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24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24份)》 共有 2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 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 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 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 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 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 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 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 8—10 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 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 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 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 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 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 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 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 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 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 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 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 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 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 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明确: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 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 描述,进而去体味。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 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 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 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 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 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教学提示】 教师可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多取几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力在文艺鉴赏中发挥的 重要作用。 三、板书设计 作者与读者关系:作者——(写文字)——所感所想——(读文字)——读者 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 学;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教学过 程中分别设了赏析内蕴深刻的语句及按文章思路进行延伸赏析 两个栏目,有助于培养学生赏析文艺作品的能力。 不足之处   如何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来鉴赏文艺作品,于理论比较好呈 现,于实践较难,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延伸设计难度过大。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