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

ID:101014

大小:97.85 KB

页数:130页

时间:2020-02-1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 1 文言文两则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 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 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 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 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 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 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 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 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 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 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 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 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 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 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 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 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 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 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 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 然,这样。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 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 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 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 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 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 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 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 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 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 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 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 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 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 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 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 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 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 8 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 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 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 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 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 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 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 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 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 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 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 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 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 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 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 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 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 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 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 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 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 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 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 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 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 2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 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 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4、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 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 文。 5、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 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 190 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 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 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 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 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 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 24 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 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 “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 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 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 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 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 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 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 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 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 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 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 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 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 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 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 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 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 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 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 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 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 1898 年出生到 写作本文的 1922 年,一共是 24 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 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 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 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 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 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 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 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 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 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 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 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 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⑵体会写法: 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 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 “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 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 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 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 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 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 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 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 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 (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 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 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 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 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 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 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 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 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 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 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 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 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6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 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 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 真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 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 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 20 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 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 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 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 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 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 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 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 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 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 吗? 第二课时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 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 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 4 到第 10 自然段,思考:种树 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 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 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 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 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 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 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 12、13 自然段,然后回答一 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⑴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 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 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 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⑵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 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 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 树。 ⑶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 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 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 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 文第 14 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 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 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⑴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 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 说一说。 ⑵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 力成长。 ⑶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 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 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 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 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 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 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 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 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 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 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 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 的道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 顶碗少年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 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 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 《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 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 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 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 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 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 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 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 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 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 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 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 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 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 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 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 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 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 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⑴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 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 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 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 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 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 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 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 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 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 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 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 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 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 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 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 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 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 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⑶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 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 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 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 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 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 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 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 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 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 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 说话练习) 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 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 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⑵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 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 会怎么做? ⑶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 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⑷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 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 手指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 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 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 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 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 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 每 个 人 手 上 的 五 根 手 指 。 今 天 , 我 们 一 起 学 习 第 5 课 《 手 指 》 。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 、 速 度 课 文 , 口 头 完 成 填 空 : 课 文 先 总 写 一 只 手 上 的 五 根 手 指 (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 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 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 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 指各自不同的特点。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 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 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 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 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 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 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 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1、留心观察周围的普通事物,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看看能否从它 们的身上得到启示或有所感悟。 2、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两幅漫画,想想画家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 12、3 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 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 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 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 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 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⑴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 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 的看法。⑵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 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 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 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 一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 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 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 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 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 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 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 2、3 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 说具体。 2、师生评议⑴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⑵表述是否具体、 流畅。⑶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 ⑴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⑵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 3―4 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 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 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 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 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 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 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 收获。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 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 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 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 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 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 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 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 6 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 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 阅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 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 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 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 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 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 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 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 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 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 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 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 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 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 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 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 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 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 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 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 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 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 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 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 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 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 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 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 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 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 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⒈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 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⒉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 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 受。