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
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
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
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
疑问,初步感受文章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音。而老舍先生在本文中运
用通俗的风格和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
卷,这使有些学生理解本文有一定难度。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
的散文。文章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
习惯进行了介绍,勾起读者对年味儿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
留恋。
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
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
己的家乡及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
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在课堂上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
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
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
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
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地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
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
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
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
课上。我引导学生感悟老舍作品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
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
学的过程中,这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
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
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的情况。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
一大堆资料中提炼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 3.对于教学生字的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
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2.腊八粥
【教材简析】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节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
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的情景,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
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
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同时针对本篇课文的特
点,在教学时应遵循这样两点:
(一)课文对话比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进行体验,
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思想感情。
(二)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写作
目的。
【教学反思】
1.课文《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
部分。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心情,展
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我把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
《腊八粥》的后半部分展示供学生欣赏,进一步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2.文章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体现八
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的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
课堂上我抓住这一线索展开教学。
3.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学生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
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
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3.古诗二首
《寒食》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
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了解了学古诗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学
生能了解古诗意思,但体会生动的字词的能力有些欠缺。
【教学反思】
寒食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
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教学时我抓住
“飞、斜、传、散”这四个字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生动地描绘出一
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的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这里学生自然能体
会到这是作者在讽刺宦官。学生在体会这些词的妙用时,由于学生知
识面狭窄,体会不够深刻,但能在老师的点拨下感悟到诗中蕴含的讽
刺意味。
在多次朗读下,学生基本能背诵,顺理成章实现背诵的目标。
《迢迢牵牛星》
【教材简析】
织女无心织布, 整天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她在思念牛郎。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学情分析】
这篇古诗,学生不容易读通顺,联系注释,学生能大概了解古诗
意思,领悟诗情不够深入,教师应逐步引导体会。
【教学反思】
为了引导学生感悟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我一开始,让学生讲传
说,让生很快走入情境,然后朗读,理解诗意,我把重点放在体会他
们的相思之苦。读诗句,体会织女泪如雨下,终日不成章,心神不宁
的相思苦。学生虽能找到相关句子,但理解不够深刻,经过我的多次
引导,学生感悟深刻,并及时拓展了关于牛郎织女的其他故事,感悟
他们坚贞的爱情,结构浑然一体。
《十五夜望月》【教材简析】
《十五夜望月》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
写景,后两句寄情,由望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此诗展现了一幅寂寥、
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教学反思】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引出话题:“同学们,中秋是举家团聚的日子,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家人团聚?哪些人在这一天是不能和家人团
聚的?”引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有戍守边防的战士,有救死扶
伤的白衣天使,有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课堂的开头同学们沉
浸在深深的惆怅和惋惜之中。在古代也有很多人不能和家人团聚,我
们一起跟随王建回到唐朝看一看他们不能团圆时用什么方法来表达
思念之情。
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
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进行朗读。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了诗意。
第四环节先体会前两句写景,再体会作者的秋思。我抓住景物的
描写,自然生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同时体会到诗人明月
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自然后两句的理解就很轻松了。但是
“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大家不能准确的表达它的妙处,最
后拓展了一首古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4.藏戏
【教材简析】
藏戏,是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在藏族聚居地区
普遍流行。藏戏艺术有 600 多年的历史,比国粹京剧还早 400 多年,
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顺序安排结构。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带着面具演出”“演出
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
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
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留下了 58 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
鼻祖”。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
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
戏,结尾固定的方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
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教学反思】
《藏戏》首先我觉得自己的导入部分简洁、生动,由中国的国粹,
顺势引导到中国的戏剧,这样顺势介绍藏戏,水到渠成。
其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的结构很清晰,作者是按事
物的几个方面和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材料的,重点介绍了藏戏的
