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六单元导学案
【单元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
2.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3.理解诗词意境,发挥想象,体会、感悟、赏析名句。
4.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和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3.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和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难点】
1.理解诗词意境,发挥想象,体会、感悟、赏析名句;
2.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和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共计8课时:
25
1.“自研自探”环节一课时;
2.“预习检测”环节共三课时;其中,加点字注音及释义为一课时,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辨析为一课时,重点句子翻译为一课时;
3.“合作探究”环节共三课时;
4.“拓展提升”“自我总结反思”环节为一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
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相关文体知识。
【学习过程】
一、自研自探
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自主完成以下内容。
(一) 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 和 。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25
(二)《左传》又称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史书。
(三)《曹刿论战》的写作背景;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四)《战国策》又称 ,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其体例为 ,由西汉 编订,反映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共12策。
(五) ,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六)《出师表》写作背景;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
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
(七)《乐府诗集》;
25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 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 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八)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
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二、课后自主阅读
(一)课后,学生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反复朗读课文内容,熟读成诵。
(二)逐字逐句理解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
学生结合书上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掌握文中重点词的含义。
【学习过程】
25
一、预习检测
(一)检测重点字词注音: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又何间( )焉 (2)鄙( )
(3)旗靡( ) (4)纳谏( )
(5)昳( )丽 (6)窥( )镜
(7)王之蔽( ) (8)谤( )讥( )
(9)间( )进 (10)期( )年
(11)殂( ) (12)弘( )
(13)陟( ) (14)裨( )
(15) 猥 ( ) (16)夙( )
(17)驽( ) (18)攘( )
(19)咎 ( ) (20)诹( )
(21)祎 ( ) (22)咨 ( )
(23)冢( ) (24)窦( )
(25)雉( ) (26)舂( )
(27)狐裘( ) (28)锦衾( )
(29) 风掣红旗( ) (30)鍪( )
(31)踌躇( )( )
(二)检测重点字词含义:
2.为下列加点字释义:
25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___
(2)小信未孚 孚:_______________
(3)既克 既:_______________
克:_______________
(4)望其旗靡 靡:_______________
(5)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_______________
纳:_______________
谏:_______________
(6)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_____________
(7)明日徐公来 明日:_____________
(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________________
(9)王之蔽甚矣 蔽:_______________
(10)谤讥于市朝 谤讥:_____________
(11)期年之后 期年:____________
(1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____________
(1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
(1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内:______________
(15)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外:______________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拔:____________
(17)必能裨补阙漏 阙:_______________
漏:______________
(18)苟全性命于乱世 苟:_______________
(19)猥自枉屈 枉屈:______________
(20)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来:______________
(21)攘除奸凶 攘除:______________
(22)临表涕零 涕零: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25
【学习任务】
学生结合书上注释、借助工具书,辨析文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这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
一、辨析文言现象
(一)积累古今异义词:
1. 古今异义
(1)肉食者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粗俗;低下
(2)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3)小大之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监狱
(4)再而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又一次
(5)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本地;当地
(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 ,今义:表示因果的连接词
(7)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极端地憎恨或悔恨
(8)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9)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 ,今义:感动并产生谢意
25
(二)积累词类活用:
2.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齐人三鼓
原意为:一种打击乐器,在句中的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
朝服衣冠
原意为:衣服,在句中的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下视其辙
原意为:下面,在句中的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原意为:脸,在句中的意思为: 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
原意为:美丽,在句中的意思为: ______________
(4)动词的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
原意为:听,在句中的意思为: ______________
(5)形容词用作名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原意为:奸邪的,在句中的意思为: ______________
攘除奸凶【F】
原意为:奸邪凶恶的,在句中的意思为: ______________
(6)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小人
原意为:距离大,在句中的意思为: ______________
(三)积累一词多义:
3.一词多义
25
(1)信:①必以信
②小信未孚
(2)故:①公问其故 ______________
②故克之
(3)朝:①朝服衣冠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皆朝于齐
(4)孰: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孰视之
(5)兴:①兴复汉室
②若无兴德之言
第四课时
【学习任务】
学生结合书上注释、借助工具书,积累常用的文言句式,能够准确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做到信、达、雅;
【学习过程】
一、 翻译重点句子
(一)重点句子翻译: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5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7.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8.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9.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1.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第五课时
【学习任务】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梳理文章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还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来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和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过程】
25
一、合作探究(再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一)再读课文
(二)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 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2.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
3.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变式设问: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文章概括总结。
4.请简要分析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
5. 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6. 邹忌是针对什么问题劝谏的?采用了怎样的劝谏方式?