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 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 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 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 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 特点是什么?(热闹)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 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 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 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 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 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 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 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 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 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 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 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 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 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 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 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 你能再举一例吗?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 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 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 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 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 藏戏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 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 式。 课时安排:1 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有关戏曲种类的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象,感受丰富多样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 出这些戏曲的名称吗? 2、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 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 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 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 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 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 1300 多年的 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 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 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 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 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 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 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 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 段讲的是藏戏的艺 术特色。三、自主研读 4-7 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 4-7 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 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 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 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 8-19 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 出 示 研 读 主 题 : ① ( ) 的 面 具 ; ② ( ) 的 舞 台 ; ③ ( )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 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 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阅读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 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 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 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 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 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 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 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 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且表意丰富,这有点象 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 勾勒在人脸上,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状上分,藏戏 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革、绒布,也可 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 代表智慧……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传世的根本所在 了。 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 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 藏之行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哪?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①再读 8-19 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 戏的特色。 ②指名读 1-3 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 处。 5、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 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 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 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 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 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 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 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 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 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 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 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 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 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 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 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 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 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 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 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 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 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 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 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 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 1 米、高 15 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 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 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 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 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 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 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 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 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 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 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 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 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 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 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 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 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 3 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 一般用石砌墙、高 2-3 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 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 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 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 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 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 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 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 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 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 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 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 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 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 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 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 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 2-3 层,青瓦坡屋顶, 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 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 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 3 米、深 5-20 米,在 3-5 米深的黄土覆盖下, 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 10 度,冬季比室外约高 15 度。