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素周期表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的关系。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知道周期和族的表示方法。
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知道主族和副族的概念。
4.能从整体上把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会正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5.以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
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6.知道核素和同位素的涵义。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
1.门捷列夫制作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依据
(1)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2)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要点诠释:
①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化学家)是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它所制作的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
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②随着科学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门捷列夫给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存在缺陷,真正科学的依据是元素原
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2.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要点诠释:
存在上述关系的是原子而不是离子,因为离子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形成的,所以在离子中: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加上或减去离子的电荷数。
3.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编排原则
(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称为周期;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氦除外)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要点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 周期
短周期 长周期周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行数 1 2 3 4 5 6 7
所含元素
种数 2 8 8 18 18 32 32
每周期 0
族元素原
子序数
2 10 18 36 54 86 118
2. 族
族 主族 副族 Ⅷ族 0
族
族数 7 7 1 12
族序号 Ⅰ
A
Ⅱ
A
Ⅲ
A
Ⅳ
A
Ⅴ
A
Ⅵ
A
Ⅶ
A
Ⅲ
B
Ⅳ
B
Ⅴ
B
Ⅵ
B
Ⅶ
B
Ⅰ
B
Ⅱ
B
Ⅷ 0
列序号 1 2 13 14 15 16 17 3 4 5 6 7 11 12 8\9\10 18
要点诠释:
(1)周期:元素周期表有 7 个横行,也就是 7 个周期。前三周期叫短周期,后四个周期叫长周期。
(2)族:常见的元素周期表共有 18 个纵行,从左到右分别叫第 1 纵行、第 2 纵行……第 18 个纵行。把其
中的第 8、9、10 三个纵行称为Ⅷ族,其余每一个纵行各称为一族,分为七个主族、七个副族和一个 0 族,共 16
个族。
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 A、副族用 B,并标在族序数的后边。如ⅠA、ⅡA、ⅢA……ⅠB、ⅡB、Ⅲ
B……
(3)第 18 纵行的氦最外层有 2 个电子,其它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 8 个电子,它们都已达到稳定结构,化
学性质不活泼,化合价都定为 0 价,因而叫做 0 族。
(4)元素周期表中从第ⅢB 族到第ⅡB 族共 10 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共 60 多种元素,全部
为金属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5)在周期表中根据组成元素的性质,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ⅠA 族:碱金属元素;第ⅡA
族:碱土金属元素;第ⅣA 族:碳族元素;第ⅤA 族:氮族元素;第ⅥA 族:氧族元素;第ⅦA 族:卤族元素;
0 族:稀有气体元素。
(6)第六周期的镧系元素、第七周期的锕系元素分别包含 15 种元素,为了使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紧凑,放在
第ⅢB 族;但实际上每种元素都占有元素周期表的一格,所以另外列出,放在元素周期表的下方。
3.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对主族而言)
(3)原子序数=质子数
要点三、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应用元素周期表,以典型金属元素族(碱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元素族(卤族元素)为例,运用理论探究和
实验探究的方法,达到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目的。重点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的相似性和
递变性。
1.碱金属元素
查阅元素周期表和课本,我们可得到碱金属元素的有关信息如下表:
元 素 名
称
元 素 符
号
核 电 荷
数
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 外 层 电
子数
电 子 层
数
原子半径 /
nm
锂 Li 3 1 2 0.152
钠 Na 11 1 3 0.186
钾 K 19 1 4 0.2273
铷 Rb 37 1 5 0.248
铯 Cs 55 1 6 0.265
要点诠释:
(1)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
①相同点: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 1 个电子,
②不同点: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数各不相同。
(2)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①相似性:由于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所以都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都表现出很强的金属
性,化合价都是+1 价。
②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
