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课改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ID:103957

大小:62.4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1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二 比 和 比 例  一、比的意义 1.比的认识。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认识比的符号:比用符号“∶”表示,读作:比。 比的写法:21 比 14 记作 21∶14 或 21 14。 比的读法:21∶14 读作:二十一比十四。 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1 ∶  14=21÷14= 21 14= 3 2  ↓ ↓  ↓       ↓  前 比  后       比值 2.求比值的方法。 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例: 3 2∶4= 3 2× 1 4= 3 8 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用字母表示为 a∶b=a÷b= 푎 푏(b ≠0)。 3.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区别。 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量(或数)之间的一种关系;除法是一 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表示方法不同:作为一种运算,除法算式不能用分数表示; 比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数不一定表示两个量的比。 结果表达不同:除法一般要求出商;比只有求比值时才通 过计算求出商;分数本身就是一个数值,无需计算。 4.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 值 不 变 , 这 叫 作 比 的 基 本 性 质 。 用 字 母 表 示 为 a∶b=(a×c)∶(b×c)=(a÷c)∶(b÷c)(c≠0)。 5.最简整数比。 指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一对互质数,即比的 前项和比的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是 1。 6.化简比的方法。 易错题: 选择。 求 3 km∶4 km 的比值,正 确的是(A)。 A.3 km∶4 km=3∶4 B.3 km∶4 km= 3 4 错解分析:此题错在没有 掌握比值和比的区别。比值是 一个数,不能写成比的形式。 正确答案:B 温馨提示: 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 数、小数或整数表示。 方法提示: 判断一个比是不是最简 单的整数比的方法:看这个比 的前项和后项是不是只有公 因数 1。 重点提示: 对于不同单位的两个量化简整数比: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 因数。 化简小数比:先移动小数点,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 整数比。 化简分数比:先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商,再化成 最简单的整数比。 二、比的应用 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可以先求出总量一共被平均分成了几份,然后采用平均 分的方法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最后求出各部分量对应的具 体数量。 也可以先求出总量一共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用相应的 分数来表示各部分量,最后用分数乘总量求出各部分量对应 的具体数量。 三、比例的意义 表 示 两 个 比 相 等 的 式 子 叫 作 比 例 。 用 字 母 表 示 为 a∶b=c∶d(b、d 均不为 0)。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作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 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内项。 例: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 的比,进行化简时,应先统一单 位,再化简。化简的结果必须 是比,即使后项是 1 也不能省 略。 重点提示: 解答按一定的比进行分 配的问题时,不但要找准分配 的比,还要找准被分配的量。 知识巧记: 比例组成有条件, 两比相等不能变。 外项内项积相等, 性质应用很广泛。  易错题: 5x=6y(x、y 均不为 0)则 x∶y=5∶6 (￿) 错解分析:此题错在对比 例的基本性质理解不透彻。根 据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若 x 作外项,则和 x 相乘的 5 也要 作外项。 正确答案:✕ 知识巧记:等。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比例;若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比 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 的积。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a∶b=c∶d(b、d 均不为 0), 那么 ad=bc。 在每个分数形式的比例中,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 交叉相乘,它们的积都相等。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作解比例。 解比例的方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转 化成外项乘积与内项乘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解方程求出 未知项的值。 注意:计算完后要检验,检验时把 x 的值代入到原比例式, 看比例的左边的比值是否等于右边的比值,比值相等则解正 确,不相等则解错误。 四、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 尺。 求比例尺的方法: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的类型: 数值比例尺:用数字形式表示的比例尺,就是数值比例尺。 例:1∶70000 或 1 70000。 解比例,并不难, 基本性质记心间; 外项内项分别乘, 比例转为方程算; 解出方程需检验, 比值相等是关键。 重点提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 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 例尺。 灵活应用: (1)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 缩小比例尺写成带比号的形 式时,前项一般为 1。若写成分 数形式,分子一般为 1。 (2)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 放大比例尺的后项写成 1。 知识巧记: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来表示和 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这样的比例尺叫作线段比例尺。 例: 。 文字比例尺:用文字直接写出图上 1 厘米代表的实际距 离是多少,这样的比例尺叫作文字比例尺。例:图上 1 厘米相 当于实际距离 60 千米。 缩小比例尺:在绘图时,有时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 缩小后在纸上画出来,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比例尺就是缩小比 例尺。例:1∶20。 放大比例尺:在绘图时,有时需要把实际尺寸按一定的比 放大后画在纸上, 这样得到的比例尺就是放大比例尺。 例:20∶1。 五、正比例和反比例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 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这两种 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如果用 字母 x、y 分别表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比值, 上面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 푦 푥=k(一定)。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先找变量(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再找定量(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 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则成 正比例,如果比值不一定,则不成正比例。 正比例,好脾气, 两量相关要谨记; 同扩同缩好兄弟, 比值永远不变异。   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作 单位,实际距离一般用米和千 米作单位,在进行有关比例尺 的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  重点提示: 在 푦 푥=k( 一定) 和 xy=k( 一 定)中,k 表示固定不变的量,也 叫常量,只有 k 保持不变,变量 x 和 y 才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重点提示:成比例的两种 量必须是相关联的量,而两种 相关联的量却不一定成比例。 如两种量的和或差一定时,这 两种量虽然相关联,但不成比 例。正比例关系图像的特征: 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 原点的直线。从图像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不 用计算,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 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 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 x、y 分别表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 它们的积,上面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 xy=k(一定)。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先判断这两种量是不 是相关联的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判断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 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若积一定,则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否则 不成反比例。 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1)判断这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即一种量是否随另一种量 的变化而变化。 (2) 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还是积一定,如果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 比例。 六、解决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 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判断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根据正、 反比例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比例,求解即可。 重点提示: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 什么比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重点提示: 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保持物体的图像或图形的形状不变而使物体的图像或 图形变大,叫作放大。 保持物体的图像或图形的形状不变而使物体的图像或 图形变小,叫作缩小。 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分为三步: (1)看图形各边分别占几个格; (2) 计算按给定的比将图形的各边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 图形的各边分别占几个格; (3)按计算出的各边的长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