温温度比较稳定, 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 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 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 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 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 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 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 2、2 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 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 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置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 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9 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 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 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1 课时 课前准备:关于介绍维吾尔族的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导入: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让 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 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 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 2、媒体展示关于新疆和田及维吾尔族的课件内容,看后说说维吾尔 族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刚才我们通过媒体,对维吾尔风情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下面让 我们走进课文,通过文字更多地了解和田的维吾尔乡村、维吾尔人。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 的地方多读几遍。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 题概括 2—3、4、5—6 小节的内容。2—3 小节:热爱土地;4 小节: 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 小节:能歌善舞。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 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可以从 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四人小组 讨论。) 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土: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崇拜土地、眷恋泥土、质朴的特点; 花:表现了维吾尔人爱花、爱美、有花一样的容貌、花一样的名字, 自信的特点; 歌:表现了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特别爱好唱歌、跳舞的特点。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 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 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①第 1 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 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②第 2、3 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烤肉、 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 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③第 4 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 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 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④第 5 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 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 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 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 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2、把自己喜欢的 语句摘抄下来。 附:和田简介和田古称“于阗”,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曾是古丝绸之路 的重镇。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 府,和田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其间,佛教传入,和田成为西域最早的 佛教中心,直到公元 11 世纪,伊斯兰教以铁骑、利剑东进,将和田 纳入其统治之下。清初,“于阗”改名为“和阗”,1959 年,“和阗”又改 为现名。 和田的古代文明十分辉煌,尼雅遗址、阿克斯皮力古城、买力克阿瓦 提古城、喀拉墩古城、安迪尔古城、约特干遗址、热瓦克佛塔、库克 玛日木石窟等世界知名的古遗址及众多出土文物,如古木版画、丝绸 地毯残片、金饰佛像、干尸、最古老的钱币、各种服饰用具等像一部 部光彩照人的史诗,令无数中外游客叹为观止。此外,和田神奇多样 的地貌──巍峨的雪山、瑰丽的冰川、幽深的岩洞、神秘的荒漠丛林、 辽阔的草原、美丽的绿洲、多姿的湖沼……也吸引着众多的探险勇士。 和田盛产瓜果和玉石,其中的羊脂玉和墨玉更是久负盛名,游客除了 可以在大大小小的玉石店挑选到称心如意的美玉外,还可以到赫赫有 名的玉石巴扎里逛一逛,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全都汇聚于 此,颇值得一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 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 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 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 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 彩的民俗风情。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 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分组交流 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 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交流提示如下: 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 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 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 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 2—3 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 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③表达是否流畅; ④语言是否简洁。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 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让我们 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 习 作 一、编写提纲。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 以介绍?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 什么题目?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 纲。 二、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初步修改。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 和错别字修改过来。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 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 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 8—10 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 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3、 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 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 会修改方法。 三、自主空间: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 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内容和编排顺序。 3、讨论 作品集的题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 1、学会 11 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 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 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4、领悟课文前后 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 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 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 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 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 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2、书写本课生字、 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 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 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 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 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 3—6 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 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 急。 课文 7 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 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 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 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 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汇报 10—11 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 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 自己的体会。 汇报 17 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 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 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 8--17 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 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 19 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 22 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 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 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 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 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 22 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 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 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 1927 年 4 月 28 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 29-30 段, 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 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 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 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 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⑵课外阅读《红岩》 《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⑶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 灯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 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 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 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检查 读书情况。3、默读课文,思考: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②“多好啊!”这句话 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 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同学交流,读写结合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受。(可从内容上交流, 也可从表达方法交流)读好郝副营长的话。 2、课件出示:郝副营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指读,体会此时对“多 好啊!”这句话理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堂动态生成。“多好啊” 在文中出现三次,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 画一画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 不易)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 光下学习而英雄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 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在课文插图旁。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 什么特点?2、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 柴》《粮食的故事》。 12 为人民服务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司马迁、鸿毛、兴旺、 炊事员。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 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 句子。 课前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或课件。2、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前文,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志士在刑场上视 死如归、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缅怀着革命先辈,我们 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怀念。