形成和特色。为了突出藏戏的特色,强调自己心中的民族自豪感,作
者开头就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总结了藏戏的特色,这种先声夺人的写
法值得学生习作时进行模仿。于是我的教学也从这一自然段开始,我让他们找到概括写藏戏特点的句子,自己去发现句式的特点,并通过
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感悟这一组句子中作者蕴含的情感,然后进行
朗读指导。紧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课文具体介绍这三个特色的段落,直
奔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藏戏的特点。
第三,给学生留足自读自悟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
如在教学三个排比反问句时,我没有把修辞手法,先声夺人的写法硬
塞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通过读、变换句式等自己去发现、感悟。又
比如在学习藏戏形成的传说故事这部分,我让学生潜心默读,找出传
说中打动自己的地方并及时批注,然后随机插入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
杰布的简介,丰富学生的感知,最后课件出示提示语,让学生根据提
示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复述这个美丽的传说,从而达到言语的
内化。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我让学生找概括写
藏戏的特色的句子时,很大一部分孩子找错了。课后反思一下,觉得
这都是自己引导不利造成的。如果初读前,我让学生先读学习提示,
然后让他们围绕学习提示找出课文写藏戏的形成和特色分别是哪几
自然段,理清课文的结构,这样学就能自然发现第一段是概括写藏戏
的特色的。还有这节课各个环节的教学安排得也不够紧凑,以至于后
来时间不够,学生复述故事的环节也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教材简析】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叙述 17
世纪有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
无人烟的小岛。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点儿生产和生
活资料,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
困难,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凭着艰苦的劳动,成功地在荒岛上建
起了房舍,开垦了农田,营造了羊圈,使荒岛面貌有了改变,他的生
活也有了改变。经过二十八年的孤苦生活,他终于脱险,返回故乡。
精彩片段写的是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片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鲁滨逊在岛上的忧郁而寂寞的生
活:初到岛上,鲁滨逊由于缺乏纸笔,就用刀子刻柱留痕记录时间;
从船上虽得到了不少东西,但缺少的东西还不少;工具的缺乏使他建
木栅栏围墙的工作非常吃力;每天要为寻找食物而犯愁。后半部分,
是鲁滨逊对自己目前的情形和环境的理性思考: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
好处和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找到了值得感谢的东西,对自己的处境
稍稍有了好感,然后开始知足安命,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鲁滨逊在严酷环境中心理的斗争,是这个片段的重点,这也是他身处
绝境能知足安命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力量所在。
【学情分析】
本文是精读课文,篇幅较长。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
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讲述一些梗概中鲁滨逊战胜
种种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浏览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的精彩之处,以及自己对鲁滨逊的评价或读后的感受。激起学生读
整本书的欲望。
【教学反思】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是书中
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逊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
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
“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
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
干的主人公。
本课是精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先让学生读故事梗概,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小
组合作交流,知道鲁滨逊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初步感受鲁滨逊不畏
艰险、勇敢坚强的精神。在学习精彩片段部分,老师放手让学生边读
边作批注,并抓住幸与不幸、好处和坏处的句子,体会主人公的乐观
主义精神,并与实际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习作能
力和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另外,《鲁滨逊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
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
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
可阻挡的魅力。我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学完课文后因势利导,鼓
励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原著,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等,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量。
6.骑鹅旅行记(节选)
【教材简析】
小男孩尼尔斯顽皮透顶,特别喜欢虐待小动物,结果被小狐仙变
成如大拇指般大小。尼尔斯为了追上家鹅,爬到了家鹅的身上。没想
到家鹅神奇地飞上天,和大雁们一起旅行。于是尼尔斯开始了漫长而
又危险的骑鹅旅行。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故事富有情趣,学生容易读懂故事。学生兴趣浓厚,能
在读中感受到尼尔斯调皮、捣蛋的特点。
【教学反思】
文章篇幅虽长,但内容简单,所以我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生,让学生读文体会人物形象,大部分学生能抓住句子,体会到尼尔
斯的顽皮、淘气的特点,由于在课前布置了要求学生读原著,初步了
解尼尔斯,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浓厚,以后我会多采
用这种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材简析】
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作者的语言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浪漫
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学情分析】
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同名长篇小说。故事情节生
动曲折,语言通俗易懂,人物特点鲜明。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讨论,用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去读书,让学生自行探究学习内容,提
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
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主要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
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作者的语言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浪
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根据单元目标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了解梗概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让生找出句子,感悟汤姆的形象。再找出吸引人的地方,感悟马
克·吐温语言的幽默及描写的精彩。这一部分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
间去读去悟,让他们去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拓展: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特别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
了五六次——六个“怎样”,五个“如何”。让孩子们读读原著,会
更精彩,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我遗憾的是,感觉一节课的时间太短了,要交流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总感觉像蜻蜓点水般地走过,如果时间能够再充裕一点效果会
更好。
8.匆匆
【教材简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
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 1 自然段用长短一致,结构整齐,
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
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
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
实。
【学情分析】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
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
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
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
口语练习,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
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
中理解、领悟,去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诗歌般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
虚度光阴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
