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24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24份)》 共有 2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0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义,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 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 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 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 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作品。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 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2.写作背景。 公元前 230 年和前 225 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 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 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 1.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古今异义】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词类活用】 ①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 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一词多义】 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 ②徒:A.免冠徒跣(裸露) 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③惠:A.大王加惠(恩惠) 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 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简要概括如下: 开端:出使的缘由。 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面对面地斗争。 结局:秦王屈服了。 目标导学五: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 1.分析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秦王咄咄逼人)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无理责问)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表现唐雎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⑦与臣而将四矣。(表现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⑧徒以有先生也。(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 2.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 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教学提示】 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学生可以关注 几处的人物语言。示例: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 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 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 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 的外交才能和忠诚态度。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 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 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 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 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3.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教学提示】 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缺少丰富人物个性的 认识,进入角色,换位评价,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 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 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 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 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 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目标导学六:赏析文章写作艺术手法 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 秦王 (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 ↓ 安陵君 愿终守之弗敢易(头脑清醒、不卑不亢) (明辨之) (2)衬托手法的使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用安陵君的软弱、缺乏才干衬托唐雎的果 敢与胆识。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 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的基 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 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通过分角色朗读,达到对人物 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不足之处   对课文的字词落实不到位;译讲环节应发动学习小组 之间的学生开展互学互帮,不能仅局限于同桌之间交流。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