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 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读感知《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你们的爷爷奶奶曾经背过、爸爸妈妈也曾 经读过,文中究竟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呢? 1、通过课前阅读“资料袋”和预习课文,你知道《为人民服务》是毛泽 东主席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的演讲? 2、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 哪几方面的意思? 3、交流初读收获 ⑴认读生字词 ⑵指读课文,校正读音 ⑶交流讨论: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三、品析词句,理解感悟 围绕“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层层深入,进行具体表述的? 细读课文,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会感受到毛泽东主席语言表 达的魅力。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开头明确提出谁为人民服务,为什么 为人民服务?⑴出示句子:“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是彻底地为 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去掉“完全”、“彻底”两个词,比较读,体会两个词语中包含的意思。 说说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为解放人民而不惜流血牺牲的事 例。 ⑵再读开头,感悟写法。(直接点题,亮明观点) ⑶根据提示背诵: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 )、( ),是( )。我们这 个队伍完全是( )的,是彻底地( )的。张思德同志就是( )。 2、读 2—5 自然段,理解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⑴默读,思考: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 务。 ⑵再读,动笔划出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⑶根据学生发言,顺势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先理解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句意思,然后举例说说哪些人的死比泰 山还重。(可联系刚学过的课文里的李大钊、郝副营长等战争时期的人物,也 可联系和平时期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人物。)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 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围绕怎样对待批评讲了哪几层意思?是怎样一层一层讲下来的?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 相爱护,互相帮助。” 联系过去的或现在的事例,可以是众所周知的,也可以是身边默默无 闻的,说说怎样对待别人才是为人民服务。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战争时期,聆听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我们的共产党 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不怕牺牲、英勇奋 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民的解放、国家的成立;建国以后,人们 背诵着《为人民服务》,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换来了国家的繁荣与 富强。今天,你们──21 世纪的少年朗读着《为人民服务》,收获到 了什么?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读写字词,加强积累 (重点指导“鼎”的笔顺,读写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二、品析片段,感悟写法 1、品读课文 2、3 自然段,说说毛泽东主席在论述“人死的不同意义” 和“正确对待批评”两方面内容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增强说服力 的?(引用名言、举例子) 2、这两段都围绕中心意思进行了分层表述。再次朗读,体会这样表 达的好处。 三、读背摘抄,积累内化 1、朗读全文,练习背诵。 2、课文中有不少警句,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选择感受深刻的 句子,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 一夜的工作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 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从周总理一夜工作情景中,体会总理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 人格。 课前准备:总理工作照片,重点句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周恩来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任国家总理。通过课 外阅读,你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 2、周恩来总理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并用 自己的行动,完全、彻底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赢得了全国 人民的爱戴。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何其芳同志去亲眼目睹周总理 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读,感悟“一夜”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 作的? (生活简朴、工作劳苦) 2、初读了课文,你对周总理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⑴默读课文,文中的哪些描述让你深受感动,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⑵有感情地读一读划住的句子,在旁边标住自己的感受。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小学阶段学到的读 书方法去阅读课文。如:善于抓住文中印象深的场景、人物或细节, 说出自己的感受;善于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它们在表达方面的作用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探究阅读,感悟“每夜” 1、周总理这样简朴的生活、劳苦的工作只是何其芳看到的一个晚上 吗?从文中找依据。 2、阅读课后“资料袋” 3、补充阅读周总理身患重病后,仍然每天坚持工作二十多小时。经常是一个会还 没结束,另一个会又等着他参加。有一段时间,由于过度劳累,总理 的嗓子哑了,医务人员只好在总理去开会前,用药水给他喷喷嗓子。 周总理干起工作来,经常是顾不上吃饭,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只好带 上点干粮,请总理在途中的汽车上吃;有时这个会刚开完又去参加另 一个会,来不及吃饭,工作人员只好用开水泡几块饼干,递给总理, 在开会时喝下去,算是吃饭了。 4、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三十年后的今天,读着课文,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周总理伏案工作的 身影。他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的精力。1976 年 1 月,当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时,举国上下,一片悲哀。联合国也降 下半旗悼念这位世界伟人。) 四、指导实践,延伸课外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 2、召开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 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 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3 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 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 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⑴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⑵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 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⑴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 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⑵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⑴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 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⑵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 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⑶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 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 天。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 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 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 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 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 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 评价。 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⑴ 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 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 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 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 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 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 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 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 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目标: 1、会写 7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准备: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作者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出示几段话请学生来读:a 我年届七十,有机会又读了一遍安徒生童话,颇有以前没有过的感 受。因此我深深领悟到,安徒生童话真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任 溶溶) b 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虽然他并不经常给你一个甜蜜蜜的大团圆 ──而是让女孩点完所有的火柴冻死,让锡兵为了得不到的爱情甘心熔 化,让小人鱼化成美丽的海水泡沫,让刚刚爱上公主的穷人失手烧掉 自己的飞箱──但掩卷之后,我们觉得他的童话世界仍然充满了善良和 爱,充满了感动和美。 c 丹麦大物理学家奥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他对安徒生说,如果 他的长篇小说能使他出名,那么,他的童话将使他不朽。 d 列夫•托尔斯泰曾意味深长地问高尔基:“你读过安徒生吗?我读过, 十年前,我没读懂,十年后,我终于读懂了,他很孤独,非常孤独!” e 我相信,用生命写作的作家无论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个,他 的生活、经历、情感、血液、梦想……一切都在文字中,这使得他的 童话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儿童和成人的世界里都广受欢迎。仅此 一点,就可以把世界上绝大部分童话作家和安徒生区别开来。 1、关于安徒生,你了解了什么? 2、关于安徒生,你不解什么? 二、从故事走近安徒生1、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 1846 年。当时 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 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 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 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 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 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2、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自学生字。 三、默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把自己的想法批注在书上。 四、检查朗读,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文,交流自学所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二、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可以这样进行: 1、对比阅读幻象和现实部分,说说幻象的句子在暗示什么?2、结合学生的感悟,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小女孩现实生活悲惨的句 子。 比如冷── 天气的冷: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走着。”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师:是啊,这个 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除了寒冷,还能给光头赤脚在街上的女孩带来什 么呢!难怪小女孩首先就想到火炉了。请同学们接着交流。 人情的冷: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 她的。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 3、结合学生的疑问,在矛盾处体会:(1)不敢抽出一根火柴,到不停地擦火柴,直至擦燃一大把火柴, 小女孩想的是什么? (2)小女孩死了,作者连用了两个“幸福”,作者想的是什么?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再谈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谈心中 的安徒生:人品、作品。 五、鼓励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准备召开“班级读书会──走近安徒生和 他的童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5 凡卡 学习目标: 1、学会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 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 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 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 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 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 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 点。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阅读材料:《在人间》片断。 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和作品,导入新课。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 1886 年,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当时 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 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 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 小学徒的命运。