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内容趣味性强,
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具体。
这节课,我认为有几点较成功的地方:
1、我拓展了读书领域。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时也是提高他
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课堂上,我引生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并在
深入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收集有关时
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2、反复诵读,积淀感悟。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
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
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
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
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
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
的体现。
3、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仿写。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
即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飞扬他们智慧的语
言,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上完这节课,我觉得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1、个别学生参与
不够主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2、还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形成
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支离破碎。3、还有的学生不能认真
地听别人的发言……
9.那个星期天
【教材简析】
《那个星期天》主要写了妈妈答应星期天带我出去,到了星期天,
妈妈一会儿买菜,一会儿翻箱倒柜,一会儿洗衣服,从我满怀希望到
最后化为泡影的事。
【学情分析】
文章主要是体会我心情的变化,引导学生自己体会,然后图文并
茂,让学生感悟作者由希望到失望心情的变化,学生能找到相关句子,
对个别词句理解不够深刻。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作者的情感。这篇课文的题目是《那
个星期天》,所以导课的时候,我就以学生感兴趣的星期天引入课文
的学习,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引生重点抓住作者感情的句子体
会作者心理变化,学生基本能抓住作者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来体会,个
别句子浮于表面体会不够深刻,还需老师的引导、指点。最后结尾再
次仿照课文叙说我的星期天,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还
是尽可能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的体会才会更深刻。10.古诗三首
《马诗》
【教材简析】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
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是托物言志。
【学情分析】
学生虽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由于不熟悉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体
会作者的感情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反思】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
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
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这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
古诗文字虽少,但意蕴颇深。
前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边疆战场景色:连绵起伏的燕岭
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皑皑的霜雪。这
既是悲凉肃杀的战场,也是志士报国之地。在悲怆冷峻之中又有些豪
情壮志。后两句则是借马抒情,直抒胸臆: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
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期
盼之情。这样的诗,对于六年级学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年代相隔久
远不说,诗的意思与意境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情感更是难
以产生共鸣。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落实古诗的价值呢? 一、读是根本。
相对于现代文的教学,古诗教学对读的依赖更强,这不仅缘于古
诗的韵律特色,更因为古诗语言精练,简单的几个字往往表达复杂的
意思和深刻的道理,须仔细品味才能感悟其中蕴味。引导学生多次朗
读,因为它是学生感受诗意,读好古诗的前提与基础。读好读美是在
初步感受诗意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帮助下,努力读出一点诗的韵味,
需要反复朗读,并达到熟读成诵。
二、感受诗意。
针对《马诗》,必须提供一定的直观形象。“大漠”,学生也许
还可以理解,但“沙如雪”就很难想象了,所以我出示类似的图片,
帮助学生感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只有靠教师的描
述和课堂创设的情景给予学生的一种感觉了,并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
诗意。
三、情感的升华。
我抓住“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及时引入了作者当时所处的
的背景,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让学生感悟作者那怀才不遇,想要施展
才华的心情。
《石灰吟》《竹石》
【教材简析】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竹石》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刚正
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
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
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教学反思】
《石灰吟》《竹石》这两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都能体现出诗人
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于是放在一堂课中学习,扶着学
《石灰吟》,放手让学生学习《竹石》。
1.读诗,认识石灰。等交流题目及作者后。把诗读正确,我让学
生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有学生缺少常识,
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
烧’‘粉骨碎身’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学生补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
历程:千锤万凿(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
泡),粉骨碎身(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2.领悟诗情。
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
你能体会到什么?这首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诗人用石灰自喻。
说明诗人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节操、
品格。
3.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竹石》,体会作者的高尚品格。
4.体会两首古诗的相同点,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 1943 年写的,
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
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
的 1927 年 4 月 28 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
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
的英勇。
【学情分析】
本课所写的人物事迹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估计学生理解比
较困难,需要提前查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并指导学生理解李大
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
憎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样既是对学生
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的情
感态度。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课文比较长。怎
样实现学生自主、老师从旁协助,顺学而导呢?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读抓住文章的整体脉络,然后给学生
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体会课文表现的李大钊
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这样,孩子们
体会得就比较到位。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
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
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一
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
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
纳总结;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他处境危险,我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李
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