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故从锂到铯,金属性逐渐增强。
注:元素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
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比较。
(3)碱金属单质的性质
①化学性质: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等化合物;都能与水反应,
生成对应的金属氢氧化物和氢气;并且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单质与氧气、水等物质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4Li+O2 2Li2O
2Na+O2 Na2O2
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实验探究:对比钾、钠与氧气、水的反应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或解释
钠在空气中燃烧 钠开始熔化成闪亮的小球,着火燃烧,
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2Na+O2 Na2O2
与 氧 气 反
应
钾在空气中燃烧 钾开始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剧烈反应,
生成橙黄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K+O2 KO2(超氧化钾)
钠与水的反应 钠块浮在水面,熔化成闪亮小球,四
处游动嘶嘶作响,最后消失
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碱 金 属 与
水反应
钾与水的反应
钾块浮在水面,熔成闪亮的小球,四
处游动,嘶嘶作响,甚至轻微爆炸,
最后消失
化学方程式:
2K+2H2O==2KOH+H2↑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a.钠、钾在实验室中都保存在煤油中,所以取用剩余的金属块可放回原试剂瓶中,并
且使用前要用滤纸把表面煤油吸干。
b.对钠、钾的用量要控制;特别是钾的用量以绿豆粒大小为宜。否则容易发生爆炸危险。4
c.对碱金属与水反应后的溶液,可用酚酞试液检验生成的碱。
②物理性质
碱金属单质 颜色和状态 密度/g·cm-3 熔点/℃ 沸点/℃
锂(Li) 银白色、柔软 0.534 180.5 1347
钠(Na) 银白色、柔软 0.97 97.81 882.9
钾(K) 银白色、柔软 0.86 63.65 774
铷(Rb) 银白色、柔软 1.532 38.89 688
铯(Cs) 略带金属光泽、柔软 1.879 28.40 678.4
要点诠释:
相似性:除铯外,其余都呈银白色;都比较柔软;有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也都很好;碱金属的密度都比
较小,熔点也都比较低。
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单质的密度依次增大(钾除外);熔沸点逐渐降低。
2.卤族元素
(1)原子结构的特点
要点诠释:
①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7 个。
②不同点: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数不同。
(2)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①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7 个,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得到 1 个电子,都表现很强的非金属性,其化合价均
为-1 价。
②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和电子层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元
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注: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
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推断。
(3)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卤素单质 颜色和状态 密度 熔点/℃ 沸点/℃
F2 淡黄绿色气体 1.69 g / L(15℃) -219.6 -188.1
Cl2 黄绿色气体 3.215 g / L(0℃) -101 -34.6
Br2 深红棕色液体 3.119 g / cm3(20℃) -7.2 58.78
I2 紫黑色固体 4.93 g / cm3 113.5 184.4
要点诠释: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状态由气→液→固;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都较低,且逐渐
升高。
(3)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①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5
F2+H2=2HF 在暗处能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生成的氟化氢很稳定
Cl2+H2 2HCl
光照或点燃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较稳定
Br2+H2 2HBr
加热至一定温度才能反应,生成的溴化氢较稳定
I2+H2 2HI
不断加热才能缓慢反应;碘化氢不稳定,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分解
为 H2 和 I2,是可逆反应
要点诠释: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卤素单质(F2、Cl2、Br2、I2)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
性逐渐减弱:HF>HCl >HBr >HI;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F>Cl>Br>I。
②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实验探究:对比卤素单质(Cl2、Br2、I2)的氧化性强弱
实验
内容
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 NaBr 溶液和 KI 溶液
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
荡、静置。
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 KI 溶液的试管中,
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
静置。
现象 静置后,液体均分为两层。上层液体均呈无色,
下层液体分别呈橙色、紫色。
静置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液体呈无
色,下层液体呈紫色。
方 程
式
①2NaBr+Cl2==2NaCl+Br2
②2KI+Cl2==2KCl+I2
③2KI+Br2==2KBr+I2
结论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Cl2>Br2>I2
(4)卤素的特殊性
①氟无正价,无含氧酸;氟的化学性质特别活泼,遇水生成 HF 和 O2,能与稀有气体反应,氢氟酸能腐蚀玻
璃。氟化银易溶于水,无感光性。
②氯气易液化,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且能杀菌消毒。