凡卡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学徒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就 跟随作者,走进凡卡的学徒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农村儿童的生活是 怎样的。板书课题:凡卡 二、检查预习: 1、通读全文,认读生字词。 2、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 三、快速摸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凡卡的学徒生活主 要在什么内容中反映出来的? 根据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四、阅读凡卡的信,围绕“信”,体会凡卡痛苦生活和心情。 1、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学生可能会这样概 括: 生:凡卡受不了学徒生活了,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村去。生: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生:凡卡受不了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哀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2、抓住“指望”,体会凡卡生活的无望。 (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谁来说说,“指望” 是什么意思? (1)九岁的凡卡离开乡村,离开疼爱他的爷爷,来到莫斯科这个大 城市来当学徒,他曾经有什么指望呢?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 *他一定指望着到鞋匠这里学会做鞋,能够有一样本领,来养活自己。 *他想挣钱,让爷爷和他都过上好的生活。 *他们一定以为,在大城市是比较好生活的。 *他可能还想,莫斯科是个大城市,他有了本事,可以在大城市生活, 不再贫穷,离开乡下。 *他还可能指望自己做出最漂亮的鞋,卖很多的钱,当一个有钱的人。 (2)多么美好的“指望”啊!而现在,刚来到这里三个月,他就感到他 的生活没有指望了,你能从他的信中找到原因吗?细读凡卡的信,画 出有关的句子进行交流。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凡卡的生活,抓住具体事例和句子,体会凡卡没有 指望的生活。 以情激情,引导学生读好凡卡饱含悲情的信:是啊,这一切的一切, 把小小的凡卡心中的指望砸得粉碎。在这个冰冷的世界,生活在这一 群冰冷的残酷的人中间,弱小的他能指望什么呢,他只希望爷爷救救 他,救他离开这个魔鬼般可怕的地方,因为他已经看到死在向他招手 了。凡卡的信,是蘸着血和泪写的,是这个穷苦的乡下孩子的呐喊! 是对这个悲惨世界的控诉!请把这封信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 凡卡的悲惨生活和痛苦心情。 (3)凡卡在城里的一切美好的指望都破灭了,又产生了新的指望, 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读他乞求爷爷的话和对未来的设想以及急切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围绕凡卡的梦,两次续写,体会凡卡梦的含义。 1、读凡卡的梦: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 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希望睡熟了。按着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 呢?(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梦为心声,我们看看从凡卡的梦中会感 受到什么。读凡卡的梦,注意省略号,接着设想延续的梦境,体会凡卡的美好而 急切的心情。 2、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细读凡卡回忆部分和叙述部分,抓住有 关事例和句子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重点: *醉醺醺的邮差,不清楚的地址,使信无法寄到爷爷手中。 *即使寄到,他的梦也依然只是个梦而已: 在凡卡心中乡村生活的美好,其实蕴含着贫苦,更衬托出来的城市学 徒生活的悲惨。 爷爷的年龄、做的事情都不足以养活一个渐渐长大的孙子,把孙子送 到城里,是爷爷唯一的选择和希望。 3、再读凡卡的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信的后面写上几句想说的话。 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作品为什么这样打动人心?体会作者表 达上的特点。 可以通过假设引导: 假如没有回忆…… 假如没有对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动作描写……三、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对比阅读高尔基的《在人间》一个片断: 我来到人间,在城里大街上一家“时式鞋店”里当学徒。   我的老板是个矮胖子,他的栗色脸是粗糙的,牙齿是青绿色的,湿漉 漉的眼睛长满眼屎。我觉得他是个瞎子,为了证实这一点,我就做起 鬼脸来。   “不要出怪相,”他低声严厉地说。   这对浑浊的眼睛看得我怪不好受;我不相信这种眼睛会瞧得见,也许 他只是猜想我在做鬼脸吧。   “我说了,不要出怪相,”他更低声地,厚嘴唇几乎不动地说。   “别搔手,”他冲着我干巴巴地直叨唠道。“记着,你是在城里大街上头 等铺子里做事!当学徒,就得跟雕像一样站在门口……”    我不懂什么叫做雕像,而且也不能不搔手。我的两条胳臂,到臂肘为 止全是红瘢和脓疮,疥癣虫在里面咬得我难受。“你在家里干什么?” 老板仔细查看我的胳臂,问。   我告诉他时,他摇晃着盖满花白头发的圆脑袋,使人难堪地说:   “捡破烂儿,这比要饭还糟;比偷东西还糟。”    我不无得意地说:  “我也偷过东西呢。”    于是,他把两只跟猫爪子一样的手撑在账桌上,吃惊地眨着瞎子似的 眼瞪着我,低声嘶哑地说,   “怎—么,你还偷过东西?”    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   “唔,那倒是小事。可是你如果在我铺子里偷鞋子,偷钱,我就把你关 进牢里,一直关到你长大……”    他讲这句话时,语气很平和,可我却吓坏了,也更讨厌他了。   铺子里除了老板以外,还有亚科夫的儿子,我的表兄萨沙和一个红脸 的大伙计,他这个人挺机灵,会纠缠人。萨沙穿着红褐色的常礼服、 衬胸、散腿裤,系着领带。他很傲慢,不把我放在眼里。   外祖父带我去见老板的时候,托萨沙照应我,教我。萨沙神气活现地 把眉头一皱,警告说:   “那得叫他听我的话。”    外祖父把手放在我脑袋上,按弯了我的脖子:   “你得听萨沙的话,他年纪比你大,职位也比你高……”    萨沙便瞪出眼珠向我叮嘱:   “你可别忘了外公的话!”  于是,从头一天起,他就趁势摆起老资格来。   “卡希林,别老瞪着眼!”老板这样说他。   “我,我没有,东家,”萨沙低下头应了一声;可是老板还是唠叨不休。   “别老虎着脸,顾客会当你是头山羊的……”    大伙计满脸陪笑,老板难看地撇着嘴,萨沙红着脸躲到柜台后面去了。   我不喜欢这些谈话,里面好些话我听不懂,有时觉得他们好象在讲外 国话。   每当女顾客进门的时候,老板便从衣袋里抽出一只手,摸摸髭须,满 脸堆起甜蜜的微笑,现出无数的皱纹,可是那对瞎子似的眼睛却没有 一点变化。大伙计挺起身子,两个胳臂肘贴住腰部,手掌恭敬地摊在 空中。萨沙畏怯地眨眼睛,极力想掩盖住凸出的眼珠。我站在铺子门 口,悄悄地抓挠着手,留心观察他们做买卖的规矩。   大伙计跪在女顾客面前,奇妙地张开手指量鞋子的尺寸。他两手直哆 嗦,小心翼翼地触着女人的脚,好象害怕把脚碰坏了。其实这位女客 的脚很肥,象一只倒放的溜肩膀的瓶子。有一次,一位太太抖动着脚, 蜷缩前身子说:   “哎哟,你弄得我好痒啊……”    “这个,是我们的礼貌……”大伙计急忙热心地解释。  他那纠缠女客的样子着实可笑,为了避免笑出声来,我把脸转过去对 着玻璃门,可是我总耐不住要瞧瞧他们做买卖的情景,因为大伙计那 种动作非常使我觉得可笑,同时又觉得我永远也学不会那么有礼貌地 张开手指,那么灵巧地给生人穿鞋子。   老板常常躲进柜台后面的账房里,同时也把萨沙叫进去,留下大伙计 独自跟女客周旋。有一次,他摸了摸一位棕色头发的女顾客的脚,然 后把自己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成一撮,吻了吻。   “哎哟!”女人叫了一声。“你这个调皮鬼!”    他鼓起腮吃力地说:   “啧……啧啧。”    这时候,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怕笑得站不稳,手抓住门把子, 门被推开了,脑袋磕到玻璃门上,碰坏了一块玻璃。大伙计冲着我跺 脚,老板用戴着大金戒指的手指敲我的脑袋。萨沙要拧我的耳朵。傍 晚回家去的路上,萨沙狠狠地说我:   “你这样胡闹,人家会把你撵走的!这有什么可笑的?”    他又解释道,大伙计得到太太们的欢喜,买卖就会兴旺起来。   “太太们为了看看讨人喜欢的伙计,就是不需要鞋子也会特地跑来买一 双。可你,就是不明白!叫人家替你操心……”   我感到委屈,谁也没替我操心,尤其是他。   每天早晨,病恹恹、爱发脾气的厨娘,总是比萨沙早一个钟头把我叫 起来。我得擦好老板一家人、大伙计和萨沙他们的皮鞋,刷好他们的 衣服,烧好茶炊,给所有的炉子准备好木柴,把午饭用的饭盒子洗干 净。一到铺子里,便是扫地,掸灰尘,准备茶水,上买主家送货,之 后再回老板家取午饭。在这个时候,我那个站铺门口的差事,便由萨 沙代替。他认为干这件事有失他的身分,就骂我:   “懒家伙,叫别人替你做事……”    我觉得苦恼,寂寞。我过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从早到晚,呆在库纳 维诺区的砂土路上,在浑浊的奥卡河边,在旷野和森林中。可是这里 没有外祖母,没有小朋友,没有可以谈话的人,而生活又向我展开了 它的全部丑恶和虚伪的内幕,使我愤恨。 1、快速阅读,想想与《凡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说说作者的学徒生活怎么样? 3、推荐读《在人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6 汤姆•索亚历险记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 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 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3、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 品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 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书的内容,激发读课文的兴趣(多媒体打出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皮)教师简介: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 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通过书名,你能猜 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1、理解“梗概”的意思。 2、自由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留意: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 哪次历险?你从哪知道的?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 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 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 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读相关语段。四、结合课后的泡泡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读梗概,你对什么内容还产生了要细读原著的兴趣?哪些地 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泡泡 3(“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 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4、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7* 鲁滨孙漂流记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 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 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 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 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 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 一、读梗概,知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梗概,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2、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完整。可以这样引导: (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2)默读“梗概”,把鲁滨孙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做上记号。 (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二、浏览精彩片段,体会精彩之处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相对比,想想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 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2、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 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鲁滨孙生活态度的精彩和作者写法 的精彩。可以这样安排教学: (1)让我们把他列出的“好处”和“坏处”,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 一个列表,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2)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 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 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除了鲁滨孙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 彩? 学生可能谈到鲁滨孙的语言,如: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 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学生也可能谈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如:把心里活动过程像商业簿一样 对照来写,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 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 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 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不少的文章,之所以给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写法上有独特的 地方,就像作者把鲁滨孙的思想活动列出来一样。 三、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 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 *鲁滨孙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 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我就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种、 怎么收粮食的。 *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 化”的呢? *泡泡中提到“鲁滨孙制成一只能耐火的罐子的那段描写很细致,让人 感到快乐”,不知是怎样的细致。*梗概是以别人的口吻写的,精彩片断却是以鲁滨孙自己的口吻写的, 不知道原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 2、结合学生疑问,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8 跨越百年的美丽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 12 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 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 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 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 2、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漂亮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 人) 3、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 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 里夫人。 