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时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可以用于比较两组不同数据的大小。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了简单的统计图表,能从图表中读出数学信息,学习了平均分,还学习了除法的意义,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对比、语言表达等活动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与活动经验基础。学好本节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的知识,用平均数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常用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应用。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平均数意义与求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比较与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你能把老师手中的粉笔变得一样多吗? 2.引出平均数。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平均数的意义与求法 1.周末,老师去幸福苑看望老人,何分苹果。 2.计算平均每位老人分得几个苹果? 3.展示课件,学生读取信息。 4.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并同桌交流。 5.汇报两种方法。 6.分析平均数的意义。 (二)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午我们组织老人进行了一次投球比赛,课件展示男队与女队投球的情况。 1.你读到那些信息?你认为哪个队赢了?你怎样算的?(预设:学生计算了男队的投球总和与女队的投球总和,得出男队胜利。) 2.可是一位老奶奶来了,也要加入比赛,她1分钟投球5个。 (1)课件展示,现在哪个队赢了?(预设:女队胜利,因为女队的总数多。) (2)到底哪个对赢了?你是怎样想的?(当人数不同时,不能比总数,要比较平均数) (3)学生算一算。 (4)汇报。 3.假设第四位奶奶是一位篮球高手,她一分钟投球13个,现在输赢出现怎样的变动? (1)课件展示情境,并猜测结果的范围。 (2)动手算一算。 (3)汇报结果。 (4)质疑:为什么老奶奶这次会赢,说明了什么? 分析平均数的取值范围与平均数的特点。 4.生活中的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1.第一关,判断。 2.第二关,选一选。 3.第三关,算一算。 4.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用到平均数。 四.总结全课。 你有什么收获? 我的反思 1.提炼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数的相关知识。例如以分粉笔为情境引出平均数。以分苹果为情景探究平均数的求法与意义,以投球比赛为情境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设计了丰实有效的练习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仅靠新课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把新知识同原有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并贮存下来,从而使所形成的认识结构更加充实完善。把平均数和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有层次的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丰富了对平均数内涵的深刻理解,既让学生学得扎实灵活,又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让他们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3.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核心素养就是数学课的灵魂,本节课我着重注重了提升了以下数学素养。(1)数形结合素养的提升。引入情景中的粉笔,就是将数字与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在分苹果中,我在黑板上用磁铁表示苹果的数量,学生通过动手移一移,得到平均数,也是将数与形结合起来。(2)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提升。在理解平均数意义对中对5的分析,在逐步的追问中,学生逐渐理解这个“5”的意义。平均数应用中的老奶奶队胜负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对平均数取值范围的分析,练习题中最后一题歌手平均成绩的求法,分为三个层次分数数据特点,为什么要去掉最大数与最小数,你能估计平均分的取值范围吗,如何检验你的估计是否正确。(3)运算素养的提升,本节课从新知的探究到练习,都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运算练习。(4)建模思想素养的提升(从具体例题中总结出平均数的两种求法。)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例如教师还可以更大胆的放手,将更多活动引入课堂,引导在具体活动中得出一组数据,在此基础上在探究平均数的意义与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