③溴是常温下唯一液态非金属单质,溴易挥发,少量溴保存要加水液封,溴对橡胶有较强腐蚀作用。
④碘为紫黑色固体,易升华,碘单质遇淀粉变蓝。
要点四、核素、同位素
1.质量数:
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要点诠释:
(1)1 个电子的质量约为 1 个质子质量的 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1 个质子的相对质量为 1.007,1 个中子的相对质量为 1.008,其近似整数值均为 1。
(3)质量数的表达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4)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5)精确的测定结果证明,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6) 是原子符号,其意义为:表示一个质量数为 A、质子数为 Z 的 X 原子。
2.核素:
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要点诠释:
(1)核素概念的外延为原子,这里的原子泛指导电呈电中性的原子和带有电荷的简单阴、阳离子。如 与
△6
为同一种核素。
(2)绝大多数的元素都包含多种核素。
(3)有的核素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而有的核素具有放射性而不能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
3.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要点诠释:
(1)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如 、 、 都是氢的同位素,见下表:
氢元素的原子核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原子名称 原子符号 应用
1 0 1 氕 ——
1 1 2 氘 或 D
1 2 3 氚 或 T
用于制造氢
弹
(2)“同位”即指核素的质子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相同的位置。
(3)许多元素都有同位素,如 、 、 是氧的同位素。
(4)同位素中,有些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如 就是碳的放射性同位素。
(5)同位素中,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造的。如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 112 号的元素的各同位素都是人造
的。
(6)天然稳定存在的同位素,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7)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其原因是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8)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该元素各核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9)同位素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考古时利用 测定一些文
物的年代, 和 用于制造氢弹,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育种、治疗癌症和肿瘤等。
要点五、相对原子质量
1.核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以一种 C 原子(12C)质量的 1/12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即:M(X)= 。
2.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即核素原子的质量数。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我们平常所说的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照该元素的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及所占的
原子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
1
1H 2
1 H 3
1 H
1
1H
2
1 H
3
1 H
2
1 H 3
1 H
12
1)(
)(
12 ×Cm
Xm7
例如:
某元素有多种不同核素如下:
核素: A1X 、A2X 、A3X ……
核素的质量数: A1 、A2 、A3 ……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1 、B2、 B3 ……
各核素原子的原子个数百分比: a% 、b%、 c% ……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1×a%+B2×b%+B3×c%+……
(其中 a%+b%+c%+…=1)
4.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A1×a%+A2×b%+A3×c%+…(其中 a%+b%+c%+…=1)
5.示例分析
从原子的组成看,原子的质量数均为整数,但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却是 35.5,这是为什么?
氯核素 质量数 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天然核素的原子数目百分数。
35 35 34.969 75.77%
37 37 36.966 24.23%
由上表数据可得: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34.969×75.77%+36.966×24.23%=35.45
氯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35×75.77%+37×24.23%=35.5。
【典型例题】
类型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例 1、(2016 四中同步)已知 X、Y、Z 三种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且 X 的原子序数为 a,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Y、Z 的原子序数之和可能为 2a
B.Y 的原子序数可能是 a-17
C.Z 的原子序数可能是 a+31
D.X、Y、Z 一定都是短周期元素
【思路点拨】由题目图示可知,X、Y、Z 只能是位于周期表中过渡元素区域的右边,同主族相邻元素原子序数差
由上到下依次为:8、8、18、18、32、32。
【答案】D
【解析】(1)若 X、Y、Z 同为短周期元素,由 X 的原子序数为 a 可知,Y 的原子序数为 a―8+1=a―7,Z 的原子
序数为 a+8―1=a+7,所以 A 正确;(2)若 X 为长周期非金属元素,Y 为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则 Y 的原子序数可
能为:a―18+1=a―17,则 B 正确;(3)若 Z 为第六或第七周期元素,因存在镧系或锕系元素,则 Z 的原子序数
为 a+32―1=a+31,故 C 正确。
【总结升华】元素周期表共有 18 个纵列,可分为 16 个族。其中第 8、9、10 三个纵列称为Ⅷ族,其它每个纵列
称为一族,包括七个主族、七个副族和一个 0 族,其中它们的排列顺序并不是按主副族依次排列,需要总结理清。
举一反三:
【变式 1】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四、五、六周期所含元素种数分别是( )