4、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 二、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 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 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 思,列出写作提纲。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 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思路 1、结合学生的作文思路进行简单小结。 2、同样是写居里夫人,我们看看作者梁衡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 100 周年时创作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 18 课(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认读生字新词。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6、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有关居里夫人的哪些内容。 7、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四、细读探究课文,理解“美丽”内涵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 出有关语句。 2、根据学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 丽”所在,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 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 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 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 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 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 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执著的探究精神。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 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有远 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 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居里夫人执著的信念与追求。③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 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 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直到她身后 40 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从这两段话中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及其为科学而献身的 伟大精神。 ④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 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 那些奖章送给 6 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 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五、回读通览课文,理解题目含义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 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2、小结: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 不变的。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现 在她那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 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 年,甚至是永远。六、自主完成作业,课外拓展阅读 1、写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2、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原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回顾课文内容 1、听写下面词语: 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 鼎沸、卓有成效 2、同桌互查,自我改正,教师指导普遍存在问题。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 刻。 二、互相质疑解疑,深入探究文本 1、请同学们再来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在课 文中作出标记。 2、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 究。3、共同探究: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此处可补充阅读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居 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三、欣赏品析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特别好,作出标注。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 的特点。 3、上节课老师让大家试写居里夫人,列出写作提纲,现在对照你的 提纲,想一想这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 段, 由表及里,应用多种手法对居里夫人的形象、人格及心灵、精神 进行了盛赞,使居里夫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作者的写作方 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进行随文练笔,提升内心感受 1、下面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把你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下来。 2、读一读刚才写下来的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共同赏评。 五、课外拓展阅读,自由进行习作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继续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写一篇有关居里夫人的短文,可 以按照原来拟定的提纲写,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 和爱因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后所受到的启发,重新构思并完成 作文。 2、搜集其他一些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跨越百年的 美丽》写一写你心目中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或历史文化名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9* 千年梦圆在今朝 学习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 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 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 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 懈的努力。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1 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 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神舟五号”有关资料,课件出示“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 程的录像。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追寻奋斗者的足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 求去思考。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 提出了哪些阅读建议。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 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 的,在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 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追寻飞天梦的人们带给我们的思索和启示。 2、关注语言,句式,具体的数字。 3、关注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的详略。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 2、搜集资料,办一张关于“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 5 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 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 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 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 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 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 同学习第 20 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 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 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 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 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 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 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 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 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 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 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 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 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 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 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 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 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 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 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 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 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 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 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 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 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 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 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 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 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 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 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 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 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 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 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 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 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 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 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 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 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 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 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 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 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等等。 3、请 2~3 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1 我最好的老师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 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 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 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 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 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 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②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 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 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 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 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 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 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 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 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 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 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 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 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 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 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资料: 455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