突然被一只嘲鸫咬啄时,向导对焦急的作者及其同伴说的话,言下之意是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绿龟防御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向导的话也点明了课文的主题:自然之道,即自然的规律。) (2)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3)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悲叹”比“感叹”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突出了向导伤心难过的心情。) 6、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对比,换位思考。向导与作者及同伴们对太平洋绿龟习性的了解情况,以及对自然规律的不同认识,使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做法与感悟不同。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主要是结合具体语境交流。) 7、教师找准辩题切入点,激起争辩: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伤害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的这种做法你是否赞同? 三、探究学习,理解自然之道 1、“我们”的原意是“救龟”,结果却“害了海龟”。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或他的同伴,你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写下来吧。 2、谈启示,续结尾:本文在选作课文的时候,略有改动,主要是省略了结尾的一句话。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加上一句什么样的结尾? 预设: 生1: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生2: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或指挥。 生3:当人自作聪明时,就可能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聪明反被聪明误。 3、教师揭示原文结尾。引问:与自己加的结尾进行对照,你又能受到什么启发? 4、小结: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四、拓展延伸,启动综合性学习 1、激趣。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过或听说过人们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而最终受到自然惩罚的事例?小组讨论交流。(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里的小鱼难在鱼缸里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 过渡:其实“自然之道”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去观察思考,想不想去探究,愿不愿去实践。 2、选题。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确定某一活动方式:观察大自然探究发现(某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动手实验、进行小发明等。 3、分工。依据自主的原则,组织教学,落实小组分工与活动安排。 4、活动。根据活动计划,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交流、召集小组长汇报活动进程、与课文学习有机结合、适时小结(如学生的奇思妙想、灵感火花,教师表演典型的人或事,提出注意事项)、与家长和任课教师及时沟通等方式调控,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活动心态,应用多种方法去发现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