A. 8、18、32、32 B. 8、8、18、18
C. 8、18、18、32 D. 18、18、32、32
【答案】C
X
Y
Z8
【变式 2】短周期元素中非金属元素共有( )
A. 9 种 B. 10 种 C. 12 种 D.13 种
【答案】D
【解析】短周期元素中包括:H、He、B、C、N、O、F、Ne、Si、P、S、Cl、Ar 共 13 种非金属元素。
例 2.在现有的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ⅡA、ⅢA 族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
A.1 B.11 C.18 D.25
【答案】C
【解析】在同一周期的前提下,二、三周期中ⅡA、ⅢA 的元素原子序数相邻,其差为 1;四、五周期中ⅡA、Ⅲ
A 的元素之间多了 10 种过渡元素,所以其原子序数之差为 11;六、七周期中第ⅢB 族分别是镧系、锕系元素,
分别包括 15 种元素,所以第ⅡA、ⅢA 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 25。
【总结升华】元素周期表共有 18 个纵列,可分为 16 个族。其中第 8、9、10 三个纵列称为第Ⅷ族,其它每个纵
列称为一族,包括七个主族、七个副族和一个 0 族,其中它们的排列顺序并不是按主副族依次排列,需要总结理
清。
举一反三:
【变式 1】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 1989 年做出决定,建议把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
左至右改为 18 列。如碱金属元素为第 1 例,稀有气体元素为第 18 列。据此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 9 列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B.只有第 2 列元素原子最外层有 2 个电子
C.第 1 列和第 17 列元素的单质熔沸点变化趋势相反
D.在所有列中,第 3 列的元素种类最多
【答案】B
【变式 2】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 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为( )
A.x+2 B.x+4 C.x+8 D.x+18
【答案】B
【变式 3】已知 A、B 是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相邻两元素,A、B 所在周期分别有 m、n 种元素。若 A 的原子序
数为 x,则 B 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
①x+m ②x―m ③x+n ④x―n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若 A、B 为ⅠA 族或ⅡA 族元素:当 A 在 B 之上,则 B 的原子序数为 x+m;当 A 在 B 之下,则 B 的原
子序数为 x-n。若 A、B 为ⅢA~ⅦA 族元素:当 A 在 B 之上,则 B 的原子序数为 x+n;当 A 在 B 之下,则 B
的原子序数为 x-m。
类型二:根据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例 3、114 号元素(289Uuq)是由设在杜布纳的核研究联合研究所的科学家 1998 年用钙轰击钚获得,是迄今为止
已知的最稳定同位素,半衰期达 30 秒,相比之下,是超铀元素中异乎寻常的长寿核素,似乎正在证实稳定岛理
论的预言。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元素为放射性元素 B. 该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C. 该元素位于第七周期ⅣA 族 D. 该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有+4、+2
【答案】B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的结构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有关性质。从周期表看,83 号后的元素全部为放
射性元素,A 项正确;周期表中第七周期最后一种元素 0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18,则可以确定该元素位于第七
周期ⅣA 族,不属于过渡元素,B 项不正确,C 项正确;该元素位于ⅣA 族,与碳同主族,主要化合价有+4、
+2,D 项正确。
【总结升华】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记各周期 0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就能利用上述方法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9
举一反三:
【变式 1】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客满。请你在元素大厦中为 119 号元素安排好它
的房间( )
A. 第八周期第 IA 族 B. 第七周期第 ⅦA 族
C. 第七周期第 0 族 D. 第六周期第ⅡA 族
【答案】A
【解析】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若排满,最后一种元素原子序数为 118,119 号元素应位于第八周期第 IA 族。
【高清课堂: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例题 1】
【变式 2】推算原子序数为 6、13、34、53、88 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原子序数 6 13 34 53 88
周期
族
【答案】
原子序数 6 13 34 53 88
周期 二 三 四 五 七
族 ⅣA ⅢA ⅥA ⅦA ⅡA
【高清课堂: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例题 2】
【变式 3】下列各组中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的一组元素是( )
A.14、24、34 B.26、31、35 C.5、15、20 D.11、17、18
【答案】C
类型三:碱金属元素
例 4.下列对碱金属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单质都是银白色的柔软金属,密度都比较小
B. 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都是过氧化物
C. 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D. 单质的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升高
【答案】C
【解析】铯单质略带金色光泽,A 项不正确;锂在空气中燃烧主要生成 Li2O,B 项不正确;碱金属单质均能与水
反应生成碱和氢气,C 项正确;碱金属单质的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降低,D 项不正确。
【总结升华】根据碱金属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分析,同时注意其中的特殊性。
举一反三:
【变式 1】钾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根本原因是( )
A.钾的密度比钠小
B.钾原子的电子层比钠原子多一层
C.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D.加热时,钾比钠更易气化
【答案】B
【变式 2】下列关于碱金属某些性质的排列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