7.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齐王强国的原因有哪些?
8.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9. 《邹忌讽齐王纳谏》,请简要分析文中齐威王的形象特点。
10.《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25
11. 《出师表》一文中,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第六课时
【学习任务】
学生在学习《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古诗词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诗词意境,发挥想象,体会、感悟、赏析名句。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再读古诗词,讨论下列问题):
(一)再读课文
(二)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十五从军征》中,诗歌开头就告诉我们“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句话运用怎样的手法?
2.《十五从军征》中,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3.《十五从军征》中,这首诗情节?情感变化?
4.《十五从军征》,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5.《十五从军征》中,本诗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25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中,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网]
7.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写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来源:Z&xx&k.Com]
9.概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主题:
第七课时
【学习任务】
学生在学习后三首古诗词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诗词意境,发挥想象,体会、感悟、赏析名句。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再读古诗词,讨论下列问题):
(一)再读课文
(二)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文中,问敌手这五句涉及到了几个典故,是哪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来源:Z.xx.k.Com]
25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来源:学科网]
“生子当如孙仲谋。”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文中,本诗中词人有几次问答?答案又在何处?
3.探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文的主旨:
4.《过零丁洋》一文中,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颔联:
5.概括《过零丁洋》的内容:[来源:学*科*网Z*X*X*K]
首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尾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过零丁洋》的主题:
7.在《山坡羊∙潼关怀古》文中,你看见了怎样的山、水景色?
8.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25
第八课时
【学习任务】
学生在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了文言文和古诗词的相关问题后,对文章内容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对文章的难点部分需要拓展提升。
【学习过程】
一、 拓展提升:
(一)再读课文
(二)思考以下问题:
1. 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
2. 在分析鲁庄公形象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他是一个“鄙人”。小红却说鲁庄公也有可取之处,如“齐师伐我。公将战”,一方面他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决定应战,有些鲁莽;另一方面,面对强敌他决定亲自统兵参战,勇于担当。老师肯定了小红。请从文中另找一例,对鲁庄公进行简要分析。
3.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短文运用了设喻的说理方式,请结合原文进行简析。
4.《邹忌讽齐王纳谏》,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5. 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
[来源:学科网]
25
6.《十五从军征》一文中,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7.你还知道哪些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
二、总结反思
在学习课文内容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对学习中的不足要及时反思。
九下第六单元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 自研自探
(一)《国语》;《战国策》
(二)《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 编年体
(四)《国策》;国别体;刘向
(五)表
(七)郭茂倩
(八)咏史诗;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字词梳理: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jiàn (2)bǐ (3)mǐ(4)jiàn (5)yì (6)kuī (7)bì (8)bàng (9)jiàn (10)jī (11)cú (12)hóng (13)zhì (14)bì (15)wěi (16)sù (17)nǔ (18)rǎng (19)jiù (20)zōu (21) y
25
ī(22)zī (23)Zhǒng (24)dòu (25)zhì (26)chōng (27)(qiú)(28)(qīn)(29)(chè) (30)(Móu)(31)chóu chú
(二)加点字释义:
2.(1)参与 (2)使信服 (3)已经;战胜 (4)倒下(5)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接受;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6)第二天 (7)次日,第二天(8)的确,确实(9)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10)指责讥刺;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11)满一年 (12)指帝王之死 (13)的确;时候 (14)朝廷 (15)这里指疆场 (16)选拔 (17)缺失;疏漏(18)苟且 (19)屈尊就卑(20)自那时以来 (21)排除,铲除(22)流泪,落泪
第三课时
(一)古今异义
(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3)指诉讼事件 (4)第二次(5)土地方圆 (6) 表示原因 (7)痛心、遗憾 (8)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9)感奋激发
(二)词类活用
(1)击鼓 穿戴 (2)向下 当面
(3)认为……美
(4)使……听到
(5)奸邪事情 奸邪势力
(6)远避
(三) 一词多义
(1)①实情 ②信用
25
(2)①原因,缘故 ②连词,所以
(3)①早晨 ②朝廷 ③朝见
(4)①哪一个 ②同“熟”,仔细
(5)①复兴 ②发扬
第四课时
(一)重点句子翻译:
1.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以实情上报。
3.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4. 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
5. 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6.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7. 能够在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8. 绝不应随意地看轻自己,称引、譬喻不合道理,从而堵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9.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西汉能够兴盛的原因。
