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根据《战国策·楚策一》改写的。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老虎抓住了狐狸;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狐狸蒙骗老虎的过程;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讲述老虎跟着狐狸去森林的场景;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讲述老虎被骗的结局,揭示事情的真相。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特别是对狐狸、老虎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特点——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愚昧。例如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神气活现、大摇大摆”和老虎的“一愣、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形成鲜明的对比,读起来趣味盎然。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本文所蕴含的哲理,并以此敦促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文中有许多成语,也需要学生去积累并反复体会揣摩。【单元解读】本单元教学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提示,复述课文”。《狐假虎威》课后习题要求先给词语分类,再分角色表演故事,表现词语的意思。教学时,给词语分类后,还需引导学生根据两类词语感知它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并借助对话中的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将分角色表演落实到位。【教学目标】1.能借助提示语,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2.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教学重点】能借助提示语,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教学难点】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教学准备】PPT、头饰【教学过程】板块一 故事导入,揭题释义1.师: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在寻找食物,突然,一只狐狸从身边窜过,这时,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接下来会发什么呢?2.师: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狐假虎威》。(生齐读课题)3.解释题义师:课题中的“假”、“威”是什么意思?师:课文有句话对课题的意思作出解释,是哪句话呢?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诵读课题并解释课题,促进学生对本节课故事内容的初步了解。板块二 抓关键词,读懂故事(一)抓住动词,体会“虎之威”1.老虎的威风在哪里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狐假虎威》教学设计小声读第一自然段,用 标出表示动作的词。2.从“扑过去”“逮住”,你能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 (二)紧扣提示语,体会“狐之猾”过渡语:那狐狸到底是如何假借老虎的威风呢?1.找对话。它们之间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默读2-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狐狸说的话。学生反馈。2.指导朗读。3.师生配合读狐狸与老虎之间的对话。设计意图:抓住狐狸的语言,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自读自悟,以读代讲,想象狐狸说话时的心理、语气,从而体会出“狐之猾”。(三)品读语句,明白“谁之威”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了呢?1.默读7、8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词语用来形容狐狸,哪些词语形容老虎?(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1)指名把词语贴在相对应的动物下面。(2)全班齐读。2.如果我们能再把这些词语演出来就更厉害了!(1)谁来演演黑板上狐狸的这些词语?(2)理解“半信半疑”。3.有点感觉了,如果我们加上前面的对话,带上现在的动作、表情,一定可以演得更像?想不想试试?师:哪一组同学愿意来演一演,其他人注意看。师:哇,全场不由自主为这组演员鼓起掌。我来问问,你们是怎么评价这组演员的?师评:你很会关注细节,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调动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表演和评价过程中,对这些词语理解更深入,减少教师的赘述,体现课堂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四)多元解读,明事理看着神气活现的狐狸,东张西望的老虎,大大小小的百兽吓得撒腿就跑,所以老虎——(信以为真)。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每一个寓言故事都包含着一些小道理,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师评:你很聪明,说的也很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但千万不能学狡猾的狐狸骗人。设计意图:通过由学生自由谈对狐狸的看法,过渡到《狐假虎威》的寓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并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板块三 课外延伸,比较阅读其实在作者笔下的狐狸都是不一样的,比如《金色的脚印》,这一书中介绍的狐狸就是伟大的母亲,还懂得感恩。另外推荐阅读两本书《狐狸和马》、《狐狸和山羊》,了解不一样的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