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12.为人民服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于 1944 年 9 月 8 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
上所作的演讲。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
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
服务;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证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
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
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本组课文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和同学交流讨论。
本文实际上讲了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的极好材料。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
路阅读,以加深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理解思
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
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这一中心,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论述。
学生对课文的背景了解过少,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引人
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
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只有激发学生“我想学”
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枯燥地讲解,不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
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研读。
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必须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轻松背诵。
教学中我主要围绕课后的问题展开教学,学生能回答的让学生回
答。比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
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
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几句
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这几句话分别讲的是
什么意思,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么样连起来的。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自己领悟每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把每句话的意思都展示在大屏幕上。
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起来的对学生来说就难了。于是我让学生看看板
书,说说从每句话的意思中看出了什么。部分学生能说出,感觉到一
句比一句深入,说得更具体明白。于是我顺势告诉学生,一句比一句
深入它们之间就是递进的关系,句与句之间就是这样连起来的。这样,
学生就理解了“递进”的含义。接着,我让学生再次小声朗读这几个
句子,还有没有什么疑问。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看谁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出来。短短的几分钟,人人过关!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用的是“剥笋”的方法,一层一层剥开,让
学生见证惊喜。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并没有生出厌倦的情绪。
13*. 金色的鱼钩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
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
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
“金色的鱼钩”作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
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
永垂不朽。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
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学情分析】学生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对红军长征的故事并不是非常了解,
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
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应的资料,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内
容,了解人物内心。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
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
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
念。
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
会人物品质,所以我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等方面揭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引生抓住令人感动的几个片段——老班长吃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夜
里钓鱼摸野菜、奄奄一息的片段更让人感受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伟大
精神。此时,抓住“金色的鱼钩”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这样与文章
的开头相照应,也解答了开头对课题的质疑。
最后,我顺势再让学生介绍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使
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征的艰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学生将这段
历史铭记在心。
我认为讲解这篇课文的成功在于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后我会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14.文言文二则
《学弈》
【教材简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
下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
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
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不太了解文言文,虽对其有很大的新鲜感,
但在理解语言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
退缩,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的兴奋点是我组织教学的
关键。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
“读”,为此我准备了“四读”。一读,读通,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排
除字词障碍;二读,读懂,能够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读细,理解课
文重点内容;四读,读出道理,初步感悟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
以课堂以读课文、讲故事,明道理的形式贯穿始终。
【教学反思】
《学弈》这篇文言文,在教学时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自主探索。
一、以图激趣,引导预习。 《学弈》一文的插图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教师
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通过图中人物不同的
姿态、表情,想象、推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
查阅字典,试着逐字、逐句地翻译一遍。学生根据观察插图、结合注
释,联系上下文,基本上可以推想出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初步读
通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反复朗读,积极思维。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
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
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
(1)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我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学生借助注音读准难读的
字:弈(yì),鸿鹄(hóng hú),缴(zhuó),俱(jù),弗(fú),矣(yǐ),
曰(yuē);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区分和读好下列字音:弈(yì)与矣(y
ǐ),鹄(hú)与弗(fú),缴(zhuó)与(jiǎo),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读熟
课文,正确划分朗读节奏。
(2)逐字精读,积极思维。
翻译文言文必须做到字字落实,文言文的字词具有一词多义的特
点,所以应引导学生逐字精读、积极思维、比较归纳、总结规律。
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为一词多义,应引导学生在逐
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三、熟读成诵,创意阅读。
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讲《学弈》
这个故事。然后,教师还应当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
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⑴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何不同,结果
怎样?⑵《学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后有何体会?
