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一、地位、作用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在小
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示有
关的数学对象.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把
集合的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
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必修 1 第一章第一节《集
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 1 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在教学中,我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
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
异性、无序性;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举出
各种集合的例子,初步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对象中的意义.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
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目标.
四、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
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
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五、教学策略分析
1、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
实例出发,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使知识点自然呈现、层层深入.并利用多媒体教
学平台,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从学生已经熟悉的生活中的集合
实例入手,逐步呈现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产生初步认识.采用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
生探究数学奥秘的积极性.
2、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倡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
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出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征,通过对列举法和描述
法的对比,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表示集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类比
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探索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
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
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类比归纳、理解含义
此处我举得四个例子,既有数字又有图形,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人和物,这些实例贴近
学生生活,更进一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通过老师引
导,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含义,并且让学生对四个例子进行解释,加深对集合含义
的理解.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从个性中寻找共性,提升学生观察发现,归纳
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
(三)合作探究、把握特征
此处我设计的三个实例依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通过教学过程活动化,知识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老师引导
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特征的情
况下趁热打铁,给出以下 4 个例子.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集合
中元素特征的理解.数学具有形式上的简洁美,在此处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并给出
相应的符号表示,以及常用数集的记号.由于这些符号以后经常会用到,在课堂上理解
的基础上更需要课下的强化记忆,达到“从来都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效果.
(四)列举描述、恰当选择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
示有关数学对象,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在此给出了使用列
举法表示集合的具体方法,为了巩固授课效果,在这个知识点后面设计了一道练习题,
设计这道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求解兴趣,同时还可以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三位同学上台进行了板书,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表示集合时格式不准确,解题过程不规范,对于以上问题还需老师加以引导.苏格拉底
曾经说过“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他们结果,而是向他们提问.”接下来我又连续
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逐层递进,引导学生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局限性,为描
述法的出现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并在给出描述法表示集合后引
导学生归纳描述法的特点.
(五)实战演练、拓展提升
在这里我设计了两道用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的题目,这样设计首先是想考查学生对
列举法、描述法掌握的情况,也希望通过两种表示方法的练习,更好地把握列举法和描
述法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应当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通
过这道题目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数学思
维能力.
(六)归纳方法、课后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大家对列举法和描述法进行了归纳,指明其特点并让大家
根据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回忆—归纳—总结的方式把知识点串联
起来,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在作业布置方面,一道必做题,巩固消化
知识;一道选做题,课外拓展延伸,体现了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的板书设计简
明直观,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了感性认识;通
过分层次地不断提问、启发、引导,触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并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了
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以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
说过:“人的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正是这种需要,引领着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