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ID:89849

大小:25.48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1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 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 刺奏王的意义。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统一六国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 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派他到秦国行 刺,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预习自测 】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    )     谒(    )      揕(    )其胸      切齿拊心(    ) 淬(    )       濡缕(    )    忤(    )视        徵(    ) 瞋目(    )     陛下(    )    卒(    )起不意    箕踞(    ) 被八创(    )   樊於期(    )  偏袒扼(    )腕    目眩(    )  夏无且(    )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1)进兵北略地                              (2)旦暮渡易水                             (3)长侍                                    (4)微太子言                               (5)谒                                      (6)购之金千斤                              (7)秦王必说见臣                            (8)穷困                               (9)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3.文段分析思考: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 的?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四.研读第3— 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1)秦之遇将军                             (2)深                            (3)仰天太息流涕                           (4)可以解燕国之患                           (5)揕其胸                                 (6)然则                             (7)将军岂有意乎                           (8)见陵之耻                             (9)濡缕                                   (10)忤视                            (11)偏袒扼腕                              (12)樊於期乃前曰                           (13)函封之                                (14)其人居远未来                           (15)太子迟之                              (16)请辞决矣                           (17)皆白衣冠以送之                        (18)为变徵之声                          (19)发尽上指冠                            (20)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 格?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剩余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理解思想内容,辩证的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过程】 一、研读10-18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持千金之资币物                       (2)朝服                        (3)假借                                 (4)郎中                        (5)左右                                 (6)轲自知事不就                       (7)卒起不意                             (8)秦王还柱而走                        (9)振怖大王之威                          (10)比诸侯之列                        (11)唯                                  (12)陛                       (13)顾笑武阳                            (14)发图                       (15)自引而起                            (16)荆轲废                       (17)乃引其 匕首提秦王                    (18)被八创                        (19)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1)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2)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1)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2)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基础达标】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秦王还柱而走。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偏袒扼腕而进         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秦王必说见臣。 2.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仰天太息流涕                       B.持千金之资币物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自引而起,绝袖                         ③秦王还柱而走                         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5.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①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拓展提升】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使工以药淬火 3.日以尽矣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今日往而不反者 6.请辞决矣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设九宾 9.图穷而匕首见 10.秦王还柱而走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12.卒起不意 二、重要词语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3.可以解燕国之患 4.人不敢与忤视 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7.持千金之资币物 8.乃骇而图之 9.拔剑,剑长,操其室 10.非有诏不得上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进兵北 略地 ② 函封之 ③ 发尽上指冠 ④ 箕踞以骂曰 ⑤ 秦兵旦暮渡易水 2.名词作动词 ① 前为谢曰 ② 樊於期乃前曰 ③ 左右既前 ④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⑤ 乃朝服,设九宾 (二)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 2.形容词作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 3.形容词的意动 ①太子迟之 ②群臣怪之 四、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3、将军岂有意乎 4、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5、终已不顾 6、左右乃曰 7、秦王购之金千斤 8.持千金之资币物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10.诸郎中执兵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二)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 金千斤  2.欲与 (    ) 俱 (    )  3.嘉为 (    ) 先言于秦王曰 4.乃 (    ) 朝服,设九宾 5.见燕使者(     )咸阳宫 6.群臣侍 (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三)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四)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 2.嘉为先言于秦王 3.燕王拜送于庭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5. 群臣侍殿上者 六、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3.将奈何 4.荆轲有所待 5.将军岂有意乎 6.荆卿岂无意哉 7.仆所以留者 8.事所以不成者…… 七、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 2.一去不返: 3.发上指冠: 4.图穷匕见: 5.无可奈何 6.悲歌击筑: 7.变徵之声: 八、一词多义 (一)实词 1.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王还柱而走: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xuán走: 计日以还: 9.图 乃骇而图之: 图穷匕首见: 不图子自归  10.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 今其室十无一焉: 13.得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非有诏不得上 诚能得樊将军首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14.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16.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 17.见 图穷而匕首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二)虚词 【之】 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 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②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 以次进 ④ 日以尽矣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箕踞以骂曰 【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尽收其地/疑其 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其人居远未来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