经过师生平等互动,小组讨论共同感悟思考、分析讨论,达到共
识:两个学下棋的人在主观条件(智慧一样)和客观条件(一起向全
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学习)相同的情况下,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
在于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一心两用。《学弈》
告诉我们,在学习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专心与否决定着学
习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专心致志。同时也应认识
到,如果弈秋能对一心两用的人严加管教,那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
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能自主
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两小儿辩日》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正在争论
的两个小孩,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
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情分析】
本课的课文是文言文,学生虽对其有很大的新鲜感,但在理解语
言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始终
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的兴奋点是我组织教学的关键。文言
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读”,为此我
准备了“四读”。一读,读通,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排除字词障碍;
二读,读懂,能够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读细,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四读,读出道理,初步感悟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课堂以讲故
事,说故事,明道理的形式贯穿始终。
【教学反思】
第一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文言文《学奕》,所以我引导学生总结学
习方法,再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学。首先读通、读顺,通过生试读、
师范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
础上,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样更利于合作学习。教学中提供合
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试读,谈感受,画
难句,个人对照注释读懂句子去尝试探究,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
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我鼓励学生课外查资料了解有关两小儿不同观点中所包含中的有关科学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留白,也是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
最后体会两小儿与孔子的人物形象。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材简析】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论
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学情分析】
本文属于议论文,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本课涉及到的科学知识较多,如:地球的自转,盐酸,石蕊试
纸等,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对此知之甚少,所以课前应让同学们多查阅
资料。
【教学反思】
学生在占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
生,把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
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从具体
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
难点。对于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
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表,在学生汇报
时我讲解“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
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短语,并三次回
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接着读《詹天佑》体会科学家的精
神。最后,拓展一个小练笔,培养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
16.表里的生物
【教材简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主要写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
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
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
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
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
示出来。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内容很有趣,引导学生从语言、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
善于思考、好奇心强、渴求知识和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厚,容易
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
学时我采用了引导法:结合自己实际导入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初步
理清文章结构,弄清作者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在学习第二部分
时,我放手让学生抓住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善于思考、
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精神,最后结合实际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习
作能力和说话能力。
在教学时,对于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自学起来有些困难,老师
须逐步指导。对于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可
见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科幻文章,主要写了 2155 年前后的学习方式的变化,
表现了玛琪对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憎恶,对充满快乐的“老式学校”的
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教育、学习等问题的独特思考。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阅读的能力,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但结
构比较清晰,只要认真多读几遍,学生能掌握文章的思路。表格的设
计,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理解文章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 2155 年的学习生活,这是一篇科幻作品,将玛琪所处
时代的学习方式和“老式学校”进行对比,我通过表格的形式让文章脉络更清晰,让学生理解玛琪对她所处时代的学习方式的态度和对
“老式学校”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今天学习生活
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