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主 题:找规律课 时:共3课时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设 计 者:xx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够探索简单情景下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更强调发现(识别)规律,也强调对于规律的表征、强调对规律的应用。2.学情分析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由易到难编排,从发现直观的而明显的规律到发现抽象而隐蔽的规律,更体现“数学味儿”。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规律”已经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在“分类与整理”单元因为要选择分类的标准,学生对于发现规律的角度也有所积累。教材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从最简单而直观明显的“颜色”的角度发现规律、理解规律,到发现数组中抽象而隐蔽的规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又结合了数学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具有浓厚的数学味道。3.教材分析“探索规律”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是隶属于《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正式教学内容教材中注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注重对“规律”含义的理解。教材为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探索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材在编排时对这些素材充分加以利用。同时,教材注重从日常生活常见的规律(颜色)引入,通过口头描述规律,圈出规律的“核心”,创造规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规律的含义,为后面“找”规律的教学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教材只教学简单的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清理了层次,降低了教学的难度。目标 1、理解规律的含义,能描述和表示规律。2、能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事物的排列方式。3、感受数学规律再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评价任务1. 任务1: 通过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发现事物的排列顺序进而理解规律的含义。2. 任务2:根据自己对规律的理解进行推理能够说事物的后续排列方式。3. 任务3:运用所学规律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含有规律的事物,并向全班进行分享或自创规律进行分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环节一复习导入铺垫新知
1、歌曲时重复唱的而且有节奏,节奏也是重复的。2、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播放歌曲“新年好” ,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二)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规律。
理解和感知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和敏锐性规律。
环节二探索新知
发现: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2、和同桌讨论下一个出现的是男孩或女孩。 3、小组讨论:发现彩旗、灯笼排列的规律,并向全班分享。
(一)课件出示彩旗图 ,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二)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三)出示彩花排列图 ,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发现观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拓展练习
1.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2.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继续涂色。1.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学生动手操作。)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一)涂一涂 (课本第89页“涂一涂”)。 。 (二)摆一摆,猜一猜 (课本89页“做一做”) 2.猜一猜。)
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即时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环节四巩固新知
学生分享在生活中发现的规律并向全班同学进行分享。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一)联系生活找规律: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创造规律,好吗?
观察生活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能够说出规律的含义或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即可。
五、全课结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语言表达能力,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找规律规律:依次 重复出现 (不少于)3次。 课后反思本节课,我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出发,遵循学生认知由易到难的过程,让学生先从生活中颜色的规律入手,再过度到数字的规律,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这个学习不但面向全体学生,而且也让思维活跃的同学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在“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形成一定的规律”一题中,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有的同学用三个颜色来重复循环,有的同学用两个黄色、两个红色为一组进行循环,这让没有想到的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印象也比较深刻。 由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所以我在整堂课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是我的教学语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缺乏调动性和吸引力,在这方面我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