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张守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岁月沉淀的精华。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当然,我们走进诗歌的园地,还可以采撷到世界诗歌园地的芳华。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关注诗歌的文体特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对其内涵和艺术表现力进行赏析。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0
学习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学习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通读单元课文,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初步感知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1.这个单元一共四篇课文,其中 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 的成功范例,这首诗写于革命斗争中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即 ,这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是一首深情的 之歌,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 ,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 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 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高尔基的
30
是首著名的 ,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高尔基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 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 ,为 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短诗五首》是五首简短的优秀小诗,耐人寻味。
2.舒婷,当代女诗人。著有诗集《 》 (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 》。她是 __派的代表诗人。
3.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
4. 高尔基(1868—1936), 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5.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30
6.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7.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8.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9.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二、初读诗歌正字音。
诗歌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1.读准。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绯红( ) 淤滩( ) 纤绳( ) 旌旗( ) 悬( ) 当纸钱( )应有涯( )( ) 遍种( ) 即为家( )波( )浪 火焰( ) 飞窜( ) 胆怯( )
30
蜿( )蜒 一晃( ) 遮( )不住 舵手( )
苍穹( ) 波lán( )壮阔
2.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情感。
(1)选取你喜欢的诗节,根据以下提示反复朗读。
(把握本文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内容 感情 语调
第一小节:贫困、落后的祖国 深沉、悲痛 舒缓、低沉
第二小节:痛苦、追求的祖国 痛苦、希望 舒缓
第三小节:新生、希望的祖国 希望、欣喜 高昂
第四小节:养育、献身的祖国 深情、强烈 高昂
(注意节奏)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读出情感)
30
梅岭三章
第一首:过去 回首征撑 凛然正气
第二首:现在 勉励战友 壮烈豪情
第三首:将来 展望未来 坚定信念
(学习运用朗读技巧,注意语速、语调、重音、节奏、停顿)
《海燕》第一节第一句,要舒缓、低沉,把声音拉长。“风”是主语,应该强调,需重读,应拖音。这样读,一是为了表现大海的广阔无边,二是为了渲染沙皇反动势力在聚集力量、准备镇压革命的白色恐怖气氛。表现海燕形象时,“海燕”要读得响亮,并加重读“高傲”,以突现海燕敏捷的动作、矫健的姿态。整个这一小节的基调是先缓慢后加快,先低抑后昂扬。
(2)选取诗节或整首诗,读给同桌、老师或者家人听。
三、初步感知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而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0
,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因此,我们阅读诗歌,要沉潜其中,细细品味,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1.分别说说这四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更喜欢那首诗?你更喜欢那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你喜欢的诗或诗句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研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
学习过程:
一、研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读一读: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30
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一说: 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这四组意象群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议一议: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谈一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5. 品一品:本诗有何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写一写:集体深情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读《梅岭三章》(运用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读思议品,赏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
1.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2. 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读课文,说说三首诗有什么表现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读诗歌,分析重点词句
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捷报飞来当纸钱。(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学习任务:研读《海燕》、《短诗五首》(运用上一节的学习方法,读思议品,赏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内涵,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学习过程:
一、研读《海燕》
1.思考讨论:本文以大海为背景,请大家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
30
暴风雨“ ”——“ ”——“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细致形象地描绘暴风雨来临前海面景象的变化,是为什么呢?与“海燕”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列诗句的表达效果
①理解: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②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熄灭”突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④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学作品能以更鲜明的形象突出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海燕》中——
① 象征革命高潮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 象征着席卷一切的革命高潮;
30
③ 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④ 象征形形色色害怕革命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⑤ 等象征着腐朽、黑暗的反动势力。
二、研读《短诗五首》。
1. 研读《月夜》。
(1)《月夜》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研读《萧红墓畔口占》。
(1)说说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怎样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怎样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怎样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研读《断章》。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30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4. 研读《风雨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30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5. 研读《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0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三、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四、学习创作诗歌。
2020年春节,湖北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很快席卷全国。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许多普通人表现出可歌可泣、有胆有识的一幕,有来自东南西北四方驰援的医护人员,有义务组建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志愿者,有收割自家大棚蔬菜免费献给疫区的菜农,有一直坚守岗位为大家做城市清洁卫生的环卫工人……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请你写一首诗,表达对疫情中普通人的礼赞。
30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1.《梅岭三章》 现代革命情怀 《梅岭三章》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爱国 意象 “我”与祖国 热爱祖国、献身祖国 《海燕》 散文诗 “海燕” 革命风暴 无产阶级
2.《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心烟》 朦胧诗
3. 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4—9 苏联、诗人、书法家现代诗人、翻译家、诗人、翻译家、现代诗人
二、初读诗歌。
1.读准。
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旌旗(jing) 悬(xuan) 当纸钱(dāng)应有涯(ying)(yá) 遍种(zhòng)即为家(wei)波(pō)浪 火焰(yàn)
30
飞窜(cuān) 胆怯(què) 遮(zhē)不住 蜿(wān)蜒 一晃(huàng)
舵手(duò) 波lán(澜)壮阔 苍穹(qióng)
2.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略)
三、初步感知
1.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对有独特阅读体验的同学给予表扬。
2.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对有独特阅读体验的同学给予表扬。
3.(略)
第二课时
一、研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明确:
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2. 明确:
30
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
3.明确: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
4. 明确:诗人在文中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5. 明确:(1)独特的抒情方式给全诗带来了真挚、强烈的感情流溢。诗人以向母亲倾诉的口吻抒写,并以“我是你”等、这一句式贯穿全诗,使“我”成为祖国的一部分,从而产生了很好的抒情效果。(2)这一写法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意象。(3)意象的独特性是这首诗的又一显著特征。4.复沓手法的运用也很有特点。
6. 示例: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二、研读《梅岭三章》
30
1.明确:“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2.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4.明确: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5.明确:在此绝境,诗人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30
6.①明确:“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②明确: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③(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明确: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④明确:“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
30
来指代战争。“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三课时
一、研读《海燕》
1.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1—6)节。
(2)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7—11)节。
(3) 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12-16)节。
2.明确:为海燕出场渲染气氛,突出它英勇无畏的形象。
3.明确: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4.①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显示了波浪(象征人民群众)乐观的精神与战斗的雄姿。
30
②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用“抱”“摔”几个动词,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恶狠狠”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熄灭”突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④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敏感的精灵”,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5.明确:①大海;②暴风雨;③海燕;④海鸥、海鸭、企鹅等;⑤狂风、乌云、雷声。
二、研读《短诗五首》
1.(1)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明确:
30
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2. 研读《萧红墓畔口占》。
(1)明确: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2)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30
(3)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4)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5)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3. 研读《断章》。
(1)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30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4. (1)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5. (1)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30
(2)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三、对比阅读。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30
四、学习创作诗歌。(略)
30