10.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痛心、遗憾的。
11. 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12.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13.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4.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和接受正确合理的言论。
第五课时
25
1. 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或“有民本意识”)、善于听从意见。
②曹刿敢于担当(或“有家国情怀”)、富于谋略。
2. ①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有远见;②战斗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谨慎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 示例1:鲁庄公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说明庄公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这是值得肯定的。
示例2:在后来的作战中他听取了曹刿的意见,这反映了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又询问曹刿取胜原因,说明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这是值得肯定的。
4. 示例:①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对战争的分析评论;②写曹刿的集中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的“远谋”。
5.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回答比较敷衍;客因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
道理: 面对复杂的社会,人很容易受蒙蔽,要辨别真伪,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6. 王之蔽甚矣;设喻和举例的方法讽谏(或以自己切身经历设喻或类比的方法)。
7. 有邹忌这样善于思考、善于劝谏、忠君爱国的大臣;有齐王这样闻过则喜、知错就改(善于纳谏)的贤明君主。
8. ①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发现不足;②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③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头脑清醒、心系国家、思维敏锐的贤大夫的形象。
9. 在本文中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25
10. 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11.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最重要。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第六课时
1.为什么十五岁就去当兵: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人遇上了战争,所以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
2.[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雄、旅谷、庭院、水井、旅葵;这些意象都有一种荒凉、悲凉的特点。
3.这首诗情节?得归→道逢乡→见家景 -—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
4.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乡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5.(1)语言描写,通过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
(2)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荒凉的景象;
25
(3)动作、神态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6.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7.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的特点,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雪花给树木披上银装,一片银白的世界在诗人眼里,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梨花那样美妙,给人的感觉仿佛春天来临。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8.
25
夸张手法,描绘出塞北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诗人放眼望去,沙漠坚冰百丈,万里长空凝聚着阴云,友人归途的艰难可想而知。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分明是诗人忧愁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此奇寒,道路难行,怎能不令诗人担忧?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以“雪”为线索,生动描绘了唐代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之情。
第七课时
1.“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
25
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2.本诗中词人有几次问答?答案又在何处?
有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第一次发问是在开篇,问神州大地何在,答案没有直接给出来,但是答案在作者和每个读者心中。
词人紧接着第二次发问,问兴亡事,悠悠长江水作了回答,这是自问自答。
第三次发问在下阕,问天下英雄,实际上是借对孙权的赞美达到讽今的效果。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颔联:
25
宋王朝的支离破碎像那被凤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诗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
4.概括整首诗的内容:
首联:写诗人寒窗苦读考上功名,进入仕途;还写了诗人起兵抗元的经历。
颔联:写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忧虑。
尾联:表现他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英雄的气节。
5.概括诗歌主旨(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6.群山耸立、峰峦重叠。黄河奔腾,波涛汹涌澎湃。
7.“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第八课时
1. 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25
2. 示例:如“既克,公问其故。”一方面看出鲁庄公缺乏军事谋略、指挥才能,另一方面看出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3. 运用设喻的方式对齐王进行规劝,以自己的妻妾客人因为种种原因对自己说谎话为由,劝诫齐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4. ①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②从齐威王讷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5. 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园,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
启示:现代社会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去学习。诸葛亮爱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值得家长们去效仿和学习。
6.示例: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 。
7.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